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8月 26, 2015

阿毗達摩 第二十三講

阿毗達摩 第二十三講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嫉、慳、惡作(追悔)心所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嫉、慳、惡作(追悔)心所:昨天晚上我們已經學習、探討了嗔。嗔屬於作為一個人、作為有情、作為凡夫最常見、最頻繁生起的煩惱之一。昨天講到了嗔的特點以及嗔的表現,還有如何克服嗔的方法之後,今天晚上我們將繼續探討作為嗔因的其它幾個心所。我們先講嫉。嫉是妒嫉的嫉。它的特相是妒嫉他人的成就或所得;作用是不喜歡他人的成就、不想看到別人有所得;表現為厭惡他人的成就、不願意見到他人有成就;近因是他人的成就。這一種心所,我們平時也叫做嫉妒、妒嫉或者也叫做吃醋,內心酸溜溜的。見到別人得到的東西自己沒有,感到內心酸溜溜的。見到別人獲得的東西比你多,你自己少,又感覺到酸溜溜的。甚至見到他人對別人好,而對自己沒有那麼好,甚至不想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功德、分享自己的成就,這樣所產生的心理,稱為妒嫉。

    由於妒嫉,往往會去整一個人、去傷害一個人、甚至會去暗箭傷人。就好像在一間公司裡面,如果你是先到的、你是先來的,又有一個人比你有才幹,比你有才華、比你有能力,或者得到了上司的賞識。這樣的話,你就很想把他打壓下去、給他穿玻璃小鞋,在上司面前說他的壞話,設法把他打壓下來,不達到目的就不甘甘休。即使他從來都沒有得罪過你、沒有說過你,甚至對你很好,但是由於你的妒嫉,不能夠容忍他和你一起分享你的成就,或者不能夠容忍他超過你。

    妒嫉、嗔,還有傲慢,它們同樣可以使我們的心變得顛倒、變得是非,甚至不畏懼因果去做一些惡事,做一些不善事。無論一個人的內心充滿了嗔恨或者充滿了妒嫉,或者充滿了傲慢,他都有可能被這些不善的心所遮蔽住他的眼睛。當他的內心被這些煩惱所擊敗、所擊倒的時候,他會做出一些常理很難想像的事情,甚至他自己明白因果,但是由於他的內心被妒嫉、被嗔恨或者被傲慢所打敗,他會不擇手段的去整一個人、去批評一個人、去譭謗一個人。

    妒嫉所造下的惡業有時候往往是很重的,甚至可以使一個人墮落到惡趣。即使一個人很有幸,因為妒嫉這種不善業沒有直接令他投生到惡趣乃至地獄,但如果他投生為人的話,他也是到處會被人輕賤、被人看不起、他沒有影響力、到處都沒有威信。在這裡,我們就講一個因為妒嫉而造不善業的故事。

    我們先講羅薩咖·帝思長老的故事。在佛陀在世的時候,在高賞比那個地方,有一個漁村,這個漁村住著很多戶人家。有一天,這個漁村有一個家庭,漁民夫婦生了一個孩子。自從這個孩子誕生了,整村人就很倒楣。他們以捕魚為生,自從這個小孩子誕生了之後,整村人天天到河裡面去打漁,都一無所獲。就這樣過了幾天,當時那些村裡的人就感到很納悶:“到底是怎麼回事?沒有遇到這麼倒楣的事情,這樣再下去,我們怎麼維生?”於是,他們就聚集到村長那裡。他們想,一定是我們的村裡出現了一個倒楣的人,要不然不會這麼樣。於是他們通過商量,就把一個村分為兩個部分、分為兩大組。然後,結果一旦那個村分為兩大組了,只要這個小孩還在的那個村子、那個組裡的漁民就打不到魚,而其它那個組就可以捕到魚。於是,他們又把這個組再分為兩個小組,這樣一直再分,最後就找到了這個小孩的父母。

    當時,那個村裡的人很生氣,於是把夫婦倆連同他的孩子趕出了村莊。趕出了村莊之後,這對夫婦就沒辦法維生,於是只能夠做乞丐。但是,他的父親或母親只要帶著這個小孩子,就沒辦法要到飯,很倒楣,真是個掃帚星。

    這個小孩叫羅薩咖·帝思,這個小孩長到剛剛能夠走路的時候,他的母親沒辦法,因為只要帶著這個小孩子,她一輩子都沒辦法吃飽,所以就給了他一個破碗,讓他自己去乞討、去謀生了。這個小羅薩咖他也沒辦法,於是開始了自己流浪的生活,過著好像烏鴉在垃圾堆裡面、在死屍堆裡面撿那些東西一樣,他就到處去垃圾堆裡面、去人家倒掉的東西裡面撿些東西來吃。

