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8月 25, 2015

阿毗達摩 第二講



阿毗達摩 第二講佛教1500年、北傳佛教、藏傳佛教、正法五千年、三藏及“阿毗達摩”的來源
    昨天我們開始了“阿毗達摩”這個課程,已經講到了什麼是佛教,佛教就是世尊的正法、律,而正法、律後來整理為三藏。我們講到了三藏的前面的三次結集。之後又再講到了上座部佛教是怎麼樣傳播的。同時又講到了巴利語,也就是說現在我們所要學習的《論藏》是屬於巴利語系,以巴利語記載的。現在我們再繼續講印度的佛法。佛教在印度大概發展了一千五百年,其實從整個印度來看,大概一共傳播了一千七百多年。但在中印度那一塊,大概是一千五百年。因為最後的那一兩百年,只是在東印度的波羅王朝那邊苟延殘喘了。有人將佛法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正法,第二種是像法,第三種是末法。我相信在座有很多的人都認為現在是末法時期,是不是?我們現在先不談現在是什麼時期,我們先來看一看印度的佛教大概是怎麼樣的發展過程。

    依照印度佛教的發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稱為正法時期。正法,巴利叫作Saddhamma,梵文叫saddharma,也就是真正的、純正的佛法。這個時期大概是五百年。然後是像法時期,像法,巴利叫作Saddhamma- pa?ir?paka。也就是相似的、相像的佛法。在這個時期,佛教中陸陸續續出現了許多似是而非的佛法,這個時期大概也是五百年。第三個時期是末法時期,末法,這裡的末是枝末的,或者末流的、末流的佛法,這個時期大概也是五百年。這是依照三期教法來劃分印度佛教的大致發展過程。

    如果是從歷史學的角度來分呢?正法時期相當於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時期,像法時期相當於大乘佛教的時期,而末法時期就相當於大乘密教的時期。印順法師在《原始佛典之集成》一書裡也講到了,他說所有的佛法都可分為佛法、大乘佛法和密乘佛法這三種。其中的正法就相當於佛法,像法就相當於大乘佛法,而末法就相當於大乘密乘佛法。大概在佛滅五百年到一千五百年期間,佛教逐漸從印度往北經過北印度的迦屍彌羅,就是現在的喀什米爾、犍陀羅這一帶往北傳,然後傳到中亞,之後,再經過現在的阿富汗、哈薩克這一帶,經過中國的新疆,沿著絲綢之路,一直傳到了當時的長安。

    而咱們中國漢地的佛法,一開始的時候,並不是從印度傳來的,很多是從西域傳來的。例如早期的安世高、白法祖、康僧會,這些很多都是西域人。例如鳩摩羅什,鳩摩羅什是哪裡人?龜茲,龜茲是現在哪裡?現在新疆的庫車,其實龜茲的新疆語叫Küsen,就是現在的Kuci(na) (梵文),就是庫車。所以,早期的漢地佛教是從西域,也就是從北印度這一帶地區,沿著絲綢之路傳到中國的。在中國古代,中原地區就是在現在的西安、洛陽一帶,由於這一條路線,是從印度往北,然後再往東傳的,所以通常我們把沿這一條路線傳播的佛教稱為北傳佛教。由於大乘佛教是在中國漢地發揚光大的,所以又可以稱為漢傳佛教,由於漢傳佛教所使用的語言是以漢語為主,我們也稱之為漢語系佛教。後來,漢傳佛教又往東再傳到了韓國,也就是當時的高麗、百濟、新羅,之後又再傳到了日本。例如在唐朝的時候,有很多遣唐使,這些人到中國當時的首都長安學習佛法,後來中國漢地的佛教又往南傳到了越南一帶。所以現在漢傳佛教既包括了中國內地,也包括了韓國、日本、越南這一帶,這都屬於大乘佛教的區域。

    佛教傳入藏地,是在佛滅一千一百年左右,一直到一千六百年,也就是說,藏傳佛教開始傳播的時候,相當於中國的唐代。那個時候已經佛滅一千多年了,在印度本土的佛教已經發展成大乘密教。所以藏傳佛教帶有很濃厚的密教色彩,崇尚念咒、火供、護摩等等,這些都反映了印度佛教發展到晚期階段的情形。當時的佛教越過了喜瑪拉雅山,傳到了西藏,所以稱為藏傳佛教。藏傳佛教接受的是從佛滅一千一百年一直到一千六百年,這段期間的佛法,所以藏傳佛教跟現在咱們的漢地佛教有很大的區別,跟南傳上座部佛教有更大的區別。

