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8月 26, 2015

阿毗達摩 第二十九講

阿毗達摩 第二十九講 八種欲界的善心、果報心、唯作心

    八種欲界的善心、果報心、唯作心:講到心,心一共可分為89種心或者分為121種心,在這些心當中又可以依其本質分為四類:即不善心、善心、果報心和唯作心。我們在上一期講完了不善心。不善心一共有12種,這12種依其根,就是稱為因的根分為三類,即貪根心、嗔根心、癡根心。貪根心有8種,嗔根心有2種,癡根心也有2種,加起來是12種。心又可以依照其界(多數發生的地方)分為四類:即欲界心、色界心和無色界心,還有出世間心。欲界心一共有54種,色界心有15種,無色界心有12種,出世間心有8種或者40種。在欲界心當中,不善心屬於欲界心,換而言之,一切的不善心都是屬於欲界的心。雖然有些梵天人,偶爾還會生起對生命的一絲很微細的貪著或者偶爾會生起一些慢心,但這些心還是屬於欲界心,因為不善心都是屬於欲界生起的心。

    接著我們繼續講欲界其他的心。欲界的心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不善心;第二類是無因心,有18種;第三類是美心,有24種。為什麼稱為美心呢?美心巴利叫做sobhanacitta,sobhana的意思是好的、清淨的、美的、莊嚴的。為什麼不把美心稱為善心呢?不稱為kusalacitta呢?因為善心只是指造業的心,但是美心的範圍又要廣很多。欲界的善心只有八種,但是美心有24種。欲界的美心可以分為三類,即善心、大果報心、大唯作心,每一項都有8種,稱為美心。現在我們來學習欲界的美心。

    首先在這些美心當中,我們先講善心。這裡講到的善心,它的巴利叫做kusala,或者又稱為福(pu¤¤a)。因為這一類心在生起的時候,不善心不會生起。它可以在生起的時候,制止煩惱、制止不善心的生起。而且這一類心在造下的時候,它在因緣成熟的條件下能夠帶來善的、樂的、好的果報,因此稱它們為善心。

    善心一共有八種,即

    悅俱智相應無行心、悅俱智相應有行心,這兩類的心,這兩類的心是依有行和無行來分,我們等會再說。

    接著還有一對,悅俱智不相應無行心、悅俱智不相應有行心,這一對心。

    接著還有另外的一組心,捨俱智相應無行心、捨俱智相應有行心,這一共是八類的善心。

    這些善心雖然分為八種,但是我們可以發現它們是很有規律的。它們的規律只有三種不同而已,我們依照這三項的不同而把欲界的善心分為八種,是哪些不同呢?

   第一,樂受或者捨受,叫做somanassasahagata§和upekkhàsahagata§。somanassa,是so再加manassa,它的意思是心體驗到很好的,這是指樂受。upekkhàsahagata§,upekkhà就是捨,感受平平的。在生起這種心的時候或者我們在造作善行的時候,如果是很歡喜地去做,這個時候生起的這種心稱為悅俱的心;而如果感受平平地做,沒有特別地高興,也沒有特別地不高興,這一類感受稱為捨受,做這樣的善行生起這樣的善心稱為捨俱的。這是第一種分別。

    第二種分別是智相應的¤à?asampayutta§,或者智不相應¤à?avippayutta§。也就是說,在做善事生起善心的時候,是不是有智慧,有智慧地做還是沒有智慧地做。

    第三種分別是無行或者有行,asa?khàrikam或者sasa?khàrikam。這裡的行,我們在講不善心的時候講過,對於不善心來說就是煽動、慫恿;對於善心來說就是鼓勵、支持。經過鼓勵、支持而生起的這種心稱為有行;而沒有經過別人的鼓勵或者自己的鼓勵而自動生起的心,稱為無行心。因此無行的是主動生起的心,有行的是被動生起的心。

    我們再來看一看這八種心,就好理解了。第一種,悅俱智相應無行心是主動地、歡喜地、有智慧地去做善事;

    第二種心是被動地,但是還是歡喜地和有智慧地去做一件事情;

    第三種是歡喜地主動去做,但是沒有智慧;

    第四種是歡喜地、被動地去做,但是也沒有智慧;

    第五到第八,它的區別只是在於感受平平,並沒有很歡喜地去做一件善事。

    在這裡我們以幾個例子來說明一下這些心的不同差別。

    例如:有個人愉快地自動地佈施,而且他知道這是一種善業,這個時候生起的是第一種的心;

