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摩 第三十一講 廣大心(色界心、無色界心)
廣大心(色界心、無色界心)昨天晚上一起學習完了54種欲界心,今天我們將繼續學習心的部分。心可以依其界而分為4類:第一是欲界心,第二是色界心,第三是無色界心,這三類心稱為世間心;還有另外一類是出世間心。這裡講到的欲界心是指主要活動於欲界的心,或者說欲界的眾生最常出現的心。欲界心一共有54種,欲界心並不等於說只是欲界的眾生,例如:畜牲、人類、欲界的天人才能產生的,即使連色界的梵天人,無色界的梵天人也可以產生,也可以生起的。
接著是色界心,色界心一共有15種,無色界心一共有12種,還有出世間心是8種。出世間心惟有聖者才能夠體驗到,凡夫是不可能會生起出世間心的。在這4類心當中,欲界、色界、無色界心稱為世間心,這些世間心依其界(依其主要活動的界)來分。
我們在前幾天晚上學習了欲界心。欲界心可以分為不善心、可以分為善心、可以分為無因心、還可以分為美心、果報心、唯作心等。在欲界心當中可以分為4類的心:即不善心、善心、果報心、唯作心。又可以分為3類:即不善心、無因心、美心。在欲界心當中,除了不善心和無因心之外,有24種美心。這24種美心,所有的色界心、無色界心、出世間心統稱為美心。因此美心的數量是最多的。
今天晚上我們將來學習色界心和無色界心。什麼是色界心呢?r?pàvacara-citta ,r?pa 是指色,這裡的色是指色法的色,不是顏色的色。也就是物質的色法,àvacara 是指境界或者生存界,citta 是心。為什麼稱為色界心呢?因為色界心包括一切活動於或者屬於色界的心。色界心有15種,即5種善心、5種果報心、5種唯作心。一個人或者欲界的天人,也可以生起色界的心。如果他還是凡夫或者有學聖者,他可以生起的是5種色界的善心。所有這5種色界的善心,都是屬於禪那心。禪那是通過專注於基於色法產生的概念而證得的,所以也稱為色界的禪那。也就是說,我們不可能透過專注究竟法來證得禪那,我們是透過專注概念法,而這些概念法都有一個特點:就是它是基於色法所形成的概念。例如專注白色,白色是屬於物質的一種屬性;專注地,大地的地;專注水,流動的水、溪水、河水;專注火,熊熊燃燒的火,這些都是由物質現象所產生的概念,透過去專注它才能夠證得(禪那)。而這一類透過專注色法產生的概念而證得的禪那,我們稱為色界的禪那。
為什麼稱為禪那呢?禪那是巴利語 jhàna 的音譯,在《清淨道論》裡面這麼樣定義禪那:aramma?'upanijjhànato jhànaü . àramma?是指所緣,也就是目標的意思。upanijjhàna 就是我們說到的專注,注視。以專注所緣故為禪那,所以jhàna在這裡是取這樣(的意思)。還有另外一種意思,是 Paccan?kajjhànanato jhànaü . paccan?ka是敵對法,jjhàna是燒,以燒盡敵對法故為jhàna(禪那)。因此從詞源學來分,upanijjhàna就是專注,以專注故為禪那,或者以燒盡故為禪那。燒什麼?燒敵對法。專注什麼?專注所緣,而且是指特定的所緣。對於敵對法來說,也是指特定的敵對法。