 由於南傳佛教接受的佛法是在佛滅兩百多年的阿首咖(阿育王)時代的佛法,所以在教理上、戒律上都是以上座部佛教為主。上座部佛教仍然堅持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和佛陀所教導的法,不肯輕易地改變,所以我們現在看到南傳上座部的出家人,他們的生活方式、修行方式,都跟佛陀在世的時候差不多。例如佛陀是偏袒右肩、托缽、出外赤腳,我們現在看南傳的比丘也是偏袒右肩、也托缽、出外也赤腳等等。

    漢傳佛教接受的是以大乘為主的佛教。大乘佛教主張行菩薩道,要普渡眾生,強調圓融、慈悲、方便,所以融合了大量的漢地文化以及儒、道的思想,形成了有濃厚中華色彩的漢地佛教。當大乘佛教傳到了韓國和日本,又再多了一些當地的地方色彩。傳到藏地的佛教也是這樣,在西藏原先有一種類似於原始多神崇拜的苯教。當大乘密教傳到了西藏之後,大量地吸收了當地的信仰因素,形成我們現在看到的藏傳佛教。例如:蓮華生大士Padmasambhava,他從烏仗那那邊進藏的時候,一路都是顯現神通,然後把當地那些山神都收為佛教的護法神,藏傳佛教非常注重供護法神。但是我們再看漢傳佛教,雖然也有一些敬拜鬼神的儀式,但是比起藏傳佛教來說,就要遜色得多。在南傳佛教,那些南傳的僧人連天人、鬼神,都不合掌、不崇拜。又比如藏傳佛教有很龐大的神佛體系,除了諸佛、菩薩之外,還有金剛、明王、度母、空行母,有各派的祖師、護法神等等,多不勝數,但是在漢傳佛教,雖然也崇拜諸佛、菩薩、祖師,但是卻沒有那麼多的金剛、度母、空行母等等。在南傳佛教,除了我們的釋迦牟尼佛之外,並沒有諸多的神、佛、菩薩、祖師的信仰。也就是說,南傳佛教並沒有祖師,就連美德亞(彌勒)菩薩都沒有多少的信徒。當我們去到緬甸或泰國等等,至少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看到美德亞(彌勒)菩薩的造像是怎麼樣的。三大傳佛教有這樣的區別。現在漢傳佛教主要分佈在中國的內地,韓國、日本、越南等,而藏傳佛教分佈在中國的西藏,還有尼泊爾、不丹、蒙古等這些國家。

    我們再看一下印度佛教大概是一千五百年。

    佛陀入滅是在西元前的六世紀,也就是西元前的544年,一直到西元前一世紀,這個時期還是屬於正法時期,大概是五百年。佛陀入滅的時候,相當於中國的周朝,就是戰國時期。(到了西漢時期,大約就是西元一世紀。)佛滅兩百多年,也就是西元前三世紀的時候,佛教傳到了斯里蘭卡、緬甸、泰國,也就是後來形成的南傳上座部佛教。

    大概在西元前一世紀,現在咱們中國把一九九八年定為中國佛教兩千年,這是以當時月氏國的伊存,到漢地傳授佛經為傳播起始來計算的,那個時候是屬於西元前一世紀。一直到大概隋唐時期,這段期間是五世紀跟六世紀,大概也是五百年。佛教就這樣陸陸續續經過西域,從陸路經過絲綢之路,傳到中國;從海路,經過了麻六甲海峽,然後再經過當時的室利佛逝(梵文Sri Vijaya),就是現在的印尼一帶,再傳到中國的南方。佛教傳到中國其實不是一次性的,它是從西元前一世紀一直到宋代,假如我們來看看宋代,會發現那時候皇帝還設有譯經院,那個時候陸陸續續還有一些密乘佛教的經典傳到了漢地。所以中國漢地接受印度佛教大概有一千年的歷史。在這個時期,佛教傳到了中國的漢地,以後又再由中國傳到韓國、日本,就形成了漢傳的大乘佛教。