    第二種,有個人在別人的鼓勵之下或者敦促之下愉快地做佈施,而且他也知道那個是善業,這是第二種心;

    第三種心,有個人愉快地、自動地佈施,但是並不知道那個是善業或者他沒有去思維這個是善業;

    第四種心,有一個人在他人的鼓勵之下愉快地佈施,但是不知道那個是善業,這是第四種心;

    第五到第八種,他們和前面的這四種一樣,只是他感受平平,中捨的感受。

    這是這四種心的分別,我們再對應後面捨俱的這四種心。

    我們又可以用另外的一些例子來說明這八種心。

    例如有一個相信業果法則的女人,她很自動、很歡喜地供食物給僧眾,或者供花給佛塔,或者她很歡喜地去幫寺院做清理的工作,這個就是第一種心;

    第二種心,有一個擁有業果智的少女,在同伴的說服之下,或者被同伴拉去,她很歡喜地去聽聞佛法,這是屬於第二種心;

    第三種心,有個不懂得業果法則的男孩,他歡喜而且主動地去給乞丐錢,這是第三種心;

    第四種心,有個學生,他在校長的催促跟要求之下,或者在老師的要求之下,他歡喜地捐了錢,例如去賑災,或者做社會福利、希望工程等等,這屬於第四種心;

    第五種心,有個女孩,她沒有感覺地、感受平平地掃地,但她知道掃地是善事,是件好事,這是第五種心;

    第六種心,有個男孩,在比丘的暗示之下他去幫比丘做服務,由於那個時候他是感受平平,所以這個是屬於捨俱的智相應有行心;

    第七種,有個不懂得業果法則的女人,她在看書或者在看佛書,但是不明白是什麼意思,這是第七種;

    第八種,有個女孩在她母親的要求之下,她感受平平地、也沒有思維業果法則地幫她父母洗衣服,這個是第八種,捨俱智不相應的有行心。

    對於我們在平時生起的心當中,如果是一位斷盡煩惱的阿羅漢聖者,當他生起這些心的時候稱為唯作心。

    而一般的凡夫,包括有學聖者,初果、二果、三果聖者,在速行裡面,只要不是生起不善心,就是生起這種心。

    在欲界的屬於這一類的心,只要我們如理作意,這些心就能夠生起的。如果不如理作意,生起的就是不善心。不善心要麼是貪,要麼是嗔,要麼是癡。當我們在內心裡面並沒有貪、嗔、癡的時候,生起的是這一類的心。而這一類的心,我們要再看它們的素質,就是生起這些心的品質,它們還是有區別的。

    在這八種心當中,在一般的情況下,最重要的是要生起智相應的心。也就是說在生起心的時候應該要有智慧。擁有智慧的心我們稱為三因心。也就是說在這八種欲界的善心當中,由於它們都是屬於美心,所以這些美心當中必定也會擁有兩個美心所,這兩個稱為根的美心所是哪兩種呢?無貪和無嗔這兩種美心所。如果同時又擁有智慧,它還會有無癡心所一起生起。由於一種心裡面擁有無貪、無嗔、無癡這三種美心所,因此這種心稱為三因心。如果沒有智慧,這種心稱為二因心。

    當我們造作這些善心的時候,有智慧和沒有智慧差別很大。例如,如果我們在生起這些善心的時候,擁有智慧地生起和沒有智慧地生起,它帶來的果報差別會很大。如果我們生起的是很殊勝的三因心,就是有智慧地去做一件善事,它帶來的果報將會是屬於三因的果報心;如果我們做事情只是沒有智慧地做,只是知道是善事我們去做,它帶來的果報可以是二因心也可以是無因心。

    那如何來區別呢?有智慧和沒有智慧在這八種心當中,對於果報來說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們對佛、法、僧有信心,對業果法則有信心,你在造作這些善行,在生起這些心的時候,你思維業果法則或者哪怕只要相信業果法則,你在相信業果法則的前提下去造、去做、去生起這種心,它就是屬於智相應的心。如果你們擁有觀智,那我們做善事,例如:佈施的時候,先修vipassana(修觀),觀照人是無常、苦、無我的,觀照受施者也是無常、苦、無我的,觀照所佈施的物品也是無常、苦、無我的,那麼這種智是更強的智慧。

