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8月 26, 2015

阿毗達摩 第四十八講

阿毗達摩 第四十八講 緣起(受、愛、取、有、生、老死等)

    緣起(受、愛、取、有、生、老死等):昨天晚上我們已經講了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我們今天晚上將把剩下的幾個緣起支講完。當我們講過了六處緣觸之後,接著我們講觸緣受phassapaccayà vedanà。這裡的受是感受。感受,它的特點是領納、領受;作用是受用物件之味,也就是體驗到物件的表現;現起為或者苦、或者樂這樣的感受;近因是觸。在經典裡面佛陀這樣說“受”,佛陀說:“諸比丘,什麼是受呢?諸比丘,此六受身:眼觸生受、耳觸生受、鼻觸生受、舌觸生受、身觸生受、意觸生受。諸比丘,這稱為受。”因此,受一共有六種受,即:眼觸生受cakkhusamphassajà vedanà,耳觸生受sotasamp hassajà vedanà,鼻觸生受ghànasamphassajà vedanà,舌觸生受jivhàsamphassajà vedanà,身觸生受kàyasamphassajà vedanà,意觸生受manosamphassajà vedanà。

即:眼、耳、鼻、舌、身、意由這六種觸所生的受,所俱生(一起生)的受稱為這些受。

    而且這裡的受,它是特指與三十二種果報心相應的受。即:眼觸生受是在作為果報心的眼識裡面所俱生(一起生起)的兩種受,不善果報心裡面的受是屬於眼觸生受,善果報心裡面的受也是屬於眼觸生受,一共有兩種;耳觸生受也是依善和不善的果報生受;鼻觸、舌觸、身觸也是這樣。

    在眼、耳、鼻、舌的這八種受當中,它們的受是什麼受?是捨受。而身觸生受這兩種受是什麼受?一個是苦受,一個是樂受。如果是不善果報的身識俱生的身觸生受是苦受,如果是善果報的話,俱生的身觸生受是樂受。

    還有意觸生受,意觸生受一共有二十二種。哪二十二種呢?即領受心有兩個,這兩個受是什麼受?這兩種受是捨受。推度心有三個,這三個呢?有兩個是捨受,一個是悅受。大果報心呢?大果報心有八個,它們的受是什麼?有四個悅受有四個捨受。色界果報心呢?色界果報心有四個是悅受,有一個是捨受,即是第五禪的果報心是捨受。無色界果報心有多少個?有四個,它們意觸生受是什麼受?是捨受。

所以這裡講到的受,是伴隨著心生起的。由於受必須得在依處、所緣、心與心所的接觸、集合,然後它一起生起的受,所以稱為六觸生受。

    為什麼說觸緣受phassapaccayà vedanà呢?觸是識與所緣的接觸,當它們接觸時必定有緣於觸生起的某一種感受,無論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稱為觸緣受。

    如果再以二十四緣來講,那麼一個是緣法,一個是緣生法。由於有了眼觸,眼觸即是眼淨色、顏色所緣、眼識,再加除了眼觸之外的其他的六個心所,它們的集合稱為觸。然後,由於有了這種眼觸之後,它所伴隨著生起的受稱為眼觸生受。在這裡眼觸是緣法,眼觸生受是緣生法。它們的緣是什麼緣?它們的緣是俱生緣,一起生起,而且它們也可以說是相應緣,也可以是果報緣。

    對於耳觸和耳觸生受、鼻觸和鼻觸生受、舌觸和舌觸生受、身觸和身觸生受、意觸和意觸生受,也是這麼樣。所以,我們要知道這裡講到的觸特指果報心裡面講到的,而受也是指果報心裡面講到的受。

    對於六處也好,對於觸、對於受也好,這裡更傾向於講的是果報。果報就是過去所造的業帶來的結果,這個是我們今生承受的、經驗到的。

    對於觸下面的環節,它就是一個轉捩點。所以,我們說到的觸之後是什麼? vedanapaccayà ta?hà受緣愛。因為受是屬於果報,但是這裡的愛還是不是果報?愛已經屬於造業了ta?hà。那什麼是愛呢?

