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8月 26, 2015

阿毗達摩 第四十七講

阿毗達摩 第四十七講 緣起(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

    緣起(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昨天晚上我們一起學習了緣起支當中的無明緣行,行緣識,今天我們將繼續來講緣起的部分。我們講到了行緣識之後,接著是識緣名色。在這裡,名色裡面的名是以“朝向故為‘名”。”就是(傾向故為‘名’namat?ti nàma,‘傾向之相’為‘名’)。因為所有的名法都有一個特相,就是面對所緣、朝向所緣,所以稱為名。在這裡它是特指心所。名的特相是朝向;作用是與識相應,作為心所它和心是相應的;表現為無鑒別;近因是識。而色以“變壞故為‘色’。”ruppati就是變壞或者會毀壞的,所以稱為rupa色。它的特點是毀壞;作用是散佈,散佈全身的散佈;表現為無記,因為色法不會有善或者有惡;近因是識。要知道這裡講到的色,它是特指業生色。

    對於名色,在十二緣起支當中的名色,佛陀是這麼樣說的:

    “諸比丘,什麼是名色呢?諸比丘,受、想、思、觸、作意,這稱為名;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色,這稱為色。如是,此名與此色,諸比丘,這稱為名色。”

    也就是說這裡講到的名法,本來名法包括了心與心所,但是由於這裡講到的心是屬於識,而這裡的名是特指心所。對於色法來說,本來色法包括了四種生起之因:即業生色,心生色,時節生色和食生色。但它在這邊是特指業生,就是由業產生的四大以及四大種。

    對於識緣名色裡面的識,《清淨道論》又這麼樣說:

    “作為名色之因的識。可分為果報與非果報識兩種。”

    是什麼意思呢?我們講到的識緣名色裡面的識,應當用兩種方法來講:一種是果報識,一種是非果報識。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裡講到的識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果報識,果報識就是我們所說的果報心;另外一種是非果報識,非果報識是屬於造業的心。果報識在識緣名色這裡,是特指今生的果報識;而非果報識,在這裡是指前生的業識,就是前生所造的業的識(造業的心),而且它是特指在前一世造業的心。

    我們為了要講清楚識緣名色這種關係,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在今生當中果報心和果報心所,還有業生色之間的關係;另外就是作為前世、前一生所造下的那些業、造業的心和帶來今生這些名法和色法之間的關係。

    為了要釐清識緣名色的關係,我們先要分,因為佛陀的教法裡面它是涵蓋三界的。而且十二緣起支只是發生在生命界、輪廻界,而作為輪廻,一個眾生投生的地方可以分為三類,即:欲界、色界和無色界。

    而三界的結生可以分為三類,這三類就是:

    有一類的有情屬於無想有情天。無想有情天是指有一類的有情投生在第四禪天裡面,這一種有情並沒有任何的心識,他們只有色法。所以,當一個眾生透過無想定投生到無想有情天的時候,由於沒有心,所以他只是屬於色結生。換而言之,這一種有情並沒有結生心,在他的生命一開始那一刹那,就只是一堆色法而已。由於在這一類的生命當中,整個生命五百大劫只有業生色,而且這種業生色是特指命根九法聚,所以這一類的眾生存在稱為一蘊有。這裡的一蘊有是指哪一蘊呢?是指色蘊。

    還有無色界的梵天人,由於一個眾生投生到無色界,無色界有沒有色法?沒有色法,如果有色法那就不叫無色了。如果沒有色法的話,那他屬於什麼結生?他只是屬於名結生。在五蘊當中名是指哪些蘊呢?受、想、行、識。所以無色界的有情的生命是只有名法而沒有色法的,這稱為四蘊有。有(bhava)的意思就是生命。一蘊有就是有一類的生命只有色法,但沒有心;有一類的生命只有心法,而沒有色法。

    除了無想有情天,欲界和色界的眾生,他們在結生的時候、他們的生命開始的時候是名法和色法一起生起的,這一類的眾生稱為名色結生。由於有了名色,所以,這一類的眾生也稱為五蘊有,就是擁有五蘊的,擁有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的生命。

