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8月 25, 2015

阿毗達摩 第六講

阿毗達摩 第六講四界分別觀修習之簡略法

    四界分別觀修習之簡略法:上一次我們開始講到了色法,色法可以分為四大以及四大所造色。四大就是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這是構成一切色法、一切物質現象的基礎。又講到四大裡的地大特相是堅硬;水大的特相是流動;火大的特相是熱或冷;風大的特相是支持。這四種界、四種大,它們立足於地界,由水界黏結在一起,由火界維持,由風界支持著。這四大、四大種,也是一切凡是有色法的,凡是物質現象的,都可以表現出這四種屬性。它們就是:作為地大來說,有堅性、硬性;作為水大,有黏性;火大有溫度;風大有支援,或者我們說到的物質運動,這些都是屬於四大。

    我們在學習四大之後,最重要的還是應當如何來修習四大,如何通過實修來了知四大呢?如果想要修習四大,我們必須得依照佛陀的教導。佛陀曾經在《經藏》裡教導有兩種修行四界的方法:一種是簡略法,一種是詳盡法。簡略法的修行方法,在《中部》的《念處經》,《長部》的《大念處經》等都有教導。例如佛陀說過:“在此,諸比丘,比丘如其住立,如其所處,以界觀察此身:‘於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佛陀教導的這一種方法是簡略法,也就是通過簡單的方法來修行的。

    應當如何修行簡略法呢?如果我們只是看這段經文,可能很難理解如何來修行。在《清淨道論》裡就解釋說:“所以欲修習止業處的利慧者,應當前往靜處思惟,思惟自己的整個色身:‘於此身中,堅性或硬性為地界,黏結性或流動性為水界,遍熟性或熱性為火界,支持性或推動性為風界。’他應當如此簡略地把握諸界,重複地思惟、作意及觀察‘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而無有情、無命者,如此精進不久之後即生起由辨識及差別諸界之慧所增強之定,由於以自性法為所緣,不能證得安止,只能生起近行定。又或者如法將沙利子(即舍利弗)尊者所說的身體的四個部分,以顯示四界之中並無任何有情,即:‘緣于骨、緣於腱、緣於肉、緣于皮所包圍的空間才稱為色。’他應當決意在每個部分裡,以智之手把它們分別,及於上述的方法觀察它們,即:‘于此身中堅性或硬性為地界,黏結性或流動性為水界,遍熟性或熱性為火界等等,由於這種業處是以自性法為所緣,不能證得安止,只能生起近行定。’”這是對四界的簡略修法。這一段話是記載在《清淨道論》的第一冊第308段。也就是說,如果想要修行四大、四界分別觀的禪修者,應當前往靜處,就是安靜的地方坐著,然後思惟自己的整個色身,在這個身體當中,堅性或硬性是地界,黏結性或流動性是水界等等,就這樣重複地思惟、作意、觀察。但是由於在我們修行四界的時候,所修的四界跟我們取地、水、火、風的概念為所緣而增大遍相所證入的定是不同的。如果我們取大地的地,取流水的水,取燃燒之火的火或者取吹來的風,這些概念法為所緣來修行的話,我們將可以證得色界的禪那,可以證得安止定,乃至可以證得色界的第四禪。但是如果我們取的是究竟法,就是自性法sabhāva-dhamma,例如:地,已經不再是土地的地,而是堅性、硬性為地,流動性、黏結性為水等這些來觀察,因為所緣(就是物件)是究竟法,所以不能夠證得禪那,不能證得安止定,只能生起、就只能證得近行定。或者又如法將沙利子尊者所教導的,把身體分為地、水、火、風四大部分,然後繼續持續地觀察,這是簡略的修法。