什麼是禪那應該燒盡的敵對法呢?即五蓋。所以我們可以用兩種意思來解釋禪那。第一是專注,透過專注由色法產生的概念,而心達到很強的一境性的時候,這個狀態稱為禪那。另外就是透過一個人專注之後,他把所有的五蓋都燒盡了,也就是鎮伏了五蓋,以鎮伏了五蓋稱為禪那。這兩種是禪那的意義。
講到色界心,欲界的眾生可不可以生起禪那心呢?可以嗎?可以。所以色界心是指主要活動於色界有情的或者屬於色界的,但並不等於欲界的有情就不能夠生起這種心,欲界的有情還是可以生起這種心的。是哪些心可以生起呢?就是善心和唯作心可以生起。對於凡夫或有學聖者來說只能生起善心,而對於梵天人來說,三類十五種心都可以生起。
我們先來講五種色界的善心。一般我們講到色界的禪那有四種,在這裡會提到有五種,是哪五種呢?它為什麼跟經教法不同呢?我們先講完了這五種色界的禪心之後,再來分析一下。
首先第一種是尋、伺、喜、樂、一境性俱的初禪善心。也就是說,我們所說的初禪的心是擁有尋、伺、喜、樂、一境性的。這裡的俱,就是擁有、同時具備、具足尋、伺、喜、樂、一境性這五種禪支的,這一類的善心稱為初禪的善心。
如何生起這一類的善心呢?如果一個人平時都是處於一種散亂心的狀態,那這一類的心不可能生起。或者由於他專注的是錯誤的所緣,例如:他專注究竟法,或者他專注無常生滅之法,這樣的話也不可能會有初禪心的生起。應當如何才能夠有禪那心的生起呢?我們必須得透過專注特定的物件、特定的所緣才能夠生起。在佛陀的教導當中,經常強調應當要修習定力、要培養定力,佛陀把八支聖道裡的正定解釋為四種禪那。在戒定慧三學當中,佛陀把增上心學(定學)也是解釋為四種禪那,也就是說禪那的心就是定的心。
應當如何培育定力呢?因為佛陀經常強調修定,所以佛陀必定也教導定。在佛陀教導的修定的方法當中,透過培育心的一境性可以達到兩類的定,即近行定和安止定。在這兩類的定當中,近行定屬於欲界的心,在欲界善心當中它是屬於悅俱智相應的無行心。如果一個人透過專注特定的所緣達到了安止定,安止定才能稱為禪那。而近行定還是屬於欲界的心,它不能稱為禪那。
禪那依照經教法可以分為四種,依照論教法可以分為五種。我們這裡討論的是用論教法來講述的。佛陀教導了很多種修定而培育達到安止、達到禪那的方法。佛陀教導的種種可以達到色界禪那的方法,一共有26種,有26種方法可以證得色界的禪那,是哪26種呢?即十遍、十不淨、身至念、入出息念和慈、悲、喜、捨四種無量心,其中的捨無量心只是屬於第四禪或者論教法的第五禪。在40種業處當中,或者說可以證得色界禪那的26種業處當中,只有25種可以證得這一種尋、伺、喜、樂、一境性俱的初禪善心。
一個人可以透過專注一些物質現象,例如:大地,專注泥土,然後取泥土的概念專注它,這是屬於土地,地、地、地,或者泥土、泥土,這樣也可以。透過專注土地而證得的禪那,我們稱為地遍的初禪。
如果專注于水,例如:我們舀一盆水,或者專注河水,好像我們的菩薩在過去曾經投生為稱為護象的,就是《護象本生經》,當時他只是透過專注恒河的水就可以證得了禪那。這是透過專注水而證得的禪那。
還有專注火,例如:好像佛陀在世的時候有位比丘尼,應該是叫蓮花色uppalava??a,她就是專注蠟燭的火而證得了禪那的,火遍的禪那。
