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8月 26, 2015

阿毗達摩 第三十五講

阿毗達摩 第三十五講 隨起的意門心路過程和純意門心路過程

    隨起的意門心路過程和純意門心路過程:心路過程可以分為五門心路過程和意門心路過程。意門心路過程又可以分為有限速行的心路過程和安止速行心路過程。有限速行的心路過程其實就是欲界的心路過程,也就是欲界心所發生的過程稱為有限速行心路過程。因為欲界的心路過程其速行心最多只有七個,稱為有限的。而安止速行心路過程又可以分為禪那速行心路過程和出世間的心路過程。禪那速行心路過程包括我們所說的證的色界禪那和無色界禪那,這種心所發生的心路過程稱為禪那速行心路過程。而一位聖者入果定的時候或者一位禪修者在證得聖道聖果的那一刻,所發生的心路過程稱為道果的速行心路過程或者稱為果定的心路過程。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限速行的心路過程。有限速行心路過程主要是在欲界發生的。這一類心路過程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隨起的意門心路過程,隨起的意門心路過程巴利叫做pa¤cadvàrànubandhakà manodvàrav?thi,pa¤cadvàra是五門,anubandhakà是緊緊跟著的,manodvàra是意門,v?thi是路,是心路。由於這類隨起的意門心路過程是緊緊跟在五門心路過程之後發生的,所以稱為隨起的意門心路過程,或者說是隨五門而生起的心路過程。還有另外一類是獨立的心路過程或者稱為純粹的心路過程。現在我們在這裡先講一講隨五門生起的意門心路過程。猶如鼓只是受到棍子的敲,敲一下它都會迴響很久,或者會產生一陣陣的迴響。同樣的,當五根門受到相應的五所緣撞擊一次,在五門心路過程之後,過去的所緣(由五門心路過程所體驗到的五所緣),它仍然會持續地呈現於意門,引發許許多多意門心路過程。由於這些心路過程都是緊跟著五門心路過程之後生起,我們就稱它們為隨起的心路過程。

    根據五門心路過程,隨起的意門心路過程又可以分為五種:隨眼門起的意門心路過程,就繼續取顏色所緣為目標;隨耳門起的意門心路過程就繼續取聲音為目標;對於取氣味為所緣的,隨鼻門起意門心路過程;取味道所緣的,隨舌門起意門心路過程;取觸所緣為目標的,隨身門起意門心路過程也是同樣的道理。

    到底我們平時所說到的看、聽、嗅、嘗、觸它們是如何發生的呢?它又如何被我們的心所認知的呢?我們現在在這裡就講一下,因為我們說到的眼門心路過程,雖然執行看的只是眼識那一刹那,但是真正能夠很清楚地識知所緣,並且知道這個是什麼,那是緊跟著之後生起的意門心路過程所產生的作用,在純五門心路過程裡面並沒有能夠如此清晰地、清楚地識知所緣的這種能力。我們舉當眼睛看到荷花為例子。荷花是什麼所緣?我們會說是顏色所緣。但荷花本身是概念,它是由若干顏色構成的形狀等等。我們就以這個來舉例說明,當我們看到一朵荷花的時候,如何從一看一直到我們知道這是一朵荷花來說明一下。

    首先執行看所緣的是五門心路過程,但是純五門心路過程只能獲取所緣的資訊而已,這就猶如拍照,它純粹只是受到顏色、受到光的撞擊而已。例如:這是有分流,有分流持續地不斷生滅。這個時候一個顏色所緣撞擊了有分心和眼門。在撞擊的那一刹那,一個有分心生滅過去了;緊接著有分就波動了兩下;然後就生起了一個五門轉向心把心流拉到這個顏色所緣;然後緊接著生起的是一個眼識,執行看這個所緣的作用;當眼識滅去之後生起了一個領受心;然後再生起一個推度心;再生起一個確定心。它們分別執行領受顏色所緣、推度顏色所緣和確定顏色所緣的作用;然後就生起七個速行心,繼續地取這一朵蓮花為對象;當速行心滅去之後,如果這一個所緣是很清晰,這稱為極大所緣,那有兩個彼所緣生起;彼所緣滅去之後又落入有分流。