    我們在做這些善行,生起這些善心的時候是有智慧的。例如:我們同樣做一件事情,供僧。我們把食物供養給僧眾、出家眾,如果你相信供養這種功德能夠帶來果報、這種善行能夠帶來善報,這就是業果智。雖然你不是為了功德、為了善報去做,但是你相信,這就是有智慧地做。如果你只是人云亦云或者追隨著一些風俗去做,那麼這個是智不相應的心。

    對於佛弟子來說,往往我們只要把心念一轉,就可以造很殊勝的心。要不然的話,我們同樣做這些,我們可以生起很低劣的心。例如:智不相應的心。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人,好像咱們中華民族自古就有這樣的傳統,都有樂善好施的傳統或者幫助孤寡這些傳統。有很多的中國人或者那些阿姨們,她們也知道初一、十五到廟裡面去燒香。但是你問她為什麼燒香,她說不知道或者她說只是為了求個保佑。問她為什麼要懺求,她說我也不知道、我只是為了隨順風俗而已。這種心念、這種念頭有沒有智慧?沒有智慧。但如果她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樣的話,她生起的心就有智慧了。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或者別人做我自己跟著做,為什麼也不知道,也就是有些迷信的心,雖然她做的事是善行,但是她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她也不清楚業果法則的運作或者根本就沒有去思維這些問題,這樣的話她生起的心就是沒有智慧的心,沒有智慧的心稱為智不相應心,有智慧的心稱為智相應心。

    同時在造善業的時候,在一般情況下,歡喜地做和感受平平地做有區別嗎?有!如果我們很歡喜地做,那種力度會強很多。

    例如:當你看到佛像的時候,你內心生起了很歡喜的心。你看著佛像只是好像欣賞古董、欣賞文物一樣看、去端詳著,這個是屬於捨俱的心。對於佛弟子來說,往往看到佛像、僧眾,他會有一種歡喜的心,這種歡喜的心就是我們說的悅俱的心。而一般的人看只是看,他並沒有任何的感覺,這個是稱為捨俱的心。

    以佈施為例子,如果一個人在行佈施的時候,在佈施之前很歡喜,在佈施的時候也很喜歡,在佈施之後也感到很滿意,那麼他的這種佈施行為,會因為他佈施之前、佈施的時候和佈施之後很歡喜的心,使他的善果帶來更強、更大、更多的果報。為什麼呢?因為一個人如果擁有樂受、擁有悅、就是歡喜的心,這個時候,歡喜的心可以使我們的身體充滿了殊勝的色法,心生色法。就好像我們很歡喜地去禪修,和我們沒有感覺地去禪修,你認為一樣嗎?還是不一樣的。我們很歡喜地看一本書,和我們感受平平,沒感覺地去看一本書一樣嗎?還是不同的。同樣的,做善事也是這樣,造功德也是這樣,歡喜地造和感受平平地造是不同的,它們的果報不同。

    不過有一種情況,捨受是比悅受更強的。知道是哪種情況嗎?如果一個人在修vipassana(修觀)的時候,他的觀智達到高級的觀智,例如行捨智。行捨智是屬於哪種心?行捨智還是屬於這種欲界心。一切的觀智,不是屬於色界心,也不是屬於無色界心,更不是屬於出世間心,一切的觀智都是屬於這種心。如果對於阿羅漢聖者來說,他生起的觀智是屬於唯作心,對於凡夫和有學聖者來說生起的觀智,他觀照諸行法無常、苦、無我,還是在這八種心當中的智相應心,就是智相應的四種心。如果他很歡喜地去觀照諸行法,這是屬於悅俱的智相應心;如果是感受平平地、捨受地去觀照,那是屬於捨俱的;如果他主動地去觀照,而不是在他的導師、業處導師的指示下,你必須得完成這樣的功課,如果這樣的話,他有可能是有行心;如果他平時很自動地生起觀照的心,那個是屬於無行心。如果一個人在修到行捨智的時候,行捨智屬於哪種心呢?在這八種心,哪一種心?捨俱智相應無行心,是屬於第五種心。對。這種心比悅俱的心強還是比悅俱的心劣?強。但是這個是對觀智來說,如果平時我們造的是佈施、持戒或者禪修等等這些業,那還是第幾種強?第一種強。因為對於高級觀智來說,它是捨俱,但是對於平時來說,第一種是最強的。

    在這些善行當中,還有另一種分法是:無行和有行。

    我想問問大家,主動地做善事好,還是被別人拉去做善事好?你認為哪種好?主動地做。對。主動地做會帶來更好的、更殊勝的果報。我們先講一講,當我們在造作這些善心之後,如果這些善心在我們未來的輪回、在我們未來的生命當中成熟的話,它會帶來什麼樣的果報呢?