還有專注風遍、專注光明、專注限定虛空,專注特定的顏色,例如:專注紅色、專注黃色、青色、白色,這些顏色也可以證得禪那。還有專注外在的死屍的不淨,可以達到這一種禪那。還可以專注自己身體的32個部分,可以達到禪那。還可以專注呼吸而達到禪那。或者說散播慈愛、散播悲憫、散播隨喜給其他的眾生,也可以達到這一種禪那。因此一共有25種業處可以證得這一種禪那心。
應當如何來證得這一種禪那心呢?對於欲界的有情,我們投生為人,因為人類是有可能證得禪那的。如果投生為畜生或者投生為鬼,那是不可能證得禪那的。在欲界的眾生當中,惟有兩類的眾生可以證得禪那,即人類和欲界的天人。因此我們擁有了可以證得禪那的這種趣(投生的趣),對於欲界的眾生,這種心不是與生俱來的,必須得透過修習,透過培養、培育才能夠生起這一類心。
應當如何來生起這一類的心呢?一位禪修者可以透過專注在剛才所說到的25種特定的物件的其中一種,然後時時地去注意,時時地專注。他只是取一個物件,然後在行、在站立、在坐著、在躺臥,都時時地把他的心投入到這個所緣。當他的心一境性培養到一定的程度、一定的強度,就有可能生起這樣的心。由於這一類的心是經過高度培育的、過高度強化了五種心所,這五種心所組合在一起,就稱為初禪。而這種五種心所分開來稱為禪支。禪支即我們這裡講到的尋、伺、喜、樂、一境性這五種禪支。這五種禪支是怎麼樣的呢?我們稱為pa¤ca jhàna?ga。pa¤ca就是五,jhàna 就是禪,a?ga直接翻譯成支,它的意思就是因素,成分,構成初禪的五個成分稱為五禪支。就好像我們說到的手,手是由五個手指構成的,所以我們稱為這手。同樣的,這五種被強化了的,被加強了的心所,我們稱為禪支。
第一種禪支是尋(vitakka) 。尋是把心投入似相。我們說到的尋就是把心投入到物件,投入到目標。這一種心是屬於雜心所,也就是說在平時一般的情況下,這種尋都有可能會生起。除非是在有些無因心裡面,例如:耳、鼻、舌、身這些心裡面它不會生起。還有在更高的禪那裡面這種心所不會生起。
這種尋就是把心投入到所專注的目標,如果這種目標已經被高度地專注,它會形成一定的影像,這種影像我們稱為禪相。禪相又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parikamma nimitta (就是遍作相),或者又稱為預作相。例如:我們專注呼吸,那麼我們專注呼吸本身,這就是稱為預作相。透過持續地專注之後,呼吸會變成朦朦朧朧的光。這個時候我們稱uggaha nimitta (取相)。當我們持續地專注於取相,取相會變得越來越明亮,越來越晃耀,或者越來越潔白。這個時候我們稱為似相(pa?ibhàga nimitta)。
如果我們是修地遍的話,那麼我們也可以透過專注地的概念,時時把心投入到地的遍相裡面。當我們在做地的那個圓相,叫做Ma?óala(曼陀羅),Ma?óala的時候這個稱為遍作相。之後我們就時時地去專注這個:地、地、地,這個也稱為遍作相。然後當我們閉上眼睛,地的遍相就出現在我們的眼前,猶如睜開眼睛看的一樣,這個稱為取相(uggaha nimitta)。之後我們再時時地閉著眼睛專注取相,之後地的遍相會變得非常之平整、乾淨、潔淨,這個時候它已經超越了原來所看到的地的遍相。而它沒有之前地的遍相那麼的粗糙而變得更加細。這個時候,就稱為似相。當他在專注地的似相的時候,如果他的定力很穩,他應該把地的遍相慢慢地擴大,擴大到一切處。然後再把心投入到地的遍相裡面,地的似相裡面,而成就了初禪,這個是尋。把心投入到似相,這稱為尋。