    大概在隋唐時期,那個時候中國漢地就開始有了末法思想。例如在西元六世紀,當時天臺二祖是誰呀?知道麼?慧思。天臺慧思有一個碑文就寫著“南嶽思禪師立誓願文”,慧思提到他出生於末法的八十二年。同時我們再看,在隋朝的時候,形成有一種三階教,學過中國佛教史的應該知道三階教。三階教的思想是什麼呢?三階教就是把佛法因時、因地、因根分為三種。在隋朝,三階教是由信行所創的,他在隋朝的時候,先受了比丘戒,後來就把比丘戒舍了,行苦行。他認為,所有這些泥塑的佛像都是假佛,他不拜,但是他說一切眾生是真佛,所以在路上無論見到男女老少,他都頂禮。同時他也不相信阿彌陀佛,他就念誦地藏王菩薩。當時他說,在末法時期,不能夠只尊一尊佛,不能修一尊法,應當要修普法。後來,三階教在唐代經過歷代的皇帝的禁止,最後在晚唐銷聲匿跡了。但是從這可以看出,當時末法思想在隋唐時代就已經開始流行了。那個時候,是屬於佛教從中期向晚期過渡。又例如現在北京房山縣雲居寺的房山石經,當時是怎麼開鑿的?當時在北京智泉寺,有個靜琬法師,他看到了北魏太武帝和周武帝滅佛,感到末法時期要來了,於是為了保存法寶,他把經典刻在石頭上,為了讓這些法寶能夠永世長存。所以我們看到,其實末法思想在隋唐時代已經開始興起,已經流行了。到了大概是唐太宗的時候,他把文成公主嫁到了西藏,從那個時候開始,西藏才開始有佛法,就是松贊干布統治的時期。之後赤松德贊的時候,又迎請了蓮華生大士,這已經是屬於盛唐時期了。那個時候,由於印度佛教已經進入了密教時期,也就是進入了晚期的階段,特別是後來印度佛教被伊斯蘭教的軍隊入侵的時候,當時很多印度的高僧都逃到了藏地,就把佛教帶到了西藏。所以,藏地的佛教接受的是印度晚期的佛教形式。那個時候,佛教就傳到了西藏,在元代的時候,由西藏傳到了蒙古,後來又影響到了不丹跟尼泊爾,這就形成了藏傳的密乘佛教。

    如果我們把佛教當作一個整體,比喻成一條大河,南傳上座部佛教就猶如上游,清澈而簡樸;漢地的大乘佛教就猶如中游,奔騰而多姿多彩;藏傳密乘佛教,就猶如下游,浩蕩而龐雜、繁多。所以,當我們現在看到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其實大家不用感到奇怪,它們都是屬於佛教的大河裡的一份子,它們呈現出佛教多姿多彩的一面。這是印度佛教大概一千五百年的發展過程和傳播到外面的過程。

    現在我又想再問大家,現在是不是末法時期?在上座部佛教並不認為現在是末法時期。因為上座部佛教很明確地提到:正法住世五千年。這裡所講到的正法住世五千年,和我們剛才講到的正法,稍微有點兒不同。剛才所指的是印度歷史上的正法時期。在那個時候,僧團是和合的,在經典,在教法上也幾乎是一樣的,相差不會太大,正法是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的。但是南傳佛教講到的正法,是從教法、修行和證果這個角度來說的。

    從教法方面看,南傳佛教相信三藏聖典和佛陀的言教還在;對於修行來說,現在上座部佛教還有很系統完整的禪修方法,也就是南傳的止觀禪修,戒定慧的傳承還在;對於證果,這個時期還可以證得聖道、聖果,上座部佛教所說的正法是從這三個角度來談的。這種說法,和北傳佛教講到的正、像、末三期的佛法很相像。北傳佛教在漢地的一些典籍也講到,正法時期是有教、有行、有證;像法時期是有教、有行、無證;末法時期是有教、無行、無證。例如唐代的良賁在《仁王護國經疏》的卷下裡說“有教有行,有得果證,名為正法;有教有行,而無果證,名為像法;唯有其教,無行無證,名為末法。”隋朝三論宗的祖師嘉祥吉藏在《法華義疏》卷五裡說:“佛雖去世,法儀未改,謂正法時;佛去世久,道化訛替,謂像法時;轉複微末,謂末法時。”北宋釋道誠撰的《釋氏要覽》卷中也說:“若正法時,有教有行有證故。若像法時,像,似也,有教有行,似正法時,則證果者鮮矣。若末法時,空有教,無修行者。”

    所以上座部佛教講到的正法跟北傳佛教講到的正法很相像。上座部佛教是從三藏聖典仍然住世跟有修行還有證果的角度來說的。目前,流傳在緬甸、斯里蘭卡、泰國一帶的上座部佛教,三藏聖典仍然很完整。我們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事情,例如阿首咖(阿育王),阿首咖(阿育王)是佛教中很有名的護法大王,但是在上座部的三藏裡竟然根本找不到他的名字,這就可以證明了上座部佛教所傳承的三藏是在阿首咖(阿育王)時代,或者更早時期就定型的。連阿首咖(阿育王)的名字都沒有被加進去,所以我們可以說巴利三藏是到目前為止最古老、最原始的佛教經典。

