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摩 第三十三講 心的十四種作用 5種定律
心的十四種作用,5種定律,與心路過程有關的6個6:到昨天為止我們已經學過了心的各種分類。心依照界來分,可以分為四類:即欲界心、色界心、無色界心和出世間心。欲界心有五十四種;色界心有十五種;無色界心有十二種;加起來共八十一種,稱為世間心。這些世間心是一切的有心識的眾生都能夠生起的,也就是說除了無想有情的梵天沒有心識之外,其他的一切生存界有生命的都能夠生起的,包括佛陀、漏盡的弟子、有學聖者,包括凡夫乃至一些蜎飛蠕動、蟲、蟻、爬蟲等都能夠生起的,這類心稱為世間心。這些世間心當中,如果是對於佛陀和漏盡的弟子來說,他們的造業心已經不可能生起了,能生起的只是唯作心和果報心;對凡夫、有學聖者來說可以生起的是善的心、不善的心、果報心和兩種很基本的唯作心。心又依照其本質可以分為四類:即不善心、善心、果報心和唯作心,在這些心當中它們又執行不同的作用。所有的心都是一種究竟法,因為一切的心都只有一個特相即識知所緣(能夠認知物件)。所有的心都有一種作用即作為諸心所的前導,但這些心它又可以執行個別不同的作用,因此八十九種心或者一百二十一種心依它們的作用可以分為十四種,即心的十四種作用。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心的十四種作用。首先,某一類的心它可以執行結生的作用。結生這是中文的意譯,不是直譯。意譯就是我們說到的投生的心,一個生命最初誕生的心稱為結生心。結生心(巴利pa?isandhi),pa?isandhi是一個組合詞,為pa?i+sandhi,pa?i的意思是逆向的、反向的,再+sandhi,sandhi是連接或連結,即將今生與前世連接起來的這種心。為什麼稱為反向連結呢?因為心流總是刹那刹那生滅的,依照時間的順序前前的心滅去、後後的心生起,前前的心滅去、後後的心生起,但這一種心它執行特別的作用,這種心在生起的時候表示一個生命的開始、一個新生命的誕生。這種新生命的誕生並不是突如其來的,這一種心叫作結生心,在一個生命當中,它宣告著一個生命的誕生,在它之前的那一個刹那就是前一世的死心、死亡的心。
結生心作為一種果報心,它是由前世的業帶來的,這種心所緣取的目標和前一世(那個眾生)在臨終的時候,我們用A先生跟B先生來比喻。今生這一個生命稱為B先生,那麼前一世稱為A先生。那B先生的結生心就宣告著B先生誕生了,那這B先生這個誕生的心所取的目標和A先生在臨死的時候的臨死速行心所取的目標(所看到的東西)是一樣的、同樣的。為什麼A先生在臨死的時候會看到一些臨終的現象呢?因為業、業的成熟。由於A先生所造作的某一種業在他臨死的時候即將成熟,這種即將成熟的業就以某一種的影像或者稱為業,或者業相,或者趣相而呈現出來。A先生的臨死速行作為這種業成熟的管道而帶來下世的結生。這個我們在講到離心路過程的時候還會更詳細地講。
那當A先生的臨死速行滅去之後,生起了一個死心,宣告著A先生的生命終結。這一個死心一滅去立刻就生起了B先生的結生心,這個結生心並不是突如其來的,它是和前世B先生的臨死速行的心流是同樣一個心流。所以反向連結就是說今世B先生的這一生的開始和前世的終結是有聯繫的,只不過從物質現象上來看,看到好像只是純粹這一堆色法開始生起,宣告一個生命的開始,但是從生命流來說它是沒有中斷的。