    即使是這個眼門心路過程仍然能夠取這一堆顏色為所緣,但是純粹只是眼門心路過程,它只能夠獲取這一堆蓮花的顏色資訊而已,但是它並不能夠知道這個就是蓮花。

    當這個眼門心路過程滅去之後就落入了有分;若干個、無數次有分滅去之後緊接著生起一個意門心路過程,這個意門心路過程就稱為隨彼起的意門心路過程。tada就是剛才所說的那一個眼門心路過程, anuvattikà就是緊跟著轉起的、生起的,manodvàra是意門,v?thi是心路過程。

    這個心路過程再次緣取眼門心路過程剛剛識知的所緣。雖然顏色所緣已經滅去了,但是現在這個意門心路過程還是取剛才眼門心路過程所取到的顏色所緣。然後這個心路過程就有一個意門轉向心加上七個速行、兩個彼所緣、彼所緣之後落入有分。這種心路過程由於它並沒有涉及到眼識、沒有涉及到根識,它是屬於意門心路過程。而這個意門心路過程緊緊跟著五門生起所以稱為隨彼起,它也只是繼續取眼門心路過程剛剛識知的所緣。

    當這一個心路過程滅去之後緊接著又生起另外一個心路過程,整體的識知該所緣,就是顏色的所緣,組合所緣的資訊,將所緣的片段感覺組成一體,就是這一個。samudàya是集、收集,生起或集;gàhikà的意思就是把它收集在一起,我們可以說這就是組合的意思。這一個心路過程是緊跟著在五門心路過程之後生起的第二個意門心路過程。這個意門心路過程整體地識知已重複被前面兩個心路過程識知的物件,這個過程執行組合的作用,它把剛才前面兩個心路過程所收集到的這些顏色的資訊,把它組合成一個整體。就好像我們點了一個火把,然後快速地一轉,這個時候我們看到的火把是怎麼樣?是一個光圈。同樣的這一個心路過程就是把剛才收集到的顏色所緣整合起來。

    當這個心路過程滅去之後又落入有分,落入有分之後在很多的有分滅去之後,又生起了另外一個心路過程,這個心路過程就識知所緣的顏色(va??asallakkha?à),他就知道:‘哦,這是紅色。’這個心路過程——意門心路過程滅去之後又落入有分,在許多的有分生滅之後,緊接著又生起另外一個意門心路過程,領會所緣的形狀(vatthugàhikà)。

    當這一個意門心路過程滅去之後,緊接著又生起了另外一個意門心路過程識知這個物件的形體。剛才是領受,現在這個是識知。

    當這個心路過程完結之後又落入有分,緊接著之後又生起另外一個心路過程領會這個物件的名稱,他就知道:‘哦,這是蓮花。’

等這個心路過程滅去之後又生起另外一個意門心路過程,識知所緣的名稱,或者我們可以把它翻譯為辨識物件的名稱,他就知道:‘哦,這是蓮花。’

    當我們在看到一個物件的時候,真正眼門心路過程或者眼識,它純粹只是起到能夠識知物件的顏色資訊,然後再經過意門心路過程的重複不斷地加工、加工,然後我們就知道我們所看到的是什麼。例如:我們看到了顏色,當我們看到了這些顏色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這個是藍色。然後當我們知道它形體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這個是它的形狀,它有這樣的樣貌。當他識知名稱的時候,我們就把我們之前的回憶給它一個,這個是什麼、這個是什麼。例如:看到一個人來,那我們就知道這個是誰來了。