    後來,沙利子(舍利弗尊者)長老見到了這個小孩子,他感到這個小孩子很可憐,於是收留了他。但是即使是收留了他,只要這個小孩子跟著長老一起去托缽,人家都好像看不到他一樣,也沒辦法托缽。所以惟有沙利子尊者(Sàriputta舍利弗尊者)自己去托缽,他才能夠獲得一些東西。但是由於羅薩咖(Losaka) 過去生的波羅蜜在今生成熟的緣故,他不久之後就證得了阿羅漢果。但是,證得阿羅漢果並沒有改變他的命運、他這種很倒楣的果報,他仍然去托缽時托不到缽,沒辦法。

    後來有一天,當時沙利子尊者已經見到羅薩咖·帝思(Losaka tissa)就會在那天的傍晚入般涅槃了。他想:“哎呀,我的這個弟子,從來都沒有吃過一頓像樣的餐,像樣的食物。”於是那一天,他又帶他去,結果只要他帶他(羅薩咖)去,他(羅薩咖)跟在後面,即使平時很恭敬沙利子尊者的大施主,都好像見不到他一樣,沒辦法托缽。於是,沙利子尊者不得不把這個小孩送回去,然後自己托缽。自己托了缽之後,他就托人送給羅薩咖·帝思尊者吃,但結果,這個送的人就在半路上把飯吃掉了。等沙利子尊者回去寺院的時候,發現原來羅薩咖·帝思還沒有吃飯、還沒辦法吃飯。

    於是,他就到皇宮裡面去,當時因為國王有邀請,他就要了一些叫做吒都馬荼拉,catumadhura現在在緬甸和斯里蘭卡還經常會有。catumadhura是用酥油,再加油、再加蜜糖、再加糖,再混合的一個像紅糖漿那樣的東西,很甜的,就叫catumadhura。他拿著這一缽catumadhura去了羅薩咖·帝思那裡。但是,由於他擔心這個缽一旦被羅薩咖·帝思碰到了,裡面的食物都會不見了。於是,他端著缽,讓羅薩咖·帝思就這樣在缽裡面吃,等他吃了他這一生當中最像樣的、最好吃的一頓飯,結果就在那天晚上,他就入般涅槃了。羅薩咖·帝思為什麼會有這麼樣的果報呢?

    話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在過去佛的時代,當時是咖沙巴佛(Kassapa,迦葉佛)的教法時期。那個時候,他也出家是一位比丘。當時他受到一位很有錢的施主的供養。在那一生當中,他也很精進地修行。

    有一天,來了另外一位外來的比丘、外來的尊者,這位尊者其實是阿羅漢聖者。當這位尊者來到施主的家門口托缽的時候,這位施主就被這位外來的比丘他的威儀所感動。於是,他請求這位尊者留下來受他的供養,那位阿羅漢比丘也答應了。然而,本來當時的羅薩咖是經常受施主供養的,這個時候,突然來了一個外來的人、外來的比丘,他就很不自在,而他又發現到他的施主對這位外來的比丘那麼恭敬,於是他感到很妒嫉,就到施主面前說:“哎呀,那一個剛來的,他很懶!他一天什麼東西都不做,只是懂得睡覺,他很懶!”就在那個施主的面前譭謗這位聖者。

    不僅如此,第二天,當這位施主供養他們的時候,由於妒嫉,當時的羅薩咖·帝思就把叫他帶去供養那位客住比丘的飯,全部把它倒到火坑裡面、倒到火碳堆裡面去,就是他不想讓這位客來的比丘吃東西。由於他的妒嫉,他的心沒辦法平靜。當那位阿羅漢比丘看到了這原來住在這裡的比丘,他的心已經完全被妒嫉所打敗了、沒辦法平靜,一旦見到他,他就喪失了理智一般,一定無論如何想要把他趕走,於是就在當天下午離開了。因為出於悲憫,如果他繼續住在那裡的話,這一位比丘會造更重的惡業,於是他離開。

    等他離開的時候,當時的羅薩咖·帝思又感到很後悔,但是已經晚了,他找不到那位已經遠去了的尊者,又沒辦法向他懺悔。就是這麼樣,當時的羅薩咖繼續以出家的身份一直修,然而在他臨終的時候,譭謗聖者和他因為妒嫉而倒飯的這個惡業成熟了,使他墮落到地獄裡面。

    在地獄裡面經過很漫長的時間之後,他又投生為餓鬼。他在餓鬼的時候,經常忍饑挨餓,肚子很大,但是又沒辦法得到食物,受到很漫長時間的饑渴的煎熬。

    後來又投生為狗,即使投生為狗,經常一旦得到什麼東西就給其它的狗搶走了,它也沒辦法吃飽,就是因為當時由於妒嫉,他把那位供養給阿羅漢尊者的飯倒到火坑裡面、倒到火堆裡面。