    當我們瞭解了生命的存在有這三種之後,我們再來討論一下,在這三種有當中,識緣名色是什麼樣的關係的。

    一蘊有是指只有色法的眾生,在這個時候,識緣名色不一定能夠說得通。對於這一類的眾生來說只是識緣色,而且這裡的識是特指前生所造的業識。例如,他造作了入無想定的這種善業,由於這一種善業的成熟,使他投生到色界裡的無想有情天,而由於投生的時候只有色法並沒有名法,所以對於無想有情天來說,識緣名色是不適合的,只能夠說識緣色。

    對於四蘊有來說,也是識緣名色並不適合,只能夠說在無色界的有情裡面是識緣名。這個時候它可以有兩種關係:一種就是在那一生當中的心跟心所;而在前世來說,由於他前世曾經造了無色界定的這種善業,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能夠證得無色界定,在他的心中生起的心是屬於無色界的廣大心,這種心所造下的業是屬於能夠使他投生到無色界梵天裡的這種善業。這裡講到的識緣名,就是指過去所造的業而帶來了在那一期生命裡的果報的名法。

    而對於五蘊有來說,也就是我們現在的人類、或者動物、或者鬼類、或者欲界的天,還有色界,就是除了一蘊有的其它的色界梵天,在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說是識緣名色。因為,這一類的眾生擁有色、受、想、行、識,也就是說他們都有名色法,所以識緣名色是這麼樣來的。

    在這裡我們並不討論一蘊有跟討論四蘊有,我們在這裡只是討論五蘊有的世間。當然,如果有一些禪修者在觀照他們的過去世的時候,如果發現他們在過去的輪廻裡面曾經投生到無想有情天,也就是他們的過去生曾經經驗過一蘊有,或者曾經投生到無色界梵天,也就是他的過去生命曾經是四蘊有,那麼,在他辨識他的過去世的緣起關係的時候,還是要辨識識緣色或者識緣名。但是,一般情況來說,大多數的眾生、有情,他們輪廻都是在欲界、在色界,這個時候,如果這一位禪修者在辨識他的過去世的時候,他就要用識緣名色的這種關係來辨識。

    在這裡,我們用兩種方法來解釋識緣名色:第一種用業識的方法,業識的方法就是在《清淨道論》裡說到的非果報識。另外一種我們用果報識的方法來解釋識緣名色。

    這裡先講用業識,這裡講的業識是前一世造業的心稱為業識。如果一個人在過去生造了業,這種業在他結生的時候成熟,那過去所造業的這種心帶來今生結生的果報名色法,對於名法來說就是果報心與心所,而對於色法來說是業生色。

    假如這一堆名色法是一個人的話,就是說如果一個眾生在過去生曾經造下了善業,這種善業在過去生造的時候稱為前生的業識。前生的業識,例如:它是屬於八大善心的其中一種,我們在這裡就舉一個人在過去造了殊勝的三因善業為例子。

    如果一個人在過去造了殊勝的三因善業,一般是指悅俱的智相應心或者捨俱的智相應心。過去造的這種業在他臨終的時候成熟使他帶來結生,在結生的那一刹那,他的果報心是屬於什麼心?屬於結生心,而且是屬於智相應的果報心。如果是智相應的悅俱的心,那麼一個心(這裡的果報心)再加上心所(心所一共有三十三個心所),也就是說這一個人的結生名法是三十四個名法。

    對於如果是一個捨俱的智相應心的話,那麼這裡的心是屬於捨俱智相應一心,然後心所有多少個?心所有三十二個,因為少了一個什麼心所?少了一個喜心所,捨俱的就沒有喜心所,如果悅俱的,也就是受是屬於樂受的,那麼它就會有喜心所。

    對於色法來說,一個眾生投生為人,在一結生的那一刹那有多少種色法?有多少種?有三十種,即:身十法聚、性十法聚和心處十法聚。在一結生那一刹那,這一個人,只是我們叫做受精卵,剛剛受精那一刹那結生已經形成了。結生那一刹那,這一個人的那一個受精卵的裡面,就會有身十法聚,身十法聚就是指地、水、火、風、顏色、香味、食素、命根和身淨色。