    其實在這裡講到的隨起意門心路過程還是很粗淺的。由於心生滅的太快了,我們根本就不能說在一個眼門心路過程滅去之後一定生起什麼。其實有很多意門心路過程還是在生起,重複剛才所看到的那個顏色。比如:有些人可以看書看得很快,一目十行。執行看的是什麼心路過程,是眼門心路過程,當他看之後他還必須要知道這是什麼字,然後還要從他以前所認知的記憶裡面知道這些表達的什麼意思,然後再把這些字串起來,它又是什麼意思。即使他是看的很快,我們說看只是能收集這些我們叫做白紙黑字的,是屬於眼門心路過程。當收集起來之後,緊接著的意門心路過程就不斷給它加工;加工之後接著又產生一個眼門心路過程,然後又有無數個意門心路過程對所看到的資訊進行加工;然後又有一個眼門心路過程,又有無數個意門心路過程給它加工。由於心的生滅是那麼的快,所以在一彈指,或者一眨眼裡面已經有幾十億個心路過程生滅過去了。同樣的即使我們看的再快、我們的反應再快,但是心路過程,它已經有無數個心路過程在那邊生滅過了。所以即使一個人看書看的再快,還是一個眼門心路過程和無數個意門心路過程,再一個眼門心路過程和無數個意門心路過程,就這樣形成了看一下東西,好像一目十行,他都能夠理解所看到的是什麼,我們說到的看就是這樣來的。

    當我們瞭解了這種隨起的意門心路過程的發生之後,我們就可以理解平時我們說到的好像很多現象是同時發生的,就是這樣來的。例如:當你們(在家人)在家裡開著空調,嘴裡又吃著東西,又看著家庭影院,家庭影院又有很精彩的節目、很好的音響。你的眼睛看的是什麼?看的是螢幕裡精彩的表演。你的耳朵聽的是什麼?聽的是那些音響。你的嘴裡吃的是什麼?吃的是零食。你的身體靠在沙發上、又享受著空調。我們坐在這樣的環境裡面,感覺好像這些全部都是同時發生的,是不是?會看到螢幕裡面所表演的又一起在動,又有聲音,身體又感覺會很舒服,又一邊品嘗味道。

    但如果我們現在知道心路過程它的很快生滅之後,其實它們並不是在我們的心裡面同時認知的,因為一個心只能緣取一個目標。或者更加恰當地說一個心路過程只能認知一個目標,不可能認知很多的目標。由於心路過程生滅的太快了,我們所說的感受到一種好像又有聲、又有色、又有觸、又有味,這些其實是不同的五門心路過程和無數的意門心路過程交替發生,使我們感覺到好像這些是同時發生而我們的心能夠同時認知的。

    哪怕只是在一秒當中,我們的眼門心路過程、意門心路過程都可以識知無數多次的顏色所緣,而同時我們的耳朵在一秒鐘當中能夠識知無數次的聲音所緣,緊接著無數次的意門心路過程也可以識知無數次的這些聲音的資訊並對它們進行加工。由於這樣,在一秒當中這些不同的心路過程在交替著發生,交替著對這些資訊進行加工,所以我們說這些東西感覺是同時發生的。其實由於心路過程生滅得太快,使我們並不能覺察到它們不是同時發生的,由我們的心路過程去認知的。

    先不要說心路過程發生的那麼快,我們就用以前看電影來說吧。看電影在一秒鐘有多少幅電影的膠片過去?二十四幅是不是?但是我們看電影會不會感覺到好像跳來跳去呢?還是感覺它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是一個連續的過程。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它們都是不斷地發生的。但是由於在一秒種它只是分為24份,或者我們看到的是二十四分之一,在一秒當中重複了24個影像,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些是連續發生的,更何況心路過程它們發生的那麼快。又有如我們看到的雨滴,它並不是一個小雨滴,而總是呈現一條線,是不是?就是由於我們的心和我們的意門它會取同樣的一個所緣,然後會殘留一些印象,然後這些印象就給我們的意門心路過程提供了認知、收集、加工,再給它一些名稱、給它一些概念這樣一種機會。這個就是隨五門起的意門心路過程。

    接著我們再講一下獨立的意門心路過程。獨立的意門心路過程是指這一種意門心路過程純粹只是我們說到的想、我們在思考、在想,而並不是在我們看到之後發生的那一連串的思維,或者聽到之後發生的思維。哪怕是我們閉上眼睛,或者好像眼光發呆,但內心還是一直在思維,這一類的意門心路過程我們稱為獨立的意門心路過程。也就是說,這種心路過程並不是發生在五門心路過程之後。