    具體應當如何修行呢?我們再看一看在《法集論》裡面是怎麼講的。在《法集論》裡,將四界分為十二個特相。地界有六個特相,分別是:硬、軟,這是一對;粗、滑是一對;重和輕是一對;水界,流動與黏結,這是一對;火界,熱、冷,這是一對;風界,支持和推動,這是一對。也就是說,地界有六個特相、三對;水界一對;火界一對;風界也一對,加起來一共是十二個特相。

    應當如何來修行這些特相呢?我們應當按照佛陀所講到的“於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這十二個特相,嘗試來辨識。在這十二個特相當中,我們可以依照由簡單的到複雜的,明顯的到不明顯的次第來辨識。

    在這十二個特相當中,最明顯,最容易感知的是哪一個特相?我們可以先從推動開始,推動就是動的相。當我們發生任何動作的時候,這些都是屬於動的相。如何來辨識推動呢?方法很多,例如我們可以借助呼吸來辨識推動。我現在在這裡講,大家可以坐在座位上嘗試,跟著我說的,嘗試去辨識看看,能不能夠於此身中辨識到四界。大家嘗試先深呼吸,吸一口氣,會不會感覺到有涼涼的一股氣沖進鼻腔呢?有沒有?有啊。如果能夠感覺到一股氣沖進鼻腔,你不要去注意它是呼吸,要注意它那種呼進去的力度,這個就是推動,也就是動的相。當它到了鼻腔,如果你可以辨識到,然後你接著第一個呼吸,感覺到它已經進到你的頭顱中央,可以感覺到了、可以辨識到了之後,就再隨著你的呼吸,辨識氣沖進你整個頭部,然後再到胸膛,再到腹部,然後你要逐漸逐漸地推動,從最明顯的地方開始辨識起,找到了這種特相之後,再慢慢地把它擴展到頭部、頸部、肩部、胸部、腹部,乃至全身。如果有些人辨識這種推動相不是很善巧,那麼他可以去專注在呼吸的時候,胸膛隨著呼吸而擴大或收縮,收縮、擴大、收縮,可以感覺到,吸氣的時候擴大,呼氣的時候收縮,這樣也可以。再不然的話,他可以把心放在腹部這個地方,感覺腹部隨著呼吸而起伏,這樣也可以。再不行的話,還可以感覺心跳,心的跳動。這個就是在禪坐的時候辨識推動。

    不過要辨識推動,正如剛才《清淨道論》所說的要辨識全身。例如:如果你辨識胸部,你的推動就不能夠只是停留在胸部,要慢慢擴到全身。如果你辨識腹部裡的推動,辨識它的起伏,你不能夠只是停留在這,必須得辨識到全身,就是慢慢由最明顯的地方開始,再擴到全身。

    在經行的時候,在平時行走的時候,我們也照樣可以辨識推動,而且可能會更明顯。例如:我們現在把手伸起來,可不可以感覺到動呢?伸起來、放下,這個就是動。或者說我們拿東西,伸手、收回來,也就是屈伸手臂,在經典裡面,屈伸手臂,是屬於推動。也就是說假如沒有風界的話,物體將是不能動的。就像人的身體,假如風界不協調、風界增盛的話,身體將會變得僵硬,不能動彈,這是由於風界造成的。如果我們身體裡面的風界,已經很流暢,那麼我們的動作也就發生得很輕巧,乃至我們說話、吃東西,嘴巴的動也是屬於風界的動。在走路的時候,在經行的時候,我們如果修四界的話,可以把心念放在腳上,然後去注意腳步的動,例如腳步的抬起、移動、放下、踏下,抬起、移動、放下。但是在辨識動的時候,不要落於概念,就直接把心放在動的本身,動的本身就是風界的特相。如果你又去念左、右、左、右,這變成是方位的概念了,你只是放在它的本質、本身就可以。可以辨識到推動之後還要把辨識擴展到全身。