    還有性根十法聚,也就是說在一投生那一刹那,一個人的性別已經決定了,是男是女已經決定了。如果是個女性的話,那麼性根十法聚是指地、水、火、風、顏色、香味、食素、命根和女性根色;如果是男的話,那它是男性根色。還有心處十法聚,即地、水、火、風、顏色、香味、食素、命根和心所依處色。為什麼必須得要有心所依處色呢?因為它也是結生心的依處。

    所以,在結生那一刹那,識緣名色的關係是由於過去造了業,造業是由什麼來負責的?是由這種造業的心,這種造業的心我們稱為識。在他投生的那一刹那帶來了結生心(結生名法)和那一個果報的身體,這稱為識緣名色。

    在生命期間,識還是指前生的業識。在一個人的生命期間,對於名法來說他可以有多少種名法?果報的心可以在一個人的生命裡面有多少種可以生起?多少種?雙五識可不可以生起?即是眼、耳、鼻、舌、身的善果報和不善果報,還有兩個領受心,三個推度心和八個大果報心,這些可以在生命期間生起。

    對於色法來說,即是業生色,也就是一個人在過去生造了業,這裡的業就和我們剛才講到的結生的業不盡相同了,也就是這裡的識。對於一個人來說,令他結生的前生業識一定是什麼?一定是善業,是不是?是還是不是?如果是不善業的話,那麼他不可能投生為人。所以,對於一個人在結生的時候,必定識是善業。

    而生命期間,這裡的前生業識可不可以是不善業?可以嗎?可以。如果只是善業的話,那麼雙五識只剩下五個了,它只剩下善果報了。所以,在生命期間,這裡講到的業識可以是所造的不善業或善業。就是一個人在過去生造了不善業,今生他是不善果報心來體驗的。如果前生造的是善業,當這種善業在這一生的生命當中成熟,他可以體驗為善的果報心、善的果報心可以體驗。而作為前一世所造的業,在今生只要他這個身體還存在、他還有生命,那他過去所造的業不斷地會成熟,而帶來這個業生身,這個業生身我們稱為業生色法,就是說這個身體,在這種情況是屬於識緣名色。

    我們講了由於前一世所造的善或不善的業,帶來今生的名色法,這一種是屬於識緣名色。還有另外一種方法就是在《清淨道論》裡面講到的,如果是作為果報識的話,那識緣名色又是什麼樣的關係呢?

我們也可以分為兩種方法來解釋:

    第一種識緣名色只是發生在結生那一刹那。

    在結生那一刹那,這裡的識是指結生識,也就是結生心。因為心就是識,識就是心,我們講到的五蘊當中的色、受、想、行、識vi¤¤à?a,這裡的識就等於所有的心法——八十九種心。

    在結生的時候和結生識一起生起的名法是什麼?是俱生的相應心所。如果這個結生心是發生在人,而且我們又再舉剛才如果是一種殊勝的三因善心的話,那他過去生所造的可能是悅俱的智相應心或者捨俱的智相應心。在他結生的時候,他的結生心只是一個,然後結生的名法,就是說跟這一個結生識同時發生的稱為相應的心所,有三十三個。如果是悅俱的話三十三個,如果是捨俱的話三十二個。為什麼它們會一起發生的呢?因為我們講到心所的時候還記得嗎?心所必定跟心同生同滅,取同一個目標,擁有同一個依處。心和心所之間的關係就猶如國王和大臣的關係,有了心必定會有和它一起生起的心所,就好象四大與四大所造一樣,四大種不會單獨地生起。任何的究竟色法和究竟名法不會單獨、單獨地生起,它們一生起就是成組成組地生起。心也是究竟法,心所也是究竟法,它們生起就是按照心的規律而生起。

    對於色法也是。一旦色法,例如:地界生起,它必定會伴隨著水、火、風,還有顏色、香味、食素會一起生起的。

    在結生的時候,心的生起必然伴隨著心所的生起,所以我們稱為“俱生”,就是一起生起的意思。而“相應”就是因為它們都是屬於在同一個名聚裡面。一堆的色法我們稱為色聚,而名法也是以一堆的方式出現,所以這個我們稱為相應的心所,它是和心相應的。

    對於色法上來說,它也是屬於俱生的業生色。這裡的“俱生”是和什麼同時生起啊?和結生心同時生起。如果他是個人的話,那麼俱生的業生色有多少種?有多少種?還是剛才講到的有三十種,即: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和心處十法聚。

    這裡所講到的“識緣名色”,當一個人在結生那一刹那,結生的心稱為識;和結生心一起生起的心所稱為名;而結生的時候一起生起的色法稱為色;所以這稱為“識緣名色”。這種關係就猶如佛陀在《大因緣經》裡面講到的,佛陀問阿難尊者說:

    “阿難,若識不入母胎有名色生起嗎?”