    這種惡業一直都在他以後的輪回當中成熟,乃至他最後一生有機會投生為人,而且也有機會聽聞到佛法,但是,過去所造的那種惡業,特別是當時他妒嫉的對象是一位元無學聖者、他譭謗的物件是一個無學聖者,而且他把那位阿羅漢聖者的飯倒到火裡,所以由於這種妒嫉心所帶來的惡業,一直都影響到他,直到他的最後一生。這就是羅薩咖·帝思長老因為過去世妒嫉所造的不善業帶來的果報。

    下面我們再看另外一位長老的故事。贍部咖長老的故事。贍部咖長老的故事和羅薩咖·帝思長老的故事有點相像。也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也是在過去佛的教法時期。當時的贍部咖也是一位比丘,他當時受到一位有錢施主的供養,那位有錢施主也對他很有信心,不過,有一天又來了一位阿羅漢的比丘。這個時候,那個施主見到這位阿羅漢比丘,就邀請他來到他家裡受他應供。而且,他還請理髮師專門為他剃頭,供養他上等的袈裟,供養他很好吃的、殊勝的、美味的食物,然後,還搬一個床給他睡、給他休息。

    這個時候,原來住在那裡的比丘,他感到自己的內心很妒嫉。由於他的妒嫉,他又喪失了理智,當時他對著這個客來的比丘罵道:“你要吃糞便、你要吃屎,你都不要去吃這個施主所供養的食物!你要用扇葉的梳子去拔你的頭髮,你都不要去接受那位施主請的理髮師為你剃頭!你寧可沒有衣服穿、寧可裸體,你都不要去受施主所供養的衣服!你要睡在地上,你都不要睡在施主所供養的那個舒適的床上!”

 當時,贍部咖就這麼樣罵那位比丘,就是因為這麼樣罵,結果那位阿羅漢比丘,他也出於悲憫,他發現到如果繼續再住下去,自己也經常會遭到他的詛咒、會遭到他的辱駡,而那一位原來住的比丘,他會造很重的不善業,於是就悄悄地走了。由於當時的贍部咖譭謗聖者的不善業,於是,他死了之後就墮落到地獄裡面去。一直墮落了很多年、很多世,在兩尊佛陀的期間他一直都在地獄裡面,受到種種痛苦地煎熬,就是因為他譭謗聖者的惡業。

    等到在我們佛陀的時代,贍部咖過去的善業成熟了,他投生在當時的沙瓦提城(Sàvatth?,舍衛城)一個很有錢、很富有的家庭。然而,他過去生譭謗阿羅漢聖者的不善業還在成熟,他一出生就不想吃其它的東西,他只是想吃糞便、只是想吃屎,而且他什麼衣服都不想穿,他只是想裸體、光著身子,而且他喜歡拔頭髮,同時他不喜歡睡在床上,他就要睡在地上,他一出生就有這樣很惡劣的習氣,這是與生俱來的。

    等到他長大了之後加入了邪命外道的團體,後來那些邪命外道發現到這個人經常偷偷地吃屎(吃糞便),於是就把他趕走了。結果當時的贍部咖到處去雲遊,從沙瓦提城一直雲遊到當時的摩揭陀國(Magadha,馬嘎塔),去到那邊沒有人認識他,於是他就裝模作樣做苦行僧。他一隻腳站立著,每天都是,張開嘴巴向著天,在那邊做苦行僧狀。然後人們就問他說:“聖者啊,您為什麼要這麼樣?”他說:“我只吃空氣就可以,我什麼東西都不吃。我一隻腳站立,是因為如果我兩隻腳站立了,這個大地承受不了我的威德。”於是,他就這麼樣在那邊吹牛。

    結果他的這種苦行給那些人知道了之後,很多人就很恭敬,帶了大量的食物、供養品去供養他,他也不接受。然後人們就哀求他:“哎呀,聖者啊!為了悲憫我們,為了慈悲我們,你接受吧!”於是他就假裝用點草葉尖弄點蜜糖再滴到石頭裡:“好了,我不吃了,你們拿回去吧。”然後他就繼續張開嘴巴,他說只是吃空氣就可以,但是每到晚上,他就偷偷地背著人們去吃屎、去吃糞便,然後又睡在地上。

    有一天,佛陀看到了這位贍部咖(這位裸行外道贍部咖),他過去生的波羅蜜成熟了。因為畢竟在過去生,過去咖沙巴佛陀的時代,他修行了兩萬年那麼久。當時這位贍部咖在五十五歲的時候,那個時候佛陀就知道他的波羅蜜已經成熟了。

    於是就在一天傍晚、黃昏,他去到了贍部咖苦修的那個地方,然後想借一宿,贍部咖就答應了。那天晚上佛陀在贍部咖所居住的附近、在那邊過了一宿,然後在中夜時分,有一個很明亮的光明來到佛陀面前,原來是四大天王來禮敬佛陀,不久又走了。在中夜時分又有一段更明亮的光明來了,這個是沙咖天帝,就是帝釋天王又來禮敬佛陀。然後過了不久又有一塊更亮的、照亮整個樹林的光明又來了,這個是大梵天王他又來禮敬佛陀,後來又走了。

