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摩 第三十四講 所緣的六種呈現方式
所緣的六種呈現方式:昨天我們學習完了心的十四種作用,又講了五種定律,以及為心路過程準備的與心路過程有關的六個六。今天晚上我們將繼續學習心路過程的部分,在講心路過程的部分之前,先討論一下所緣的呈現方式。所緣的呈現方式可以分為六種:它們是極大所緣、大所緣、微細所緣、極微細所緣,這四種所緣的呈現方式是五門心路過程的所緣呈現方式;還有另外兩種是清晰所緣、不清晰所緣,這兩種所緣的呈現方式是意門心路過程的呈現方式。我們先簡單地說一說這些呈現方式。因為有心,就必定會有心所對應的所緣。例如:稱為眼識的或眼門心路過程的,就有它所看的所緣,眼門心路過程所看的所緣是顏色。極大所緣、大所緣、微細所緣、極微細所緣,這是相對於五門心路過程所看的顏色、所聽的聲音、所嗅的氣味、所嘗的味道以及所觸的觸所緣。這裡講到的大與微細,並不是指所緣的體積,而是指這些物件對心的撞擊力。如果撞擊力大,稱為大所緣;如果撞擊力小,稱為小所緣。
即使是體積很大的或者很粗的顏色呈現在眼門,但如果眼淨色很弱,例如:一個人的視力很弱或者所緣在眼淨色的高峰期已經過了才呈現,又或者光線很暗,這時這種顏色就不能夠給眼門心路過程留下很深的印象、很清楚的印象,這稱為微細所緣或者極微細所緣。反過來,如果是一個體積很小的所緣,例如:一個很小的東西,但它正好是在眼淨色的高峰期撞擊根門,或者一個人的視力很好,又或者光線很強,那么,哪怕是這個東西很細小,他都能夠看清楚;或者又與一個人的注意力有關,例如:我們現在在很認真地修行,專注自己的業處,即使有時候外面有很大的風聲雨聲,我們都不會去留意它,是不是?雖然這些聲音不斷地撞擊到我們的耳朵,但如果我們不去留意它,它對我們的耳根、對我們的意門的撞擊也是很小的。
如果我們很用心地去聽,遠處一些蟲鳴的聲音,或者遠處一些人走過的聲音,乃至到很遠的地方汽車的聲音,我們都可以聽得到,為什么呢?因為我們去作意它或者說我們的聽力、聽覺很好,這個時候它對我們的五門撞擊力也算是強的,因此這也是屬於大所緣。大所緣和微細所緣,並不是從所緣對我們的大小來分的,而是說它對我們的五門和意門的撞擊力來說的。這些所緣之所以稱為大所緣或者稱為微細所緣,主要還是與在心路過程裡面撞擊之後,心路過程生起了多少或者它引起了多少個心路過程心生、滅,與這個有關。我們接著學到心路過程的時候就會瞭解。
對於意門心路過程也是,當一個意門心路過程,例如:我們記一個東西,記得很清楚,或者當我們記一個東西的時候,印象很模糊。對於印象很清楚的,我們可以稱為清晰所緣;如果是比較模糊的,這個可以稱為不清晰所緣。也就是說,當一個所緣呈現在意門的時候,它是以很清晰的目標而被意門所識知,這個稱為清晰所緣;如果它並不是很清晰,就不會有很明顯的呈現方式。對於意門來說,一般清晰的所緣會有兩個彼所緣生起;如果不清晰的所緣,一般彼所緣並不會生起。
那到底心路過程是怎么樣發生的?我們接著來討論,在我們討論的時候,先來瞭解一下什么叫心路過程?心路過程巴利語叫做v?thi,v?thi直接的意思就是路,但是我們稱為心路過程,也就是心的呈現方式或者心運行的軌跡、軌道。我們每天生活在這個的世間、生活在這樣的一個世界,每天我們都會接觸很多的資訊,我們會看、聽、嘗、嗅、觸、想,但是每天每時每刻都發生的這些心或者這些心理現象,到底它們是怎么發生的?它們的運作方式是怎么樣的呢?我們平時簡單的說到的看,具體它是怎么運行的呢?