    就是講到的如果沒有結生心的生起,那麼在母胎裡面有沒有名色的生起?那是沒有的,不可能的。而同時,這一句話裡面也揭示了這裡講到的識和名色,它可以專指在投生那一刹那。

    另外,如果在生命期間,生命期間識在這裡是屬於俱生識,而且特指果報識來說的,不是業識。這種果報識在生命期間,它和名色法之間的關係就是:識就是果報心,而名法就是和這一個果報心俱生的相應心所。

    我們舉眼識為例子。眼識只是一種心,和眼識俱生的名法有多少個?有七個,這七個是哪七個呢?它就是遍一切心的心所,即:觸、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和作意。所以在眼識裡面,眼識這種心稱為果報心。這裡的俱生是指和名法俱生的,而名是指心所,對於色法來說,色法在這裡是特指心生色法。為什麼不是業生色法呢?因為,如果是俱生的話,名法在生時是最強的,它能夠生起心生色法,所以在這個階段它是屬於俱生的色法。這一種稱為俱生緣。

    在這裡識緣名色可有四種方法來分析、來解釋。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講識緣名色的識是過去生所造下的善或不善的心的話,那麼今生的名色法就是由過去所造業的心帶來的名色法,這種稱為識緣名色。它又分為在結生的時候和在生命期間。如果從今生來講,這裡的識只是指果報識,這裡的名是指果報名法,這裡的色在結生的時候是業生色,在生命期間我們可以指心生色法。這一種關係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在結生(在投生的那一刹那)的關係;一種是在生命期間的關係。

    這是識緣名色vi¤¤à?apaccayà nàmar?paü的這種關係。

    接著我們再講六處sa?àyatana。

    六處的處是什麼意思呢?

    “引導來者生長及擴大故為處。”

    它的特點是處;作用就是見、聞、嘗等;表現為依處或者門,也就是眼處、耳處、鼻處、舌處這樣的意思;近因是名色。

    那什麼是六處呢?佛陀這樣講:

    “諸比丘!什麼是六處呢?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諸比丘這稱為六處。”

    這裡講到的六處是指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處。這六處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呢?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這五種屬於什麼法?是屬於色法,也就是我們說到的,以眼淨色為主要的眼處門的五十四種色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而對於意處來說,意處是色法還是心法?還是屬於心法。

    名色緣六處可以說是在緣起支當中是最複雜的一個環節。我們在這裡就去分析名色緣六處一共有五種關係nàmar?papaccayà sa?àyàtanaü:

第一種是nàma-paccayà mànàyatanaü,名緣意處,這是一種關係;

第二nàma-paccayà r?pàyatanaü,名緣色處,這是第二種關係;

第三r?pa-paccayà r?pàyatanaü,色緣色處,這是第三種關係;

第四種r?pa-paccayà manàyatanaü,色緣意處,這是第四種關係;

第五nàmar?pa-paccayà manàyatanaü,名色緣意處,這是第五種關係。

    這五種關係,它們之間是怎麼樣的關係呢?我們在這裡簡單地再講一講。

    我們先講第一種關係,即名緣意處。名緣意處裡面的名是指俱生的相應心所,而意處在這裡是指俱生的心;也就是說,這裡講到的名緣意處,就是心所和心之間的關係。心所和心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呢?它們是俱生的關係,所以這個叫做sahajàtapaccayo俱生緣。也就是在這裡講到的名色緣六處,我們可以分為名緣意處,它的意思就是因為有了相應的心所為緣,所以才會有心的生起。因為心所和心必然是同時生起的,所以這種同時生起的支持的緣稱為俱生緣。也就是說心法的存在必須得有心所法的支助,這種支助的關係是它們同時生起的關係。所以,在這裡名緣意處以俱生緣它們成為一種緣、一種關係。

    第二種是nàma-paccayà r?pàyatanaü名緣色處。名緣色處在這裡的名法是後生的心與心所,對於色處來說是五種色處,哪五種色處呢?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這五種色處。它們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呢?