    到了第二天早上,贍部咖去到佛陀那裡,就把他昨天晚上看到的景象問佛陀說:“尊者,昨天晚上,在初夜時分我看到有很明亮的光明,那是什麼呢?”佛陀說:“那是四大天王來禮敬我。”“那後來呢?那一個更明亮的光明呢?”“那是沙咖天帝來。”“那更後來那個更明亮的光明是什麼?”“那個是大梵天王。”這個時候,贍部咖說:“哇!看來你真的很了不起喔!連四大天王、連沙咖天帝和大梵天王都來禮敬你。你看我,我已經行了那麼難行的苦行,五十多年我連一個天人都沒看過。”

    然後佛陀就說:“贍部咖,你騙得了所有的人但是你騙不了我,你吹牛說你每天你只吃空氣,什麼都不吃,但是,你每天晚上偷偷地躲著人們去吃屎。你自己說你一隻腳獨立,你從來都不躺臥,但是你晚上就睡在地上。”這個時候贍部咖聽了之後,他嚇壞了,原來自己的老底全部給面前的這位元佛陀知道了,然後當時他急忙就拜倒在佛陀的腳下,說:“是的,尊者,我錯了!一直以來我都隱瞞著人們,其實我一直都吃屎、我吃糞便,一直我都睡在地上,請尊者慈憫我,請原諒我的無知和愚癡。”

    於是佛陀說:“對,我正是為這個而來的。”然後就給他說法,給他說法不久之後,這位贍部咖就證得了阿羅漢果。

    當他證得了阿羅漢果之後,他陪伴著佛陀離開了。當時,就從馬嘎塔(Magadha)和盎嘎(A?ga)國的兩個地方湧來大量的人群,來了之後,他們發現:“哎!怎麼我們很恭敬的贍部咖,他現在竟然跟沙門苟答馬(Gotama)在一起。誰是弟子啊?誰給他制服了。”結果當時贍部咖長老、贍部咖尊者知道人們的心念,於是他顯現了神通,禮敬了佛陀說:“尊者,您是我的導師,我是您的弟子。”於是佛陀也說法,當時很多人很歡喜,甚至有人證果。

    贍部咖過去生由於妒嫉心所帶來的不善業使他今生沒辦法像正常人一樣。但是,贍部咖長老要比羅薩咖·帝思更好一點,由於他後來證得阿羅漢果之後,他的那種業由於很強的功德慢慢地消除,同時由於佛教的出家人是不能夠吃糞便的,於是後來由於他成了佛教的出家人之後,他也可以吃飯了,他也不用裸體了,應該穿袈裟的,他也不能夠睡地上了,只能睡床上。

    這就是兩則關於妒嫉的故事。

    所以,如果我們對於他人的一些成就、對他人的所得或者你看到他人和你一樣,你不容忍、你很討厭別人也和你一樣有所成就或者有所得,這個就是妒嫉。妒嫉也是只有傷害而沒有利益的。由於妒嫉的近因,它的所緣和隨喜的所緣是一樣的,都是基於他人的成就、他人的所得,所以我們可以透過隨喜而去除妒嫉的心。

    下面我們再看另外一個不善心所——慳(macchariya),這裡的慳是慳吝、吝嗇。特相是隱藏自己的成就或所得;作用是不能夠容忍與他人分享;表現為回避或者吝嗇;近因是自己的成就。

    也許有人可能會認為慳是屬於貪、吝嗇,因為貪著自己的財物,貪著自己的所得,不願意跟人分享,所以有人認為慳是屬於貪。如果是面對著自己的成就、自己的所得而希望佔有,這個是屬於貪;但是惟有當別人來向你要的時候,你的心產生排斥、抗拒,這個就屬於慳。在沒有人想要和你分享或者想要和你要的時候,那個時候只是純粹屬於貪。

   你貪圖自己的財富,不肯佈施。當有人來,例如:你看到了出家人,出家人在你的門口托缽,你一看到的時候,就很討厭這個出家人。例如:像有些人一樣說:“你有手有腳,你為什麼不幹活?你為什麼不做事?”這樣由於慳、慳吝而不願意佈施、不願意去行善,這種稱為慳。