    例如:如果一個人很歡喜地去做事情,當這種善業成熟的時候,如果這種善業成為他投生的果報的話,那他會感到慈顏善臉,或者他很歡喜;但如果一個人是捨受、感受平平的話,他下一世帶來的果報,可能會感覺到好像很嚴肅。

    我們在幾種情況下可以大概地去推測到一個人,他的果報心是屬於悅俱還是捨俱的。在哪些情況下可以知道呢?有兩種情況我們可以知道。第一,在一個人睡覺的時候;第二,在一個人禪坐的時候。我們有時候看到別人禪修,他坐著坐著會感到臉在微笑、感到容光煥發、感到慈顏善臉;或者在睡覺的時候,他都會感覺到微笑著,這種人多數是由於他過去所造的悅俱的,很歡喜地造作善心帶給他投生的。

    而有些人在禪坐的時候,好像咬緊牙關或者感覺到苦瓜臉,很辛苦一樣,在睡覺的時候感覺到很恐慌、很恐怖或者緊繃著臉,或者一個人滿臉橫肉,這種人可能就是屬於捨俱的心帶來的果報。因為使我們投生為人的,就是我們在過去生曾經造作的這些心的其中一種,而由於這些心的其中一種使我們現在投生為欲界的善趣。我們現在在座每一個人,我相信都是由這八種心的其中一種心帶來的果報,我們等會兒講到果報心的時候還會講到。

    那講智相應的呢,如果我們在過去生很有智慧地去做善事,它帶給我們的果報就是今生是三因心。現在我們可以說在座的,只要已經證得了禪那的禪修者,他過去生必定是屬於造了智相應的這些善心帶來的果報,所以今生他的結生心、有分心就是屬於三因的果報心。

    無行心和有行心,它們帶來的果報是怎麼樣的呢?我們舉一個在生命期間成熟的例子來說。如果一個人過去很主動地、經常地佈施,今生他帶來的果報就是:即使他在家裡面,如果他是做生意的話,生意會找上門來;或者他去做工、無端端的老闆就加他薪,或者他賺錢很容易。而如果是有行心,就是別人鼓動他催促他去行佈施的話,那麼這種佈施的善業給他今生帶來的果報就是他要很辛苦地去賺錢。他可以賺到錢嗎?可以賺到錢,但是他必須得要付出努力,正如在過去做善行的時候是別人催促的,“你去,去吧,去吧!”。“算了吧!”然後“好吧,我跟你去吧。”不去也不好意思,有礙於臉皮,於是就跟著去。由於過去所造的是有行的善業,今生你要得到這些果報,還是要經過行,還是要經過努力才能夠達到。因此這些善心,從智相應和智不相應來說,我們應該造智相應的心。也就是說,當我們在平時,無論是佈施、持戒、禪修等等的時候,我們都要多點生起智慧。

    在講到智、慧根的時候,我們講到有兩類的智慧:一類是最低限度的世間的智慧,就是對業果的認知,業果智;還有另外一類,就是觀智乃至出世間智慧。而這一類智慧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世間的觀智,另外一類是出世間的智慧。

    出世間的智慧只是出現在出世間心裡面。一個人在修觀智的時候,他的智相應心還是屬於世間的觀智範疇,因此這裡講到的智可以分為幾種情況:如果我們思維業果法則,那這種智是屬於業果智;而如果一個人在觀照諸行為無常、苦、無我的時候,生起的智稱為觀智,這兩類的智都是屬於欲界善心裡面的智。當然在禪那心裡面也有智,那是屬於色界或者無色界的善心裡面的智。如果是一個人在證得禪那的時候、取涅槃為目標的時候生起的智是屬於出世間善心裡面的智。