    在這十二個特相當中,每一個特相都在我們的身體裡面有明顯的地方,有不明顯的地方,我們可以從最明顯的地方開始辨識起,然後擴到全身。同時,在辨識所有的特相的時候不能夾雜想像,要如實地辨識。也就是說,如果你現在坐在這裡,想像著自己站起來,自己走動,這是想像。但假如動作是真的已經發生了,這是不是如實的發生呢?如果是如實的發生,你就如實地去了知就可以了。為什麼呢?因為修四界和修定不同。修四界的所緣是究竟法,觀照究竟法,就是要如實地觀,它是怎麼樣,我們就怎麼樣。修習四界,是屬於轉入修觀之門,如果修四界時都夾雜著想像,那麼以後的觀照都是屬於想像的,想像的東西、推理的東西,是不能斷煩惱的,甚至不能稱為是觀智。所以我們從開始的時候,要用心去體會,如實地去觀照,它是怎麼樣就怎麼樣。當我們可以辨識到全身的推動之後,就應該在行走、站立、坐姿、躺臥時,都仔細地辨識推動。當你對推動的特相掌握了,有了善巧之後,就可以進入下一個特相。

    我們在這十二個特相當中,硬的特相會比較容易辨識。大家可以嘗試咬一咬牙齒,或者用舌頭去抵一抵牙齒,會不會感覺到硬呢?或者去捏一捏自己的拳頭,先握住拳頭,這樣捏住,會不會感覺到緊、硬呢? 對,這個就是硬,也就是說在我們的身體裡面,有些硬的東西,如骨頭、牙齒是屬於硬的,皮膚是相對軟的。我們先從硬的開始,例如可以從牙齒,或者從拳頭這邊感覺到硬的地方,當你找到了這種感覺之後,再慢慢地把心念,把這種感覺擴大到全身,然後會發現全身全是硬的。有些人感覺到,身體有軟的地方,也有硬的地方。對,沒有錯,有些是明顯,有些不明顯。例如現在大家坐在這裡,已經有了一定的年紀,那麼我們的肌肉可能稍微有點硬,比小孩子的更硬一點,小孩子的是柔軟的,所以對比起來我們的是硬的。

    可以辯識到硬之後,我們再接著辨識下一個特相是粗。在家眾,就比較好辨識,摸一摸頭髮,頭髮就是粗的。或者年紀大的人,摸摸皮膚會比較粗糙,這裡的粗是粗糙的意思。還有我們可以用舌頭去橫掃一下牙齒,可以感覺到粗嗎?如果可以感覺粗糙的粗之後,就再慢慢地擴大到全身,例如從口腔到骨頭,再到身體的皮膚,再到裡面,例如摸肋骨,這些都是粗的。又有些人說,有時候辨識粗有困難,你可以想想,其實作為人類的色法是很粗的。現在大家有一定的年紀,比起小孩嫩滑的肌肉,我們的肌肉是很粗糙的。又如果和天人相比,天人的身體很細,我們的身體是很粗糙的。可以辨識到粗之後,再擴到全身,全身辨識很粗、很粗糙。

    然後再辨識下一個特相,重。重應該也是很容易辨識,例如大家坐著時,把心念放在臀部,然後感覺身體的重量,可不可以?對,感覺到身體的重量就是重或者也可以嘗試把兩隻手這樣放,然後壓一壓,會不會感覺到有一種壓力呀?重量感,這也是重。關於重,我們可以直接感受全身重量往下墜,無論是站立還是坐著,都可以感覺到往下墜的重量,我們知道這個就是重。