為什么說我們看了一件東西,有時候在回想起的時候還能清晰的記起呢?為什么會有所謂的記憶?或者現在當一個人在說到一樣東西或者在想到一樣東西之後,會很清楚地對它有個印象呢?為什么一樣東西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時候,我們能夠說:我們能看到、聽到呢?它們的運作方式又是怎么樣的呢?其實這些和我們的生命、和這個世間、和我們的內心息息相關,但是我們是不是清楚它們是怎么運作的呢?我們對這種本身屬於我們生命很重要的現象、認知行為瞭解了多少呢?現在,我們就接著來學習一下心路過程,心路過程就是我們的心是如何運行來認知物件、認知所緣的。
講到心路過程,我們先講一講色法和心法的壽命。在“阿毗達摩”裡面,一個心生起就滅去,從生到滅這個過程,我們稱為一個刹那,刹那是梵文ksana的翻譯,如果用巴利語叫做kha?a,這一個刹那我們又可以稱為心識刹那,那心識刹那,一個刹那有多久呢?它的時間度有多長呢?我們很難用一種具體的時間段來衡量。如果要說一個心識刹那有多久,我們只能夠用這樣的比喻:例如:我們眨一下眼睛,或者說一彈指,乃至到一閃電,就這么短暫的時間已經有數十億個心識刹那生滅過去了,所以心識刹那快不快?正是因為心識刹那那么快,所以佛陀才會這樣說,他說:“諸比丘,我不見有任何法比一法生滅得更快,那即是心。”也就是說,心的生滅是很快的,連佛陀的智慧範圍,都發現沒有任何一種現象的生滅會比心更快的,更無常的。即使心是那么快的生滅,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把它分為三個小刹那(生、住、滅三個小刹那)。因為即使一個心再快,還是會有生起的那一極短的瞬間,然後還有滅去那極短暫的瞬間。在一個心識刹那一生到立刻就滅去,這么短的時間,我們仍然可以把它分為在生的時候,那是一個小刹那;然後在滅的時候一個小刹那;而對於住,由於心識刹那它根本就沒有停住的,沒有一刻的停住,我們只不過可以用一個比喻:當我們把石頭往空中一丟,石頭到了最高一點就會掉下來,等它到了最高一點的時候,準備往下掉的那個時候,我們就把它比喻成心的住。也就是說,在生到它轉到滅那一個極短時間,也稱為住時。所以生、住、滅,就是我們稱為的發生、產生;然後存在;立刻壞滅;這個過程我們稱為一個心識刹那。而一個心識刹那在發生的過程稱為一個小刹那;存在的過程稱為一個小刹那;而滅去的時候又稱為一個小刹那。
心雖然是很快速地生滅,但是由於心有一個法則,它不斷地會生滅、生滅的,只要我們仍然還在生死當中或者還在輪回當中,那么心就一直都會生滅、生滅的。對於我們人來說、普通的人來說,我們不能夠以任何方式去終止心的生滅。如果說要讓心流完全的終止,只有三種方式可以讓我們的心流終止。第一種就是修外道定,外道定有一種稱為無想定的,這一種外道他們通常是先培養了定力,一般都有色界第四禪那的定力。當他從定中出來之後,懷著極厭惡心的這種傾向去培養無想定,就把他的心流中斷。他們這些外道認為說:“因為我有心,才會有痛苦,因為我有心,我才會有輪回。”於是他就傾向於把心念、心想終止,由於他的定力很強,令他的心想終止,這稱為無想定。
還有另外一種就是三果聖者和四果聖者,他們如果擁有了八定的話,他們有能力入滅盡定,這種定也能夠讓心流停止。最後一種是般涅槃,也就是當一個漏盡的聖者,包括佛陀、包括獨覺佛以及聖弟子,當他五蘊離散後,由於煩惱已經斷盡,業已經不會再運作了,這個果報身到了最盡,已經完全離散了,離散之後他就進入了涅槃的境界。