    因此在生起善心的時候,應該要生起有智慧的心。有智慧的心很容易生起,只要我們思維業果法則,或者我們取佛、法、僧三寶為目標,就很容易生起有智慧的心。同時我們在這些心當中,悅俱和捨俱的心還是有差別的。悅俱就是我們很歡喜地做,我們歡喜地做的話,我們的力量會強很多。我們充滿歡喜地去做一件善事,例如:佈施,如果你很歡喜地做,你會很精心地準備,甚至你會加很多的附屬品。例如:在你供飯的時候,還準備了很多的菜,這樣的話,你去供時擁有了這種歡喜的心,你會很精心地準備。如果你感受平平的話,你只是做,隨隨便便供出去,那麼在你造的善心,所造的善行功德方面有區別,而帶來的果報的區別就會更大了。同時在造善行的時候,有意識地造、主動地造,和你被動地造、或者隨大眾的,只是隨順一種風俗的去造,那麼它也會有區別的。

    對於造作這些善心,具體可以表現在哪些呢?在論典裡面提到有十種我們可以經常造作的善心。第一是佈施;第二是持戒;第三是禪修;第四是恭敬,例如:我們禮敬三寶,禮敬僧人;第五是服務,在家裡知道服務父母等等,在寺院裡服務三寶、服務寺院,或者就是為比丘做淨人,這些都屬於服務的善業;還有分享功德、就是回向,回向也是屬於一種善業;還有隨喜功德,就是看到別人做善事,我們說薩度,我們就是在隨喜的,這種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聽聞佛法和說法,還有正直自己的知見——正直己見。這十種都是屬於欲界的善業。

    我們在造作這些善業的時候,既可以有智慧地做,也可以沒有智慧地做;既可以歡喜地做,也可以感受平平地做;既可以主動地做,也可以被動地做。但是在做這些善行的時候,我們應當選擇歡喜地做、有智慧地做和主動地做。這樣的話,我們同樣造作這樣的行為,但是由於我們的心生起的不同,所以它的力量也不同,那麼帶來的果報也有很大的差別。這是八種欲界的善心。

    和這八種欲界的善心相關的是八種欲界的果報心,kàmàvacara - vipàkacittàni。這八種欲界的果報心和欲界的善心,它們在名字上是一模一樣的,即:

 悅俱智相應無行心;

 悅俱智相應有行心;

 悅俱智不相應無行心;

 悅俱智不相應有行心;

 捨俱智相應無行心:

 捨俱智相應有行心;

 捨俱智不相應無行心;

 捨俱智不相應有行心。

    這些心都稱為果報心。果報心的巴利叫作vipàka,pàka的意思是煮,煮熟,pa是煮,煮熟的,所以稱為熟;那再加vi,vi是不同的,不同的熟,古代翻譯成異熟、更準確地翻譯成異熟。這裡的熟,它是指造的因帶來果的成熟。為什麼稱為異呢?異就是由於這些果報必定不會在造下的時候立刻呈現,它必須得經過一定的時間。我們不可能一種下種子,立刻像神話故事裡面講到的,就長到了很大的一棵樹、或者一些瓜果等等之類;同樣的,我們造下了善行之後,它不可能一下帶來果報,除非是出世間心才有可能很快得到果報,那個稱為Akàliko無時的。但是在世間裡面,他的果報是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也就是他造了因之後,他的緣還要經過很多的緣積累才能夠成熟。由於因造下之後,在不同的時候才能夠成熟,稱為異熟。

    異熟心我們理解為果報心。果報心從它的本質上來說,我們不能夠說是善,也不能夠說是不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些心不會造業,果報心不是造業的心,但有時候我們也把這些心稱為善果報。這裡的善並不是造作善業的善,而是說由於過去所造作的善業帶來的果報,以這些果報給人體驗是好的,所以稱為善果報。果報心不是造業心,它只是一種體驗的心。如果過去造的是惡業、是不善業,它帶給我們的體驗就是苦的、不好的,這種稱為不善果報;如果過去造的善業,成熟了帶給我們的體驗是好的、體驗是可愛的、是可意的、是舒服的,這種稱為果報心。果報心能夠體驗業的果報,也就是說如果是善的話,它是享受,它不是工作,它是享受的心;而對於不善果報來說,它不是做壞事的心,它是承受不善果報、承受痛苦的心,我們用這樣的方式來理解。

    這些果報心和我們剛才講到的善心,它幾乎是相對應的。但是如果我們造作了很強的三因心,它才能夠帶來三因的果報心;如果我們造了很弱的三因心,它還是帶來二因的果報;如果我們造作的是很強的二因心,它能夠帶來這種二因心,就是智不相應的心;如果造了很低劣的二因心,那它帶來的是無因的果報。