在還沒有禪那的階段,尋還是投入,但是投入可能是屬於遍作相,或者屬於取相。如果在禪那的階段,他投入的所緣(物件)必須是似相。如果對於修慈、悲、喜這三種禪那來說,他投入的物件是一切眾生或者特定的眾生。例如:他所散播慈愛的很恭敬的人,或者中性的人、或者不喜歡的人,他把慈愛散播出去,這稱為尋。
第二種禪支是伺。伺是使心繼續保持在似相上。尋和伺之間的區別就好像鳥展翅飛翔和在天空翱翔一樣,在拍翅膀的時候,稱為尋,而在天空翱翔的時候稱為伺。或者又如敲鐘,我們把鐘錘敲鐘的時候,這種動作比喻成尋,然後鐘聲繼續的繚繞,這比喻成伺。所以尋和伺,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尋就是把心投入,這是一種動態的動作。而伺也是一種類似動態的,它就是持續地保持、維持。這是最粗的兩種禪支。
然後第三種禪支是喜。喜是指喜歡,對象是喜歡的似相。有五種喜:例如有小喜、刹那喜、繼起喜、踴躍喜和遍滿喜。對於在證得禪那的喜是屬於遍滿喜。它就猶如洪水灌滿了山洞一樣,那樣的喜。
第四個禪支是樂。樂(sukha),是指體驗似相的快樂感受。這種樂屬於受心所,並沒有獨立的一個心所稱為樂,它屬於受心所。受心所由於它對所緣(物件)的不同感受可以分為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受。
第五個禪支是一境性(ekaggatà),或者又稱為心一境性(cittekaggatà)。它是心專注於似相。也就是說心保持在所緣,保持在似相的狀態,稱為心一境性。這五種禪支分開來我們稱為禪支,它們組合在一起就稱為五禪支。在這五種禪支當中(其實它是五種心所),尋、伺、喜這三種心所屬於雜心所。在初禪裡面擁有(尋),在第二禪裡面就沒有了尋,在第三禪裡面沒有伺,在第四禪裡面沒有喜,在第五禪裡面樂受就變成了捨受,這是論教法裡面的五禪。
對於一境性來說,一切的定都是一境性。因為在52個心所裡面有沒有一種心所稱為定的?有沒有?有還是沒有?沒有。一境性屬於遍一切心的心所,也就是說在任何狀態下,只要有心,就會有一境性。但是,惟有在達到禪那的時候,一境性才完全地被加強,被培養起來,那個時候我們稱為定。而平時它只是稱為一境性而已。透過培育(一境性)這種心的力量,它可以成就一種定。如果再繼續地培養,它可以成就禪那。因為定可以分為近行定和安止定。在還沒有完全強有力的時候,它還是屬於近行定;當它完全強有力的時候就稱為安止定,安止定又稱為禪那。因此如果我們想要培養定力,我們想要讓我們今生當中體驗禪那,體驗這種初禪的禪心,我們必須得透過加強一境性來達到。當然,我們在培養一境性的時候,這些所有的禪支也一起被培養起來。如果我們持續地還是按照以前的生活方式,生活是屬於散亂的,心也是屬於散亂的,那麼一輩子都不可能體驗到這一種初禪的禪心,或者說任何的色界的善心。
講完了初禪之後,我們再來講第二禪,以論教法的第二禪,第二禪是伺、喜、樂、一境性俱的第二禪禪心。這種禪心可以透過捨去尋心所而達成。