在投生那一刹那所產生的心稱為結生心。一個生命,在一期生命當中只需要誕生一次,不用誕生兩次,所以結生心只生起一次,哪怕有一類的動物稱為兩生者,哪一類的動物稱為兩生者呢?知道麼?就是出生兩次的?有四種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哪一種是兩生者?卵生。例如一隻鳥,它從剛開始有生命的時候(稱為結生),那之後再從卵殼裡面再出來又是一生,這稱為兩生者。即使是卵生有情的結生還是在母體裡面發生的,結生的發生並不是在出生那一刹那。
我們要知道,有些中國人的觀念認為:出生那一刹那是屬於一個生命的開始,例如有些鬼神小說講到,可能和一些鬼有什麼情緣,然後他說我現在要投胎了,第二天就發現某一村裡面的一個孕婦就生了一個孩子,其實這是中國的傳說。真正的結生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卵子受精那一刹那,卵子受精那一刹那就宣告著一個新的生命體了,惟有受精的卵才開始細胞分裂,從那一刻開始,就宣告著一個生命的開始。這是從生理學或者遺傳學來說的,但從佛教來說,結生就是一旦一個新的生命開始,宣告著名法和色法同時生起,色法就是卵子受精,名法就是結生心的開始。結生心,這種心開始執著,這個受精卵是生命了,從此就宣告著一個生命開始了名色流了。由於一個生命誕生只需要一次,所以這種心在一期生命裡面只生起一次,不用生起第二次。
在八十九種心當中,有十九種心可以作為結生心。
這十九種心在無因心裡有兩種心:即兩種推度心。不善果報的推度心,使一個眾生投生為惡趣;善果報的推度心,使一個眾生投生為先天性有殘缺的、有缺陷的人或者很低等的一類天神。這兩種是無因心;
還有八種是欲界的果報心,這八種的欲界果報心可以使一個的眾生投生到欲界的人或者天;
還有五種色界的果報心,可以使一個眾生投生到色界的梵天界;
還有四種是無色界的果報心,可以使一個眾生投生到無色界梵天。
所以兩種加上八種,再加上五種,再加上四種,一共十九種,這十九種心可以執行結生的作用。
還有另外一種心稱為有分心(巴利bhava?ga),bhava翻譯成有,這是從巴利裡面的直譯,古代也翻譯成有,意思就是生命或者存在,生命的存在。在講到十二緣起的時候,愛緣取,取緣什麼?取緣有,就是這裡講到的bhava,有緣生、生緣老、死、愁、悲、苦、憂、惱。這裡的bhava往往指生命,例如不受後有,就是不會再經歷以後的生命,以後的輪回。那bhava?ga是由bhava+a?ga,a?ga直接翻譯成支或分。我們講到的禪支(jhàna?ga),或者覺支、七覺支(sambojjha?ga),就講到了a?ga,或者八支聖道(a??ha?gika ariyamagga),或者講到具有八支的伍波薩他戒(a??ha?ga-samannàgata uposatha s?la),這裡的a?ga是指成分、因素、生命的成分、或生命的因素,稱為有分,也就是說它是生命、生存不可或缺的條件。
有分的作用是保持在一世當中,從投生一直到死亡之間生命流不會中斷。在一個生命開始的那一刹那稱為結生,結生心一滅去之後緊跟著生起的就是有分心。結生心和有分心同樣都是一類的心,都是屬於果報心。如果一個人的結生心是悅俱智相應的無行心的話,那麼有分心也是屬於這種心,它們都是屬於同一類的心,不過執行不同的作用。例如結生心執行的是結生的作用(使生命開始),它的作用就是把今生和前世連接起來;而有分心,也是屬於這種心,但是它的作用是使生命不會中斷。在沒有心路過程發生的時候,有分心即會在每一刹那當中生滅。