    慳、貪是貧窮之因。如果一個人因為慳、慳吝這種不善業成熟的話,他會墮落到惡道。如果他由於慳吝、由於吝嗇,而這種不善業沒有使他墮落惡趣,當他投生為人,他也會變得很貧窮。就好像婆羅門多迭亞(Todeyya)。多迭亞婆羅門是一個很富有的婆羅門富翁,他受封于國王,有很多的封邑,他也被國王奉為國師。但是,即使很有錢,他從來不願佈施,他真是一個一毛不拔的鐵公雞。他擁有很多財富,即使擁有很多財富,他也經常教導、教誡他的孩子們說:“你不要認為我們很多財富,就好像蜜蜂一樣,慢慢地積累,我們的財富才能夠越積越多,我們不應該消耗我們的財富!”結果,後來多迭亞死了之後,由於他死的時候還是貪著於他家的財富、還是很吝嗇,於是他的後來世投生為他家裡的一條狗。後來因為佛陀有一天看到他兒子(多迭亞之子)的波羅蜜成熟了,就想去他的家裡托缽。結果這條狗一看到佛陀來了,它認為他又要去它家裡要東西,就跑出來向佛陀吠叫。

    當時佛陀看到這條狗,就呵斥它說:“多迭亞!你還在世的時候經常用:‘朋友朋友’來呼喚我,現在你投生為狗,見到我,你還是這麼樣吠叫”。然後那條狗一聽到佛陀這樣呵斥它了之後,嗚嗚嗚的耷拉著頭,垂頭喪氣地跑到它家裡面火爐的火爐灰裡面,在那躺著。因為這條狗是多迭亞的兒子很喜歡的,等他的兒子回來之後,見到了這條狗竟然躺在火爐灰裡面不肯出來,就問他的僕人怎麼回事。他的僕人告訴他說:“剛才有個叫沙門苟答馬他來這邊托缽,然後我們家的愛犬就去吠了他幾聲,當時沙門苟答馬呵責了這條狗,結果這條狗就一直在那邊,一直都不肯起來。”

    當時,多迭亞之子就很生氣,說:“這一個沙門苟答馬想什麼不經大腦,想什麼就說什麼,竟然說我的父親是那條狗,我的父親早就投生到梵天界了”。然後他很生氣,就去佛陀住的地方,想要找佛陀評理。他說:“如果那個沙門苟答馬是一個亂說話的人,我就當面揭發他。”然後他當時想了十四個業果的問題就去了佛陀那裡,後來當他去了佛陀那裡,問了為什麼眾生有種種的差別?然後佛陀就給他講了《小業分別經》(記載在《中部》),這個就是由於慳貪、由於慳吝、吝嗇而投生到惡道的一個故事。

    下面我們再講另外一個不善心所——惡作(kukkucca)。這裡的惡作是巴利的直譯,更準確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後悔、追悔、懊惱。它的特點是後悔;作用是追悔已經做的或者沒有做的事情,也就是對於他認為應該做的而沒有做,這樣他感到後悔,或者對於他認為不應該做的他已經做了而感到後悔。這稱為追悔,又稱為惡作;表現為在想起的時候感到很悔恨;近因是已經做的或者還沒有做的事情。

    這一種心理、這一種心所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後悔。一旦你想到過去你做了不應該做的事情,或者你沒有做你應該做的事情,感到很悔恨。你恨自己當時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要這樣說。或者你恨自己當時為什麼不這樣做,為什麼不這樣說。

    後悔也是一種不善業。一個人在造作了不善業的時候,例如:一個人做了壞事,做了壞事本身是屬於一種不善業、是一種惡業,在造作的時候,這種業的潛在影響已經形成了。本身這種業已經做完了,但是一旦你想到的時候,你很悔恨、感到很後悔,於是那個時候,你的心由於再重新取你所做的不善業為所緣,那個時候你生起的心又猶如在重新造作一番;當你想起的時候,感到很後悔、很懊惱、很悔恨,這樣的話,這種不善業又再重新造作一番;你一想起,就感到很懊惱、悔恨,你就又重新造作了一番。

    就好像當你穿著一件很新的、很白的衣服去到外面,結果不小心衣服由於某種原因弄髒了。你本身很愛這件衣服,一旦發現到弄髒的時候,你一想起就去擦一遍,就用手去擦、去拍這塊白布,你的手越擦,那麼這塊白布會怎麼樣?會越黑。越擦越黑,越擦越黑!你想到所做的不應該做的事情,就猶如重新造作一般,這種不善業就不斷地加深、不斷地加強,不斷地加重,就是這麼樣一遍一遍地重複。

    我們要知道,這裡講到的追悔、後悔和懺悔的悔,它們是不同的,從巴利語來說也不同,這裡講到的後悔(kukkucca),只是不善,沒有善的;但是我們講到的懺悔其實叫做khamati或者叫做àpattipà?idesena,就是當我們知道自己做錯了之後,我們並不是悔恨它,把它隱藏在心裡面,硬憋著說不出來,內心就感覺到很難受,並不是這樣,而是把它坦然地說出來。àpatti是罪,pà?i就是對說、向說或者自己說,desena就是說出來,把自己所做的事情向對方說出來。