論教法的第三禪是喜、樂、一境性俱的第三禪禪心。第四禪的是樂、一境性俱的第四禪禪心。第五禪是指捨、一境性俱的第五禪禪心。這五種色界的禪心是依論教法來分,在經教法裡面把尋、伺、喜、樂、一境性俱的初禪禪心稱為初禪,而把論教法裡面的第二和第三禪都稱為第二禪,把論教法裡的第四禪稱為第三禪,把第五禪稱為第四禪。為什麼會有這種分法呢?其實佛陀在經典裡面也提到過了這裡講到的第二禪的分法。
例如佛陀在《中部》第128經,有一部經叫做upakilesa sutta《隨煩惱經》,在這部經裡面,佛陀描述他還是菩薩的時候,他修行碰到了很多麻煩、碰到了很多問題。因為那個時候,Anuruddha(音譯:阿奴盧塔,舊譯阿那律)尊者當時修行的時候,也是碰到了問題、碰到了麻煩,於是我們的佛陀就跟Anuruddha尊者說:“我在還是菩薩的時候,還沒有覺悟的那個時候,在菩提樹下,經歷了一系列的過程。”這一系列的過程就是他在禪修當中如何克服自己的困難,克服自己的障礙。
也就是他在修行的時候,見到了一些很殊勝的境界,然後他如何超越這些境界。然後又經歷了一系列的心態,他又如何的超越這些心態。這些他都稱為upakkilesa(隨煩惱),也就是透過修行而產生的很微細的煩惱。佛陀講述他當時還是菩薩的時候,逐一逐一地去除了這些修行的障礙,去除這些包括境界方面的障礙和內心的障礙之後,佛陀就這樣說:“現在讓我以三種定來修習。阿奴盧塔,我乃修習彼有尋有伺定,修習彼無尋唯伺定,修習無尋無伺定。”所以佛陀在這裡就提到了有一種叫做無尋唯伺定,也就是這裡講到的avitakkampi vicàraramattaü就是說這一種定,有一種定是屬於只有伺,但沒有尋的定。因此在這裡就特別提出了有一種是沒有尋,但是有伺和喜、樂、一境性的定。
在《相應部》的無為相應裡面,也講到了透過三種法可以證、可以達到無為,即透過有尋有伺定,無尋唯伺定和無尋無伺定。佛陀講到的有尋有伺定是指這裡的初禪,無尋唯伺定是指這裡的第二禪,無尋無伺定是指下面的這些禪。
因此在“阿毗達摩”裡面,為了涵蓋一切有可能情況,把禪那分為五種。因為通常佛陀在講到禪那的時候,他會把這裡的第二禪省略掉,而實際我們在教學的時候,也會把這第二禪省略掉,我們直接教導禪修者,當他擁有了這種禪那之後,他就可以直接捨去尋和伺而達到喜、樂、一境性的第三禪。
如何來證得這裡講到的第二禪呢?當一位禪修者透過專注一個特定的所緣(目標),而當他的目標形成了似相之後,他再把心投入到似相裡面去,維持一段很長的時間,而且他的心也達到了一定的質(就是品質的質)。當他的心強有力地、很穩固地專注在似相上的時候,那麼很可能禪那的心,初禪的心就能夠生起。
初禪的心在第一次生起的時候,往往禪修者並沒有很強的感覺,因為當一個禪修者在證得安止定的時候,往往之前會經歷一個稱為近行定的階段。惟有一位禪修者在之後修到了名業處的時候,他再去追查之前他曾經在什麼時候第一次證得初禪,或者第一次這種色界的禪心生起的時候,他才會明確知道在哪裡。但一般每個人的心透過專注在似相上,他因為要經過近行定的階段,所以往往很多禪修者並沒有很明確地、好像突然一個轉變一樣生起這種心。惟有他在修名業處的時候去追查,他會發現到其實這兩種心,欲界的心和色界的心還是有品質方面的差別。
當他成就了初禪之後,為了確定,他還必須得依照經教法的方式去檢查,到底初禪的心是不是擁有尋、伺、喜、樂、一境性這五種禪支,當他檢查到有這五種禪支之後,他可以為了修第二禪而努力。我們在這裡就依論教法來講。