    可以辨識到重——全身重之後,再辨識下一個比較明顯的特相,是支持。支持是怎麼樣的呢?我們可以先把身體耷拉下去,先彎下腰,然後再把上身挺起來,會不會感覺到有一種力量支持著,有沒有?如果沒有,就像有些人的脊椎骨是軟的話,那麼他的脊椎骨就不能夠支撐身體。又比如如果是這麼樣,假如手不去支撐著的話會怎麼樣?會倒了。雖然我們平時可能容易忽視支援,但是如果沒有骨架的支持,人不能直立的行走,只會倒下去。如果在座有些人曾經塑過泥像,可能比較好理解。假如我們用泥像去塑這麼高的人,如果要塑一個站立的人,在塑的時候,可能泥像會慢慢往下墜是不是?本來想塑那麼高,最後變成這麼高,有時候甚至會跨下去,特別是站立的時候。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在塑泥像之前,先做個骨架,用鐵、鐵棒,或者木棍先做個架,然後再用鐵絲綁住,之後再敷上泥,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隨自己的意願,塑一個站立的人,是不是?為什麼需要這麼樣?這其實就是支持。例如人因為有了骨架,特別是脊椎骨起著支撐我們的身體的作用,讓身體能夠直立行走或者坐著不會垮下、不會倒,這種力量就是支持。在禪坐的時候也是,我們就坐著,感覺到身體這種能夠直立的,保持上身正直的這種力量就是支持。例如房子沒有柱子會倒下,乃至我們躺臥其實也是有支持的力量,在坐、站立、行走時都有支持,這種支持是屬於風界的特相。

    可以辨識了支援之後,我們再嘗試辨識下一個特相是軟。軟是柔軟的軟。我們嘗試可以去辨識身體最柔軟的部分,例如口腔內側,嘗試用舌頭去頂一頂口腔的內側,會不會感覺到很柔軟呢?可不可以感覺到?或者嘗試用手去捏一捏身體很柔軟的部分,例如說大腿的部分或者身體的一些柔軟的部分,嘗試去捏一捏或者說去按一按,會感覺到柔軟,去找這種柔軟的感覺,然後慢慢地從這最明顯的部分開始再辨識到全身。

    可以辨識到軟之後,再辨識滑。如何辨識滑呢?我們也可以嘗試在口腔裡辨識,嘗試用舌頭去刷一刷口腔的內側,如果刷的是牙齒的話,它是很粗糙的,如果刷的是口腔內側,是很滑的。或者用舌頭給嘴唇沾點口水,然後摩擦嘴唇,可不可以感覺到很滑呢?感覺有沒有?這個就是滑的感覺,滑跟粗是相對的。

    可以辨識到滑之後,再慢慢地擴到我們口腔乃至整個頭部,再到身體,身體內臟,例如肝臟、腸、心臟的表面,這些都是很滑的,慢慢地擴到全身,然後辨識全身的滑。

    之後再辨識輕。輕是輕盈的輕,跟重相對。重是往下墜,輕的特相是往上浮。要如何辨識輕呢?我們可以嘗試把手放在膝蓋上,然後,輕輕地去翹一下手指頭,不要用力,慢慢地、很輕巧地,會不會感覺到輕?或者手這麼樣,感覺輕,可以嗎?可以感覺到很輕盈的感覺。輕盈就是不沉重,如果感覺到輕盈之後,慢慢地再擴到整只手,然後身體,然後全身,你就感覺到身體輕的特相。

    可以辨識到輕之後,我們再來辨識下一個比較容易的特性,就是熱。可以在嘴唇這個地方,就是人中這個地方,平時我們教專注入出息念的業處這個地方,嘗試去注意一下呼氣,當氣流在這邊的時候感覺到暖暖的感覺,這個就是暖。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在修入出息念的時候,你專注這裡的暖,其實是在修四大裡面的火界。但是如果我們要修四大、修四界的話,反而要注意這個地方的暖。或者可以把手放在胸口,會感覺到暖暖的地方;或者閉著嘴唇,去感覺到口腔的那股熱流,感覺到暖暖的;或者直接感覺胸腔裡面的那股暖氣,可以感覺到嗎?如果可以感覺到,再慢慢地擴到全身。也就是說,當你能夠辨識到全身的暖的時候,其實就是你的心去注意你的體溫,有體溫嗎?有體溫,對!所以我們就辨識暖。