    例如:請求對方原諒、請求對方khama,khama就是原諒或者想對方接受、想對方能夠容納你所做的過錯,這稱為懺悔。

    但是這裡講到的後悔是由於想到自己所做的不善業而內心生起的那種懊惱、悔恨,恨自己當時怎麼這樣做,或者恨別人當時為什麼這樣做。

    如果一個人在臨終的時候,想起自己所做的不善業,他往往會感到很後悔。而當一個人在臨終的時候,想起自己所造的不善業,這個人肯定會墮落到惡趣,因為他在臨終的時候,生起的是不善心。我們在講到業的時候,業的成熟順序中有一種叫做近死業或者叫做臨死業,就是一個人在臨終的時候,如果想起過去所造的不善業,他感到很後悔、很懊惱,而這種後悔和懊惱的不善業會使他墮落到惡趣裡去。

    在這裡我想講一個故事,就是由於後悔而墮落到惡趣的故事。我們先講香蒲草龍王的故事Erakapata§nàga。在過去咖沙巴佛(迦葉佛)的時代,當時有一位年輕的比丘,他有一天到河裡遊玩。由於他那個時候很高興,一時興起就隨手抓了在河邊淺灘裡面長的一種草,叫香蒲草(香蒲草就是長在沼澤地或者淺灘裡面的一種草)。當時他抓了之後,他就不放,結果由於船一直都前進,這個香蒲草也就被他拔斷了。拔斷了之後,由於他故意去毀壞植物,在戒律裡面他犯了一條中等的罪,叫做巴吉帝亞(波逸提罪)。

    當時他就想這個屬於小小的罪過,沒關係。於是他既沒有懺悔、又沒有想要懺悔,然後他回到自己的森林裡面去禪修了。他在森林裡面,當時的人壽是兩萬年。他就在那個森林裡面很精進地修行,履行沙門的義務,履行了兩萬年。但是,由於他的戒不清淨,一直障礙著他沒辦法證得更高的成就。就在那兩萬年,他後來已經把這件事情忘了,他根本沒有想到這件事情。後來,等到他快要臨終、快要死的時候,突然就感覺到他的脖子,感覺到有東西掐住。

    那個時候,他在臨終顯現一個景象,就是在他年輕的時候,在拔這個香蒲草的那個景象。那個時候他才記得,原來自己一直以來修行沒辦法突破,就是因為當時他的戒不清淨,而且當時他又只是想這個是小小的罪過、沒問題,他沒有想要髮露、想要懺悔的心。於是,他那個時候就很想要把這個罪過再懺悔,但是由於他是一個人住在森林裡面,附近又沒有其它的比丘、沒有其它的尊者,他就在後悔當中死去了。

    死去了之後,他投生到什麼地方?他投生為一條龍,這條龍的身子像一個獨木所鑿的船那麼大的一條龍王。當他一投生為龍王的時候,他看到自己投生的這種相,他感到更加悲傷、更加後悔,他想:“哎,我現在竟然投生為這吃青蛙的大怪物!”後來,這個龍王也沒辦法,它只能夠接受自己的果報。一直到了後來他生了一個女兒,然後又由於他知道有一些問題,有一些業果的問題惟有佛陀出世了才能夠解答。於是,他就說了一些問題,把問題做成偈頌,然後叫他的女兒在每個人們集會的日子變成一個很漂亮的女孩子,然後去人們集會的地方唱歌跳舞,她說:“如果誰能夠回答我的問題,然後我就嫁給他。”因為這些問題那個龍王知道惟有佛陀才能夠回答,這段經過兩尊佛那麼長久的時間。

    後來,《義注》也沒有講到當我們的苟答馬佛陀出世的時候,這個龍王有沒有解脫。但是即使是作為一個龍王來說,它在我們的佛陀教法裡面也不能出家。就正如在《律藏·大篇》裡面講到的,由於當時有一條龍變成人,他請求出家,也受了具足戒。後來由於睡覺,一睡覺他就現出了原形,把另外一位尊者嚇到了,後來佛陀就把它趕走。所以龍王是不能夠出家,因此現在我們在受具足戒的時候,不是有個問遮難?我們現在想起來好像多此一舉的,但是它們因緣就是這樣,問遮難的第一個是什麼?就是問你:“你是人嗎?”你不能說:“廢話,我當然是人啊!”其實它的因緣就是因為當時有個龍王變成了人,這樣而制定的。