有分心最明顯給我們體驗是在熟睡沒有夢的時候,這是很明顯的有分心。一旦一個人在看、聽、嗅、嘗、觸、想的時候,有分心就中斷、滅去了。即使在我們平時很清醒的時候,有分心都生滅了無數次,它會在心路過程和心路過程之間很快的生滅,一旦有了心路過程那麼有分心就滅去。當一個目標撞擊到根門和有分的時候,有分就會波動兩下,然後有分就斷了,之後就生起了心路過程,這心路過程就可以執行看、聽、嗅、嘗、觸等等作用,等一個心路過程一旦滅去之後,心流又落入了有分。
我們不能將有分理解成是一種永恆的心,它容易給人理解為是“我”或者生命的主體,這是錯誤的理解。
根據佛陀的教法,根本是不存在“我”的,由於我們的名色法就有如河流一樣不斷地生滅、不斷地生滅,但在生滅當中,滅去之後還會繼續再生,只要業還在運作、只要果報還在運作,過去所造的業就不斷地發生作用,發生作用是以果報的方式呈現出來。有分心是一種果報心,只要一個人的業還在產生效用,果報心就會不斷地生起。有分心也是刹那、刹那生滅的,有分心之所以不斷生滅是由於它能夠維持名流(名法)不會中斷,它的作用只是這樣而已。有分心並不能夠認知現在的所緣,就是說我們現在看到的東西、聽到的東西有分心不能認知。
能夠認知的是能看的眼門心路過程,有眼門心路過程生起就沒有有分心生起(有分心就滅去了)。一旦心處於不活躍的狀態,就好像一個人很累了睡著了,由於他太累了連夢都沒有,這個時候還有沒有心呀?是不是他的心完全中斷呢?不是。是不是他的生命在熟睡的時候完全中斷了呢?不是。這種不活躍的心,在那個時候連想都不會想,稱為有分心。有分心不斷、不斷地生滅,它的作用就是使生命流不會中斷,所以才稱為生命的因素。它能夠維持生命不斷,並不是心的主體或者生命的主體,如果認為是這樣的話,那又是一種邪見了,因為認為“心是我的”。
有分心也是生滅的,再例如:大家現在在這裡聽課,在聽課的時候就沒有有分心生起。由於我們現在處於欲界心,欲界的心路過程總是生起又滅去、生起又滅去的,在兩個心路過程之間所生起的心就是有分心。例如:我們把有分心比作是以前拍攝的膠捲,一個心路過程它能夠認知現在的所緣或者說能夠回憶過去、能夠計畫未來、能夠想一些名相、一些概念,這些都稱為心路過程,就是活躍的心。但是在活躍的心之間還是有不活躍的心,就像膠捲一樣,在膠捲裡面我們會看到膠捲是一格一格的,是不是?一格一格的。我們要沖洗相片是從那個已經感光了的、曝光了的片裡面去洗相,但是在兩個膠捲之間還會有什麼?還會有一個空白的,是不是?就類似這樣。有分心的生起並不是那麼短,它往往是無數個。在心路過程裡,它最多能夠生起十四個心識刹那,但是有分心可以生起無數次的,即使連佛陀的有分心最短也要生起四到五個,這是有分心。
還有另外一種是死心(cuti)。死心是一生當中最後的心,一旦一個人的死心生起,就宣告著他那一期的生命已經完全終結了,所以它執行的是死亡的作用。
結生、有分和死心這三種心屬於離心路過程。離心路過程心是屬於不活躍的心。結生心、有分心和死心並不能認知現在的目標,只能夠緣取前一世的目標。因為所有的心都會有目標,都會有所緣,這種離心路過程心就包括結生、有分和死心,它們認知的目標並不是現在的,而是前一世臨死的時候,呈現出來的業,或者業相,或者趣相,所以它給人的感覺好像是一般所說的無意識或者潛意識,但根據佛陀的教法並沒有無意識的,只不過一些心理學把它安立的名叫做潛意識。