涅槃的境界,我們不能夠說它是完全沒有,如果說沒有我們就會陷入斷滅見,但是我們也不能說涅槃是有,說有的話我們又會陷入了常見,最好我們不要去討論涅槃,涅槃是拿來體證的。那個時候,我們不能說涅槃是一種心,如果是心的話,它必定還是生滅的。因為它超越了一切言說,我們不能說它是心,或者它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存在,假如是這樣的話,那么當年佛陀還在世的時候,他會直截了當的說:涅槃是一種心。但是即使連很多的弟子問佛陀說:“如來死後是存在嗎?是不存在嗎?是既存在又不存在嗎?是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嗎?”佛陀都給予無記(不回答),因為這個超越了一切思維、度量、推理。
只要我們還在正常的情況下,心流都是不斷不斷地生滅的,這個稱為心相續流。心相續流就好象河流一樣,不斷地流下去。有些愚癡的人,他們認為生命很痛苦,於是他們就通過自殺來了斷自己的生命。他們認為通過自殺來了斷自己的生命,那么生命就終止了,心也就會停止了,其實不是這么樣,而往往自殺的人都會墮落到惡趣,墮落到苦道,因為一個人自殺時,他能夠生起善心嗎?所以如果認為自殺能夠了結生命,那是由於有了斷滅的邪見所以才會令他去自殺。或者有的人說他完全昏迷過去,或者完全熟睡,那其實還是一種有分心的狀態,它並不是說心流終止,那個時候心流還是不斷地生滅。
只要有生命,心就不斷地生滅、生滅、生滅,就好象河流一樣,所以我們稱為心相續流,或者稱為名相續流。而對於我們這些執著於有五蘊、有生命的凡夫來說,名法和色法(身體現象和心理現象)一起存在的,這個稱為名色相續流。
對於名法來說,生滅是很快的,也就是心是生滅很快的,而對於色法來說,色法的壽命會長一點。一個色法的壽命存在等於十七個心識刹那的壽命。
色法通常是以聚的方式存在,在經典裡面有時候稱為色身r?pakàya,而名法是以名聚的方式出現,我們稱為nàmakàya,有時候在經典裡面稱為名身。身就是聚合(身體的身,色身、名身)。因為色法都是會以一堆的方式呈現,名法也是以一堆的方式呈現。我們說色法的最小單位稱為色聚,色聚的生命從生到滅,這一個過程心識刹那已經生滅了十七次,我們先弄清楚色法、名法(心),它們的壽命關係,也就是說色法的壽命更長,一個色法從生到死,它已經看到心識刹那已經生滅、生滅十七代了,看到它已經轉了十七世了。
對於在五門心路過程裡面,由於色法能夠撞擊到有分和撞擊到眼門,然後生起一個眼門心路過程。眼門心路過程最多也只能有十四個心識刹那生滅,那它們的關係是怎么樣的呢?我們在這裡就舉極大所緣為例子來討論一下。這裡講到的極大所緣,是指一個目標出現的時候,它是在色法的高峰期撞擊到有分和撞擊到眼門。
我們作為人、作為有情,只要沒有心路過程的發生,就是說我們的心是處於一種不活躍的狀態,那個時候有分就不斷地生滅,不斷地生滅。一旦有了一個顏色所緣撞擊到有分和撞擊到眼門,一旦撞擊,一個有分、一個心識刹那已經生滅過去了;當這個心識刹那生滅過去之後,緊接著有分就波動了兩下;有分波動了兩下之後,有分就斷了;從此之後有分流就已經結束了,然後就生起了一個五門轉向心,這一個五門轉向心的作用是什么?是開始把心流從有分裡面拉到所緣,因為物件,例如說顏色,這個顏色是很清晰的,一個物體很清晰地衝擊到我們的眼門,但是衝擊的時候我們並不會一下子我們的心就看,由於衝擊然後有分就波動了兩下,之後就有一個五門轉向心開始,從這個時候開始,就稱為心路過程。之前的這些有分都稱為離心路過程,就是說心流是處於不活躍的狀態,而從五門轉向心開始,心流開始活躍了,它開始執行看的作用了。
當這個五門轉向心一生起,就執行把心流拉到所緣去,之後立刻就滅去;滅去之後緊跟著生起的是一個眼識,這個眼識就執行著看物件的作用,但是它的作用只是看,它並不會知道這個是什么?什么形狀?這個叫什么?它只是執行看的作用,等這個眼識執行了看的作用之後,立刻就滅去了;滅去之後緊跟著生起的是一個領受心,領受由剛才這個眼識所看到的目標。我們舉這個荷花為例子。當他領受了這個顏色之後,就立刻滅去;然後生起了一個推度心,推度心就推度這個顏色所緣,一旦這個推度心執行推度作用之後,它就滅去了;緊跟著生起的是一個確定心,就確定這個所緣;當這個確定心滅去之後,於是就依次有七個速行心生滅過去。速行心的意思就是快速地跑,什么意思呢?快速地跑向物件以認知它;當速行心滅去之後,由於這一個物件是極大所緣,也就是說這個物件對於心的撞擊力很大,於是會有兩個彼所緣生起,這兩個彼所緣之所以稱為彼所緣,是由於它繼續取速行的所緣或者之前的這些物件,所以稱為彼所緣;當彼所緣滅去之後,所緣也滅去了,我們再看,當這兩個彼所緣一滅去,同時這個色法的壽命也宣告終結了。然後心流又落入了有分,於是心流又恢復到不活躍的狀態。