    可能有的人就會問:“為什麼意門心路過程可以不用依靠五門心路過程就直接能夠呈現在意門裡面的呢?”在這裡我們來看一看獨立的意門心路過程,有多少種情況可以作為所緣而呈現的,也就是我們先來研究一下獨立意門心路過程的所緣可以分為幾類。

    根據《法集論》Dhammasanga?? 的《義注》的A??hasàlin?裡面講到了有三種可以使意門心路過程發生的情況。

    第一叫做di??ha,di??ha的意思是曾經體驗過的,也就是由五門所體驗過的,這一種就是我們平時說到的記憶或者經驗。例如:我們曾經看過的一樣東西,我們可以很久都可以回憶起來。這種能夠回憶起來自己過去曾經經歷過的物件稱為di??ha(體驗過的)。例如:在小時候或年輕時候聽過的一首歌,即使我們現在沒有聽到,但我們仍然還是對它很熟悉,這就是由於曾經體驗過的,被五門體驗過的所緣。當我們的心在取這種曾經體驗過的所緣為現在意門心路過程所緣的時候,這是一種。

    第二種,稱為suta,suta的意思就是聽說。當五門體驗過之後,然後又聽他人說,聽說之後,他會對曾經體驗過的東西,雖然現在還沒有真的體驗,但是他會有一定的經驗。假如今天早上是端午節,那麼我們說今天是端午節,將會有粽子吃。這個時候聽到粽子,雖然你還沒有看到粽子,或者你現在並不是正在吃粽子,但是由於過去你曾經吃過粽子,所以現在你一聽到:“哦,今天有粽子吃。”你就聯想到粽子在你的前面,然後體驗它的味道如何。這些是由於聽說了之後,你把過去的經驗和現在所聽來的資訊重合在一起,於是你就知道現在是怎麼怎麼樣,或者這種感覺、這種感受是怎麼樣,這是屬於聽說。

    還有另外就是兩者一起,你既體驗過又透過聽說,然後你聽說的是你曾經體驗過的東西,那麼這稱為兩者,叫作ubhaya sabbathà。

或者更嚴格來說,聽說。也許你並沒有見過一個人,但是你經常聽說,然後你就會對他充滿了想像,這個時候你聽說他將會來,那你將會想像他怎麼樣怎麼樣。而對於兩者呢,你曾經見過這個人,現在你聽說他要來了,那麼你又會去想像他會怎麼樣怎麼樣,或者他來的時候他是怎麼樣的相狀,這個稱為兩者,就是對於聽說來的資訊又有過去的經驗,這是在A??hasàlin?裡面所講到的三種。

    而在Dhammasanga??的m?la??kà裡面,就是在《複注》裡面又提到了有另外幾種。一是saddhà,saddhà是信仰或者信心。由於有了信仰也可以使一個人取到一個所緣。例如:我們大家都沒有見過佛陀,但是一旦提到佛陀,你能夠把佛陀的形象想出來嗎?可以嗎?可以。或者有些基督徒,由於他們對上帝或者對耶穌有信心,他們在祈禱的時候他們也能夠感受到上帝的愛,或者上帝就在關愛著他。或者有一些神教徒,他們相信某類的神,他們會感覺好像神在保佑著他,等等這些是由信心而來的。雖然這種體驗不一定真實,例如:我們在夢中見到佛陀或什麼,這些也許不是真的體驗,但是由於你有了這種信心,他仍然能夠成為你意門的所緣。乃至到你坐在那裡閉著眼睛想著佛陀,難道你想的佛陀真的是你見過的嗎?不是。這是由於信心而產生,使物件(所緣)能夠成為我們意門心路過程認知的目標。