“渴望故為‘愛’。”(paritassat?'ti ta?hà)

    它的特相是因;味是喜歡;表現為不滿足;近因是受。

    那什麼是愛呢?佛陀這麼樣說:

    “諸比丘,什麼是愛呢?諸比丘,此六愛身: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諸比丘,這稱為愛。”

    因此,這裡講到的愛就依它所渴愛的、它所執取的所緣(目標、物件)而分為六種,即:

    對於顏色的愛著稱為色愛r?pata?hà;對於聲音、執取聲音的愛稱為聲愛saddata?hà;對於香、對氣味的愛gandhata?hà;對於味道,喜歡吃、貪著味道的這種味的愛著稱為味愛rasata?hà;觸愛就是喜歡柔軟,例如:喜歡撫摩,喜歡一些舒適的、皮肉的這種愛著稱為觸愛pho??habbata?hà;和法愛dhammata?hà,法愛就是包括對於心所、對於種種的概念、觀念等等的愛著稱為法愛。這是依所緣來分的。

    如果愛又依性質來分,又可以分為三種愛:

    第一種是欲愛kàmata?hà。欲愛在《清淨道論》裡面講到,就是:

    “即色愛轉起為欲樂之味而享受來現於眼睛視野的顏色所緣,這稱為欲愛。”

    或者我們可以理解為,它純粹只是追求貪愛與欲樂的目標。欲樂的目標特指五欲。哪五欲呢?色、聲、香、味、觸。什麼是色的愛呢?喜歡看漂亮的東西,喜歡看好的東西。好象男的喜歡看漂亮的女孩,女的喜歡看英俊的,這屬於色愛,舉這樣的例子。

    而聲愛呢?例如:貪著于音樂,陶醉於歌曲等等這些是屬於聲愛,喜歡聽美妙的聲音這是屬於聲愛。而香愛呢?例如:擦一些香水,為了吸引人,或者喜歡那些香味,這是屬於香愛。味愛呢?說直接點就是貪吃,貪於美味。觸愛呢?例如:坐要坐的舒服的,睡要睡的舒服的,而且貪著於皮肉之愛,皮肉的這些欲樂,這些是屬於觸愛。而這五種欲,由於它能夠引生貪染、引生愛,所以也稱為五欲功德,就是它有這樣的一種作用可以引生貪愛的功德,所以稱為五欲。

    還有另外一種愛,是有愛bhavata?hà。

    “當它與認為所緣是‘永恆、長久’的常見一起轉起時,名為有愛。與常見俱行之貪為有愛。”

    也就是說對於生命,認為生命是永恆或者認為物件是永恆,這樣的話都稱為有愛。

    第三種是無有愛vibhavata?hà。

    “當它與認為所緣是‘滅絕、消失’等斷見一起轉起時,名為無有愛。與斷見俱行之貪為無有愛。”

    那麼,有愛和無有愛就特指一個是夾雜著常見的貪愛,一個是夾雜著斷見的貪愛,稱為無有愛。

    雖然,愛可以依目標而分為六種,即:色、香、聲、味、觸、法。但事實上愛是依靠接觸目標而生起的受,因為有了受,例如:一個人體驗到樂受,他就會享受這種樂受。而他追求這個所緣(目標)的目地,純粹只是為了從這種所緣當中能夠激發、能夠生起、產生樂受,這個時候就會有了貪愛。所以,愛是基於受,就是他為了想要追求快樂——快樂是一種受,為了追求快樂,粘著於認為物件有樂味,可以使一個人感到快樂,這種追求稱為愛。

    如果對於苦受來說,當一個人體驗到苦受的時候,他渴望擺脫苦,以及渴望會有某一種樂受去取代這種苦,這也是一種愛。

對不苦不樂受來說,不苦不樂受的本質是寧靜的,但是它也可以成為渴愛的目標。

    所以,我們說緣於受而有愛的生起。

    因為有了快樂的感受,人們會去追求它。感受本身是一種中性的,它是無記的。因為一個人的善業成熟,他可以體驗到舒適的、可意的果報,但是因為有了這種可意的果報被人體驗,所以人們會去追求這種感受、這種感覺。於是這種追求本身就是愛,如果只是停留在感受的本身,而不會有後面的那種追求,那麼這個是聖者的領域,特別是漏盡者的領域。

    所以,正因為如此,佛陀會說:

    “聖者只會被一支箭射中,而不會被兩支箭射中。”