    同時,現在我們還可以修定證得禪那,可以修觀提升觀智,甚至可以在今生今世證得聖道、聖果,證入涅槃。一旦一個人已經證得了聖果,他就不再是凡夫而是聖者了。所以上座部佛教的傳承說到,佛陀的正法住世五千年。

    在這五千年當中,第一個千年可以證得四無礙解的阿羅漢,就是阿羅漢。也就是說,那個時候的人在斷除一切煩惱的時候,也可以同時證得四無礙解智。當然並不是說,所有在那個時期證果的人都可以證得四無礙解智。而是說那個時期有這樣的可能。

    到了第二個千年,就可以證得六通的阿羅漢。如果在那個時期證得阿羅漢果的話,可以同時擁有六通,不需要專門去修習。

    第三個千年可以證得三明阿羅漢。我們現在是佛滅多少年?兩千多少?現在是2552年,那麼現在是屬於第幾個千年?第三個千年。所以在我們現在這個時期,如果大家有系統地依照佛陀的教法修行的話,還有機會斷除煩惱,證得阿羅漢果,甚至還可以證得三明的阿羅漢。是哪三明呢?宿住隨念明、有情死生明跟漏盡明,也就是一般所說到的宿命通、天眼通和漏盡通。

    在近代的緬甸甚至還出現有六通的阿羅漢,人們普遍相信他們已經證果了,在他們證果的同時,呈現出很多的神通變化,例如有的人看到他們在天上飛,有的人看到他們從水中出來等等。但是因為經典裡面已經說到了現在已經不再是六通阿羅漢了,所以即使他們在證果的同時不用修行,神通自然顯現,他們仍然被稱為三明阿羅漢。

    到了第四千年,還可以證得純觀的阿羅漢,也就是說,那個時候如果是精進修行的話,還可以斷除煩惱,但是不可能證得神通。

 到了第五千年,想要斷除一切煩惱都很難,只能證得比較低的三個果位,就是初果:入流,二果:一來,三果:不來。

    在我們佛陀教法當中,可以證得聖果的時期一共有五千年,正法住世五千年就是從這個角度來說的。

    到了五千年之後,正法就逐漸地隱沒。到了五千年之後,最先滅的是《論藏》,之後是《經藏》,然後是《律藏》。《律藏》又滅去之後,只剩下兩部《戒經》,這兩部《戒經》滅了之後,那個時候的出家人只是披著袈裟,現出家相,但是他們既不持戒,也不修行,更談不上證果了。到了最後,佛陀的正法就完全地泯滅了,就是在五千年之後的時期。

    我們為什麼要在這裡講這些?為什麼要強調現在不是末法時期呢?是因為要讓大家生起對正法、對禪修的信心。曾經聽到有人說過,現在已經是末法時期了,你們不用修戒定慧了,修戒定慧是不可能成就。如果一個人懷疑現在是不是還能夠修戒定慧,是不是還能夠證得聖道聖果,這是修行五蓋中的什麼蓋?疑蓋。也是十四種不善心的什麼心所?疑心所。如果我們相信現在已經不可能再修行止觀,再依照戒定慧而斷除煩惱的話,或者說相信現在已經是不可能證得聖道聖果的時期,如果執取這種觀點的話,在上座部佛教認為這個是可以造成法障的邪見。就象有個庸醫,誤判你已經身罹絕症,他就會使一個人喪失了對生命的信心、對未來的希望。同樣的,這樣的邪見不知道斷送了多少人培養解脫資糧修行,或者說在今生證得聖道聖果的機會。

 所以,當我們知道現在還是正法時期,或者說現在正法還仍然住世,我們就應該生起信心,現在還可以修行,還可以斷除煩惱,還可以證悟涅槃。大家應該對法要有信心,對禪修、對戒定慧要有充分的信心。而且,從實際的例子上來說,也是還有很多的人,在現在這個時期,乃至就是在我們現在這個年代,他們仍然可以證得禪那,仍然可以證得觀智,甚至證得聖道、聖果,甚至還有神通。所以,我們要依法,我們要對法,對佛、法、僧要有信心。