當一位禪修者證得了初禪之後,他想要證得第二禪,他可以先去思維一下初禪的低劣,思維由於初禪很接近敵對的五蓋,同時這種尋的禪支是很粗的,它不如第二禪那麼殊勝,於是他就決意去掉了尋禪支,然後再去把心投入到似相當中而成就惟有伺、喜、樂、一境性俱的第二禪禪心,第二禪。
在一個禪修者如果已經成功地證得了第二禪之後,他又應該再為證得第三禪而努力。在證得第三禪的時候,他同樣應該先去省察,在這第二禪當中很接近敵對的初禪,而且在第二禪還有伺這種心,這種心所的攪動,所以使第二禪不是很殊勝,他還要為證得第三禪努力,於是他再捨掉了伺禪支而證得了惟有喜、樂、一境性俱的第三禪。
當他成就了第三禪之後,他應當再為了證得第四禪而努力。於是他又再省察,第三禪由於接近敵對的第二禪,同時還會有喜這種禪支的攪動使他這種定不是很殊勝、不是很寂靜,不如第四禪那麼殊勝,那麼寂靜。於是他再把喜禪支也捨掉了,就證得了惟有樂、一境性俱的第四禪。
當一位禪修者成就了第四禪之後,他應當再為證得第五禪而努力,於是他再省察,第四禪由於很接近敵對的第三禪,同時樂被禪修者體驗還是有一種動感,它不如惟有捨和一境性的第五禪那麼寂靜、那麼殊勝,於是他就再把樂受平靜下來,然後再證得惟有捨和一境性的第五禪。
如果一位有禪那體驗的禪修者,他很明顯會知道尋、伺、喜、樂、一境性這五禪支,尋是很粗的;伺還是很粗,但是它相比尋來說,它又再細一點;而喜比尋和伺來說,它又再細一點,但是比起樂來說喜又是很粗;而樂比起捨來說,樂還是屬於比較粗的,而捨是屬於很寧靜的,很平靜的。透過不斷地捨去粗的,而成就細的來提升他的心,使他一步一步地證得不同的禪那,一步一步地增上。透過這樣來成就五種色界的善心。
當一位禪修者成就了這五種善心之後,應該透過時時地修習、經常去做,他的這種禪那的心將會越來越穩固。如果一個已經培育了色界善心的禪修者,如果他願意的話,那麼他可以投生到梵天界,在沒有佛陀教法的時期,也有一些隱士,有一些苦行僧,他也透過專注特定的目標而證得了禪那。當一位隱士或者苦行僧證得了禪那之後,如果在他臨終的時候,這種培養禪那的心只要還未退失,那麼在他臨終的時候,這種所造的很強的善業將會使他投生到梵天界。能夠投生到梵天界,投生的心我們稱為結生心。而在梵天人的整個生命期間,他的有分心是屬於一種果報心。這一種結生心和有分心都是屬於果報心。
我們現在在這裡再講五種色界的果報心。這五種果報心和剛才講到的五種色界的善心是一一對應的。即尋伺喜樂一境性俱的初禪果報心,伺喜樂一境性俱的第二禪果報心,喜樂一境性俱的第三禪果報心,樂一境性俱的第四禪果報心,捨一境性俱的第五禪果報心。
如果一個禪修者培養到了初禪,或者說他發願來世要投生成為初禪的梵天人,這個時候,當他死了,他將可以投生到初禪的梵天,他的梵天人的結生心和在那一生當中的有分心就是屬於這一種果報心。如果一個禪修者想要投生到第二禪、第三禪或者第四禪也是這麼樣。而在這裡講到的第二禪的果報心和第三禪的果報心,這兩種果報心在成熟的時候,它都能夠使他投生到我們講到的第二禪的梵天,也就是說第二禪的梵天人裡面有兩類的果報心:即第二禪的果報心和第三禪的果報心。