    這些果報心多數表現在我們說的投生的心,也就是說現在我們在座每一個人的結生心,就是你投生為人的心和你在還沒有看、沒有聽、沒有嗅、沒有嘗、沒有觸、沒有想的時候的有分心。

    例如:大家在熟睡狀態時候的心,都是屬於這八種心的其中一種,而且一個人、一個眾生只有這其中的一種。這些心都是屬於善果報心。由於我們能夠投生為人,是善的果報,這種果報心使我們投生為人,就是我們現在在座的大家。雖然我們說世界上有好幾十億人,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是屬於這一類的心,除非是那些弱智的、先天性殘廢的,可能屬於善果報的無因心,一般情況都是屬於這一類的心。而這一類的心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它可以生起在心路過程的彼所緣。但一般上我們說這些心是使我們可以投生為善趣的心。

    這些心正如我們剛才講到:如果大家在投生的時候是屬於悅俱的心,那麼你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其實無意識不是很準確地說法,例如你在入定、修定、禪坐、或者睡覺的時候,這個時候如果你是由於悅俱的心帶來的投生的,那麼你會感到臉露笑容;如果你是一閉上眼睛就感覺到很凶或者感覺到很嚴肅,那麼你可能是屬於捨俱的心。

    如果你的結生是智相應的心,那麼今生你將有可能證得禪那,也將有可能證得聖道、聖果;如果你是二因的心、智不相應的心的話,那麼你今生將很難證得禪那,更何況聖果了!

    所以我們可以透過這樣來判斷我們投生是屬於哪種心。但是要更準確地知道我們是屬於哪一種心使我們今生投生為人的話,我們應當修習緣起。因為修習緣起,就是我們去找過去使我們投生為人所造的善業。我們再去查找一下,在過去我們到底是造了哪一樣的善業,是什麼樣的善業使我們今生投生為人呢?我們可以透過去找在臨終的時候,我們是哪一種業成熟。而這種業在成熟的時候,往往是以某種景象出現的。我們取當時的景象,再去找當時生起的是什麼心,然後我們再去追查這種心到底在什麼時候出現、在什麼時候造下。那麼我們找到過去所造業的因,因為過去造的這種業,例如:佈施的業或者持戒的業使我們今生投生為人。我們可以透過這種方法去知道。

    對於我們生而為人來說,如果是結生心,包括有分心,我們一生當中只是其中的一種心;而如果是作為彼所緣來說,這八種心都有可能發生在心路過程裡面,那這些是果報心。

    接著我們再講另外一組美心,這組美心是唯作心,kàmàvacara-kriyàcittàni。這類心也稱為美心sobhanacittàni。但是它又不同于善心,也不同於果報心,這一類的心也稱為無記abyàkata。為什麼呢?因為這些心只是純粹地造作,造作了並不會留下業的種子或者留下業力。當一個人生起了這種心,造作了某種行為之後,並不會留下這種行為產生的作用,沒有行為的影響力,我們稱為唯作心。唯作心和前面的八種善心也是相對應的,即:

 悅俱智相應無行心;

 悅俱智相應有行心;

 悅俱智不相應無行心;

 悅俱智不相應有行心;

 捨俱智相應無行心;

 捨俱智相應有行心;

 捨俱智不相應無行心;

 捨俱智不相應有行心。

    這些心在造作的時候,和善心是相對應的,但是它們不同在哪裡呢?八種欲界的善心會生起在一切的凡夫和有學聖者。但是這八種欲界的唯作心只會生起在阿羅漢聖者,也就是包括了佛陀、包括了獨覺佛、也包括了一切漏盡的聖弟子們,他們生起的心就是屬於這一類的心。在速行裡面,生起的欲界心是屬於這一類的心。為什麼這麼樣說呢?因為當一個禪修者在斷除了一切煩惱之後,由於他的心在造作的時候沒有煩惱的支助,所以這種心同樣地造作,但是它不會留下業的影響力。