    就是因為一個漏盡者會被一支箭射中,就是當他的身體有了不善的果報的時候,他會生起苦受。對於凡夫來說,身體生起的苦受,他會有憂受的生起。然後,心的憂受和身體的苦受加起來,會使他苦上加苦,就稱為被兩支箭射中。而對於樂受來說也是,如果是對於漏盡者來說,他體驗到善果報成熟,他體驗到悅受或者樂受的時候,在他的速行裡面也可能生起悅受,但是他的悅受是屬於悅俱的唯作或捨記的唯作,而他不會有樂受的貪愛生起。

    所以對於一個漏盡者(佛陀和阿羅漢)來說,前面的那些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還會生起,但是受緣愛這個在一個漏盡者那裡已經中斷了。也就是說一位漏盡者沒有任何的愛,包括欲愛、有愛、無有愛。

    如果把愛再進一步細分的話,一共有一百零八種愛,即: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再乘以每一樣都有欲愛、有愛、無有愛那一共有十八種。這十八種又包括對內色的愛、對外色的愛(對內生的愛、外生的愛)等等一共十八種,這是三十六種。然後,又執著於過去的、現在的、和未來的各三十六種,一共是一百零八種。所以愛細分可以分為一百零八愛。

    因為有了愛,愛的進一步加深是什麼?是執著。所以,執著又叫做取upàdàna。為什麼稱為取呢?

    “執取故為‘取’。”(upàdiyat?'ti upàdànaü)

    它的特點是執持、執著;作用是不放開,對於物件不肯放開、不肯放下;表現為強烈的愛與見(邪見);近因是愛。

    佛陀是這樣定義“取”的,佛陀說:

    “諸比丘,什麼是取呢?諸比丘,有四種取: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諸比丘,這稱為取。”

    因此,“取”可以分為四種:

1、欲取(kàmupàdànaü),就是對欲樂目標的執著;

2、見取(di??hupàdànaü),是對於觀點、對於邪見的執著;

3、戒禁取(s?labbatupàdànaü),就是對於一些錯誤的修行方法的取著;

4、我語取(attavàdupàdànaü),執著於有我,或者種種名言可以表達我等等。這也即是指有身見等等“取”。

所以一共有這四種“取”。

    這四種取,它分別有兩種心所。對於欲取來說,欲取就是貪愛五欲這稱為渴愛,強烈的欲愛稱為欲取,也就是很強烈地貪著於漂亮的顏色、動聽悅耳的聲音、很好聞的香、很好吃的味道、很舒服的觸覺,這一種執著,對於目標的執著稱為取,稱為欲取。接著是見取,見取是執著於常見和斷見這兩種邪見的見,稱為見取。戒禁取就是執著于牛戒、牛禁等等錯誤的方法,例如:執著於狗戒,就是學狗一樣爬,學狗一樣吃糞便等等;像學牛一樣行走,像學牛一樣去吃草等,這些錯誤的修行方法都稱為戒禁取。而我語取是執取五蘊為我等等的“有身見”或“我見”。

    這四種取是屬於哪些心所呢?欲取屬於貪心所,見取、戒禁取和我語取屬於哪一種心所?對,屬於邪見心所。正因為如此,所以取的表現為強烈的貪愛與邪見。

    因為有了執取之後,然後就會去造業。那造業稱為什麼?稱為有。所以,“有”bhava 。

    “有”有兩種。

    “存在及令有故為‘有’。”(bhavati bhàvayati cà'ti bhavo)

    存在就是已經有生存的,或者可以導致生存的。

在這裡的“有”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業有,一種是生有。它的特相是業或者業果(業或者業帶來的果報);作用是令存在以及存在;表現為善、不善以及無記,無記在這裡是特指果報的無記;近因是取、取著。

    那什麼是有呢? 佛陀這麼樣說:

    “其中,什麼是‘取緣有’呢?有兩種有:有業有,有生有。

    其中,什麼是業有呢?福行、非福行、不動行。這稱為業有。一切能帶來有(生命)的業為業有。

    其中,什麼是生有呢?欲有、色有、無色有,想有、無想有、非想非非想有,一蘊有、四蘊有、五蘊有。這稱為生有。

    如是,此業有與此生有,這稱為‘取緣有’。”

    我們在這裡再講一講這種關係,我們先以“業有”來講這種“有”。

    業有就是為了獲得來世所造的業,稱為業有。在這種情況下,業有相當於我們在之前講到的哪一個?講到的哪一個緣起支?行。不過它們在時間上稍微有點不同,過去造的業能夠帶來今生的果報的,我們稱為行。而如果是現在所造的業能帶來來生的這種業,我們稱為業有,稱為有。但有時候它可以是指並用的。