    還有另外一類是喜歡(ruci)。由於喜歡一個所緣,然後我們經常會取這樣一個意門所緣。例如:你喜歡做什麼東西的時候,你會經常想著它,即使你從來沒有體驗過,由於你很喜歡,你仍然可以把這個物件當成你意門的所緣。例如:你喜歡幻想,由於你喜歡那個物件,所以他可以成為你意門的所緣。

    另外一個是di??hinijjhànakkhanti,就是接受的觀念。di??hi是指觀念、想法,nijjhàna的意思就是我們所喜歡的或者我們所理解的,然後再加kkhanti就是認可的、所接受的。如果你接受了某一個觀念、某一種想法、看法、或某一類知識,你對這類知識就會形成自己的一套想法、觀念、理論。例如:你是學藝術的,那麼你對藝術會有自己的一套看法、理論學說或者一些表達方式。如果你是學電子的或者是學哲學的,那你對哲學又會有一套觀點,或者個人的理論。這就是我們所接受的觀念,然後這些觀念或者這些學說可以成為我們意門所認知的目標。

    還有一種是推理,àkàra的意思是行相,也就是各種不同的特徵,parivitakka是推理,也就是我們說到的邏輯。透過A我們知道B,或者透過沒有A,我們知道B的不存在,等等這些都是屬於推理。這些推理可以由我們現有的一些經驗或者現有的一些目標,推理到另外一個我們從來沒有經歷過的但是它有可能發生的,或者根據我們的經驗,我們知道有了某一個現象發生,緊接著另外一種現象會發生。例如:現在突然烏雲密佈、電閃雷鳴,我們就知道會怎麼樣?可能快下雨了。或者可以根據一些天象,例如:天上的雲象破絮雲,可能就快要下雨了;如果早上出了霧,我們知道今天可能會天晴,這些其實都是推理。還有數學、或者很多理論、邏輯學、哲學它們都涉及到很多推理。推理也是意門心路過程的作用,它是透過這種推理得出的答案,透過A而知道B,這種答案也是我們意門心路過程的作用,它可以成為我們意門心路過程的物件。

    這四種是在m?la??kà裡面講到的,在其他的??kà裡面又講到了還有另外可以影響我們意門心路過程所緣的一些, kammabala就是業力。例如:當一個人快要死的時候,由於業力的成熟,他會怎麼樣?會看到業或者業相或者趣相。這一種在臨死速行的意門心路過程,即使他再不願意但是他仍然還會看到,這是由於他的業即將成熟,這種業力導致他能夠體驗到、能夠看到這些,有時並不是他想的,只要他的業即將成熟,他就可以看到這些。而同時,我們說有分的所緣是什麼?或者結生的所緣呢?結生的所緣其實也是由於業力,使我們體驗到結生的所緣,而成為有分的所緣。這種由於業的成熟,而使我們不想它也會浮現,這是由於業力造成的。

    還有另外一種是神通力,iddhabala是指透過神通可以影響另外一個人,或者透過神通他變現出一些東西而使另外一個人看到。這是一個人顯現的神通使另外一個人看到而成為那一個人的意門的所緣,甚至我們說到的有時候我們可以用意念去控制一個人去想什麼東西,這個也是屬於這一類。

    還有界的動搖(dhàtu khubh), dhàtu khubh是界的動搖,或者我們更好理解就是四大的不調。例如當一個人在生病的時候,會看到什麼?滿天星。我們可以說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睡覺的時候做夢,很多時候的夢是由於四大不調造成的。例如:看到山崩、看到發大洪水、或者看到自己掉入坑、或者看到自己在飛。這些是由於身體地、水、火、風的動搖而在意門裡面呈現出來。這種就是四大不調,比如:在一個人生病或者睡夢的時候出現的,而由於四大的動搖使我們能夠看到一些景象,這些景象是屬於意門的所緣。