    我們舉一個例子,佛陀在世的時候,很多的在家人,當時的人都很喜歡去聽佛陀說法,是不是?除了那些在家眾和一些凡夫的禪修者們喜歡聽佛陀說法,那些漏盡的阿羅漢聖弟子,他們喜不喜歡聽佛陀說法呢?他們也喜歡聽佛陀說法。當在家眾和其他的還沒有斷除煩惱的有學或者凡夫的比丘,在聽聞佛法的時候他們生起的是什麼心?是屬於善心。但是阿羅漢聖弟子生起的什麼心?就是這種唯作心。也就是說他們同樣也是做,但是由於有學聖者和凡夫還有煩惱,所以他的心運作還會留下業的影響力;而阿羅漢聖者由於已經斷除了無明、斷除了愛,他的心沒有留下任何的影響力、他不會留下業的痕跡。因此我們不能夠說,佛陀和阿羅漢聖者還能夠造善業。他造的業稱為abyàkata無記。無記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不能夠說這個是善,也不能夠說是不善,它只是純粹造作而已。

    正如在《法句偈》第九十三句和《長老偈》第九十二句裡面這麼樣講:“彼漏已盡,不依於食;空於無相,彼解脫境;如鳥飛空,蹤跡難知。”

    這首偈頌的意思就是這些阿羅漢聖者們,他們已經斷盡了一切的煩惱。yassa就是他們的;àsavà是煩惱,諸漏;parikkhī?a完全地斷盡了,已經斷盡了; àhàre就是對於食; anissito就是不會依賴、不會去貪求;這裡的àhàre、這裡的食物是包括了愛, ta?hà渴愛的愛、貪愛的愛以及邪見,由於他們的心不會再依賴於愛和不會依賴於邪見;su¤¤ato animitto,這裡su¤¤ato是指空,animitto是指無相,還有另外一種是無願;vimokkho是指解脫;yassa,他的;gocaro就是他的境,他的心所取的所緣,在這裡是指這些漏盡的聖者們取涅槃為所緣。

    因為在涅槃裡面是貪、嗔、癡的空無,所以稱為空解脫;由於在涅槃裡面並沒有貪的相,嗔、癡的相,所以稱為無相解脫;又由於他沒有貪欲等等的願,所以稱為無願解脫。這種漏盡的聖者,他們雖然還會托缽、吃飯、還會感覺好像是在持戒、或者入定、聽聞佛法、服務僧眾、禮敬上座、禮敬佛陀。他們還是會造作這些,但是他們造作這些就像鳥在天空上飛一樣,找不到任何的痕跡。我們不能夠說這個是鳥飛過的地方,鳥剛才飛的路線是這麼樣。我們不能夠說,為什麼呢?因為鳥飛過找不到痕跡。同樣的,這樣的漏盡聖者所造作的業也是不可尋的,我們不可能去了知它、不可能去測量它,說這個業造了將會導致地獄、這個業造了將會導致投生為天、這個業造了導致會投生為梵天,我們不能夠這樣說。這就是阿羅漢聖者們的心,就是這樣。

 但由於阿羅漢聖者們只要還有五蘊的存在,也就是他們仍然還有這個果報身的存在,因此他們還是會有身和心。對於身來說,是由於過去所造的業帶來的殘餘,因此過去的業還會成熟,使他們的身體有時會生病,身體還會衰老等等。對於心來說,由於阿羅漢聖者過去所造作的一些業還會帶來現在的果報,因此阿羅漢聖者還會有不善果報心生起,他們還會有善的果報心生起,但是他們並沒有不善心生起,是不善的果報心生起;他們有善的果報心生起,但是不會有善心生起。他們所做的,在他們的速行裡面得以生起的欲界心只是唯作心而已,純粹只是做而已。猶如鳥飛空而不留一絲一毫的痕跡,他們所造的這些也沒有任何業的影響。

    對於一位阿羅漢聖者來說,在他的身體方面,還會有很多是和我們人一樣的。例如:一位阿羅漢聖者,他的身體也會感受到熱、感受到冷、感受到饑餓、感受到口渴,他們還會有大便、小便,他的身體還會生病、還會衰老,最終這個身體還會死亡。同時他們還會感受到種種的痛苦,例如:身體的痛苦,但是心沒有痛苦。這是連佛陀、一切獨覺佛和阿羅漢聖弟子們,他們的身體都還能夠感受到。只要還有這個果報身,那麼他們還是會感覺到寒熱、饑渴等等,這些感受還是會生起,只不過他們的心已經不會再造作任何的業了,不會再造作任何善或者不善的業了。

    在這欲界心當中,八種欲界的善心,八種欲界的果報心和八種欲界的唯作心,這三八二十四種都稱為欲界的美心。美心就是因為這些心在本質上是屬於好的。有時候我們也可以把八種欲界的善心簡稱為大善心。這裡的大善心是指數目的大。例如:欲界的善心一共有八個,它比起色界的善心只有五個、無色界的善心只有四個、出世間的善心只有四個來說數目大,所以我們可以稱為大。對於果報心,我們也可以把這八種欲界的果報心稱為大果報心,把這八種欲界的唯作心稱為大唯作心。

