星期三, 8月 26, 2015

阿毗達摩 第十三講

阿毗達摩 第十三講 遍一切心所之觸、受

    遍一切心所之觸、受:昨天晚上我們一起學習了如何來修習色法,觀照六處門的色法,之後又再跨入了學習名法的領域。名法可以分為兩種:即心以及心所。名法屬於在禪修當中必須得要觀照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如果說要修vipassanā(修觀),都不外乎兩種業處:即色業處和名業處。換而言之,我們在禪修、培育觀智,都不外乎觀色法和名法。名法是能夠認知物件,在生活或者生命當中,不外乎是認知的過程,就是名法(心與心所)認知外在世界和認知、認識自己的過程。每天我們都在看、聽、嘗、嗅、觸、想,在生活當中、生命當中都離不開這些。對於能聽、能看、能嗅、能嘗、能觸、能想的,我們稱為名法。對於所看、所聽、所嗅、所嘗、所觸、所想的,我們稱為所緣及物件,這就構成了我們所說的世間或者世界。

    講到心所,心所就是指心理的作用。心所可以分為五十二種心所。其中第一種是七遍一切心的心所,遍一切心的意思就是說在所有的心裡都擁有的這些心所。

    第二是六個雜心所,這裡的雜,意思是有時候會產生,有時候不一定會產生。而且這些心所在生起的時候,有一些會生起,但是有一些可能沒有生起。

    這兩項就是遍一切心心所和雜心所,合起來又通稱為通一切心的心所。也就是說這兩類的心所在善心、不善心、果報心、唯作心都會生起的、都可以產生的。

    第四類心所是不善心所。有十四個,這一類的心所只生起在不善心(造惡的心)當中。我們說到的煩惱都離不開這些心所,其中的貪、嗔、癡都包括在這些心所裡面。

    接著是美心所。美心所有二十五個,這裡講到的美(巴利sobhana),意思是美好的、善美的、清淨的、莊嚴的、光輝的。美心所和善的心所不一定相同,善的心所是能夠造業的,但是美心所包括了果報心、也包括了唯作心,果報心和唯作心是屬於無記的。由於這一類心也是屬於好的、善的、善美的,因此美要比善的範圍更廣。

    下面我們先來學習七種遍一切心心所。注意我們不要給這些名字迷惑了,這裡講到的所有的遍一切心心所是最根本的心所、最根本的心理作用,在一切的心裡面都一定會出現這七種;

    雜心所經常會出現,但是不一定每個心都有;

    這十四個不善心所只會出現在不善心,就是作惡的時候,生起貪、嗔、癡的時候會生起的;

    二十五個美心所生起在好的心,那時就會有這些心所。

    七個遍一切心心所分別是:觸phassa、受 vehanà、想 sa¤¤à、思 cetanà、一境性 ekaggatà、命根j?vitindriya、作意 manasikàra。

    這裡講到的遍一切心,是在所有的心裡面都擁有的、普遍存在的。這裡講到的一切心,即包括了八十九種心,無論這種心屬於果報心也好,屬於善心也好,不善心也好,唯作心也好,或者欲界的心也好,色界的心也好,無色界的心也好,出世間的心也好,都會擁有這一些心所。只要有心生起,必定這七個是伴隨著一起生起的,所以這七種我們姑且名之為最根本的心所、最基本的心所。由於這些心所都是一些心理作用,是我們的心運作最基本的作用,而且這些作用在我們去認知目標的時候,它都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如果缺乏了這七種心所的任何一種,我們將不能夠完成認知物件(目標)的作用,所以遍一切心所是一切心都擁有的、都存在的心所。

    我們先看第一個心所:觸phassa。這裡講到的觸phassa,意思是去碰、碰觸或者觸到。但我們不應該這樣想(認為):色法(物質)撞擊我們的身體才叫碰。這裡的觸是特指心和所緣的接觸,由於有了這一種心理作用(這種觸),就是心和物件的這種接觸,心才能夠起到認知目標的作用。正是因為有了觸,所以才能夠帶動整個心路過程、心理的活動。這種心和物件之間的連接、接觸就屬於觸。換而言之,就是心接觸到目標。觸的特相是接觸;作用是撞擊,導致(使)與所緣碰撞(這裡的碰撞就是發生關係,有連接);表現為識、依處與所緣集合生起;近因是出現于諸門的境。