    還有另外一種叫做devànubhàva sàdhana,也就是天神的影響,這裡的天神更精准地來說應該是鬼神的影響或者非人的影響。例如有時候有一些天神報夢的,他會告訴你什麼什麼,這就是天神影響,或者這種意門心路過程所呈現的目標類似民間說的托夢,就是這一類的。當一個人在睡眠當中或者在精神恍惚的狀態,或者有些人在他的不善果報成熟、他的業報很低劣的時候,會有一些強力的非人類似附體的。或者由於有些人學了某些術數,邀請一些非人來上他的體,這個時候他的意門心路過程、他的想法等等,已經並不是他自己的。或者神智不清的時候,是另外的一些眾生在控制著他說出一些話、做出一些事情,他的神智模糊。或者在睡夢當中有一些過去的親戚去世了,或者有一些天人等等把一些資訊告訴他。這一類稱為天神的影響或者鬼神的影響。

    還有另外一種稱為anubodha,anubodha直接翻譯成隨覺。隨覺類似我們現在所說到的觀照、觀智,我們稱為隨覺智。這是一種lokiya¤à?a世間智,它不是出世間智。現在大家知不知道什麼叫四聖諦呢?知不知道?知道。或者我們說到的苦,一旦講到苦,好像我們真的有體驗一樣。但如果我們對於苦只是透過想像、透過推理,那只是叫做接受了觀念,或者純粹只是推理這一類的範疇。而當一個人如果能夠用觀智去照見的時候,那個時候他可以稱為用隨覺智去覺知。而對於涅槃,如果一個人沒有涅槃的體驗,但他也可以通過隨覺智了知諸行的壞滅之後他將會有涅槃的體證,這也是屬於隨覺智,這種隨覺智是屬於世間智的範疇,它是屬於意門的所緣。

    還有最後一種是證悟,巴利叫做pa?ivedha,pa?ivedha直接翻譯成通達,這裡是指通過出世間智而證悟涅槃,或者通過出世間智他了知四聖諦,這稱為證悟。而通過世間智這個稱為隨覺,出世間智的範疇稱為證悟,也就是我們所說到的如實知、如實見yathàbh?ta¤à?a、yathàbh?tapajàna或者yathàbh?tadassana這是屬於證悟,這些都可以是意門心路過程的所緣,或者都可以影響到意門心路過程所取的物件。在十九、二十世紀,緬甸偉大的論師雷迪西亞多,他就曾經對這些意門心路過程進行了概括。雷迪西亞多舉了意門心路過程的幾個來源,他說可以從以前直接體驗到的或者根據以前直接體驗到的再加以推測,或者由於相信、由於觀念、由於推理等等,之後所接受的一些觀念、一些見解,還有可以透過業力、神通力、四大不調、鬼神的影響、觀照和證悟等等。雷迪西亞多解釋,如果一個人只是清晰地體驗到某一種目標、哪怕只是一次,即使過了很多年、哪怕過了一百年之後,由於這一種目標在因緣具足的時候也有可能令有分波動,已經受到過去體驗滋養的心是非常容易受到它們影響的。當它遇到五所緣的任何一種的時候,這種所緣就能觸發一連串的心流而識知上千個過去所體驗的目標。

    例如:我們走在街上突然聽到一首歌曲,一首很多年前的歌曲,我們一聽到這首歌曲然後立刻引發出我們的一連串的回憶,在過去怎麼怎麼樣。或者我們經過某一個地方,你在這個地方曾經發生過什麼事情,你又去聯想、回憶,這些就是這種情況。

    不斷受到這些過去體驗所刺激的心流,它們時時刻刻在尋找著機會從有分裡面出起,以清晰地識知目標。因此有分心裡的作意心所不斷地令到有分波動,以及不斷地把心轉向由於因緣已經具足而呈現的目標。即使有分心已經有它自己的目標,但它還是傾向於取其他的目標。由於有分心不斷地蠢蠢欲動(經常波動),當某一個目標基於其他因緣而足夠明顯時,它就能夠使心流從有分心當中拉出來,而表現為意門心路過程的目標。