一個看的過程就是這么樣發生的:從這一個有分開始,所緣開始撞擊有分那一刹那,已經一個滅去了;然後有分就波動了兩下;這三個還是屬於離心路過程。然後一個五門轉向,眼識、領受、推度、確定,7個速行和兩個彼所緣。那從開始一直到這裡一共有多少個心識刹那?一共有十七個心識刹那,這十七個心識刹那減去三個離心路過程,正好是十四個心識刹那,我們稱為極大所緣的眼門心路過程,眼門心路過程最多可以有十四個心識生滅就是這樣的意思。
對於這一種“看”的過程,在“阿毗達摩”裡面,古代的論師就用吃芒果的比喻,來比喻這個心路過程:有個人他蒙著頭睡在芒果樹下,突然間有一個芒果從樹上掉了下來,當這個芒果掉在地上,聲音就傳到了在芒果樹下睡覺的人的耳朵裡面。當他被聲音吵醒了之後,就睜開眼睛看一看,然後就伸手去拿一拿這個芒果,再捏一捏,再嗅一嗅它,知道這是一個芒果,然後就把它吃了。吃了之後再吞下去,然後回味一下它的味道,然後又蒙頭睡覺了。
在這個故事、比喻裡面,那個人睡在芒果樹下就好比是有分流,當芒果成熟了掉到地上,它的聲音吵到了他的耳朵,傳到了他的耳朵,就猶如所緣撞擊到根門;他被聲音吵醒就好象五門轉向心轉向於所緣;他睜開眼睛看,就猶如眼識執行看的作用;再伸手去拿芒果,就好比是領受心領受所緣;然後再捏一捏芒果就好象是推度心;然後再嗅一嗅,就知道這個是一個芒果,這個是屬於確定;然後再把它吃了,吃了再體驗這個芒果,這個比喻成速行;然後吞下去再回味一下,這個就比喻成彼所緣,就是再回味一下味道;然後又倒頭睡覺,這就證明說心流又落入了有分。
當然這個只是一個比喻,我們要知道這純粹只是一個比喻,因為在整個心路過程裡面是完全沒有自我的,沒有一個體驗者在發生的,也沒有一個自我或者內在的控制者,或者說在心路過程之外還有一個認知者或者識知者,或者說有另外一個心識。當知所有這些心路過程心,它只是由因緣生起就會生起,我們說到的所謂的心,純粹只是一個認知的過程,不能認為說在認知過程背後還有一個誰在認知。如果這樣,就變成了落入邪見。每一個心一生起就執行它的作用,執行完作用後就滅去,滅去後就不復存在了。生起沒有準備,滅去沒有堆在任何地方。
由於有了因緣法,才會有心的生起。例如:眼識這一個心,它的生起必須具足種種的緣,因為眼識生起純粹只是執行看顏色的這種作用,在背後沒有能看的人,沒有能看的心,能看的只是眼識,而眼識必須得由種種的因緣產生。例如:作為眼識的生起它必須得有過去的因,因為眼識是屬於一種果報心,所以它包括了過去所造的無明、愛、取、行、業;在今生、在現在的緣,它又必須有眼淨色,假如沒有眼淨色、沒有眼睛,有所謂的看這種作用生起嗎?不可能;還必須得有顏色,因為有了顏色,眼識才會執行看的作用。如果沒有顏色,也沒有眼識的生起;還要有光明,如果沒有光明,能夠看嗎?也不能;同時,還要有作意,如果沒有作意,例如:沒有五門轉向的作意,眼識也不能夠生起;同時在眼識這個心生起的時候,還必須伴隨著有七個心所一起執行“看”的作用,如果沒有的話,也不能夠執行“看”的作用。
因此我們說到的一個眼識,它都有十幾種、那么多因緣去資助,和合而成為有一個眼識的“看”,離開了這些緣,我們根本不能說有個能“看”的東西在,因此不要認為心識在執行作用的背後有個認知者或者有個心存在。