    一共有二十九種思,其中福行有多少種?八大善心之思和五種色界善心之思,一共有十三種。對於非福行來說,它是十二種不善心之思,一共有十二種。對於不動行來說,是四種無色界善心之思。十三加十二等於二十五,二十五再加上四就等於二十九種。這二十九種心裡面所造的思,它形成的業這稱為業有。這就是剛才講到的:

    “其中,什麼是業有呢?福行、非福行、不動行,這稱為業有。一切能帶來有(生命)的業為業有。”

    對於生有來說,是指將在來世由該善或不善業引生的業生色與果報四名蘊。也就是說業生色(果報身)和果報名法(果報心裡面的那些名法),這些是由業所帶來的,那麼它是屬於生有。

    業生色對於人來說,它包括了眼、耳、鼻、舌、身、心所依處、命根色、性根色等等,這些是屬於業生色。

    而對於心來說,那麼在三界裡面,世間的果報心是三十二種,這三十二種就稱為生有。即:雙五識有多少種?有十種;領受兩種;推度三種;大果報八種;色界的果報心有五種;無色界果報心有四種。在這裡就特指果報心和相應的名法,它的裡面的名蘊——受、想、行、識名蘊,稱為生有,再加上業生色都稱為生有。

    這樣的話,取緣有就包括了兩個方面:

    第一方面如果作為業有來說,取緣有是指“以取為緣,造作能引生來世的業有。”就是說因為有了執著、執取,所以造作了業,而這種業能夠引生來世的投生,這種能夠帶來下一輩子、下一生能夠投生的業,稱為業有。這樣的話,稱為取緣有。

    如果是把有解釋為生有的話,取緣有就是“以取為緣,眾生依所造的業而再生、而投生。”因為有了取,所以眾生造作了業,因為這種業再投生。所以這樣的話變成取緣生有,它是一種間接的關係。

因為有了“有”,所以就會有什麼?就會有了“生”。那什麼是“生”呢?jàti:

    “生故為‘生’。”(jananaü jàti)

    它的特點是於各處生命的最初生起;味(就是作用)就是歸還,歸還五蘊;就是如果一個眾生的五蘊已經離散了,身體(他的業生色)已經壞了,但是另外由於有了過去所造的業,然後在另外一個所謂的生命體裡面,它又重新有五蘊的重組。所以這個我們從世俗的意義上來說叫做歸還五蘊。表現為從過去生出現於此或者直接表現為種種的苦;近因是業有。

    那什麼是有緣生呢?佛陀這麼樣說:

    “其中,什麼是‘有緣生’呢?無論任何的有情,即於其有情的部類中,誕生、出生、入胎、再生、諸蘊的顯現、諸處的獲得,這稱為‘有緣生’”。

    也就是說,無論任何的眾生有情,只要他還沒有斷除煩惱,他就會在他相應的有情部類中無論是一蘊有,無論是四蘊有或者無論是五蘊有;無論是欲有,無論是色有,無論是無色有;無論是想有,無論是無想有,無論是非想非非想有,在各種有情的部類,就是他們的趣,他們的那一種類當中,諸蘊的呈現,開始有了五蘊諸處,就是眼、耳、鼻、舌、身這些諸處的獲得,這稱為有緣生。

    就猶如在人類一樣。人類,這張畫裡面哪一個階段是屬於結生啊?哪一個階段是屬於結生?應該是這個,正好是受精卵,應該就是在這個刹那,這個刹那是屬於結生的刹那。然後,慢慢的在母胎裡面一個嬰兒,開始由細胞分裂,然後著床,然後最後生起一個小胚胎。然後在胚胎裡面逐漸地成型。那麼這個階段叫kalala,kalala就是羯羅藍,就是生命最初的呈現。當然了它裡面有很多的、無數的色聚,已經有無數的色聚了。只不過它們的色聚,作為業生色來說有三種:即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和心所依處十法聚。

    因為有了生,所以就會有老、衰老,和有死。佛陀這麼樣說:

    “其中,什麼是‘生緣老死’呢?有老、有死。其中,什麼是老呢?無論任何的有情,即於其有情的部類中,年老、衰老、牙齒損壞、頭髮斑白、皮膚變皺、壽命減損、諸根成熟,這稱為老。”

    也就是說,一個生命體的衰老稱為老。有沒有人喜歡老啊?