    因為三藏還住世,所以佛陀的教法才能住世。那麼三藏是哪三藏呢?《律藏》、《經藏》、《論藏》。現在我們簡單地談一談《律藏》。《律藏》,巴利叫作Vinayapi?aka,是世尊為諸弟子制定的戒律、教誡和生活的規則。

    上座部佛教的《律藏》依緬甸的傳統就分為五大冊。第一冊叫做《巴拉基咖》,就是波羅夷。

 第二冊叫做《巴吉帝亞》,波逸提。

 第三冊叫做《大品》。

 第四冊叫做《小品》。

 第五冊叫做《附隨》。

     其中的《巴拉基咖》和《巴吉帝亞》這兩冊,又稱為《經分別》,Sutta- vibha?ga。這裡講到的經主要是指《戒經》——《巴帝摩卡》,就是《比丘巴帝摩卡》,《比丘尼巴帝摩卡》,也就是比丘的波羅提木叉,比丘尼的波羅提木叉,它詳細地解釋開、遮、持、犯。

 那《大品》和《小品》呢?《大品》一共有十篇,《小品》有十二篇,加起來是二十二篇。這裡的篇也就是篇章的意思,巴利就叫khandhaka。古代依梵文skandha,翻譯成什麼?犍度,或者翻譯成揵度。

    《經分別》,前面兩冊,注重在“止持”,也就是佛陀規定不能做的。例如,不能挖地,不能損壞植物,不能在非時食,不能夠接受金錢,這些是側重在不能做的。而《大品》和《小品》,是側重在“作持”,就是應當做的。“止持”就是說了不能做,你做了犯戒;但是“作持”,就是你要去做,不做就犯戒,它們的差別在這裡。例如,在《大品》裡面有個叫《大篇》的,講到如果有人要來求出家,你要如何給他出家?出家的程式怎麼樣?然後受戒的程式又是怎麼樣?等他受戒了之後,又要怎麼樣去教導他,然後,當他離開了戒師,又要怎麼樣去尋找依止師。《誦戒篇》,講到應該如何誦戒;《安居篇》、《雨安居篇》講到了在雨季的時候應該如何入雨安居。這些都是僧團運作的規範。第五冊叫作《附隨》,《附隨》也等於現在所說的附錄,一共有十九品,以不同的方式解釋前面所講到的戒的內容。《律藏》是一切比丘和比丘尼都應當認真地學習、仔細地研讀,並且確實地遵行的。  

    三藏的第二藏是《經藏》,《經藏》巴利就叫Suttapi?aka,是世尊以及聖弟子們的言行集。上座部的經藏一共有五部,即《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和《小部》。

    《長部》(D?ghanikàya),這裡的長是篇幅的長,是收錄篇幅比較長的經典,一共收了三十四部經。

    《中部》(Majjhimanikāya):收錄經文的篇幅不長不短,是中等,一共收錄了一百五十二經。

    《相應部》(Saüyuttanikàya),這裡的相應是按內容來分門別類,例如講五蘊的編在一起,講六處的編在一起,講十八界的編在一起,講四聖諦的編在一起,講緣起的編在一起,講八聖道的編在一起。它們按內容而編在一起,一共有五十六個相應,收錄了七千七百六十二部經。

    《增支部》(A?guttaranikàya),這裡的增是增添、更善、更上的意思。A?ga,是指“支”,也就是一項一項增上、增加。增支的編輯方法就象法數,凡是佛陀所講到的一法將編在一起,二法編在一起,三法編在一起。例如講到二法,就講到有止、觀,所以這是有二法;名與色這是二法。講到三法,例如說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是三法;講到欲界、色界、無色界,這是三法。《增支部》就是從一法一直編到十一法,所以有十一集,就是把佛陀所講的跟法、跟數目有關的經文編在一起,一共收錄了九千五百五十七部經。

    《小部》(Khuddakanikàya?),這裡的小並不是篇幅的小,而是指內容很龐雜,它把前面四部以外的所有經典都收錄在這裡面。比如《法句經》Dhammapada,如果要編在前面的四部的話,不知道要編在哪裡,所以就收錄在《小部》。《小部》一共有十五部,它們分別是《小誦》、《法句》、《自說》、《如是語》、《經集》、《天宮事》、《餓鬼事》、《長老偈》、《長老尼偈》、《本生經》、《義釋》、《無礙解道》、《譬喻》、《佛種姓》、《所行藏》。在緬甸。又再加上了《彌林達問經》、《導論》跟《藏釋》,成為十八部。《小部》是經藏五部中份量最大的,凡是不屬於前面四部的,都歸於《小部》。