這三種心都是屬於同一樣的心,在一期生命裡它們都是屬於同一類的心。如果一個人的結生心是悅俱智相應心的話,那麼他的有分心和死心都是屬於這種心;如果他的結生心是屬於捨俱智不相應心的話,那麼他的結生心、有分心和死心都是屬於這同一類的心。同一類的心並不是說同一個心,因為心不斷地生滅、生滅,只不過滅去後還是生起同一類的心。這三種都是果報心,它們本身並不會造業,只是果報心,也就是說一個人之所以能夠投生為人,是由於過去所造的業帶來的果報;一個人能夠投生為動物,是由於他過去所造的不善業帶來的果報,所以這三種心都是果報心。
心在離心路過程裡面有這三種作用,我們下面再看其他的十一種心,它們是發生在清醒的心。這個是不活躍的心,下面講到的心路過程心是屬於活躍的心。心還能夠執行看、聽、嗅、嘗、觸這五種作用,這五種作用分別是善果報和不善果報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所執行的作用。這五種作用只發生在五門心路過程,而且也只是相應的根識所執行的。例如眼識只執行看的作用、耳識只是執行聽的作用,而不是其他的。因此有兩種心執行看的作用,即不善果報的眼識和善果報的眼識。在八十九種心當中,只有兩種心是執行聽的作用,即不善果報的耳識和善果報的耳識。這五種作用,一共十種心都是果報心。
當一個所緣撞擊到相應的根門和有分,例如:當一個聲音傳到我們的耳朵,因為在撞擊的時候也許還是屬於有分、有分流,然後當聲音一撞到有分,有分就波動兩下,然後生起一個轉向心,把心流開始拉向這個聲音,於是心流開始活躍了,然後生起了一個耳識,耳識執行的是聽,於是就知道:哦,這是聲音。聽的作用就是這麼樣產生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五種都是屬於最基本的心,它們只能夠執行很簡單的看、聽、嗅、嘗、觸的作用。但是眼識、耳識它們並不能夠分辨這個是金色、黃色,因為它們是最基本的心,能夠知道這是金色、黃色等等,是以後的心路過程,也就是速行心的作用了。
還有一種心是轉向心,轉向心是指當一個所緣撞擊到有分的時候,有分是屬於不活躍的心,一旦撞擊了之後就生起了一個轉向心,使心流拉向物件。就好像本來是一湖水、很寧靜的水,突然丟了一個石頭,然後一旦丟了石頭才會起漣漪,是不是?水面才會波動。同樣的有分心一直生滅,它是不活躍的心,突然有一個聲音撞擊,首先生起了一個心就是把心流從不活躍的狀態拉到活躍的狀態,這種心就起著轉向的作用,然後等這個轉向心滅去之後就生起了一個看,或者聽的作用。就猶如當我們在睡覺,突然聽到“叮”引擎聲,準備起床了,或者說聽到鐘聲準備起床了,當鐘聲把我們從睡夢當中吵醒或者喚醒,那這時首先應該有一種心把心流拉到這個聲音,然後聽到這樣的聲音,所以這種作用就稱為轉向,就是把心流從不活躍的狀態拉到活躍的狀態。
轉向心屬於唯作心,在八十九種心或者一百二十一種心當中只有兩種心屬於轉向心:即在五門心路過程裡面是五門轉向心;在意門心路過程裡面是意門轉向心。
當一個心路過程生起了轉向之後,接著是看、或者聽、或者嗅、或者嘗、或者觸,當這些根識滅去之後緊接著生起的是一個領受心,領受心是在五門心路過程裡面執行領受物件的作用。當領受心滅去之後生起了一個推度心,推度心就是推度物件的作用,我們在這裡只是知道它的作用就可以了。等推度心滅去之後就生起了一個確定心,確定心就是確定物件是什麼樣的作用。
這裡講到的領受心和推度心都是果報心,如果看的所緣是不可愛的,那麼它是不善的果報;如果看的所緣是可愛,或者極可愛的所緣,那麼領受心和推度心是屬於善果報的心。而確定心,確定心是屬於唯作心,在五門心路過程裡面,這種心執行著確定物件的作用,但是在意門轉向心裡面,這種確定心執行的是意門轉向的作用。因此意門轉向心和確定心是屬於同一類的心(十八種無因心當中的意門轉向心),只不過在五門心路過程裡面這種意門轉向心能執行確定的作用。