    可以辨識暖了之後再嘗試辨識冷。如何辨識冷呢?可以做呼吸、吸氣。你吸氣的時候會感覺鼻腔裡面涼涼的感覺,是不是?涼涼的感覺,這個是不是冷?是外面空氣沖進我們鼻腔的溫度。或者說嘗試去感覺體表。用體表去感覺,外面空氣觸到我們皮膚的那種冷。或者感覺腳部,有時腳部如果比較涼的話。也就是說如果辨識暖,我們可以從體內到外;而辨識冷的話,可以由體表到內來辨識。可以辨識到冷了之後,再繼續辨識最後兩個特相。

    最後兩個特相是稍微比較難辨識的,所以我們把它們放在最後。可以先辨識黏結,黏結就是水界的特相。如果沒有黏結的話,會散掉。我們嘗試握握自己的手,會不會感覺有黏結的感覺?就握握,這樣捏著自己的手臂。為什麼這麼樣說呢?我們的身體能夠成形,就有一種凝聚力,是不是?如果沒有凝聚力的話,像散掉了。就猶如這裡有一堆麵粉,如果要蒸饅頭、要做包子、包餃子,直接用麵粉來包,你可能包好幾天都包不了,是不是?應該怎麼樣才能夠使用這些麵粉,想蒸饅頭就蒸饅頭,做麵包就做麵包,應該怎麼辦?加點水。加點水之後,這些麵粉就會怎麼樣?就會黏結在一起。黏結在一起就能夠怎麼?就能夠成形,所以我們說水界有黏結的特相,在身體裡面也是這麼樣,黏結就是能夠黏結成形。現在我們看到的物體,之所以呈現千姿百態的形狀而不會散掉,那就是黏結。例如:如果我們去到太空裡面,在真空的環境裡面,人會怎麼樣?人會散掉。為什麼?因為沒有氣壓,而且沒有水。當然水的黏結會被氣壓所拉破。所以黏結的特相就是可以使物體能夠成形,這個就是黏結。我們再感受到身體,現在你長得什麼樣,這個就是身體的形狀,感受身體形狀那種向心的黏結力,這個就是黏結。

    之後再去嘗試感受一下流動,我們可以借助呼吸來感覺。嘗試吸氣,吸氣的時候感覺到氣流,由鼻腔進到喉嚨,然後可以移到肺部、或者移到心臟,然後再到肚臍。呼氣的時候,就由心臟或者肚臍裡面的氣往外流,經過喉嚨再出到鼻腔。你感覺到氣流在身體裡隨著呼吸而流動,這個就是屬於水界的流動相。或者,你也可以感覺到身體血液的迴圈,在體內的流動。或者也可以感覺到在肢體裡面的風的流動,在體內迴圈的流動,都可以。如果可以感受到體內的氣、血液、空氣等等的流動,這個就是流動的相。

    為什麼要把流動放在最後呢?因為流動的相是很微細的。推動是很粗顯的,流動是很微細的。在這四界的十二個特相當中,前面的地界、火界、風界的十個特相,我們可以直接用身的觸覺來感知。但是水界的流動跟黏結,不能夠用觸覺來感知,只能夠用意識,就是用心來體會。為什麼這麼樣呢?因為我們的身體,身識的所緣,就是身體能夠觸知到、感知到的物件,就是地界、火界、風界。就以手為例子,我們的手可不可以感覺到東西很硬啊?可以嗎?或者可不可以感覺到這些東西很軟啊?可以嗎?可以的。對。我們的手能夠碰觸到這些,這是屬於觸所緣,就是碰觸的觸。而能夠碰觸到這些所緣是手裡面的身淨色,它基於身淨色生起了身識,去識知、去辨識這些的。例如,我們摸摸這些,感覺到很粗糙,這是不是用身體去碰觸?可以碰觸到嗎?可以。摸到一些很滑的東西可以嗎?很細滑的,也是可以。或者身體可不可以感覺到重量,例如手,我們要提一樣東西,可以感覺到很重嗎?可以。用什麼感覺?用身體來感覺。感覺到很輕盈也是。如果天氣很熱,身體也會感覺到熱,是不是?如果天氣涼了,我們也可以感覺到很冷。熱跟冷是用什麼來感知的?是身體感知的。有人拍了你一下,你會不會感覺到別人在拍你啊?會不會?別人推你一下或者走得太快不小心撞到了牆角,或者撞到了桌腳,這個時候會感覺到痛,是不是?用什麼感覺到撞擊呢?用身識。這個也是屬於風界。這些都是由於地、火、風撞擊到我們的身淨色,生起的身識去識知,我們就知道硬、軟、粗、重、推動等等。