    在五蘊有的世間,凡是名法的生起必須要有什麼?要有依處。我們用一種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只要有心就必須得有心生起的物質基礎、心產生的物質基礎。例如:我們說到的眼識,眼識如果沒有眼睛,會有眼識執行看的作用嗎?沒有。也就是說這裡的關係就是作為眼處的物質基礎、耳處的物質基礎、鼻處、舌處、身處的物質基礎,它是支持依這些依處生起的心。

    這一種關係,它是什麼樣的關係?是後生緣的關係pacchàjàtapaccayo。為什麼是後生緣呢?因為,先有色處的生起,才會有名法的生起。例如:有了眼睛,先有了這個作為物質的眼睛——肉眼,然後它才會有眼識。但是眼識的生起比色處,就是比眼更後生起。而由於有了後面生起,它反而支助這裡的依處,這稱為後生緣。也就是名法是後面生起的,它比色法更後生起,但由於後生的名法支助前面前生的色法,這種稱為後生緣。

    而對於色法來說,它如果是支助名法,這個叫做前生緣。

這個在二十四緣當中的purejàtapaccayo(前生緣)、pacchàjàtapaccayo(後生緣)它們之間的關係。我們來理解這句話,就是:因為有了眼、耳、鼻、舌、身這些物質,它才會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些心法的生起,所以它們之間的關係是這麼樣的。

    我們再看另外第三種關係是r?pa-paccayà r?pàyatanaü色緣色處。色緣色處在這裡的色,它是指俱生的色界和命根、還有食素。而對於色處來說,在這裡的色處還是我們剛才講到的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這是屬於五處的色法。我們剛剛講到的眼、耳、鼻、舌、身這是稱為色法,這個是屬於處。而對於意處它是屬於名法,它是屬於心。

    這裡講到的名色緣六處的色法,它包括了俱生的色界。俱生的色界意思就是在一粒色聚裡面的地、水、火、風,這稱為俱生的色界。對於這俱生的色界是如何支助一粒色聚裡面的眼淨色、或者耳淨色、或者鼻淨色、或者舌淨色、或者身淨色呢?它們是以助力的關係而支助相應的處色。而對於命根來說,它是以隨護力就是保護生命,保護這一粒業生色的生命這種關係。對於食素來說,它也是以助力的關係而幫助,就是提供營養素。所以它們之間的關係是在一粒業生色裡面。這裡的業生色是特指眼十法聚、耳十法聚、鼻十法聚、舌十法聚、身十法聚這五類的業生色。五類的業生色裡面的地、水、火、風,它以支持力支持眼淨色或者耳淨色。而命根是以保護、提供生命而支援眼淨色、耳淨色。對食素來說是提供營養素而支助眼淨色、耳淨色、鼻淨色。這一種關係稱為色緣色處。

    我們看看第四種關係r?pa-paccayà manàyatanaü色緣意處。這裡講到的色緣意處的色,跟我們剛才講到的名緣色處,它們正好是相反。這裡的色是前生的依處色。而對於意處來說,這裡是指心與心所。也就是說由於有了眼、耳、鼻、舌、身這些物質基礎,才會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的生起。這種關係由於色法是之前生起的,之前生起它是支助作為眼、耳、鼻、舌、身這些心與心所生起的物質基礎,所以稱為前生緣purejàtapaccayo。也就是因為有了眼、耳、鼻、舌、身這些物質基礎,所以它支助眼、耳、鼻、舌、身這些心、就是這些意的生起。所以如果沒有了這些色法,例如:沒有了眼淨色,沒有了眼睛,它自然不會有這些的生起。而因為有了這個生起,所以它能夠支助它的生起和存在,所以這個是色緣意處。