第十三種作用是速行。速行(巴利javana),它的意思是快速地跑,也就是快速地跑向所緣以認知它。在心路過程裡面,這是確定心之後的心識作用。
一般的速行都是由一系列同一類的心所執行。例如:在五門轉向心和在意門轉向心裡面,一般的情況都是有七個連續的生起。如果是在禪那心當中,或者在入果定的時候,這種速行心可以生起無數次。負責造業的心就是這種心,我們剛才講到的結生、有分和死心都是果報心,而執行看、聽、嗅、嘗、觸的還是什麼心?果報心。那執行轉向的是什麼心?唯作心。執行領受、推度的是什麼心?也是果報心。執行確定的是什麼心?是唯作心。
速行心就是執行造業的,速行有兩類的速行或者說有三類的速行。對凡夫和有學聖者來說,速行要麼是善的,要麼是不善的。對於有學聖者來說,速行心還可以是果報心,為什麼?知道麼?因為入果定。對於阿羅漢聖者來說,速行心可以有兩種心,哪兩種呢?在平時的狀態生起的是唯作心,如果是入果定的時候,生起的是阿羅漢的果報心,這些都是速行。如果一個人他是凡夫或有學聖者,只要他沒有入果定,這種速行心不是善,就是不善的。
還有最後一種作用是彼所緣(tadàramma?a)。tadàramma?a的意思就是取它的所緣。tadà就是它,àramma?a是所緣、目標。這裡講到的彼所緣是繼續取速行心的目標為目標,或者繼續取速行心的目標為所緣,所以稱彼所緣。這裡的彼是指速行心,這一種彼所緣是緊跟著在速行心之後生起的,而且一生起是生起兩個,不過並不是一切時這種彼所緣心都會生起,惟有在欲界的心路過程裡面這種彼所緣才會生起。而且惟有當目標是很清晰的,例如:在五門心路過程裡面,當所緣是極大所緣或者在意門心路過程裡面,目標是清晰所緣,那這種彼所緣才會生起。同時,惟有取究竟法為目標的時候,彼所緣才會生起,如果是取概念的話,彼所緣仍然不會生起。同時,當一個人在修到高級觀智的時候,我們叫做balava vipassanà¤à?a,就是強力的觀智的時候,彼所緣仍然不會生起。即使取的是究竟法,即使目標是很清晰,但是在高級觀智彼所緣仍然不會生起。
同樣的,如果一個人取的是色界的目標,例如:當他專注似相,那麼彼所緣不會生起。即使一個人在近行定的時候彼所緣也不會生起。因此惟有在欲界心路過程裡面取清晰的欲界目標,彼所緣才會生起,如果目標並不清晰,那麼彼所緣仍然不會生起。
彼所緣的心仍然屬於果報心。在八十九種心當中,有十一種心可以是彼所緣的,即八種欲界的果報心和三種推度心(一種不善的果報推度心和兩種善果報推度心)。如果一個人在體驗到極可愛所緣的時候,那麼彼所緣是悅俱的;如果體驗到可愛所緣的時候,彼所緣是捨俱的,這是善果報;如果體驗到不可愛的所緣,那麼彼所緣是捨俱的,不過它是屬於不善果報的。
我們講到了心一共有這十四種作用,這十四種作用又可以把它再進行簡化。我們可以把這些都簡化成十種作用:即結生、有分、死心,然後我們把看、聽、嗅、嘗、觸這些都可以總結為一種作用,就是能夠認知物件的作用,我們把它簡稱為五識。然後這四種再加上轉向、領受、推度、確定、速行和彼所緣,所以心可以分為十四種作用,又可以把它簡化成十種作用。
講完了心的十四種作用,那麼接著我們就準備來講心路過程了。在講心路過程的時候,我們先來講一講這個世間的規律。世間的規律一共可以分為五種,我們稱為五種定律(pa¤cavidha niyàma),niyàma的意思就是規律、定律、定法、不可改變的法則稱為定律。定律一共有五種。哪五種呢?