每一個心在生起的時候,就執行它的作用,一旦滅去之後,它的滅去就緊跟著提供另外一個心生起,然後又再執行下一個作用。例如:五門轉向一生起就執行著五門轉向的作用;五門轉向一滅去就立刻提供眼識去“看”所緣;然後等眼識一滅去之後立刻就生起一個領受心,提供能夠領受的作用;等領受滅去就生起了推度;然後生起了確定。心就是這么樣的,所以這一種運行法則我們稱為心的法則。
下面我們再看另外一種大所緣的眼門心路過程。剛才講到的是極大所緣,極大所緣用我們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式來說,就是這種顏色給我們心、對我們眼睛的撞擊力很大,或者說聲音對我們耳朵的撞擊力大,這種撞擊力大的聲音或者顏色我們稱為極大所緣。這裡我們講到的是大所緣,就是說它還是屬於很清楚的,那在心路過程裡面是如何發生的呢?我們來看一看。
由於所緣的撞擊力稍微弱一點,這一種顏色的物件在兩三個有分過去之後才呈現於根門。
這是有分流,當一個顏色的目標(這個物件)撞擊到有分的時候,有好幾個有分已經過去了(由於這個時候,所緣的壽命只有十七個心識刹那,等它撞擊的時候已經好幾個有分過去了),於是生起了一個五門轉向心,五門轉向心使心流中斷有分而拉到所緣,從此我們說到的心這種活動開始活躍了;之後就生起一個眼識,能夠識知物件,執行“看”這個顏色的作用;然後緊接著眼識滅去就生起一個領受心,領受顏色;等領受心滅去以後生起一個推度心,推度所緣;等推度心滅去以後就緊跟著生起一個確定心;確定心滅去以後緊跟著生起的是七個速行心;當速行心滅去之後,由於色法的壽命只有十七個心識刹那,於是色法滅去了。色法滅去過後,而且這個心路過程已經到了終點了,於是心流在速行滅去之後就落入了有分;有分心又不斷地生起,在這種情況下,兩種彼所緣都不會生起,因為沒有時間生起,所緣已經滅去了。
對於極大所緣,眼門心路過程取的是極大所緣,當眼門心路過程在滅去的時候是以彼所緣心滅去的時候滅去的,所以我們稱這個心路過程叫做彼所緣時分。在大所緣的心路過程裡面,由於在心路過程最後一個心是速行心,當速行心一滅去之後就宣告著這個心路過程也停止了,有分心又開始生起了,這一種心路過程我們可以稱為速行時分,也就是說這個心路過程是在速行心的時候結束的。
當所緣如果是微細的或者極微細的話,即使連速行心都不會生起。如果速行心不會生起,往往會在確定心的時候滅去。例如:當一個所緣撞擊到有分的時候,有分只是波動了很多次,波動了很多次以後生起了一個五門轉向、眼識、領受、推度、確定,然後立刻就落入了有分。這個對我們的眼門心路過程來說,幾乎是沒有影響的。
如果是極微細所緣的話,那么連五門轉向心、眼識、領受、推度都不會生起,它純粹只是令到有分波動而已。就好象我們在睡夢當中,在熟睡的時候,即使有時候會有些聲音,但是當這些聲音在我們睡夢的時候撞擊到我們的根門,撞擊到我們的耳門,有時候純粹只是令有分波動而已,它並沒有耳識生起去聽,有時候它撞擊稍微強一點,那么我們會感覺還是在聽,但是那時候只是很朦朧,很快的又沒有了,這種稱為微細所緣。有時候偶爾會生起一兩個耳門心路過程,好象在睡覺當中聽到一會東西,然後很快就過去了。
這種是屬於五門心路過程,我們講的是以眼門心路過程為例子,對於耳門心路過程、鼻門心路過程、舌門心路過程、身門心路過程,都是一樣的道理。
眼、耳、鼻、舌、身這五種心路過程,我們稱為五門心路過程,它們分別是緣取各自的目標,例如:眼門心路過程只是執行看顏色、取顏色為目標,耳門心路過程只是執行聽,也就是說它只是取聲音為所緣,鼻門心路過程只是取氣味為所緣,舌門心路過程只是取味道為所緣,身門心路過程只是接受、知道我們的碰觸。這些都是屬於五門心路過程。
五門心路過程在心產生的數量方面會比較多,例如:又有五門轉向,又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又有領受、推度、確定,還會有速行、彼所緣等等,在生起的心方面會比較多,但是在運作方式方面會簡單很多,因為五門心路過程取的物件很簡單,只是取單一物件。我們接下來會討論的是意門心路過程,雖然意門心路過程的運作沒有那么多的心識刹那發生,但是它運作起來會複雜很多。