    例如:出現於眼門的境就是顏色,出現於耳門的境就是聲音。當聲音產生的時候,我們的耳朵能夠聽到,耳朵能夠聽到的門是屬於一種色法,或者說它是我們的心識認知外界的一個管道,由於有了這種依處,就有了耳朵,有了聲音,這種心理作用就把這兩個連接在一起,於是意識就產生作用。

    正如佛陀在經典裡面經常說到:“緣於眼、顏色、眼識三事和合觸而有受。無論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因為有了根、有了境、有了心(心識)三個,這三法和合在一起,結合在一起,這種結合在一起就稱為觸,因為有了觸,於是帶動了整個認知過程的產生。所以我們說到的觸,其實就是這三事(三樣東西)的碰觸、連接在一起,就稱為觸。

    第二個心所:受vedanà。vedanà的意思是感受,也有經受、經歷、體驗的意思。這種受有點類似于平時所說的情感,但是平時所說的情感還包括了很複雜的心理過程,這是屬於世俗語言的範疇。但在這裡講的受是純粹對於物件所產生的體驗,表現是好的生起快樂、舒適、適意、可愛。不好的就生起苦、痛苦,不好的感受,所以這裡的受是感受的意思。受的特點是感受;作用是享受或者體驗物件的味(味道);表現為是苦或者樂,如果體驗到物件的味是可意的、可愛的、可喜的,於是就通常會生起樂,表現為受樂,有愉悅的感受。如果體驗到物件是不好的、不可愛的、不可喜的、不可樂的,於是就會生起苦的感受;近因是觸;也就是由於有了依處、所緣和心這三事的碰觸,於是必定伴隨著相應的感受。有時候也把受的近因說成是輕安,這是對於樂受來說的。

    在經典裡面會談到種種的受,受可以分為三種受,可以分為五種受,可以分為六種受,可以分為九種受等等很多種受。通常我們看到的是三種受比較多,有時候也提到五種受。所有的心必定都與某一種受相應,也就是說只要心認知目標、認知所緣,一定會有某種感受。這種感受最粗的可以分為三種,即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樂受是由於體驗或者享受物件的可愛之處,於是就會有快樂的、愉悅的、喜悅的這種感受,我們稱為樂受。如果體驗到物件的不可樂之處、不可愛之處、不可喜之處,於是就會有不好的感受,這種不好的感受稱為苦受。如果體驗到物件屬於中性的,就是不偏於苦或不偏于樂一邊的,這稱為不苦不樂受或者又稱為舍受 upekkhà,也就是對所緣體驗為中性。心對於所緣的好壞分辨的感受並不明顯,對物件沒有特別好的感覺或者特別壞的感覺,感覺、感受平平,這就叫做不苦不樂受。

    在我們每一個心產生的時候,必定會有樂受的、或者苦受的、或者不苦不樂受伴隨著生起。也就是說感受是在一切時,只要我們有心就會生起、產生的,這種樂受或苦受通常是根據我們的心對於物件的體驗和評判而產生的。當體驗到好的對象的時候,往往會生起樂受,例如:看到了很漂亮的東西、好的東西,聽到很美妙的聲音或者人家讚美你、人家表揚你,或者你嗅到很好的香,吃到很好吃的東西,觸到很好觸的,很柔軟、柔和的,很舒適的碰觸的所緣或者在想到一些很高興的事情,這個時候的感受就是樂受。然而如果是看到不好的、醜陋的東西、討厭的東西、討厭的人、討厭的事、討厭的物,或者聽到別人罵你,在禪修的時候聽到一些噪音,聽到別人在說話,或者聞到很臭的味道,吃到很難吃的東西,或者在天氣太熱、天氣太冷、肚子痛,或者身體的某一個部分病痛、撞傷,還有想到一些不好的事情,想到倒楣的那些事情,這個時候生起的受是苦受。如果並沒有去分辨物件是好還是壞,只是感受平平淡淡,就好像見到一個經常見面的老朋友一樣,或者去到一個很熟悉的地方,用一個自己很熟悉的物品,這個時候並不會有特別喜歡,或者特別討厭的感受,這種感受平平的就稱為不苦不樂受。

    還有一種受的分法是五種受,這五種受是依身和心的受來分的。這五種受,第一、樂受sukha vedanà;第二、苦受 dukkha vedanà;第三、悅受或者又翻譯成喜受somanassa vedanà;憂受 domanassa vedanà和舍受 upekkhà vedanà。