    在這二十四種欲界的美心當中,在我們的速行裡面、我們的心造作裡面,這些唯作心是和我們無關的,因為我們還有煩惱,我們不是漏盡者,所以這八種唯作心我們是體驗不到的。

    而八種果報心是我們經常體驗的。如果是在心路過程裡面,它可以以彼所緣的方式出現,但是如果是我們在沒有心路過程的時候,舉個例子:在熟睡的時候,我們並沒有其他的思維的時候生起的心,就是屬於這一類的果報心的其中一種,這種果報心和我們在剛剛出生的時候那個結生心是同樣的一種心,這是屬於果報心。

    而這八種欲界的善心是我們會生起而且我們應該培育的。如果我們在平時日常的生活當中,假如沒有很好的守護心,我們心的習慣就經常會生起我們在上次講到的不善心,要麼是貪的、要麼是嗔的、要麼是癡的。但如果我們懂得了心的運作法則之後,就可以培養這種心。而且在培養這種心的時候,如果又懂得這些心生起的規律之後,我們應該培養最殊勝的心。同樣在做這些事情時,我們可以把它做得最好。做得最好就是我們歡喜地做,有智慧地做,主動地做。但如果沒有的話,例如:我們現在在看一本書,感受平平地看其他的任何一種書,只要那個時候你的心並沒有生起貪、嗔、癡,那麼它很可能屬於捨俱智不相應的心。但如果我們透過明辨是非,我們看一些適當的書,看一些對禪修、對培養善心、對培養善法有意義的書,這個時候我們有選擇再去看,那我們很可能生起的是智相應的心。

    在我們平時日常的造作當中,我們可以造作的、可以轉化的、可以培養的欲界的善心就是這一種心。如果大家都還沒有禪那,那麼我們能夠造的善業其實都是這些心。如果大家在修定,就是為了培養色界的善心和無色界的善心,但是只要還沒有培育到那個程度,就是還沒有證得禪那,那麼我們生起的只能夠是這種心。即使你在修定、培養定力達到近行定的階段,其實還是屬於這類心。例如:我們說到的初禪的近行定,它是屬於哪種心知道嗎?它是屬於第一種心,悅俱智相應無行心。這種悅俱智相應無行心已經很靠近了初禪,但是只要它還沒有證得禪那,它還是屬於這類的心。所以我們說到的近行定,其實還是屬於第一種心,還是屬於欲界心的範疇。

    但是第一種心,它的心和心所的數目(數位),心所產生的作用和初禪的心是一模一樣的,都有三十四個名法,只不過在力度方面差很多。欲界的心,它的尋、伺、喜、樂、一境性無論如何都不能夠和色界的尋、伺、喜、樂、一境性的初禪心相對比。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透過數數地培育第一種心,而加強它的一境性,可以證得禪那。

    如果我們經常培育第一種心和第五種心,而其中我們再加強它的智,這種智是專門針對著欲界、色界和無色界的名色法,我們可以透過這種心而證得涅槃。也就是說在證得涅槃之前的行捨智,隨順智和種姓智,它有可能是屬於第一種心,也有可能是屬於第五種心。因此雖然欲界的心,在三界的心和出世間心對比起來是屬於比較低的心,但是我們仍然不能夠忽略。沒有這些欲界的善心,我們不能夠直接證得色界的善心,無色界的善心。因為任何的禪那在之前都必須得生起近行定,近行定必定是屬於欲界心。我們在證得涅槃的時候,涅槃之前的觀智也必定是屬於這種欲界的善心。所以我們不要輕視這些善心,只不過我們如何去運用而已,當我們懂得了運用之後,我們就可以把它做到最好。


    我們在培養善心的時候,不應該去培養智不相應的心,我們應該培養智相應的心。如果在培養智相應的心當中,我們去加強它的一境性,可以證得禪那;如果有針對地、有系統地去觀照諸行法,觀照它的無常、苦、無我,觀照它的壞滅,我們可以證得涅槃,還是透過培養這些心而超越這些心的。當我們懂得了這些法則之後,我們應該學而致用、用到我們的生活上、用到我們的工作上、更應該用到我們的禪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