下面我們就轉入意門心路過程。意門心路過程又可以分為兩大類的意門心路過程,意門心路過程是指純粹發生於意門的,它跟五門不一樣,我們說到的五門心路過程,其實它們都涉及了兩個門。例如:眼門心路過程,眼門心路過程涉及到兩個門,第一是眼門,第二是意門,為什么這樣說呢?我們再去回顧一下,有分全部都是屬於意門的,然後生起了一個五門轉向心,五門轉向心我們可以說這也是眼門的,但是它屬於什么識?屬於眼、耳、鼻、舌、身、意的哪種識?是屬於意識。然後生起了一個眼識,眼識是屬於六識當中的眼識,然後生起了一個領受、推度、確定,這三個心是屬於眼識還是意識?也是屬於意識。然後接著的七個速行是屬於眼識還是意識?還是屬於意識。
我們又從依處來說,依處有六依處:眼依處、耳依處、鼻依處、舌依處、身依處以及心所依處。眼依處只是提供眼識生起,它不會提供給其它的識生起。對於意識來說,一切意識的心的依處是在哪裡?只要在五蘊世間,意識都是依心所依處而生起,心所依處可以說是意門心的依處,因此我們所說的五門心路過程其實涉及了兩種門,第一是眼門,因為眼淨色稱為眼門;心所依處,我們說有分是意門心路過程,那我們看一看五門轉向心是依眼門生起的,還是依有分、稱為意門的有分而生起的呢?是意門。因此所緣撞擊根門的時候,同時也撞擊有分,這種五門心路過程其實都涉及到眼門和意門,或者耳門和意門,鼻門和意門等等。在整個眼門心路過程裡面,只有眼識是依眼淨色而生起的,其它的五門轉向、領受、推度、確定、速行、彼所緣都是依意門而生起的,都是依心所依處而生起的,因此眼門心路過程實際涉及了兩種門。
我們現在談論的意門心路過程,它並不依眼、耳、鼻、舌、身這五種門,它純粹是依意門而生起,這種我們稱為意門心路過程,也就是從它的依處來說,只是依心所依處而生起。不過對於五門心路過程來說,由於好區別,我們把它單獨稱為眼門心路過程,或者稱為眼識心路過程、耳門心路過程或者耳識心路過程,它以區別於意門心路過程。
意門心路過程比起五門心路過程來說,它的呈現方式要複雜得多。有兩類的意門心路過程:一類稱為有限速行的心路過程,一類稱為安止速行的心路過程。有限速行心路過程又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隨起的意門心路過程,還有另外一種是獨立的意門心路過程。
隨起的心路過程是指隨五門起的意門心路過程,也就是說,緊跟著在五門之後生起的意門心路過程。獨立的意門心路過程又可以稱為純意門心路過程,就是它純粹是意門心路過程,它們之間是怎么的區別呢?隨五門起的心路過程就是我們說到的看了之後,我們的心還會對所看的東西進行加工,當我們所謂的聽,聽是耳門心路過程,之後等耳門心路過程滅去之後我們的心繼續對所聽的內容進行加工、進行判斷、進行推理,這個稱為隨起的意門心路過程。
對於純意門的心路過程,我們稱為獨立的心路過程,就是在我們並沒有聽、沒有看、沒有嗅的時候,我們純粹只是在想,在想這個想哪個,或者說在回憶,這個稱為獨立的意門心路過程。
還有另外一類的心路過程是安止速行的心路過程,這種心路過程是指廣大心生起或者出世間心生起的那種心路過程。因此安止速行心路過程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禪那速行的心路過程;一類是道果速行的心路過程,或者說果定速行的心路過程。
對於禪那速行的心路過程,是指一個人在證入禪那的時候,證入禪那並不是透過眼、耳、鼻、舌、身而證入,而是透過意門心路過程,這種意門心路過程又區別於有限心路過程,所以它稱為安止速行的心路過程。而當一個人修觀,最後在證悟涅槃的那個時候,那個時候他的心路過程是一種很獨特的心路過程,等一個聖者證悟涅槃以後,他有能力繼續取涅槃為目標進入果定,這個時候他的心路過程又是另外一種心路過程,這些心路過程我們稱為安止速行心路過程。這兩種都是意門心路過程,它們的區別在什么?