第一是時節定律(utuniyàma)。什麼是時節定律呢?也就是自然界或者物質界的自然法則。例如:在溫帶會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換,會有日出日落,這些都是屬於utuniyàma;或者在常壓之下,就是氣壓正常的話,當我們把水燒到沸點,它會變成汽體化,如果燒到一百度。如果水在常壓的情況下把溫度降到零度,它會結晶變成固體,這些都是屬於時節的規律。在某一個緯度的地區,到了一定的季節,那些花會不約而同地開,是不是?它們不用相約定的,我們在什麼時候開花,到了那個時候,這裡的花開了、那裡的花就開了,是不是?這些就稱為時節的定律。
時節的定律也就是自然的法則,例如:現在很多物理的現象、化學的現象,包括光學、力學、電學等等的現象,只是它是非生命的,這些都屬於時節定律所包括。也包括我們說到的世間,這個世間必定會有形成,有形成它就會存在,存在必定會破壞,破壞最後會毀滅。所以一切世間只要有存在的,有物質現象的,它必定是符合這種法則,這種法則稱為時節的法則,所有這些沒有生命的這些,都稱為時節生色,是不是?物質現象或者我們說的自然的規律,都是屬於這種時節的定律。
第二是種子的定律(b?janiyàma)。種子的規律就是一般我們說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當我們種了相應的一種種子之後,它會長出相應的植物、相應的成果,並不會我們種了瓜突然長出一棵蘋果樹出來,或者說我們種了梨樹突然長出一棵鳳梨樹出來,不可能的,因為它們都是同類的。也包括了我們說到的遺傳學,遺傳學也是屬於這類的。例如,我們的樣子在某一種程度上跟我們的父母有某一類的相似,或者說父母有某一類的病我們有時候也會有,這還是屬於胚胎學、遺傳學也是屬於這一類,就是如果是物質現象方面它還是屬於種子定律所涵蓋。
第三種定律是業的定律。業的定律就是當我們造了某一種業之後,在因緣成熟的情況下會帶來相應的果報。也就是說當一個人造了善業,只要因緣成熟必定會帶來善的果報,如果一個人造了不善的業在因緣成熟之下,必定會帶來不善的果報。不可能一個人造了善業,當這種善業成熟的時候會使他倒楣,使他禍不單行,不可能!它們都是同類相應的法則;同樣的,一個人作惡多端,那他並不會因為他作惡多端這種業成熟,而使他能夠飛黃騰達、能夠呼風喚雨,而只能夠使他倒楣、使他遭到惡報。業的定律也是單獨運行的,它並不是由諸佛、菩薩、上帝、鬼神等等所支配的,它都是自己,它是一種規律,就好像春、夏、秋、冬這些是單獨運行的,並不會因為人的意志轉移的。這稱為業的定律。
還有第四種是心的定律。cittaniyàma就是心的法則,例如:當五門轉向一生起之後,那麼緊跟著生起的是相應的根識。在眼門心路過程裡面,五門轉向心一滅去之後立刻生起的是眼識,眼識一生起之後立刻滅去,滅去之後立刻生起的是領受,領受滅去之後立刻生起的是推度,推度滅去之後一定生起的是確定,確定滅去之後生起的是速行,這些都是法則來的。
又例如:當一個人的波羅蜜成熟之後,在行捨智或者當他即將要證得聖道、聖果的時候,他的心的法則必定是一個意門轉向,如果他是利根者的話,那麼接著生起的是近行、隨順、種姓,然後道心、果心;如果是鈍根的話,那麼意門轉向生起之後,接著就是一個遍作、近行、隨順、種姓、道心和果心。如果利根的話,果心生起三個,如果鈍根的話果心生起兩個,然後就落入有分。這也是心的法則、心的定律,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要證到聖道、聖果,之前的必定是觀智,即使只是通過聽聞佛陀說法而證得的,由於他過去生,在過去佛的時候曾經修行過,乃至到行捨智的階段,今生他投生可以只是透過聽聞佛陀或者佛陀的弟子說法而證得聖道、聖果。但他不可能只是通過聽聞、他聽聞的同時會依照佛陀講的去觀照,那時就是觀智,由於過去生的行捨智的力量使今生很快他的觀智達到行捨智,然後道心、果心生起,我們感到好像這個人只是在座中就已經生法眼,就已經證果位,其實還是屬於心的定法,也就是說聖道心和聖果心必定緊接著在觀智之後生起,這些都是心的定律。