    在這裡我們就知道所謂的記憶、回憶是怎麼樣來的。如果我們再從阿毗達摩或者從觀智的角度來分析所謂的記憶,那麼記憶其實只不過是意門的所緣而已,是不是?但是由於我們一直擁有執著所緣的這種特性,或者基於所緣我們的心習慣性地不如理作意,認為它是常的、樂的、我的、淨的,於是我們認為那些記憶是真實的。由於這種記憶對我們來說好像有一種連貫性,於是我們會認為可能這些是“我”、我過去怎麼樣、我過去怎麼樣,但是透過觀智我們會發現到,例如:現在大家回想20年前發生的一件事情,20年前某一個人對你說過一句話,那句話太刻骨銘心了,所以使你現在一旦想起你都歷歷在目,很清楚,你感覺到好像猶如身臨其境,仍然是回到過去那個情景一樣。

    然而我們來分析一下,過去說這一句話的那一堆名色法滅去了沒有?早已經滅去了。過去所說的那一句話已經滅去了沒有?已經滅去了。過去所謂聽的那一堆名色法,那個人滅去了沒有?早已經滅去了。如果它們真的可得的話,把當時的聲音拿過來,可以嗎?

    過去滅去的早已經滅去,滅去的東西不留任何痕跡。當時我們的耳門心路過程和意門心路過程在體驗這些的時候,當時的心其實也已經滅去了,當時所說的那些聲音被當時的耳門心路過程和意門心路過程識知之後立刻就滅去了。但是由於之後的意門心路過程它不斷地再繼續取所體驗過的目標,然後不斷重複地取,這個就形成了我們叫做印象。而由於我們的心又有一種能力,它能夠再繼續取過去的目標,在之後再去取過去的所緣的時候,那麼過去的所緣其實早已經滅去了,只不過現在所謂你感覺到很真實的記憶只是現在意門的目標而已,是不是?現在的意門心能不能持恒的保持下去呢?不可能的,它還是刹那刹那生滅的。

    由於過去的那一些東西它可以形成一種概念或者一種印象,重複地給我們現在刹那、刹那生滅的心所認知,而我們的心又習慣性地會執著於所緣是我、或者我的、或者他、或者他的、有人。於是對於自己的這一堆名色我們又習慣地執著這個是我,我能看、我能聽、我能想,於是就形成了好像我們的生命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但是從究竟的意義上來說,它只是一個所緣而已。所緣也許是不真實的,因為我們的意門心路過程能夠取過去的所緣。

    對於五門心路過程來說,五門心路過程只能取現在所緣,就是現在存在的它能夠取到,過去的不能取到。但是意門心路過程可以取四種所緣:第一是什麼?現在所緣可以取;第二可以取過去所緣;第三可以取未來所緣。我們講到的回憶就是意門心路過程去取過去的所緣。我們說到的計畫、期待、想像、憧憬,這個是取未來所緣。還有取離時的所緣,例如:純粹的概念,概念是沒有時間觀念的。或者我們取所謂的時間,其實這個也是一種概念。概念是屬於離時,就是沒有時間的所緣。

    所以我們的意門有這樣的能力、有這樣的作用,它能夠取某一種記憶,之後成為現在生滅的意門心路過程的目標,所以我們感覺好像過去是我的、現在還是我的,只是它不再重複而已,其實並不是這樣。

同時我們學過這些心路過程之後,我們現在就不要去怪說,有時我們在修行的時候我想不去想它,但是它自己跑來的。其實由於我們的心生滅得太快了,如果我們的心不去轉向於它,它不可能生起。在這裡我們再講一下,意門心路過程在什麼情況下才會生起呢?意門心路過程這些心它是不是有為法?是不是?它是有為法還是離開因緣而造作的?有為法。對。它是有為法就必定有它形成的原因,也就是說意門心路過程心要生起必須得具足種種的因緣,而不可能純粹只是生起、不用依靠條件的。到底意門心路過程的因緣是什麼呢?我們去看一下。

    因為有了心所依處才會有意門心的生起,我們說到“想”,“想”這種心必須要有物質的基礎。在五蘊的世間裡面必須有物質的基礎,心所依處是它的依處,還要有所緣,同時它還必須具足意觸。意觸可以分為3種:

    一種是有分意觸,有分意觸是指如果沒有有分,意門心路過程不可能生起。

    同時還要有前生意觸,前生意觸包括兩種:第一個速行的前生意觸是意門轉向心,而第二個速行的前生意觸是第一個速行心。也就是因為有了一個心接一個心的滅去才會有後後的心生起。

    同時還有俱生意觸,因為心不可能單獨生起,它必須伴隨著一定的名法。例如:我們回憶起過去的一首歌,這個時候很可能會是一種貪的速行生起,貪的速行如果擁有邪見又有歡喜的話,它就有20個心所,那麼就變成一個心再加上19個心所,這19個心所就是它的俱生意觸。

    同時還必須有作意。意門轉向心的作意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作意,所緣也不可能呈現。因此在意門心路過程裡面所緣並不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由於心的力量、由於作意的力量,我們可以把心轉向於所緣。

    例如:如果我們兩個相識,我們兩個曾經是好朋友,這個時候我叫你想一想過去怎麼怎麼樣。這個時候你的心就立刻去作意,就是把你的心導向過去曾經所體驗過的,過去體驗過的那一些所緣成為你現在意門的所緣。這個就是我叫你想起什麼東西。如果你的心沒有導向、作意過去曾經所體驗的所緣,那麼會有現在我想、我回憶的意門心路過程的所緣生起嗎?會不會?沒有。


    因此在意門心路過程裡面作意是很重要的,就是你去想它、去取它為現在意門心路過程的所緣。雖然所緣可能是過去的,但是現在意門心路過程可以取過去的物件為現在意門心路過程的物件。這就是作為意門心路過程速行它的四種緣,也就是我們平時說到的想、回憶、推理等等,它都必須有這些緣的生起。其中任何一種緣缺乏了,都不會有意門心路過程心的生起。我們今天講心路過程就先講到這裡。明天我們繼續講所緣和心之間有什麼關係。我們再講三種所緣和為什麼我們在體驗到不同所緣的時候有不同的心路過程發生。今天就先講到這裡。

Related Posts:

  • 阿毗達摩 第三講 阿毗達摩 第三講 兩種諦與兩種教法、阿毗達摩的特點及學習阿毗達摩的意義     兩種諦與兩種教法、阿毗達摩的特點及學習阿毗達摩的意義:昨天我們大體地談到了印度佛教的一千五百年,同時又談到了“阿毗達摩”的來源。今天我們將進入“阿毗達摩”的學習。當我們在討論“阿毗達摩”… Read More
  • 阿毗達摩 第七講 阿毗達摩 第七講四界分別觀之詳盡法及18種真實色法     四界分別觀之詳盡法及18種真實色法:在昨天晚上我們大家一起學習了如何透過簡略法來修習四大。修習四大可以分為兩種方法:一種是簡略法,一種是詳盡法。透過簡略法來修習四大,也就是透過辨識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的十… Read More
  • 阿毗達摩 第四講 阿毗達摩 第四講 三藏與三學的關係及概念法     三藏與三學的關係及概念法:我們在上一節課談到了“阿毗達摩”,在講到“阿毗達摩”的時候,我們先要清楚有兩種諦,同時又講到了學習“阿毗達摩”的意義。我們為什麼要學習“阿毗達摩”呢?我想問問大家,大家想不想要瞭解自己的身… Read More
  • 阿毗達摩 第六講 阿毗達摩 第六講四界分別觀修習之簡略法     四界分別觀修習之簡略法:上一次我們開始講到了色法,色法可以分為四大以及四大所造色。四大就是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這是構成一切色法、一切物質現象的基礎。又講到四大裡的地大特相是堅硬;水大的特相是流動;火大的特相是熱或冷… Read More
  • 阿毗達摩 第五講 阿毗達摩 第五講 色法、四大界     色法、四大界:我們在前幾個晚上一起學習了“阿毗達摩”的概論或者導論。我們從佛教開始談起,然後談到經典的結集以及三藏,之後又講到了“阿毗達摩”的來源以及兩種諦:世俗諦與勝義諦。然後再談到了學習“阿毗達摩”的意義,以及學習到三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