    我們再看《論藏》,論的巴利叫(Abhidhamma),藏是pi?aka,這是對世尊教法要義的精確及系統地分類與詮析。這裡講到的abhidhamma,我們翻譯為“阿毗達摩”。abhidhamma是什麼意思呢?它是一個組合詞。abhi是上等殊勝的、卓越的意思,dhamma是法,法有很多種含義,有時候指一切,例如我們說的一切諸法;有時候專指有為法、行法,例如講到諸法因緣生;有時候又是指法所緣,有時候是指法界,有時候是指法處,有時候又專指善法,有時候是指現象、事物,有時候又專指佛陀的教法。在這裡,法是專指究竟、真實的法,特指佛陀所教導的法。

    在上座部佛教一共有七部論,稱為南傳七論,或者上座部七論:第一是《法集論》(Dhmmasa?ga??)或者又稱為《法聚論》。dhamma,是法,就是諸法,特指種種究竟法。sa?ga??是指集合、聚集、集合在一起的意思。這部論是整部《論藏》的根源,很廣泛地討論了種種究竟法。

    第二是《分別論》,這裡的Vibha?ga,是指分別、解釋的意思,在這部論裡把蘊、處、界、根、諦等法義分為經分別、論分別跟問分別這三種方式來討論。經分別是把《經藏》裡面的內容羅列出來討論,然後再以論的方式進行分析,再用問答來反復地抉擇。

    第三是《界論》(Dhàtukathà),以問答的方式編排,依蘊、處、界來討論一切法。

    第四是《人施設論》,(Puggalapa¤¤atti),puggala是人,pa¤¤atti是概念,在這裡面就討論了各種不同種類的人。

    第五是《論事》(Kathàvatthu),這部論是在第三次結集的時候,才由摩嘎離之子·帝思(Moggaliputta Tissa)所造的。他的目的是駁斥當時流行在阿首咖(阿育王)時代的種種邪見,因為那個時候有很多的外道假裝成僧人混進佛法,他們把很多的邪見也帶進來,於是摩嘎離之子·帝思大長老就在結集的時候,造了這部論,專門來破斥種種的邪見。

    第六是《雙論》(Yamaka),目的是為了解除種種名相術語含糊不清的地方,再解釋它們的正確用法。因為這部論所提出的問題都是以一對一對的方式來討論,比如是否一切法都有善因,是否一切善因都是善法,以這樣的方式來提問,就是一對一對的方式來提問,所以稱為《雙論》。

    第七是《發趣論》(Pa??hàna),這部論在《論藏》裡是最重要的,傳統上稱為《大論》(Mahà- Pakara?a),這部論跟前面六論稍微有點兒不同。前面的六部論側重在分析,分析諸法的名相,而這部論是用二十四緣的方法來貫穿一切諸法。緣就是關係、條件,把前面所講的法貫穿在一起。如果我們把前面這六部論所討論的法比喻成珠寶,那《發趣論》就是用二十四緣這條經線把所有法貫穿在一起。上座部佛教傳承認為這部論是最能夠證明佛陀具有一切知智的,因為這部論非常複雜,必須得先透過,先瞭解跟通透前面那幾部論,才有可能通達這部論。它屬於組織法,前面的屬於分析法,這個是屬於組織法。把前面幾部論裡面所討論講到的法都整理、統合起來。

    我們再看看“阿毗達摩”的來源。上座部佛教認為“阿毗達摩”是佛陀所說的,為什麼呢?因為佛音論師說過,“阿毗達摩”並不屬於弟子的範圍,而是屬於佛陀的領域。在解釋《法集論》的《殊勝義注》裡面提到,佛陀在證悟正自覺之後的第四周,就是第四個星期,坐在菩提樹附近的寶屋(Ratana- ghara) 裡面省察,省察“阿毗達摩”,現在菩提迦耶附近的寶屋,據說就是當時佛陀坐在裡面省察“阿毗達摩”的地方。這裡講到的寶屋,並不是說裡面都是由寶石所做的,而是佛陀當年省察“阿毗達摩”的地方,世尊在這裡就從《法集論》開始思維省察“阿毗達摩”。當他在省思前面六部論的時候,身體並沒有發出光芒,但是當他省察到第七部《發趣論》的時候,身體發出了很明亮、強烈的光芒。這種光芒一共有六種顏色,分別是藍色、黃色、紅色、白色、橙色,以及五種顏色的混合色。因為這證明世尊當時在省察非常深奧的法,所以最能夠體現佛陀所擁有一切知智的是《發趣論》。我們現在看到佛陀有些佛像的背光裡面所發出的這些顏色,呈現出藍色、黃色、紅色、白色、橙色跟五種顏色的混合色,這就是表明佛陀當時在省思“阿毗達摩”。而我們現在看到佛教的六色教旗,也是根據這個典故而設計的,也就是青、黃、紅、白、橙,再加這五種顏色的混合色。所以現在我們佛教的教旗六色旗,是這樣來的。