    第一種樂受和我們剛才講三種受的樂受名字相同,但是它的意義卻有點不同。剛才講到的三種受的樂受,是包括了身與心的樂受。但在這裡它是特指身體的快樂的感受,身體碰觸到舒適的所緣,或者很舒適的氣候,或者受到人的撫摸、愛撫,這個時候身體產生快樂的感受稱為樂受,這種受屬於身體的感受或者肉體的感受,對於這種受,樂受的所緣是觸所緣(即地、火、風三種所緣),惟有可喜、可愛、可意的觸所緣碰觸到身體才會產生這一種樂受,所以這種樂受是屬於純肉體的、純身體的感受。

    第二種受,苦受dukkha vedanà,這也是身體的受,這種受和我們剛才講的三種受的受,名字一樣,但是在這裡的意義就稍微窄一點。這裡講到的苦受是特指痛苦,就是身體的苦,痛苦的受。例如說肚子痛、頭痛、胃痛、牙痛、腳痛、手痛等等這些,類似病痛或者其他外傷的痛,像給火燒傷、給熱水燙傷、給刀割傷等等,這種身體的、肉體的痛苦,稱為苦受。

    第三種悅受somanassa vedanà,如果是從字面上來分析,這裡的悅只是中文的翻譯,但我們看巴利就比較好理解了,這裡的 somanassa和下面的domanassa,它們是組合詞。so+manas, manas的意思是心意的意,意識的意;so,是su,su就是好的意思。心感受到好的那種vedanà(感受),稱為悅受。

    而 domanassa,它是由manas,manas是它的詞根,就是心意的意思。再+du,du是壞的,不好的。由於內心體驗到不好的,這種感受稱為domanassa vedanà。從巴利來說,它的意思就很明顯,前面講到的樂受和苦受是純粹屬於肉體的,悅受和舍受是純粹屬於內心的,屬於心裡面的受。悅受就是內心感到歡喜、高興、愉悅、喜悅、快樂、開心,這種稱為悅受。而憂受就是內心感到痛苦、悲哀、焦慮、憂愁,純粹是內心的不好的感受、不好的體驗,稱為憂受。

    第五種舍受upekkhà,upekkhà的意思是中等的、平等的,或者中舍的,也就是說這種受並不偏於任何一邊,不會有特別的喜歡、好的體驗,也不會有不好的體驗,這種稱為舍受。

    在這五種受當中,第一種和第二種純粹是肉體的感受,第三、第四、第五即悅受、憂受和舍受,屬於心理的感受。所以依照肉體(依照身)和心的感受,分為這五種受。這五種受和前面講到的三種受對應起來,那麼樂受和悅受相當於三種受當中的樂受,苦受和憂受相當於三種受當中的苦受,而舍受相當於前面講到的不苦不樂受。

    還有一種分法是六種受,例如:在經典裡面講到,受依照根門產生的心路過程而產生,這種受是當我們看到好的東西或不好的東西產生的感受,稱為眼觸生受。眼觸生受是源於所看到的顏色或光,然後評判這個是好的、這個是不好的,這樣產生的體驗稱為眼觸生受。對於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也是這樣。

    在《大念處經》裡面就提到了九種受:這九種受對於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是一種;還有另外三種,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是基於有物染的。有物染的意思就是說,由於貪著於好的色、聲、香、味、觸,這些世俗的、有染著的所生起的,例如:看到好看的東西,聽到好聽的聲音生起的,是屬於有物染的樂受,如果是體驗到不好的,看到不好的東西,聽到不好的聲音等等所生起的,是屬於有物染的苦受。或者有時候對於所緣沒有很明顯的體驗,這稱為有物染的不苦不樂受。

    還有另外一種就是沒有物染的三種受,沒有物染的三種受就是由於出離了或者致力於在修行當中所體驗到的受,並不是基於物質條件,沒有受到物欲污染的,這是在《大念處經》裡面講到的,例如:如果當我們在修行的時候,體驗到內心的平靜和快樂,這種快樂是沒有物染的快樂。如果在修行的時候,我想要修行修得好,但是卻感覺到好像沒有進步,這個時候內心感覺到憂慮:“為什麼我修行還沒有進步呢?為什麼還沒有證得禪那呢?為什麼我還沒有斷除煩惱呢?”這樣的話生起的那種內心的苦受,就稱為沒有物染的苦受。而對於修行來說,沒有特別的好的感受和不好的感受,這個時候生起的是沒有物染的不苦不樂受。

    在《大念處經》裡面佛陀就用這九種分法來分受,就是來分我們的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受。