第五種是法的定律(dhammaniyàma)。法的定律主要體現在諸佛出世的法則。例如:菩薩入胎必定會大地震;當菩薩一出世,也會有大地的震動;菩薩的最後第二生必定是投生在tusita天(兜率天);菩薩的最後一生入胎,必定他最後要成正覺,要成就無上正自覺;然後當一位佛陀一旦出現在這個世間,他必定會先不想說法,然後梵天人來邀請,之後佛陀決定說法;當佛陀說法之後必定會建立僧團;然後每一位佛陀必定也會入般涅槃;入般涅槃之後到了若干的時候這位佛陀的法必定會滅去。而且同樣的猶如佛陀說過,如果世間沒有老、病、死這三種苦的話,那麼一切佛陀、諸佛如來不會出現於世間。惟有世間有老、病、死這些現象,諸佛才會出現這世間。這些都是屬於法的定則。
例如:佛陀出世必然會轉法輪,而佛陀在捨去生命的時候,必定大地會震動;當佛陀入般涅槃的時候,也會出現這些現象。這些都是一切的佛陀的定法,就是這樣。所以當我們去看佛陀的傳記的時候,發現過去佛和現在佛幾乎都是差不多一樣的,他們不同只是壽命不同、身量不同、他們的光不同、他們的父母的名字不同、他們出家的交通工具不同。例如我們的Gotama佛陀出世,他是騎著白馬,騎著馬去;還有他們在成道的時候,金剛座上面的樹不同。例如:我們的Gotama佛陀(釋迦牟尼佛)是在Assattha樹,也就是現在的菩提樹下;而據說未來的彌勒佛將會在龍華樹下而成佛;而且每一位佛陀他的種姓不同,例如:我們的佛陀是屬於剎帝利,而過去的Kassapa佛是屬於婆羅門;這些種姓不同,但是他們的傳記都差不多,都是出生,然後就出家,一切佛陀必定現出家相的,不會在家的;出家之後成道、成道之後轉法輪、轉法輪之後入般涅槃,這是一切佛陀他的傳記,我們稱為法的定則。
因此我們說到的規律,說到的定則有這五種規律,這五種規律平時給人研究得最多的應該是屬於第一種時節的定律,這也是屬於最粗的定律,最粗顯、最明顯的定律,一般的世間法都有的;種子的定律就包括植物學和動物學的;然後業的定律已經涉及到比較高級的,一些宗教方面才會涉及到。例如:在比較高等的印度教、婆羅門教就已經涉及到這個;而心的定律就很少人涉及到了,例如:心的運作等等,這些幾乎在除了我們佛陀的教導之外,其他的宗教都幾乎沒有涉及到心的定律;而法的定律,即使現在還是有佛法的時期,這種定律現在沒有出現了,這個只是佛陀出世的時候所呈現出來的而已。
接下來將要討論的是心的定律,在學習心的定律的時候,我們主要是講心路過程,心路過程的意思就是心的運作規律。我們之前零零碎碎的講心的不同種類,但到底心是怎麼運作的呢?接下來就準備學習心是如何運作的,我們是透過什麼樣的方式來認知這個世界、來認知周圍的這些環境,用“阿毗達摩”的話來說,心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識知所緣。
講到心路過程之前我們先來學習六個六,其實就是六組六法。第一是六識,這六識大家應該很清楚了,是哪六識呢?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些都是屬於名法,稱為六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識。
還有六種依處,六種依處是什麼?眼依處、耳依處、鼻依處、舌依處、身依處和心所依處,這些都是什麼?都是色法。那六識和六依處的關係是什麼?六識必須得依這六依處而生起,眼識必定依眼依處而生起,眼依處是什麼?是眼淨色,耳依處是耳淨色等等,依次這樣。而意識是依靠心所依處而生起的,依處是色法,所以這六種依處分別是六種識生起的物質基礎,或者打一個不是很恰當的比喻,就好像它們的家,它們依這些而住的。這是不恰當的比喻,要不然有的人又會想,那肯定會有個心存在了。