    接著佛陀這麼樣說:

    “其中,什麼是死呢?無論任何的有情,即於其有情的部類中,死亡、滅歿、破壞、消失、逝世、命終、諸蘊的分離、身體的捨棄、命根的斷絕,這稱為死。如是,此老與此死,這稱為‘生緣老死’。”

    在這裡講到為什麼會有死亡呢?間接的原因就是因為有了生命,那他必然會走向盡頭,這稱為死。也就是說,只要你有生存、你有結生、你有存在,那必然就會死。不可能說有了生,你可以長生不老,你可以永恆的存在,在這個世間上根本不存在這樣的事情。這稱為生緣老死。

    由於有了老、有了死,那麼在生命期間就能夠體驗到種種的不如意的事情。例如說愁soka,什麼是愁呢?

    “其中,什麼是愁呢?由於遭受親戚的不幸、遭受財產的損失、遭受疾病的不幸、遭受戒行的不幸、遭受邪見的不幸。由於具有任何一種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種的苦法,而愁慮、憂愁、哀愁、內心憂愁、內心悲哀、心的燃燒、憂慮、愁箭,這稱為愁。”

    那什麼是悲呢?parideva(悲):

    “其中,什麼是悲呢?由於遭受親戚的不幸、遭受財產的損失、遭受疾病的不幸、遭受戒行的不幸、遭受邪見的不幸。由於具有任何一種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種的苦法而哭泣、悲歎、悲泣、悲哀、哀號、悲痛、訴說、哭訴、悲喚、涕泣、號叫,這稱為悲。”

    那什麼是苦呢?dukkha(苦):

    “其中,什麼是苦呢?身體的不適、身體的苦,由身觸而生的不適、痛苦感覺,由身觸而生的不適、痛苦感受,這稱為苦。”

    那什麼是憂呢?domanassa(憂):

    “其中,什麼是憂呢?心的不適、心的苦,由心觸而生的不適、痛苦感覺,由心觸而生的不適、痛苦感受。這稱為憂。”

    什麼是惱呢?upàyàsa(惱):

    “其中,什麼是惱呢?由於遭受親戚的不幸、遭受財產的損失、遭受疾病的不幸、遭受戒行的不幸,或遭受邪見的不幸。由於具有任何一種的不幸,遭受任何一種的苦法,而鬱惱、憂惱、憔悴、絕望,這稱為惱。”

    “‘如此,這整個苦蘊集起’:如此,這整個苦蘊組合、組成、集合、出現。”

    也就是說,我們為什麼有生命?有種種生命的不如意的事情呢?我們會遭受在生命、在生活當中的各種的愁、悲、苦、憂、惱,就是因為我們有了這個生命,有了這個軀體、有了這個軀殼、有了這副身心。為什麼有這副身心呢?因為我們過去曾經造了某一種業。為什麼會造業呢?因為我們有執著。為什麼執著呢?因為我們有追求、有喜好。為什麼有喜好呢?因為我們認為有些東西是快樂的,我們會去追求快樂的東西。為什麼我們認為那些是快樂的?因為我們有接觸,就是有根門和外境、和心之間的接觸。為什麼會有接觸呢?因為有了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處。為什麼會有六處呢?因為名色。為什麼會有名色呢?因為有識,有果報識,或有結生識。為什麼又會有今生的投生呢?因為我們在過去曾經造了業。為什麼有造業呢?因為我們有無明。

    所以,以無明為根,以愛為根,眾生流轉於生死。也正是因為有了無明,所以才會去造種種的善或不善的業。因為造了業,它就會帶來結生的識,會投生。有了投生為結生,就會有這一副身心,即名色法。有了這個身心,自然就會有眼、耳、鼻、舌、身、意。有眼、耳、鼻、舌、身、意,自然他會對外境,有色、聲、香、味、觸、法這種碰觸。因為有了碰觸,我們對於好的我們體驗到快樂的,不好的體驗到苦的,而對於那些中性的我們往往體驗到不苦不樂的。然而我們認為這些快樂的東西有樂味,我們會去追求、會去貪愛。貪愛的進一步加強,我們會要執取,然後我們又去造業。因為有了造業,又帶來結生投生。因為有了生命,你就必須得要承受在生命當中種種的老、病、死、愁、悲、苦、憂、惱,這樣的話整個這一堆的生命,這一堆稱為苦蘊的生命就形成了、就出現了。正因為如此,所以稱為:

    “如此,整個苦蘊集起。”

    在這裡,我們簡單的再對這十二支緣起進行一次總結。在這裡緣起一共分十二個部分,稱為十二支,即: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與老死。這十二支緣起是通於三世的。

    其中無明和行是指在過去世的,屬於過去世的。

    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這幾支是屬於現在世的。

而生與老死是屬於未來世的。

    因此,有了過去世的無明,造了福、或者非福、或者不動的行,然後帶來今生的結生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等等。因為有了今生的愛、取,又造了業有,有了業有它又帶來未來世的生。因為有了未來世的生,它就必然會有老、死、愁、悲、苦、惱、憂等。

對於這十二支緣起,它可以分為兩種有輪。

    即:無明。因為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它是從前際得來的,這個是以無明為根本的。因為有了過去世的無明,以無明為根本會造作行,於是帶來了今生的識、名色、六處、觸、受。

    而在今生當中,又以愛為根本,而有取、有,然後帶來以後來生的生與老死,這個是從後際相續來說,以愛為根本。

    就是從前際(前一世)所帶來的,由於前一世的無明、行,有今世的識等等。而對於能夠導致下一生的來說,以愛為開始。因為有了愛、有了取,他會造業,造了業有,然後帶來未來的生與老死。

    因此,在這十二支緣起裡面就有三種連結。無明、行是屬於什麼?是屬於因,由於有了無明、行,那麼會帶來今生的名色、六處、觸和受。這個是因,這個是果,這個是一個因果的連結。今世的有了識、名色、六處、觸、受,這個是果,然後又導致有愛、有取、有有,這又是一種連結,這個是果因的連接。而有了今生的愛、取、有作為因,又帶來未來生的生與老死,這個還是一種因果的連結。

    因此,我們可以把這十二支緣起的三種連結分為四種:其中無明和行是第一攝,就是分為第一類。識、名色、六處、觸、受這是第二攝,這是第二種類。愛、取、有這是第三攝,而生與老死這是第四攝。因為在這裡提到無明和行的時候,愛、取、有也包括在內,同樣的在提到愛和取與有的時候,無明和行也包括在內。在提到生與老死的時候,那麼識、名色、六處、觸、受這五種果也包括在內。

    因此在這裡,過去有五種因,即:過去世的無明、行、愛、取、有,這是過去的因。然後帶來今世的五種果,即:識、名色、六處、觸、受。而當我們提到了今生的愛、取、有的時候,也包括了無明和行。所以今世的愛、取、有,它也包括了今世的無明和行,然後帶來未來世的生與老死。生與老死也包括未來世的識、名色、六處、觸、受。

    因此,在《清淨道論》裡面就用二十種行相來形容這個輪廻,形容這緣起之輪:

    “過去因有五,現在果有五;現在因有五,未來果有五。”

    這一種觀法,在緣起的修行裡面稱為“第五法”。而現在在上座部止觀傳承裡面所教導的,往往並不是我們之前所講到的那個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這種觀法來起觀的。往往我們先借用這一種“過去因有五,現在果有五,現在因有五,未來果有五”這種方法,這種第五法來觀的。

    那麼正如在《無礙解道》裡面就這麼樣講:

    “對以前的業有,癡是無明,努力是行,欲求是愛,接近是取,思是有。此五法對以前的業有,為現在結生之緣。

    現在的結生為識,入胎為名色,淨色為處,接觸為觸,感受為受。此五法對現在的生有,為過去曾作之業的緣。

    現在已成熟的諸處,癡是無明,努力是行,欲求是愛,接近是取,思是有。此五法對現在的業有,為未來結生之緣。

    未來的結生為識,入胎為名色,淨色為處,接觸為觸,感受為受。此五法對未來的生有,為現在所作之業的緣。”

    根據這一段話,我們就來看看什麼是過去的五種因和什麼是現在的五種果,現在的五種因又如何帶來未來的的五種果。過去的五種因,即:無明、愛、取、行、業。由於過去世造作了無明、愛、取、行、業,它才會帶來今生的識、名色、六處、觸、受,這是現在的五種果。由於現在的五種因,即:無明、愛、取、行、業,而造作了這些煩惱和業,就能夠帶來未來的五種果,即:識、名色、六處、觸跟受。在這裡我們當知未來的五種果,由於生和老死只是名色法之相,它並不是究竟法,所以在這裡只是用代表究竟法的識、名色、六處、觸和受來概括。