    我們再講一講受,平時在生活中、在修行中應當如何來調整受,來修習受,乃至如何來轉化我們的受。受可以分為身受與心受兩種。身受包括了樂受和苦受;心受包括了悅受、憂受和舍受。身受與心受有沒有必然的聯繫呢?有沒有?對於一般的人來說,就會有必然的聯繫。但是對於修行人來說、特別是對於聖者來說,它不一定有必然的聯繫。為什麼這麼樣說呢?我們先講一般人,從心理反應來說,一個從來都沒有去關注自己、內心沒有培養心智的人、沒有修行的人,當他在感受到身體的一些痛苦的時候,例如:當他生病或者他的身體被刀割傷、被水燙傷的時候,這個時候他的身體就體驗到痛苦的感受。當他體驗到痛苦的感受的時候,他的內心是很高興還是不開心?是不開心。不開心,他就經常會埋怨、會排斥、會抗拒、會後悔,“剛才我為什麼這麼樣,弄到我現在這樣痛苦。”這樣的話,就由於身體生起了痛苦的感受,而內心也生起了苦受。好像有很多人生了病,這個時候身體就經驗到、體驗到痛苦的感受,然後通常伴隨著很憂慮,即使是很多修行人也是。在修行的時候,由於身體有時候不爭氣,身體會有些痛苦,例如說在禪坐的時候,腿痛、腰痛、肩膀痛、脖子痛,於是他的內心就生起了痛苦,他很擔心,“我為什麼老是這麼痛?為什麼現在我坐了那麼久了,還是這麼樣痛,真是很討厭!”然後就怪這個,怪那個,怪旁邊的人身體又發出臭氣。還要怪外面的那些聲音,甚至怪外面的鳥叫、風聲,他都可以生起排斥、抗拒的心理。這樣的話,就由於身體的痛,他的心也產生了苦受,是不是?對於樂受來說也是這樣,如果身體體驗到一些很快樂的感受,例如:男女情愛的,很多時候就是由於皮膚的接觸等等,或者乃至到接觸一次之後,他的心就經常會粘著,會粘著甚至會回味很久,會貪著很久、會去追求,這樣的話就由於身體有了樂受之後,他的心也會粘著、會染著,會喜歡這種受。這個時候就由於身體的樂受而產生心理的樂受,喜歡這種感覺,這個就是當身體如果受樂的話,心也受樂。

    對於修行人來說、對一個善於調伏心,一個致力於培養心智、培養定慧的禪修者、修行人來說,他可以做到身和心分離,如何來說呢?當我們的身體體驗到快樂的感受、舒適的感受的時候,這是由於善的果報成熟。由於善的果報成熟,我們的身體能夠體驗到快樂的感受。身體的感受是沒辦法避免的,即使連佛陀都會有身體的快樂的感受。但是修行人的心卻可以對這些所緣保持中舍、保持平淡,如如不動。即使有些外來的誘惑,他也有抵抗能力,產生舍受。身體體驗到苦受,例如:生病能夠身體體驗到苦受,身體的受是屬於一種果報的受,之所以身體會遭受痛苦,是由於不善果報的成熟。由於不善果報成熟的時候,身體就會體驗到痛苦。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學習承受,要如理作意,而不要讓憂受(心的苦受)接連著產生。作為一個修行人、一位禪修者來說,我們就應該做到:身苦心不苦。佛陀在一部經典裡面就講到了:愚癡無聞的凡夫,會被兩支箭射中。但是一個多聞的聖弟子,一位修習心的人,只有一支箭能夠射中他,另外一支箭對他來說沒有效用,沒有作用。這兩支箭一支是身的受,一支是心的受。對於凡夫來說,身受的箭煎熬著他、折磨著他,心受的箭也煎熬著他、折磨著他。但是對於修行人來說,身體的受是沒辦法避免的,因為只要有這個果報身,由於有了這個身體,身體必定會承受著過去業帶來的果報,但對於心來說,它不一定追隨著身體的感受而苦、而樂、而憂。

    身體的苦受和樂受是沒辦法避免的,因為這是屬於果報。我們的這一堆色蘊、這一堆色身是由於過去的業帶來的,這稱為業生色。既然是由於業帶來的,由於我們過去所造的業不斷在我們的生命期間會成熟,由於過去的不善業成熟,我們身體會遭受到痛苦;由於過去的善業成熟,我們的身體會遭受到快樂。身體的苦樂是沒辦法去避免的,即使連佛陀也不例外。