還有六門,這裡講到的依處是指心識生起的物質基礎,而六門是指心透過這些門而認知外在所緣的管道。所以依處是指物質基礎,而門是指管道。一共有六門:即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還有意門。眼、耳、鼻、舌、身這五門稱為五門,它們是屬於色法,而意門,有的人說是有分,有的人說是有分波動。這些意門能夠導致意門心路過程生起,說它是有分也好,有分波動也好,甚至說它是意門轉向也好,都好,沒有了意門就不可能會有意門心路過程的生起。那這是六門,這些都很好記。
我們再看另外的六是六門心路過程,這六門心路過程和我們剛才講到的六門也是相應的。也就是眼門心路過程、耳門心路過程、鼻門心路過程、舌門心路過程、身門心路過程、還有意門心路過程,眼、耳、鼻、舌、身這五門心路過程我們稱為五門心路過程,意門心路過程是單獨的。要知道眼門心路過程和眼識是不同的,眼識是執行看的作用,當眼識滅去之後還會有領受、推度、確定,然後有速行,然後兩個彼所緣有可能會生起,這些都是屬於眼門心路過程。眼門心路過程所取的目標必定是顏色,耳門取的是聲音等等這些一對一的,所以我們說能夠認知物件的其實就是由這些心路過程來執行。
在這六門心路過程裡面,眼門心路過程只取一個目標、一個所緣即顏色、耳門只取一個目標即聲音、鼻門只取一個目標即氣味、舌門心路過程只取一個目標即味道、身門心路過程只取一個目標即觸,然後意門心路過程可以取什麼?任何的目標,任何的所緣。
然後我們再看六所緣(六種目標),依目標來分,可以分為六種:即顏色所緣、聲音所緣、氣味所緣、味道所緣、觸所緣,我們把它簡化成色、聲、香、味、觸,還有法所緣。顏色、聲音、氣味、味道和觸所緣稱為五所緣,這都是屬於色法,而法所緣就很複雜了。
法所緣一共可以分為六種。哪六種呢?第一是淨色有五種:即眼淨色、耳淨色、鼻淨色、舌淨色、身淨色,這五種淨色;
還有微細色,哪些是微細色呢?除了五種淨色眼、耳、鼻、舌、身,還有顏色、聲音、香(氣味)、味道、觸所緣(觸所緣可分為什麼?地、火、風)一共十二種,除了這十二種粗色之外的其它十六種。例如:水界、女性根、男性根、心所依處、食素、命根色、空界、身表、語表、色輕快性、色柔軟性、色適業性、色積集、色老性、色相續、色無常性這十六種都稱為微細色,這些是意門所識知的所緣。
我們說的水界,在究竟法裡面的水界並不是我們身體的所緣,而是意門的所緣,但是地、火、風是身門的所緣;還有心(八十九種心)和五十二種心所;還有涅槃以及概念,這些都是意門心路過程的所緣。
對應的來說,那麼眼門心路過程看的是顏色、耳門心路過程聽的是聲音、鼻門心路過程嗅的是氣味、舌門心路過程嘗的是味道、身門心路過程觸的是地、火、風三界。而意門心路過程,對應於法所緣來說是這六種。
我想問一問大家或者考考大家:意門心路過程是不是對應法所緣的?意門心路過程是不是只識知這六種法所緣?意門心路過程還可以認知其它所緣嗎?可以還是不可以?可以嗎?請說一下可以嗎?我們舉個例子,眼門心路過程識知的是什麼目標?顏色。意門心路過程可以識知顏色麼?可以嗎?我們閉上眼睛想著一塊顏色可以嗎?耳門心路過程識知的目標是什麼?聲音。那當我們心裡面回憶過去所說過的話,可以嗎?所以意門心路過程可以識知一切所緣、一切的目標,沒有任何的目標不能被意門心路過程認知的,是不是?所以不要搞混淆了!我們現在講了六個六:六識、六種依處、六種門、六種心路過程、六種法所緣,要講多一個六,就是屬於所緣的六種呈現方式,我們留在明天來講,明天就進入講心路過程的論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