    我們再看第五種關係nàmar?pa-paccayà manàyatanaü名色緣意處。這裡講到的名色的名,是俱生的相應心所。而色是指依處色。它支助的意處,意處就是指心,即識。

    因為有了俱生的相應心所,那麼這裡名和意處之間是什麼關係?它們是俱生緣的關係,也就是同時生起的關係。而作為依處來說,依處對於識它們是什麼關係?是前生緣的關係。名色緣意處,也就是說因為有了在一種名法裡面的心所,它才會有心的存在,因為它們是互相生起的。心生起必定會有心所的生起,而心所的生起必定會有心的生起。所以這裡講到的意處就是指心,它因為有了心所的存在,它才會有存在,所以這個是一種緣。還有因為依處是心生起的物質基礎,所以以依處的方法而它存在。而由於在依處色裡面它是前生的,它比心更早生起,之後才提供了心的生起的物質基礎,所以這一種關係稱為前生緣的關係。

    這個是名色緣六處的五種關係。

    因為有了名色緣六處,然後接著就是六處緣觸。那觸到底是什麼觸呢?觸就是phassa。

    “接觸故為‘觸’。”

    它的特點就是觸到;作用是接觸;表現為集合,什麼的集合呢?依處、所緣和心、心所的集合;近因是六處。

    佛陀怎麼樣定義“觸”的呢?佛陀這樣說:

    “諸比丘!什麼是觸呢?諸比丘,此六處生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諸比丘這稱為觸。”

    在講觸之前,我們再講一個處,不過這個處就是àyatana的處,就是六處的處sa?àyatanaü。在中文裡面它的音是一樣的,但是字是不同的,在巴利裡面也不同。

    在這裡講到的六處,它包括了內六處和外六處。內六處是指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和意處這六種;而作為外六處包括了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和法處。這裡所講到的內六處眼、耳、鼻、舌、身,這些處是屬於什麼法?屬於色法。意處是屬於什麼法?屬於名法、屬於心。色、聲、香、味、觸這五種是屬於什麼法?屬於色法。而法處呢?法處包括了三類:包括了第一是十六種微細色;第二類是五十二種心所;第三是涅槃。

    那為什麼概念法不包括呢?因為佛陀講十二處只討論的是究竟法的範疇,所以概念法並不包括在內。

    我們在講六處的時候,先要瞭解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這十二處。在這十二處當中,有十個半的是屬於色法,即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這十種是屬於色法。然後還要加十六種微細色,十六種微細色是指哪些啊?水界、性根色就是女性根、男性根、心所依處色、食素、命根色,還有空界、身表、語表、色輕快性、色柔軟性、色適業性、色積集、色相續、色老性和色無常性,這些是十六種微細色。那心是指哪種?十二處哪種是指心?意處,意處是指八十九種心,而心所是五十二個心所還包括涅槃。所以這個是指法處,所以法處在這裡的範圍是最廣的。

    我們講到的六處緣觸,佛陀又講到了觸由六處生,即: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和意觸。這裡講到的觸是指什麼觸呢?是指在心所裡面的第一個心所——觸心所。還記得嗎?我們講了七種遍一切心心所的第一個心所是什麼?就是觸,這個觸就是這裡的觸。

    由於,眼識有多少種眼識?有兩種:一種是善果報的,一種是不善果報的眼識。在善果報眼識這個名法裡面的觸心所和不善果報眼識裡面的觸心所,所以一共有兩種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也是同樣。而作為意觸,這裡的意觸還是屬於果報心裡面的觸,一共有二十二種,即:領受心有兩種,善果報和不善果報的領受心有兩種;推度心也是,善果報和不善果報的推度心有三種;和大果報心,是欲界的大果報心裡面的觸心所有八種;色界果報心有五種;無色界果報心有四種。所以加起來一共是二十二種,這個是意觸的觸。

    意觸就是manosamphasso。

    為什麼說六處緣觸呢?我們看它們的關係。sa?àyatanapaccayà phasso,因為有了六依處,有了六所緣,和有了心與心所,它們之間的集合、或者接觸,稱為什麼?就稱為觸。所以由於依處,眼、耳、鼻、舌、身,剛才那個是依處,有了六所緣,色、聲、香、味、觸,這個是所緣,再包括法所緣,還有心是屬於意處,而心所是屬於法處,它們之間的碰觸我們稱為觸。