    在《律藏》裡面就有很多例子。講到佛陀也會生病的例子,例如:在《律藏·藥篇》裡面講到,有一次佛陀就生了一場病,這場病應該是和血液有關的病。然後,當時的名醫J?vaka(耆婆)就用了一種很厲害的藥粉,想要給佛陀服,但是由於這種藥太厲害了,他怕佛陀直接服用了,他的身體不一定能夠受得了,於是他就把藥粉撒在蓮花當中,然後就叫佛陀去聞一聞,結果佛陀聞了一次就拉了十次的肚子,然後聞第二次又拉了十次的肚子,然後聞第三次之後,那位名醫J?vaka就跟他說:“當你拉了第九次肚子之後,你再去洗個溫水澡,之後你還會拉一次肚子你的病就會好了。”我們看《律藏》裡面,其實連佛陀也會生病。

    佛陀有時候背也會痛,特別是在晚年的時候,佛陀一生中的最後一次雨安居,是他八十年(歲)那個時候,他度過了成佛之後的第四十五個雨安居,當時是在Vesàl?城(毗舍離城),在那一個雨安居當中,他得了很劇烈的背痛,為什麼佛陀也會得背痛呢?如果大家看《大般涅槃經》就很清楚了。

    由於在過去很久很久遠以前,當時我們的菩薩是一個摔跤士,經常跟人家摔跤,因為我們的菩薩當時很壯,也是經常都摔贏對手。有一次他的對手就跟菩薩說:“你假裝輸給我,你被我摔倒,然後我答應給你多少錢。”當時我們的菩薩就相信了他的對手,然後假裝敗給了他的對手,結果那個對手就賴帳。第二次也是,第二次,他的對手就說:“你這次再輸給我,再輸給我,我就會把之前那一次的錢一起還給你。”那一次菩薩又相信了他,結果又敗了之後,那個對手又賴帳,不肯把錢還給他。第三次對手又這樣說“這次你再輸給我,你再輸給我,我三次的錢一起還給你。”那個時候,我們的菩薩就不管那麼多了,結果在他的對手被他打翻的時候,他就猶如拗一把甘蔗一樣把他的腰椎骨這樣折斷了,因為當時我們的菩薩很壯。正是由於當時他殺了他的對手這種業,結果他的很多生都經受著背痛的果報,即使在最後一生,最後一年,我們的佛陀也經受著很劇烈的背痛,這種背痛強烈到佛陀說他必須得用決意,用果定,從果定出定之後決意說:讓這很強烈的背痛從他入雨安居一直到入般涅槃都不再生起。否則這種背痛是很劇烈地折磨著佛陀,在那一個雨安居當中,阿難尊者就很擔心,看到佛陀病得那麼重,他擔心佛陀會在沒有告知僧眾的情況下入般涅槃。阿難尊者就把他的擔心告訴了佛陀,佛陀說:“你對我還有什麼期待呢?如果我是僧團的領袖,你們也許會認為,我還對你們有什麼教導。但是我並不像一些拳師一樣會保留、留著一手,我已經把我所證悟的、我所覺悟的所有的法毫無遺漏地教給你們,你們還對我有什麼期待呢?”所以當時佛陀就跟阿難尊者說:“你們要自皈依,法皈依,就是說你們要相信自己,你們要皈依法,你們要以自己為舟,以法為舟,不要去皈依其他。”所以在《大般涅槃經》裡面也講到佛陀晚年背痛的故事。

    還有講到佛陀在他的最後的一餐,也是吃了一個叫做…從它的字面來說是吃一種軟豬肉,當時他就接受了Jonda,一個鐵匠Jonda 的供養,但是有的人又解釋這是一種叫做菌類的木耳,北傳的《遊行經》翻譯成旃檀木,但是它的巴利詞反而有點像軟豬肉。他吃了之後,結果那天下午就很劇烈的肚子痛,拉了好多次痢疾。然後在當天晚上我們的佛陀就入滅了。

    還有在經裡面講到,我們的佛陀被提婆達多推石頭,結果怎麼樣?他的腳怎麼樣?給石片刮破了。佛陀的腳那個時候流出了很多血。這也就是佛教史上很有名的叫什麼?出佛身血。對,那個時候,當時的J?vaka,就是耆婆醫生幫佛陀包紮他的腳,即使連我們的佛陀都會經受這些病痛,現在有些修行人說,“我要修行,我要沒有病痛。”這個有可能麼?或者你們聽信某一些外道,或者某一些附法外道:“你們修行什麼什麼法,你們就不會病,不用看病!”有可能麼?連我們的佛陀也看病,難道有誰的福報能夠超越過佛陀的?是不是?所以很明顯的,只要有這個果報身,我們就要承受過去所造的業帶來的果報。對於身體的苦受,我們沒辦法避免,但是如果我們的心不粘著於這些苦受,不再執著於這個色身,我們的心就可以做到不會跟隨著身體的痛苦而產生痛苦。