    所以,一個人的後悔、一個人的惡作會使一個人投生到惡趣、投生到惡道。

    我們再講另外一個故事,是瑪利咖夫人的故事。瑪利咖夫人是一個很善良、很漂亮的女孩子,雖然她出身不是很好,但是由於她的聰明才智,後來被巴謝那地王(波斯匿王)選為王后。她出生是一個賣花的花匠的首領的一個女兒,在她長到十六歲的時候,由於她能歌善舞,而且她的勇氣得到了巴謝那地王的賞識,就納為皇妃。納為皇妃之後,後來她一直都對佛陀很有信心,而且她也說服了巴謝那地王去聽聞佛法。但是,他們兩個雖然經常有機會親近佛陀,但卻一直都還是凡夫,沒有證得初果。他不像賓比薩拉(頻婆娑羅)王那麼幸運,只是聽了佛陀給他講一遍,一首偈頌就證得果位。但是,巴謝那地王和瑪利咖夫人他們兩個,都沒有證得任何的果位,直至他們兩個死的時候,都還是以凡夫死的。

    瑪利咖夫人助成她的夫君做了很多的善事。每一位佛陀出世的時候,只有一次是無上的佈施,就是沒有人可以對比,可以和他比的佈施。

    例如:有一次,當時在沙瓦提城的人民和國王在比賽,爭著供養佛陀為首的僧團。今天皇家供養,過了之後,那些人民就聯合起來,明天就由人民供養,就這麼樣爭來爭去、爭來爭去,大家都想要爭功德。最後,瑪利咖夫人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讓所有的人聯合起來都沒辦法和她比的。當時瑪利咖夫人就說:“好,現在人們都爭著物資供養,我們也許在物資方面比不上,但是我們有我們的優勢。”於是她就想了一個主意,說:“我們請佛陀為首的五百位比丘僧團。應供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是坐在大象上面,而且每一個人的旁邊都有一個宮女在幫他扇扇子。而且每一個人後面都撐著一個白色的傘蓋。”這樣的話,全國的人集起來都沒辦法做這樣的佈施,因為這個只有皇家才有辦法做的。結果,當時巴謝那地王真的就做了。所以這個是在我們釋迦牟尼佛的時期,唯一的一次無與倫比的佈施。

    雖然瑪利咖夫人她做了很多的功德,但有一次她做錯了。有一天,她在自己的浴室裡面,就是澡堂裡面洗澡。當她俯下身子在擦身體的時候,她的一條愛犬,就是她的寵物狗,應該是像現在一條狼狗一樣的,就跑進了她的房間、跑進了她洗澡的地方,然後就趴在她的背後,這個時候,瑪利咖夫人當時就沒有趕這條狗走。正好這一幕就給巴謝那地王在視窗外面經過的時候看到了,等瑪利咖夫人出來的時候,國王就責怪她說:“瑪利咖你為什麼要做這麼愚蠢的事情、這麼下賤的事情呢?” 瑪利咖夫人就說:“我做了什麼事情?”“你怎麼可以跟你的愛犬做那種事情呢?”她說:“我沒有啊!”巴謝那地王說:“我親眼從這個視窗看到的。”當時,瑪利咖夫人由於她還是凡夫,所以她還會撒謊。她說:“是哪個窗子?”“這個窗子。”“噢,這個窗子怪怪的。”於是,她裝模作樣說:“國王不信你進去。”

    當巴謝那地王進去之後,瑪利咖夫人也假惺惺的在視窗外面看,然後就責怪國王說:“大王,你怎麼會做這樣的事情呢?”巴謝那地王說:“我做了什麼事情?”她說:“你怎麼可以跟一頭母羊在做那樣的事情呢?”當時,巴謝那地王也不去追究,因為他想:“算啦,這個窗子也許是怪怪的。”因為一直以來,他都是和瑪利咖夫人很好的,他也相信她不會去騙他,然後這件事就算了。對於巴謝那地王來說是算了,但是對於瑪利咖夫人來說,她的內心過不去。而且由於做了這樣的事,她內心又不好說出來,真的不好意思說出來,就一直都憋在內心裡。一想到的時候,就感到很悔恨。結果在她臨終的時候,她還是把這件事情記在心裡,然後,瑪利咖夫人死了之後,她就墮落到地獄裡面去。因為她臨終的時候想起那件事情,想起第一、她跟那條狗發生事情;第二、她還撒謊,隱瞞了她自己的夫君。

    那個時候,巴謝那地王已經八十歲了,也就是說在瑪利咖夫人去世不久,巴謝那地王也去世了。當時由於巴謝那地王太愛他的王妃了,而且在之前又由於有一些宮廷的一些事情使他悶悶不樂。因為當時,他懷疑一個他的將軍謀反,結果就把他殺了,殺了之後,他才發現這是一個冤案,他的將軍為他曾經立下汗馬功勞,這個時候他又把他殺了。然後過了不久,瑪利咖夫人又去世,所以那個時候他的心悶悶不樂。巴謝那地王想要知道他的愛妃到底死了之後投生到哪裡,就去佛陀住的揭答林給孤獨園。