    例如,腳痛、肚子痛、頭痛,或者感覺到頭脹、頭暈,這些用什麼來感覺?身識來感覺,用俗話說,就是身體去感覺。身體能夠感覺到這些都是屬於要麼是地界,要麼是火界,要麼是風界。痛屬於什麼呢?如果我們用四大來分析痛的產生,其實就是身體的四大不平衡。然後四大裡面的地界,或者風界,或者火界很強,撞擊到身淨色,當身淨色遭到這外在的,也就是對於我們體內身淨色來說,是外在的撞擊的時候,它所經受的如果是地界的話,那麼要麼是粗,要麼是硬,要麼就是推動的撞擊,這個時候會感覺到痛,肚子痛、頭痛、腳痛,就是這麼樣來的,這是透過我們的身識去識知的。

    而在四界當中,水界不是由身識去感知的。水界必須通過意識,就是我們講到的六識:眼、耳、鼻、舌、身、意的意識去感知。

    當我們可以辨識這十二個特相之後,那麼就一個一個特相來辨識。先辨識推動,然後再硬、粗、重、支持、軟、滑、輕、熱、冷、流動、黏結,可以這麼樣重複地辨識這十二個特相。可以辨識了,然後就慢慢地把速度加快。由於心剛開始辨識的時候會比較陌生,所以比較慢,等慢慢辨識到越來越熟悉就會越來越善巧,然後可以辨識得越來越快。剛開始辨識的時候,我們可能要用一個小時,甚至一個半小時,甚至好幾天的時間來辨識一個特相。到了心善巧的時候,你可以在一坐當中把十二個特相全部辨識,可以在一、兩分鐘之內,把十二個特相辨識一遍,然後慢慢地再加快速度,乃至一分鐘至少對十二個特相辨識三遍。

    做到這麼樣之後,我們可以進入下一步,把這十二個特相依照四大原來的次第重新調整,也就是硬、粗、重、軟、滑、輕、流動、黏結、熱、冷、支持、推動,用這種方式來辨識。可以依照這樣的方式次第來辨識之後,就可以嘗試把心抽離出身體,再一起看身體的十二個特相,可以看到了之後,再感覺好像心就猶如在背後或者肩膀的後方,這樣看著身體一樣,來辨識十二個特相。

    可以這麼樣辨識了之後,再把這十二個特相分為四組,那個時候辨識硬、粗、重、軟、滑、輕為地界;流動、黏結為水界;熱、冷為火界;支持、推動為風界。那個時候心就不斷地作意:地、水、火、風,地、水、火、風。在作意“地”的時候,你的心去辨識硬、粗、重、軟、滑、輕;作意“水”的時候,去辨識流動、黏結;作意“火”的時候,去辨識熱與冷;作意“風”的時候辨識支持、推動。也就是說當你作意“地”的時候,離開了硬、粗、重、軟、滑、輕沒有所謂的“地”;作意“水”的時候,離開了流動、黏結沒有所謂的“水”;離開了溫度沒有所謂的“火”,就是熱與冷;離開了支持與推動,沒有所謂的“風”。持續地在這個身體裡面辨識地、水、火、風,地、水、火、風,這樣十遍、百遍、千遍、萬遍。