    因為佛陀和一切投生為人,乃至到只要還有這個色身,還有五蘊身存在的,他就必須得經受由於果報成熟而帶來的痛苦。但是我們想一想,佛陀有沒有可能產生憂受呢?有沒有可能?不可能!為什麼呢?因為憂受必定伴隨著嗔心,或者換而言之,嗔心一定是伴隨著憂受,嗔心所體驗的受就是憂受。佛陀還有嗔心麼?還有嗔心麼?你不是像有些俗人說到連佛都會發火,有可能麼?那個是不可能的。佛陀,由於他已經斷除了嗔恚,已經斷除了嗔恨心了,所以他不可能產生憂的受。不要說佛陀,即使是一位三果聖者,由於三果聖者已經斷除了嗔,三果聖者也不會有憂受。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嗔恨、嗔恚心是屬於五下分結。在三果、一位禪修者當他證得了第三道的時候,第三道的不來道智就能夠斷除嗔。斷除嗔,從此以後,一位三果聖者就不可能再產生任何的憂慮、憂鬱、擔心、憂愁、焦慮、緊張、恐懼、悲傷,都不可能有。例如:在我們的佛陀入般涅槃之後,當時在佛陀身邊的弟子,有兩種反應。在經典裡面講到那些還沒有離欲的,因為當佛陀入般涅槃的時候,在他的身邊所有的人都是聖者,連最後的Subhadda,那個游方的外道,當他聽了佛陀說法之後離開,但佛陀當時說在這大眾當中最低的限度都已經是初果了,所以我們知道,在佛陀入滅的時候,留在佛陀身邊的弟子至少都是初果聖者。

    當佛陀入滅之後,弟子當中有兩種反應:對於那些沒有離欲的,就是初果聖者、二果聖者來說,他們見到佛陀入滅就很悲傷,很傷心。例如阿難尊者,阿難尊者在佛陀入滅的時候,他還是屬於什麼?對,他只是初果聖者。他還沒有斷盡一切煩惱,他還有貪、嗔、癡,所以阿難尊者在哭泣,是不是?但是對於那些已經斷盡煩惱,或者說那些離欲者,離欲者就包括了三果聖者和四果聖者(阿羅漢聖者)。這兩種人見到了佛陀入滅之後,他想起的是什麼?“諸行無常,生者有滅,會合有離。”要讓存在的永遠不壞滅,要讓會合的永遠不分離,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然後他就思維著諸行無常或者講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那些離欲者就這麼樣思維,思維無常。我們的導師的去了,思維無常,他們的內心並沒有任何的憂傷、痛苦、悲傷。對於那些初果和二果聖者來說,他會痛哭流涕,甚至會捶胸倒地,在那邊大聲嚎啕大哭都有,這就是初果和二果聖者的反應,三果、四果的反應。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初果、二果聖者還沒有離嗔,所以還會有憂受的產生,三果和四果聖者由於已經斷了嗔恨心,所以自然沒有憂受。

    因為我們在生活中必定會感受到很喜愛的東西會破壞,很喜歡的人、很心愛的人會離散,生離死別,都會這樣,但是對於已經離欲的聖者來說,他只是思維世間的無常而已,並不會因為這些世間的變幻內心產生痛苦、憂愁的感受。這些是聖者的離欲,對於我們平時來說,應該如何來把握呢?應該如何來學習呢?我們要學習如理作意,例如:當我們的身體體驗到痛苦,體驗到不好的感受,我的身體遭到病痛的折磨,疼的時候,平時的反應往往是怨天尤人,或者怪其他的原因。但如果我們如理作意的話,我們就學習承受,有了這個身體,你要使它沒病,那是不可能的。正如佛陀說過的,五取蘊就是病,有了這個身心就是病。

    當我們在平時受到別人不公平的待遇的時候、受到委屈的時候,我們的反應往往是排斥,跟他作對。如果如理作意的話,我們可以做到雖然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是我們內心仍然稍微一如理作意,反正現在別人要這麼樣對待我,我要改變他也沒辦法。但是我們可以學習包容,可以學習承受,甚至我們反而要對對方散播慈愛。這樣的話,我們的內心所生起的受就不一定和我們的身體所遭受的受是相等的。