    這種方法在實修上,就是我們用追因的方法。因為在今生有了名色,有了這堆果報,那麼有了果報它必然會有因,那它的因是什麼呢?我們就以基於現在這堆果報的五蘊或者以業生色、以及果報名法為基礎,然後再去追查。因為果和因之間它會有一定連接,也就是說因果之間是相應的。有了什麼樣的果,它就會有和這種果相應的因。你的果報是善果報,那麼你的因必定是善因。所以我們能夠投生為人,是由於我們過去所造的善業。

    具體我們在過去造了什麼樣的善業帶來今生的果呢?我們就可以通過追因的方法。也就是我們基於結生識和結生時候的名色法,然後再去跨過我們之前講到的死生之間的連接,再去看過去曾經造了什麼樣的行與業。然後再看圍繞著這種行與業當時所造作的無明、愛、取是什麼。由於有了無明、愛、取的支助,所以造了行與業,這種行與業在成熟的時候帶來今生的果報。然後基於今生你還有無明、愛、取,你又造了業,你這種業在你未來又能夠帶來什麼樣的果報。我們就是透過這麼樣的連接來修習緣起、來找到過去的因。所以這一種的修行方法稱為緣起的第五法。

    緣起的第一法,就是佛陀所教導的: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等等。逆觀法,就是為什麼會有老死?因為有了生。為什麼有了生?因為有了有。為什麼有了有?因為有了取。為什麼有了取?因為有了愛。為什麼有了愛?因為有了受。這是逆觀法,這稱為第二法。還有以中間的觀法,例如:以受、以觸與受等等來開始,這個是屬於其他的緣起的方法。

    在現在帕奧禪林,一般是以第五法,就是在《無礙解道》裡面教導的第五法來追查。

    對於這無明、愛、取、行、業而帶來的識、名色、六處、觸、受,我們可以歸結為三種輪轉。這三種輪轉,第一種輪轉是煩惱輪轉。煩惱輪轉就是無明、愛、取。因為有了煩惱。有了無明、愛、取,一個眾生就會造業。造了業,我們稱為業的輪轉。因為有了造業,於是業的成熟將能夠帶來果報。果報即表現在緣起支裡面就是識、名色、六處、觸與受。因為有了果報,那麼基於果報又會去生起新的煩惱。於是,這樣的話就迴圈不斷。

    這三種輪轉顯示了生死輪廻的方式。最為基本的輪轉是煩惱輪轉,在受到無明的蒙蔽和愛的驅使之下,眾生投入於造作種種世間的善或不善的業,如是煩惱輪轉引生了業輪轉。這種業成熟帶來果報的時候,即是由業而引生果報的輪轉。在對這些苦樂的果報作出反應的時候,還沒有斷除煩惱、還沉迷於無明的人,即會受到渴愛的驅使,而想要享受更多的愉悅的體驗、執取更多已經獲得的,或者想要用各種方法來避免種種的痛苦。如此,果報輪轉再引生另外一種煩惱輪轉。這樣的話三種輪轉不斷地轉著,一直到最後,如果一個人,他的無明被斷除。一旦無明被聖道斷除,那麼這一個輪轉的鏈、鎖鏈才能夠完全地被中斷。

    講到這裡了,我想問一下大家,緣起容易嗎?緣起好懂嗎?好理解嗎?大家聽得懂嗎?有一次阿難尊者,阿難尊者那個時候他已經證得初果了,有一次他對佛陀說:“尊者啊,您說緣起甚深,具甚深相,但是對於我來說,我認為緣起對於我來說很容易明瞭。”那個時候佛陀立刻就制止他,佛陀說:

    “不要這樣說,阿難。不要這樣說,此緣起甚深,具甚深相。阿難,若對此法不隨覺、不通達,此人就猶如打結的線球。如穀喇鳥巢之線,如萱草、燈芯草。不能超越苦界、惡趣、墮處、輪廻。”

這是佛陀在《長部.大因經》和《相應部.因緣相應》裡面說到的。

正是因為緣起是很深奧的、甚深的,所以當佛陀在菩提樹下,他觀察了緣起之後,他甚至一度不想說法。當時他的心裡面就流出:“對於我都覺得那麼難來發現的,我就不要想去說了。因為這個世間只是陷於無明,陷於愛、渴愛,陷於黑暗當中,而我所說的這種法是逆向世間之流的,如果我去說的話,我只會自討苦吃,只會自己造成自己的疲勞而已。”所以佛陀那個時候他不說,結果梵天人就去勸請他。所以緣起是甚深的。

    在《清淨道論》裡面也說過了,我們修行緣起是在禪修當中的一個環節,一個很必要的環節。

    “除非用殊勝定石磨利的智劍(智慧之劍),斬斷難破的有輪,否則無人能超越輪廻的怖畏,即使在夢中也不可能!”