    例如:我們以眼觸來說,生於眼處之觸稱為眼觸,因為有了眼處,眼處就是內六處之一還是外六處啊?內六處。而作為顏色所緣呢?是外六處的其中一種。也就是我們講到的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的眼和色。然後作為眼識的是屬於哪一種?是屬於哪一種處?是屬於意處。這三種的集合我們稱為什麼?我們就稱為眼觸。它們是這樣來的,猶如佛陀在經典裡面講到的:緣於眼、顏色、眼識而有觸,以觸而有受。不管是苦或樂或不苦不樂受,最後講到你要去觀它,如何觀它無常、苦、無我等等。我們如果看到《處相應》裡面,佛陀就經常這麼教導。

    在這裡我們再以眼觸為例子來講一講,為什麼說六處緣觸呢?

作為眼依處這是屬於一種色法,眼依處是屬於什麼?屬於眼處,所以眼所依處就是以眼淨色為主的五十四種色法,特指眼淨色。作為顏色所緣,它是屬於什麼處?屬於色處。作為眼識呢?它是屬於什麼處?它是屬於意處。然後在眼識這一個名法裡面,除了眼識之外還有多少個心所?還有七個心所。那七個心所如果除了觸心所還有多少個心所?還有六個心所。這些六個心所就稱為什麼處?稱為法處,也就是受、想、思、一境性、命根和作意。由於這些六處其中的眼處、色處、意處和法處,因為緣於這些,才會有我們稱為的什麼觸?稱為的眼觸。

    所以六處緣觸就是這麼樣。這是以眼觸來說的,對於耳觸來說,那麼就替換一下,這裡是指耳處,這裡是指聲處,意處和法處還是一樣,而有耳觸。

    我們再看一下意觸manosamphasso。

    意觸的生起是在意門心路過程裡面。意門心路過程裡面所生起、包括五門心路過程裡面,除了相應的根識之外的其它心,都是依什麼生起的?都是依心所依處色生起的。那心所依處色屬於什麼處?心所依處色屬於哪一種處?剛才剛剛講到的,屬於法處。顏色所緣呢?屬於色處。我們在這裡就舉意門心路過程裡面,取顏色所緣為目標而生起的意觸。作為果報的意識,這個是意處,也就是我們以眼識或者以果報心來說。而相應的心所是屬於什麼處?是屬於法處。這裡講到的六處,它就包括了依處、色處、意處和法處,由於這些的緣,才會有稱為意觸的生起。

    同時,我們還必須得要知道,在這裡講到的處,還是特指果報心來說的。如果是在五門心路過程裡面,它可以是指領受心和推度心還有彼所緣;在意門心路過程裡面它可以是指彼所緣。

    我們舉領受心來說吧,領受心裡面的意處包括了,因為領受心是依什麼依處生起的?它是依心所依處。而領受心在眼門心路過程裡面,它所取的所緣是什麼?是顏色所緣。而領受心是屬於什麼心?是屬於果報心。領受心這一個名法裡面,除了一個心之外還有多少個心所?還有十個心所。十個心所在這裡的相應心所有多少?有九個,即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尋、伺、還有精進,所以一共有這九個是屬於和領受心一起生起的相應心所。

    我們再看,在領受心或者如果是作為推度心來說,在意門心路過程裡面它也可以是推度心,那麼它包括了如果是捨俱的話,那麼它還是這裡有九個心所,如果是悅俱的話,這裡就會有十個心所,就是再加上一個喜。這個是六處緣觸的關係。我們今天晚上就先講到這裡,如果要再講的話,下面就是觸之後,觸緣什麼?觸緣受phassapaccayà vedanà。如果講觸緣受,它還是會有一點長。但是,我們今天晚上講的這個,已經把緣起的最複雜的部分已經講完了。觸緣受這個還是屬於果報,受緣愛開始就涉及到造業了,這些多數都是以過去造的業帶來的果報,和現在果報名色法之間的關係。然後,由於有了果報之後,如何去造業,這個我們在明天晚上一起繼續來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