有限速行的心路過程是屬於欲界的意門心路過程,這是屬於欲界心的,安止速行的心路過程是屬於包括了廣大心與出世間心的心路過程,雖然在安止心路過程當中,之前還會涉及到欲界心,但是之後生起的是廣大心,例如:初禪的心、第二禪的心、第三禪的心、第四禪的心,空無邊處定心、識無邊處定心、無所有處定心、非想非非想處定心,這些稱為禪那速行的心路過程。
在欲界的心路過程裡面,由於它的速行心最多只能生滅七次,然後就宣告著一個心路過程結束,最多只有兩個彼所緣生起,由於在數量上是很有限的,對於欲界的心路過程,最多只不過是十個心識刹那而已,它不會超過十一個心識刹那,由於它的數目是很有限,所以稱為有限速行心路過程;但是對於安止速行心路過程,它可以生起無限多次、無數次,由於安止的力量很強,就是我們說的定的這種力量,心力很強,所以表現為速行能夠生滅很多次。當我們瞭解了這種關係之後,才能夠來講意門心路過程。
對於一般普通的意門心路過程,我們先舉一個有限速行的心路過程為例子來說一下。如果在一個心路過程裡面,假如所緣是清晰所緣,當所緣呈現在有分的時候,也就是呈現在意門的時候,就有幾個有分波動然後滅去,之後生起了一個意門轉向心,意門轉向心的作用是把心拉到物件(拉到所緣)而結束了有分,就是結束了心流不活躍的狀態。意門轉向心一滅去之後,生起了一個什么心?是領受推度心嗎?不是的,意門轉向心一滅去之後,生起的就是速行心了。
所以意門心路過程在運作方面會簡單很多,但是它呈現的方式跟它執行的作用卻很多,當這七個速行滅去之後,由於所緣是清晰所緣,就是很清楚的呈現在意門裡,因此它可能會有兩個彼所緣生起,當彼所緣滅去之後,影像也滅去。當知這裡講到的所緣並不一定跟我們剛才講到的顏色所緣那樣,因為只有我們的意門去轉向(去取所緣),所緣就呈現出來,所緣的呈現如果是概念法的話,它可以呈現很久的時間,它並不像色法那樣出現了會滅去,概念法可以被我們的意門重複地取,重複地取,因此我們在修定的時候可以取概念法為所緣,然後持續的專注它,可以專注很久。
若所緣是清晰所緣,那么兩個彼所緣可能會生起,為什么說可能呢?因為如果所緣是概念法的話,有彼所緣生起嗎?沒有。如果是在很強的觀智的時候,觀智是屬於哪一種心路過程?是五門還是意門?是意門。強烈的觀智彼所緣也不會生起,或者說這一種心路過程只是色界天人的意門心路過程。色界天人的意門心路過程,只要是色界梵天人,無論如何他的意門心路過程都不可能會有彼所緣生起。如此心路過程一共有十個心識刹那生滅,這十個心識刹那也就是一個意門轉向,加上七個速行,再加上兩個彼所緣,這是最多的方式。
如果所緣是不清晰所緣,就是意門的所緣是不清晰的所緣,那兩個彼所緣也不會生起,如此心路過程一共有多少個心識?只有八個心識,也就是一個意門轉向再加上七個速行生起,這就是屬於所緣是不清晰的意門心路過程。
至於意門心路過程它們是如何運作的呢?我們在明天將會接著講,先講隨起的意門心路過程,我們明天將按照當我們在看到一個顏色的時候,我們如何去知道這個是什么顏色,然後我們如何去對這些所看到的顏色在我們心裡面進行組合,然後我們會發現:哦,這是一個人,這是某某人,這是一棵樹,這是一朵花,它是如何生起的?然後我們接著又會講純意門心路過程,例如:為什么在聽到一樣東西的時候我們可以去想像那個東西,或者我們會回憶,回憶過去我們怎么樣,回憶很久的時候,這些心理現象是如何發生的呢?它們是如何運作的?我們在接下來的時間再一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