    也就是說在緣起中所揭示的是屬於我們所說到的生命之因。很多人都在探索到底生命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生命?在佛陀的教法裡面,就先把生命分析為最基本的單位——名法和色法(究竟名色法)。然後為了破除對因果關係之疑,他還必須得找到因。唯有找到因,這個時候我們才能夠找到導致生命、導致五蘊、導致名色法、導致輪廻的因。找到了之後,我們才能夠用智慧把因砍斷。要如何才能夠砍斷這個不斷的輪廻的有輪(煩惱輪、業輪和果報輪)呢?我們必須在殊勝的定石(培養了很強的定力),基於定力而培養的智慧,用智慧來砍斷。

    如果一個人不瞭解緣起、不透視緣起,不要說他能超越輪廻,他即使做夢都甭想。所以這一句話,《清淨道論》在講到緣起的最後那一段就是這麼樣說的。

    緣起可以說是佛陀教法裡面很深奧的一種。對於我們修行來說,我們不要認為“聲聞是學四聖諦、覺悟四聖諦;緣覺是學緣起的”。其實並不是,我們不能夠把緣起單獨的分開。緣起就是屬於四聖諦當中集聖諦,它是屬於揭示生命之因的真理。聖諦就是神聖的、崇高的,或者你證悟了能夠成為聖者的真理。這種真理(緣起)並不是單獨於四聖諦之外的,它是屬於苦集,就是苦生起的因。

    所以我們現在在討論緣起的時候,其實都是在講這一堆名色法、這一堆果報的五蘊,它是什麼帶來的?是因為我們過去造的業,業就是生命的因。為什麼會有業?因為有了無明、愛、取。這樣的話,正如佛陀所說的:

    “由於有了無明與愛,眾生流轉於生死輪廻當中。”

    如果我們想要解脫,想要解脫輪廻,想要出離生死,我們也應該從這緣起裡面去斷除,砍斷因,就象我們如果找到了一顆樹,我們拼命的去砍樹枝、砍樹葉,有用嗎?沒有用。我們要從哪裡下手?從根下手。那要如何從根下手,要如何砍呢?我們明天晚上再講涅槃和導致涅槃之道。


 

Related Posts:

  • 法句經~Ven. U Puññānanda 法句經 Dhammapada 26 items TITLE LAST MODIFIED 01-Yamaka Vagga 雙品 1/26/14 U Silananda Bhikkhu 02-Appmada Vagga 不放逸品 … Read More
  • 觀禪 攝業處分別品~Ven. U Puññānanda 攝業處分別品 - 緬甸 › 觀禪 31 items TITLE LAST MODIFIED 20. 色業處 - 十二特相 (1).MP3 1/20/14 Punnananda Dhamma Talk 1 21. 色業處… Read More
  • 八正道~Ven. U Puññānanda 八正道 Noble Eightfold Path 5 items TITLE LAST MODIFIED V001.mp3 2/1/14 U Punnananda Dhamma Talk 3 V002.mp3 2/1/14 U P… Read More
  • 阿毗達摩 第一講 阿毗達摩 第一講經典的結集及巴利語的起源     各位賢友、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德們,晚上好!在這一次的禪修營裡,我們將會利用晚上的時間一起來學習“阿毗達摩”。把整個“阿毗達摩”的精要講完需要大概兩個月的時間,所以我們要求這一次參加禪修營的禪修者最好能夠全程… Read More
  • 阿毗達摩 第二講 阿毗達摩 第二講佛教1500年、北傳佛教、藏傳佛教、正法五千年、三藏及“阿毗達摩”的來源     昨天我們開始了“阿毗達摩”這個課程,已經講到了什麼是佛教,佛教就是世尊的正法、律,而正法、律後來整理為三藏。我們講到了三藏的前面的三次結集。之後又再講到了上座部佛教是怎麼…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