 因此對於凡夫來說,五種受都有,即身體的苦、樂,心理的苦、樂受都有。但是對於已經離欲的聖者來說,第四種受就是憂受完全不可能生起。聖者其他的四種受都有可能生起,即樂受、苦受、悅受和舍受都有可能生起,但是已經沒有第四種受。一位離欲的聖者,也會有身體的樂受,也會有身體的苦受,心理也會有歡喜的感受,也會有舍受,但是不會有心理的憂受。換而言之,身體的樂受和苦受是由於果報的成熟帶來的身體的舒適的感受或者身體痛苦的感受。

    對於心來說,佛陀和那些離欲的弟子們內心也會歡喜,例如:當他進入初禪的時候,那個時候的受屬於什麼受?也是屬於悅受或者稱為樂受,或者那些阿羅漢弟子們,當他們聽聞佛法的時候,他們的受是什麼受?也是悅受。對。然而有時候當他們在走路、在托缽的時候,或者在進入第四禪或者在觀照諸行法的無常、苦、無我,有可能是舍受,也就是他不偏於苦,也不偏于樂的那一邊,內心平等的、平淡的去觀照。

    所以在這五種受當中,第一種受和第二種受是屬於果報的受,這種受,我們通常來說,不能夠說它是善,也不能夠說它是惡,因為它的本質只是果報來的,它只是一種結果。由於善業的成熟,一個人可以經驗到樂受,這是身體的受;由於不善業的成熟,一個人經受到苦受,這也是屬於果報;

    但第三種,對一般的人來說,第三種受可以是善的,可以是不善的,也可以是唯作的。為什麼這樣說呢?當你很貪著一樣東西,你很喜愛那樣東西,你太貪著了,這個時候你的心是什麼受?是悅受,你太喜歡了。例如:你想要追求一樣東西,或者現在突然你賺了很多錢,這個時候你的心理生起的是什麼受?悅受,這種受是善的還是不善的?你的心念已經粘著在錢上,善的還是不善?又例如:當你在聽聞佛法,或者見到佛陀的像很莊嚴的時候,這個時候,你的心生起的是樂受還是?是樂受。這種樂受是善的還是不善的?是善的,對!

    如果是對於阿羅漢來說,他的心裡面只是唯作。所以對於阿羅漢聖者來說,他的受是悅受或者是舍受,都是屬於唯作的。

    同時,由於內心也有可能會有果報的悅受。例如:有些人一投生,他由於在過去生造了一些善業、很歡喜地造善業,這個時候,他這一種很歡喜地造善業的業成熟而使他投生為人,而投生為人的結生心裡面也會有樂受,這種樂受是屬於第三種,那是屬於果報的。

    對於第四種憂受來說,肯定是不善的。沒有任何的憂是善的。即使你說我為了修行,我擔心我的修行不能進步,也就是佛陀講到,在《大念處經》裡面的九種受的無物染的苦受的時候,也是屬於不善的。所以為什麼我們經常強調大家要很高興、很歡喜的、很快樂的禪修,不要生起憂受,為什麼?因為憂受。你的內心有擔心就會有焦慮,有期待就會有追求,於是你的內心就會患得患失,這個時候,你的內心就有憂受,憂受必然是不善的。

    對於舍受來說,它也是很多種,它既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不善的,也可以是唯作,也可以是果報。例如:你現在剛剛買了一件新衣服,你會很喜歡這件新衣服,這件新衣服又是很時髦、又是很名牌,你穿上它,內心這時候生起的是快樂的還是中舍的?是快樂的,對!但是當這件衣服你經常穿的時候,你還會不會每次穿都是很高興的穿上它?會不會?不會了。但是你會對這件名牌的衣服有貪愛麼?有麼?有。既然有貪愛,你會不會一穿上去也很高興呢?不一定!這個時候,你對這件名牌衣服,你還是有貪愛,但是你這個時候生起的受也許是屬於舍受。

    對於善來說,舍受也有可能產生。例如:當我們感受平平的,沒有很歡喜地去做佈施,然後在持戒也一樣,持戒,大家不可能說每天都很高興地持戒,是不是?這個時候也是屬於舍受。禪修也是,有時候大家並不是很高興的,每天都很快樂的禪修,有些人禪修再修出一大堆煩惱出來,修出煩惱那是憂受。如果感受平平,那是舍受。對於果報來說也是,有可能是屬於舍受。

    對於唯作,例如:阿羅漢聖者,他也可能內心很平等的,沒有任何苦和樂的去托缽,去接受食物,或者有時候他看到一些本來可以使一般人生起樂受的,他也可以生起舍受。

    當然這些受我們也可以通過造作來生,也就是說有時候我們體驗到所緣的味道的時候,我們的內心可以造作它是樂或造作它是苦。但是這只是屬於下面的三種,而不是前面那兩種,前面那兩種是果報的受,我們沒辦法轉變它,但是後面那幾種我們可以轉變它。本來一樣東西是很好的。由於你的不如理作意,也會埋怨它、會抱怨它,是不是?