    可以這麼樣辨識了之後,我們可以再進入下一步,把地界簡化成硬與粗;水界仍然是流動、黏結;火界是熱、冷;風界是支持、推動。就用八個特相來辨識地、水、火、風,地、水、火、風。在這麼樣辨識的時候,禪修者會發現身體的概念已經沒有了,在這一堆的範圍裡面,只剩下地、水、火、風四界而已。他已經不會感覺到“我”坐在這裡辨識,不會感覺到還有個身體。假如可以做到這麼樣之後,就持續地在這個身體裡面辨識地、水、火、風,地、水、火、風,地、水、火、風。如果當他這樣只是“於此身中”辨識有地、水、火、風之後,隨著他定力的提升,會發現身體越來越明亮,越來越光明。然而,這個時候不應該去注意光明,只應該在這個光體裡面辨識地、水、火、風或者說還可以把這八個特相再簡化為四個特相,辨識硬為地,流動為水,熱為火,支持為風。這樣於此身中直接辨識地、水、火、風,地、水、火、風。可以這麼樣辨識之後,也不要去注意身體的變化,例如身體越來越明亮,只是把心放在身體裡面,如實地去辨識地、水、火、風,地、水、火、風就可以。當他這麼樣辨識之後,會發現到他的身體的光亮已經慢慢地消失了,身體越來越透明,在這個過程中,不要去注意光亮的變化,也不要去注意透明,還是只是辨識地、水、火、風,地、水、火、風。這樣持續地辨識之後,他將會發現到身體猶如像冰塊一樣,或者猶如像水晶一樣透明。

    當到達了這個階段之後,有兩種方法他可以運用,就是說有兩條路。這兩條路就是兩種行者的路,一條是止觀行者的路,一條是純觀行者的路。

    在《清淨道論》裡講到的見清淨,也就是講到名色辨別智。在那個部分裡面,《清淨道論》講到無論是止行者或者純觀行者,如果想要辨識名色法,想要去達成名色辨別智,應該用四大的四界分別觀裡的簡略法或者詳盡法的一種,去辨識身體裡面的四界。當禪修者在辨識四界,發現身體已經很透明了、很明亮了之後,還持續地辨識身體裡面的四界,當他的定力可以持續地維持到一個小時、兩個小時,身體也很晶瑩剔透,定力也很穩固,這個時候就達到了近行定。

    為什麼只是近行定呢?因為修四界分別不可能證得禪那,即使在這個階段,他的身體很晶瑩很透明,定力很穩固,那也只是近行定而已。如果想要再繼續培育定力,畢竟由四界分別觀所培育起的定力只是近行定,如果他希望的話,可以以四界分別觀所培育起來的近行定為基礎,再轉修其他的止業處而培育定力。例如:他可以借助由四大培育起來的近行定的定力,再轉修三十二身分,那就很容易。如果是能夠在修四界分別觀達到近行定之後,再借助由近行定力量的這種定力,再辨識,再同樣地觀照這個身體,只不過這個時候不要再觀照身體裡的四界,而是觀照身體裡面的部分。三十二身分就是頭髮、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骨髓、腎、心臟、肝臟、肋膜、脾、肺等等,用這種方式來辨識身體的三十二個部分之後,再取身體裡的一個部分,例如白骨,來修白骨想,通過白骨想再證得初禪,證得初禪之後,可以再取白骨的白色來修白遍,而依次地證得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這樣的話就是透過四界分別觀培育起近行定的定力之後,再繼續培育定力而走止行者這條道路。