    去到之後,本來他想要問他的愛妃投生到哪裡。但是,由於佛陀知道巴謝那地王還是凡夫,而佛陀是不可能說虛妄語的,他說的話必定是真實的。假如他說真實話的話,那他也知道巴謝那地王立刻會失去他的信心,如果他失去他的信心的話,他也會後悔,他有可能還是會墮落到惡趣。於是,當時佛陀就用神通,巴謝那地王去到了之後,佛陀就主動給他說法,說法說得很高興,於是巴謝那地王也感到很高興,然後就禮敬了佛陀,回到自己的皇宮。等他回到皇宮才想起:“誒!我今天去見佛陀是為了要問我的王妃到底投生到哪裡去?為什麼我忘了問了,我去了就想不起來。那好吧,我明天再去問吧。”然後第二天,他又抱著同樣的問題去,然後佛陀又讓他忘了。等他又為佛陀所說的法感到很高興,心滿意足的時候又回到皇宮。一回到皇宮,他又想起了。

    觸景生情嘛,他一見到過去他和王妃一起生活的那個老地方,他就想起他的王妃。然後他就說:“哎,對呀,為什麼我今天要去問我的王妃投生到哪裡,怎麼又忘了?”就這樣,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一直都是這麼樣,一直去了七天,結果一直都沒問成。一去到了之後,他一見到佛陀,什麼東西都忘了。然後他很喜歡佛陀,和佛陀交談,忘了一切他的煩惱、忘了一切他的憂愁。等他一回到皇宮的時候,什麼東西都記起來了。

    等到七天之後,由於瑪利咖夫人過去一直都造了很強的善業,她就投生到都西答天(Tusita,兜率天裡)裡去了。等她投生到都西答天之後,後來巴謝那地王又去了佛陀那裡,這個時候,佛陀就沒有讓他忘了他想問的問題。然後這個時候,巴謝那地王說:“尊者,請問我的愛妃投生到哪裡了?”佛陀說:“大王,你的愛妃現在已經投生到都西答天。”這個時候,巴謝那地王很高興:“對呀!是呀!像我這麼一位賢慧又善良的夫人,如果不投生到天界,她還會投生到哪裡去呢?”於是,他也對佛陀所說的法感到滿意。

    這也是由於惡作,就是由於後悔而帶來的不善業。那我們應該如何克服後悔呢?首先我們當然最好的是避免去造作不善業。同時,如果是自己經常悔恨一件事情,你就應該去找一位智者、找一位良師益友把它說出來。說出來之後,你就請求對方的忍可、對方的原諒。這樣的話,你就不用老是記掛著你所做的這些不應該做的事情或者你沒有做應該做的事情。說了之後你就把它放下、把它忘了,不要老是惦掛在心裡面。


    那好,我們今天講嗔因就講到這裡。嗔因一共有四個心所:一個是嗔心所;另外一個是嫉心所,就是妒嫉;還有慳心所;還有惡作(後悔)心所。這四種都是屬於嗔的,任何的這種心所生起的時候,它的受必定伴隨的是憂受。

Related Posts:

  • 阿毗達摩 第二十三講 阿毗達摩 第二十三講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嫉、慳、惡作(追悔)心所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嫉、慳、惡作(追悔)心所:昨天晚上我們已經學習、探討了嗔。嗔屬於作為一個人、作為有情、作為凡夫最常見、最頻繁生起的煩惱之一。昨天講到了嗔的特點以及嗔的表現,還有如何克服嗔的方法之… Read More
  • 阿毗達摩 第十九講 阿毗達摩 第十九講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通一切不善心所(無明、無慚、無愧、掉舉)及貪心所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通一切不善心所(無明、無慚、無愧、掉舉)及貪心所:昨天晚上我們學完了六種雜心所,即六種因情況而生起的心所。今天晚上我們將一起開始來學習另外一組心所:即不善心… Read More
  • 阿毗達摩 第二十一講 阿毗達摩 第二十一講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邪見心所和慢心所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邪見心所和慢心所:在上一期我們學習了心所當中的不善心所。不善心所一共有十四種,我們學到了第六種,已經學過了無明、無慚、無愧、掉舉,又學到了貪和邪見。我們講到邪見,它的意思是錯見,錯誤的見… Read More
  • 阿毗達摩 第二十講 阿毗達摩 第二十講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邪見心所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邪見心所:昨天晚上,我們開始學習了不善心所,已經學完了四種通一切不善心的心所:即無明、無慚、無愧和掉舉,之後我們又學習了貪心所,由於有了貪,眾生輪回;由於有了貪,我們會遭受種種痛苦。我們不用去把經… Read More
  • 阿毗達摩 第二十二講 阿毗達摩 第二十二講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嗔心所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嗔心所:昨天晚上我們一起學習了慢及傲慢。慢就是一個人他自以為了不起。他透過對比見到他人的短處、見到自己的長處,而生起的一種自以為是、自以為了不起,或者想要自我表現的這種心。慢可以分為很多種。例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