    同時,上座部佛教也認為“阿毗達摩”是佛陀教導的,佛陀並不是在人間直接向弟子教導,而是在三十三天界,向來自一萬個輪圍世界的諸天以及梵天人所開示的。佛陀在成道之後的第七個雨安居,到了三十三天界,Tàvati§sa。三十三天,古代又翻譯成忉利天,就坐在珊瑚樹下的黃色石座下面,用相當於人間的三個月時間向諸天開示佛法。當時,最主要的聽眾是釋迦菩薩以前的母親,她在菩薩出生之後的第七天就去世了,去世之後就投生到兜率天,當她投生到都西答天之後,就不再是個女的了,已經是一個男性的天子了。 

    當佛陀在天界講“阿毗達摩”的時候,為了維持色身,佛陀也會到人間的北古盧洲去托缽,當佛陀托了缽之後,就會到無熱惱池用餐,用完餐之後就走到旃檀林去做日間的住處,也就是做午休。那個時候,法將沙利子長老(舍利弗長老)就去到那裡,履行弟子的義務。然後佛陀就把當天在天界講的那些法要講給了沙利子聽。他說:沙利子,我今天講到的就是這麼些。佛陀把自己在天界講的法要交給了擁有四無礙解智的上首弟子,就象一個人站在岸邊,用手指著海洋。同樣的,世尊只是把法要交給沙利子長老,長老又可以用十種、百種、千種乃至十萬種方法來解釋佛陀講到的法要。之後,沙利子長老又把他從佛陀那裡所學到的法要,再傳授給他的五百位弟子,這樣就形成了“阿毗達摩”的傳承。

    有三種“阿毗達摩”的教法,第一種是詳盡法,這是佛陀教導諸天人的方法;第二種是簡略法,是佛陀教導沙利子的方法;第三種是中等法,就是沙利子長老教導他弟子的方法。所以說,“阿毗達摩”是佛陀所說,但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阿毗達摩”,是沙利子長老對佛陀教導的詮釋和發揮,我們既不能夠把“阿毗達摩”直接說成是佛陀一字不漏的論說,它畢竟還是沙利子尊者對佛陀所講到法要的解釋。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論藏》其實還是指中等法,佛陀在世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阿毗達摩”的論母,稱為(Màtikà)。當我們閱讀經典的時候,就會發現佛陀在世時,有幾種人是專門背誦經典的。專門背誦《律藏》的,叫作vinayadhara,“律藏持者”;專門背誦經典的叫作suttadhara,如果專門背誦長部的,叫作“長部誦者”,專門背誦《中部》的叫作“中部誦者”,專門背誦《相應部》的叫“相應部誦者”,而專門背誦論母的稱為“持母者” (Mātikādhara) 。

    佛陀在世的時候,“阿毗達摩”主要是以論母的方式流行。在第一次結集的時候,就把論母編在《小部》裡面。在《律藏》裡就提到了,第一次結集的時候,阿難尊者誦出了五部,其中的《小部》,就是除了四部之外,一切的佛語都編在《小部》。而在《心義燈》裡更補充說,當時阿難尊者是在誦完了四部之後,再把論母誦出來,之後再誦出《小部》裡的其他經典。在第三次結集的時候,就是阿首咖(阿育王)時代,七部論已經定型了,然後再由Mahinda阿羅漢傳到了獅子島,就是現在的斯里蘭卡,就形成我們現在看到的《阿毗達摩藏》。