第三禪的梵天人的果報心是屬於這裡講到的第四禪的果報心。而在第四禪的梵天人當中,如果是凡夫的話,他只能投生到廣果天,如果是三果聖者的話,他可以投生到五種淨居天,所有的廣果天的天人和五種淨居天的天人,他們的果報心都是屬於這裡講到的第五禪的果報心。換而言之,這五種果報心不是欲界的眾生能夠體驗到的,也不是無色界的眾生能夠體驗到的。這些心甚至不能夠生起在梵天人的心路過程,而只是出現在他們的離心路過程,即表現為這些果報心只能夠執行使一個眾生投生到梵天的結生心的這種作用,以及在梵天人的離心路過程,如:死心,一般人不能夠經驗到這些心。
還有五種色界的是唯作心,唯作心也是尋伺喜樂一境性俱的初禪唯作心,伺喜樂一境性俱的第二禪唯作心,喜樂一境性俱的第三禪唯作心,樂一境性俱的第四禪唯作心,捨一境性俱的第五禪唯作心。這五種唯作心也不是一切的凡夫和有學聖者可以體驗到的。這一類的心是佛陀和一切的阿羅漢聖者才能夠體驗到的。
佛陀也會入定,佛陀入定可以入三種定:第一種定是這種世間定,例如:佛陀也會入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這一類的定稱為世間定。還有佛陀也會入出世間定,出世間定就是佛陀會取涅槃為目標而進入阿羅漢果定。那佛陀還能夠入另外一種定是什麼定? Nirodhasamàpatti(滅定),滅定又稱為滅盡定。這一種定是沒有物件的,沒有所緣的。把心流完全地中斷,所以這稱為滅定。佛陀和已經擁有八定的俱解脫的阿羅漢就能夠入滅定。
而當一位無學聖者,例如:佛陀,獨覺佛或者阿羅漢弟子們,他們在入世間定的時候,生起的這一類的心就是屬於唯作心。它不是善心,善心是凡夫和有學聖者能夠入的。而講到的凡夫和有學聖者也包括在欲界的人和天人,也包括在色界的梵天人。只要他們還沒有斷盡煩惱,他生起的是屬於色界的善心,當他們入定的時候。而如果是佛陀和阿羅漢聖者,如果是佛陀的話,佛陀只會出生在人間,他不會出生在天界。但是作為阿羅漢聖者來說,他可以在天界出現,他也可以在梵天界出現,他們也可以進入色界的禪那,當他們進入色界的禪那的時候,生起的心就是屬於這一類的唯作心。
善心、果報心和唯作心是這樣來區別的。唯作心惟有阿羅漢聖者能夠體驗。如果是果報心惟有梵天人才能夠體驗。作為我們人類來說能夠體驗的心惟有善心,即色界的善心。如果一個人有能力證得禪那的話,那麼他體驗的都是屬於善心。
下面再講四種無色界的心。無色界的心和色界的心一樣,它是指經常活動於無色界的心,或者說屬於無色界的心。這四種無色界的善心是空無邊處善心、識無邊處善心、無所有處善心、非想非非想處善心。這四種無色界善心也必須得透過培養才能夠證得。如果一個人沒有培養他是不能夠證得的。而且這四種無色界善心還必須得透過先成就了色界的善心,才能夠培養無色界的善心。
應當如何培養空無邊處善心呢?想要成就空無邊處善心的禪修者應該用九種遍:即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紅遍、白遍、和光明遍,這九種遍當中取其中的一種遍,依次地證得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第五禪,然後當他從我們講到的論教法的第五禪出定之後,他再把他專注的這種遍相去掉,應當如何去掉呢?