    但有一些禪修者不想花那麼多時間培育定力,想做純觀行者suddha-vipassanà-yànika。這個時候,在由培育四界分別觀所達到的近行定之後,就應該嘗試去分析身體。在他已透過四大辨識,發現到身體很晶瑩、透明、剔透之後,就可以嘗試去破這個身體的密集。我們可以說,當他看到了這個身體,雖然像水晶、像玻璃、像冰塊,但畢竟還是一個實體在,是不是?他就嘗試去找這一個冰塊、或者玻璃塊、或者水晶塊裡面的,其實就是這個身體裡面的空間。如果有些禪修者是利根的話,當他一找到空間之後,會發現這一個像冰塊一樣的身體,經不起智慧的觀照,很快就破碎了,破碎成很多很小的顆粒。但是有些禪修者,在這個階段,還不能夠破除身體的這種凝聚力,就應該嘗試用分的方法,就是用分析的方法,就再由四大培育起來的定力,把心投進這個身體裡邊,嘗試去破除,不斷地分、不斷地分。但是大部分的禪修者在這個階段,當他一旦注意到空間之後,很快就發現到身體會破碎。他持續地繼續去破這個身體裡面的那種組合,那種凝固的、堅厚相,一直破,破到最後乃至見到色聚。我們可以說色聚就是色法的最小單位,當他見到了色聚之後,還必須從見到色聚那一刻開始來辨識究竟色法。因為見到色聚還是沒有進入色業處之門,還是屬於四界的範疇。

    我們可以說,能不能夠見到色聚,是一個檢驗的標準。假如一個禪修者通過正確的方法修習四大見到了色聚,每一個人見到的色聚必定是一樣的。不可能你見到的色聚跟他見到的色聚不同,這也是我們在禪修指導中檢查一個人是不是真的見到色聚的標準。你可以翻遍所有的書,還查不到,但是假如你通達經論,一旦看到色聚再去對照經論:“哦!原來是這麼樣。”如果你要去猜測,或者從書本裡面找是找不到。一百個人看到的色聚是一樣,一千個人看到的色聚也是一樣。這就是我們檢驗是不是真的看到了色聚的標準,它不是想像的。如果說修入出息念,見到禪相,一百個人的禪相都一樣嗎?不一樣。為什麼呢?因為禪相由心想而生。它是什麼法?是概念法。如果我們看到了色聚之後,再把色聚繼續分下去,就是究竟法了,所以每個人看到的必定是一樣,這是想像不出來的,所以有些人靠想像說:“現在看不了色聚。”或者說:“看到色聚的那只是想像。”那只是他個人想像的,不是說看到色聚是想像。真正看到色聚的禪修者,他們很有信心,看到的就是,為什麼呢?因為一旦一個人辨識到了色聚之後,禪修導師就會教他去辨識,這個色聚裡面有什麼,很多的禪修者看到的是一樣的。不用去問人,不用去查書,書裡也沒有,去問人也沒有用。但是一旦你看到了,就能夠回答出來。我們可以說進入修觀的初步,必須得怎麼樣?Yathàbh?ta- pajānāti或者Yathàbh?ta-¤à?adassana,什麼意思?如實地了知,如實地知見。修觀不能夠有任何的摻假,不能夠有任何的想像,必須是看到就是看到、看不到就是看不到的。所以我們強調:修觀就是一定要如實地觀,惟有這麼樣,我們才能夠進入下一步,才能夠進入修觀。

    如果一個禪修者想要做純觀行者的話,就可以在這個基礎上,看到色聚之後,再破除色聚裡面的三種密集,然後依次辨識到色聚裡面,每一粒色聚至少有八種色法,有地、水、火、風、顏色、香、味、食素,有些會有命根色,有些會有眼淨色等等。至於如何再繼續破除,乃至再分析色法呢?我們明天一起來學習。明天在講究竟色法之前,還會講如何來修習四界的詳盡法。

    通過學習,我們應該知道,佛陀講四大,不是讓我們知道物質只是四大而已,而是說所講的東西必定要跟實修結合起來,這才是佛陀說法的意趣。而講這些東西、修這些東西的目的是為了什麼?是為了要如實知見,惟有如實知見,我們才能夠生起如實的智慧;惟有如實的智慧,我們才能夠斷煩惱,才能夠了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