 這就是“阿毗達摩”的來源。我們就可以說,因為“阿毗達摩”裡面討論的是非常精微、非常詳細的法,如果說“阿毗達摩”不是佛說的話,那麼我們會發現到,為什麼獨覺佛(辟支佛)不能夠說佛法呢?知道嗎?獨覺佛擁有智慧,可以沒有導師而通達四聖諦,通達諸法的真相。但是,由於他不具有一切知智,因此他沒有能力把所覺悟的東西很精確地表達出來。為什麼弟子可以說法呢?弟子的智慧其實是比不上獨覺佛的智慧,但是弟子為什麼可以說佛法呢?弟子所說的法其實是佛陀所教導的法,而不是弟子自己覺悟的法,弟子稱為被引導者。唯有佛陀才可以既無師自通地通達四聖諦,通達諸法,同時又可以把他所證悟的法,很精准地用詞語表達出來,這是佛陀的範疇。同時《經藏》裡面的《中部》第一百一十一經Anupadasuttaü《逐一經》是一部很特別的經,我們在其它的經典裡面,發現不到,但是這一部經就講到了,當時沙利子尊者是如何證得阿羅漢果的,經裡講的很詳盡。經裡說:這部經是佛陀所說的,佛陀描述當年沙利子尊者是修行逐一觀法而證得阿羅漢果。佛陀講到修逐一觀法的過程就是,沙利子尊者先進入初禪,從初禪出定之後逐一再觀照初禪名法的觸、受、想、思、一境性、作意、尋、伺、喜、樂、欲、勝解等等這些,這些都是“阿毗達摩”裡的範疇。


    我們再看看,沙利子尊者是在什麼時候加入僧團的?是在佛陀剛剛成道,過完雨安居之後去了王舍城那一年,也就是在佛陀證得正覺的一年之內,這是在佛陀弘法很早期的時候。我們沒有看到佛陀在其它經典裡直接教導沙利子尊者這麼樣觀法,但是這一部經說到了,所以我們可以證明,還有很多的法其實當時的那些弟子們是共知的,只不過,由於共知,所以在經典結集的時候,就沒必要很詳細地說出來。如果我們沒有“阿毗達摩”知識的話,我們根本看不出這部經典,其實在《義注》裡也講到了,這部經就是止觀雙運法。止就是先進入禪那,出定之後再逐一地觀。這部經叫作《逐一觀經》,就是逐一地觀禪那的名法。觀禪那初禪的心,然後觀觸、受、想、思、一境性,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都是這麼觀的。但是這部經也提到了,佛陀沒有教導非想非非想處,為什麼?因為這並不是弟子的範疇。所以我們在經典裡面還是可以看到,有些也是把“阿毗達摩”的一些教法收錄到《經藏》,只不過由於在聖典結集的時候,專門把分析法歸到《論藏》,而把指導止觀禪修或者說講到更具體的一些事件的時候,就歸為《經藏》,而《論藏》純粹是討論法義的。

Related Posts:

  • 阿毗達摩 第四十七講 阿毗達摩 第四十七講 緣起(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     緣起(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昨天晚上我們一起學習了緣起支當中的無明緣行,行緣識,今天我們將繼續來講緣起的部分。我們講到了行緣識之後,接著是識緣名色。在這裡,名色裡面的名是以“朝向故為‘… Read More
  • 阿毗達摩 第四十五講 阿毗達摩 第四十五講 眾生投生的法則     眾生投生的法則:昨天晚上,我們開始轉入了講離心路過程的內容,是以一個眾生死和生的這種過程來講。一個眾生在臨死的時候,他往往會體驗到一些徵兆。這種徵兆可分為三類:一類是業,一類是業相,一類是趣相。這些業,或者業相,或者趣相… Read More
  • 阿毗達摩 第四十九講 阿毗達摩 第四十九講 涅槃,證悟涅槃之道     涅槃,證悟涅槃之道:昨天晚上我們結束了對緣起的學習。緣起就是諸因、諸緣而生起的意思。佛陀講緣起主要是講生命的起因、生命的來源、生命的集起。但是當佛陀在講到,因為有了因、緣才會有果的生起之後,同時佛陀也講了,因為什麼樣… Read More
  • 阿毗達摩 第四十八講 阿毗達摩 第四十八講 緣起(受、愛、取、有、生、老死等)     緣起(受、愛、取、有、生、老死等):昨天晚上我們已經講了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我們今天晚上將把剩下的幾個緣起支講完。當我們講過了六處緣觸之後,接著我們講觸緣受phassapaccayà ve… Read More
  • 阿毗達摩 第四十六講 緣起 阿毗達摩 第四十六講 緣起(無明緣行,行緣識)     緣起(無明緣行,行緣識):為了讓大家更明白我們付出精進的必要性,我在這裡讀出雷迪西亞多所寫的一本《覺支手冊》,關於四正勤的部分,他裡面就講到了不要認為現在是二因結生者或者即使是二因結生者,我們就放棄了自己的修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