他先省思由於色界的禪那取的是色法的概念為目標,因為它還必須得依靠於色法,所以是很粗的。同時因為有了色法,會有種種的過患。例如:我們因為有了身體,會有各種各樣的病痛。這些病痛是由於我們有了這個身體才會發生的,而且因為有了這個身體,所以會有戰爭、會有打架、會有刑罰、會被人砍手砍腳等等,所以色法是屬於很低劣的。於是他就抱著對無色的需求,然後他再把他所專注的遍相,例如:地遍的遍相。再把這地遍的遍相撤離掉,剩下的是無邊的虛空,然後他再把心專注於無邊的虛空,而成就空無邊處定。當他成就了空無邊處定,所生起的心就是屬於空無邊處的禪心。
當一位禪修者成就了空無邊處之後,如果他想再證得識無邊處,他再專注空無邊處定的定心,由於空無邊處的心是遍一切處,於是他再專注這個遍滿一切處的空無邊處心,去專注他的這種心而成就了識無邊處定。當他證得了識無邊處定之後,生起的就是這種識無邊處的善心。然後如果他想要再繼續成就無所有處定,他再去注意空無邊處定心的沒有而成就無所有處定。
當一位禪修者成就了無所有處定之後,如果他還想要再成就非想非非想處定,他再去注意無所有處定這種心的寂靜微妙,edamsantaüedampan?taü。再專注這種定,於是他將能夠成就非想非非想處定,這是一種非常微妙、寂靜、殊勝的定心。這種定心是世間最高的心,所以這種定也稱為有頂定,也就是再也沒有其它的世間心能夠超越這種定。
這四種無色界的善心是作為人類、作為欲界的諸天、還有色界的梵天人和無色界的梵天人都能夠成就、都能夠體驗到的這一類的心,只要還是屬於凡夫或者有學聖者的話。當一個人成就了這些善心之後,如果他因這些善心、這些善業成熟而投生到無色界的話,那麼能夠投生到無色界的心是屬於果報心。這種果報心也跟他們所成就的善心是相對應的。
一個禪修者證得了無色界定,在定中他所生起的心屬於善心,善心是造業的心,這種業在成熟的時候能夠帶來果報,這種果報就是帶來投生到無色界梵天的相應果報。於是也有了空無邊處果報心、識無邊處果報心、無所有處果報心、非想非非想處果報心。這四種果報心惟有無色界梵天人才能夠體驗到,而且和我們剛才講到的色界的果報心一模一樣,一個梵天人在一生當中只能夠體驗一種果報心。
例如:一個初禪的梵天人,他的一生當中能夠體驗到的只是屬於初禪的果報心,他不能夠體驗到其它的果報心。對於一個空無邊處的梵天人來說,他也只能夠體驗到空無邊處的果報心,而且往往他們這裡講到體驗就是這種心能夠生起。而這裡講到的果報心並不是說他立刻就能體驗,而是說在他的生命期間,能夠以離心路心的方式而生起。
對於佛陀、獨覺佛、阿羅漢弟子來說,當他們證得了四種無色界禪那,他們生起的屬於唯作心。唯作心也有四種:即空無邊處唯作心、識無邊處唯作心、無所有處唯作心和非想非非想處唯作心。這裡講到的唯作心也不是我們能夠體驗到的。除非我們很努力地精進修行,在今生證得了阿羅漢果,那麼當我們在進入無色界定的時候,所產生的是這種唯作心,因為唯作心是不會造業的心。假如我們把阿羅漢聖者們所證得的這一類定心也稱為善心,那麼善心還有可能會帶來果報。但是唯作心卻不會帶來果報,所以它們稱為唯作心。
因此我們在今天一共講了有27種心。這27種心其中有15種是色界心,這15種色界心都屬於美心,即5種善心、5種果報心和5種唯作心。接著又講了12種無色界美心,這12種無色界心也分為三種:即四種善心、四種果報心和四種唯作心。所有這些心都稱為廣大心。為什麼它們稱為廣大呢?因為這些心所產生的心所也是很多的,同時由於這一種心是屬於很強大的。在我們講到的欲界心的時候,欲界心生起的速行最多只能夠七個。而講到這些心生起的時候,它可以生起無數個。例如當一個人在證得禪那的時候,即使他證得的是初禪,但是初禪的速行心可以生起無數次。但即使一個人有能力證得近行定,近行定的速行心最多只能夠產生七次,之後又掉進了有分,然後再重新生起,然後又生起了七次速行,又掉入了有分。但是禪那心可以持續不斷地一直生起,乃至到生起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三個小時、整天整夜乃至許多天都可以這麼樣生起。因此它們稱為廣大心。
所有的54種欲界心、15種色界心和12種無色界心,它們都稱為世間心,哪怕是佛陀和阿羅漢聖者都可以入的,但是這一種心本身它的性質屬於世間,所以它們都稱為世間心。世間心一共有81種,我們到今天晚上為止已經講完了這81種世間心。明天晚上我們將來一起學習出世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