    例如:現在在這邊,其實大家一起共修,一起創造一個很良好的氣氛,本來你的心應該心懷感恩,應該很歡喜的禪修,但是如果你的心老是挑著某些人的毛病,挑著這裡的毛病,那裡的毛病,你的心就充滿了排斥、充滿了厭惡,充滿了抗拒,你的心老是去挑別人,挑這裡、挑那裡的毛病,你的心生起的是什麼受?是屬於憂受。

    或者在修行的環境,假如是很不好,比如說周圍的環境很嘈雜,在你們的家裡面,可能外面馬路的聲音又吵著你,然後你的家裡人在旁邊走動,或者在外面看電視的聲音也吵著你,如果是這樣的話,假如你的心稍微不如理作意的話,很容易粘著那些聲音然後就排斥,甚至你出去罵他一頓,怪他一頓:“為什麼那麼吵?”但是如果你稍微轉一念,反正他們也有他們的生活方式,我們要尊重他們,畢竟他也尊重我,他已經提供那麼好的條件給我禪修,我應該心懷感恩,感恩我的家人成就我,現在還在這邊,至少他沒有拉我出去陪他一起看電視,或者沒給我一些雜務做,這樣的話,我們反而會生起一種感恩的心去修行。

    對於我們在平時日常生活當中,例如:在公司或者在單位,或者在大家交朋處友,處事待人的時候,也是這麼樣。有時候當別人在怪你,在埋怨你的時候,如果你用種包容的心、慈愛的心,那個時候你生起的反應,不一定是憂受,反而有可能是樂受。如果你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不順眼,即使好的東西,你的善的果報成熟,你也有可能產生的是憂受。只要你產生了憂受,你的內心必定是遭受到憂慮、擔心或者討厭、厭惡的煎熬,這種憂受可以說也叫做自作自受。


    因此我們學了受之後,平時要多點如理作意,要培養的是善的悅受或者善的舍受,而應該避免的是不善的悅受、不善的舍受,更應當遠離憂受。當然對前面那兩種樂受和苦受,我們沒辦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轉化後面那三種受。

Related Posts:

  • 阿毗達摩 第十四講 阿毗達摩 第十四講 遍一切心所之想、思、一境性心所     遍一切心所之想、思、一境性心所:在昨天晚上我們一起學習了心所。在講到心所的時候,我們知道心所是伴隨著心一起生起的,它擁有四個特點,即:與心同生、與心同滅、與心取同一個所緣和擁有同一個依處。然後我們就開始講了… Read More
  • 阿毗達摩 第十五講 阿毗達摩 第十五講 七種遍一切心所之名命根和作意心所     七種遍一切心所之名命根和作意心所:前面學到了“阿毗達摩”當中,心所的部分。心所一共有五十二種,又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是遍一切心的心所;第二類是六種雜心所;第三類是十四種不善心所;第四類是二十五種美心所。我… Read More
  • 阿毗達摩 第十七講   阿毗達摩 第十七講 六個雜心所中的精進心所     六個雜心所中的精進心所:昨天晚上我們開始一起學習了雜心所當中的尋、伺、勝解,接著又開始學習了精進。在講到精進的時候,就講到對於精進來說,需要有正確的方法。只要有正確的方法,精進被視為是獲得一切成就的根本。對於我們… Read More
  • 阿毗達摩 第十六講 阿毗達摩 第十六講 六個雜心所中的尋、伺、勝解     六個雜心所中的尋、伺、勝解:我們已經學完了六種遍一切心的心所,即觸、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只要我們嘗試去思維一下這些心所,其實也包括心在內,即一切的名法,無非都是面對所緣,也就是說,能夠認知、識知目標… Read More
  • 阿毗達摩 第十八講 阿毗達摩 第十八講 六個雜心所中的精進、喜、欲心所     六個雜心所中的精進、喜、欲心所:昨天晚上我們一起共同學習了精進,我們用兩種方法來討論精進:第一就是如何來培育正精進,第二,什麼是中道的精進。但是,在我們實際禪修的過程中,有時候也未免因為一些習氣、一些煩惱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