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摩 第十五講 七種遍一切心所之名命根和作意心所
七種遍一切心所之名命根和作意心所:前面學到了“阿毗達摩”當中,心所的部分。心所一共有五十二種,又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是遍一切心的心所;第二類是六種雜心所;第三類是十四種不善心所;第四類是二十五種美心所。我們一起學習了七種遍一切心所當中的觸、受、想、思、一境性。今天晚上將繼續來學習剩下的兩種心所:即名命根和作意。下面我們再講另外一種心所:命根。命根有兩種:一種是在色法裡的命根,稱為色命根。色命根是指存在於業生色法、業生色聚裡面的究竟色法,它起到維持俱生色法生命的作用。我們在這裡講到的命根是名命根nàma-j?vitindriya。名命根是維持心與心所的生命力,以使它們可以在其生命期間存在與持久。否則,它們將會在還沒有完成執取與認知所緣之前即滅去了。也就是說,名命根的名法是支援和支配它的生命力。根indriya,意思是以支配為意,也就是在某一種法裡面,能夠起到支配、控制、作用的這一種力量,我們稱為根。
對於名法來說,因為名法認知物件的這種能力,所以它必須得要有一種名法(一種心理作用)去維持它,能夠維持這一堆心理作用一起產生對所認知的目標執行作用的這一類的心理,我們稱為名命根。它的特相是維持相應名法。也就是說任何一種心理的生起,它不會單獨的生起,都是會有若干個跟它相應的一起來運作。例如:我們只是很簡單的看,平時我們只是說這個看的動作,但其實它已經涉及到很多的心理作用。看就包括了心去了知對象,又包括了心與對象接觸,又包括看的感受,又包括看能夠認知這個是什麼物件,又包括它的意志作用等等。其中能夠維持看這種存在的生命力,我們稱為名命根,在眼識裡面的名命根。
除了名命根之外,其它和它一起作用的、一起對所看到的物件產生作用的,我們稱為和名命根一起生起的相應名法。也就是說,好象我們現在大家共同去完成一項任務、一項工作,除了我們個人之外,還有我們一起工作的那些人。同樣的,當心去認知目標的時候,它也不是單獨運作的,是一起運作的。那麼,名命根在這一系列的心理作用當中,它就起著維持它們生命力的作用,它的作用就是使它們能夠發生。現起表現為能夠維持名法的存在。所有的心與心所能夠起到作用,起到認知目標的作用、朝向目標的作用,是因為有命根的促成。如果我們要理解命根,就可以把它理解成:這個是名法的生命力,認知物件的生命力,這稱為名命根。下面我們再看另外一種很重要的心所(心理作用),稱為作意。作意的特相是指引相應名法朝向所緣;作用是把相應名法與所緣連接起來,也就是說,把心和心所認知的物件連接起來;表現為面對所緣。作意是能令心朝向目標的心所,惟有通過作意,目標才能夠呈現在心中。為什麼稱為作意呢?我們再看看作意到底是什麼意思?
作意的巴利語叫做manasikàra,是由manas再加kàra所組成。manas意(心意的意),再加kàra作(工作的作)組成。所以就稱為manasikàra,直接翻譯為作意,有時候也翻譯為思維、注意或者思念。但我們翻譯為作意是很准的。如果是用英文來說,它的意思就是intension,注意的意思。作意能夠直接影響心的品質。作意分為兩種:一種稱為如理作意,另外一種稱為不如理作意或稱為非理作意。
什麼是如理作意呢?如理作意的巴利語稱為 yoniso manasikàra。yoniso是巴利語yoni的從格,巴利語的名詞一共有八個格,例如有主格、賓格、呼格、屬格、具格、從格、在格等等。這裡的yoniso是從格,yoni是什麼意思呢?是起源、原因,或者生,還有胎的意思。它的從格的意思就是從根源上或者從根本上、從原因上,古代翻譯為如理。如果把yoniso再加上manasikàra,直接翻譯就是如理作意。如理作意是什麼意思呢?在英文裡面就叫right intension,就是正確的注意。
另外一種作意是不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是在yoniso前面再加上否定的首碼,就變成ayoniso。也就是yoniso本身是從根源上的,我們古代翻譯成如理,再加上a,就是不,或者非,或者無。例如,我們把arahant(阿羅漢),阿羅漢是什麼意思?古代翻譯成阿羅漢。它的巴利語叫做arahant。raha就是秘密的、隱藏的,甚至說就是偷偷摸摸的,再加上a就是沒有秘密的、沒有隱藏的。所以arahant就是在身、語、意三業都沒有隱藏的,沒有秘密的。
例如:我們說的nicca是永恆的、恒久的,再加上a,anicca。anicca是什麼意思?是無常。或者我們又說ra?a,ra?a是爭吵,或者說古代又翻成ra¤¤a就是爭吵、嘈雜的,再加上a,是什麼意思?阿蘭若,ara¤¤a 就是安靜的地方、無爭處,沒有爭吵的地方。所以,阿蘭若就是沒有爭吵的地方。又比如說,經常念叨的amita,mita是什麼意思呢?是有限的、有限量的,再加上a,就是無限的、無量的。所以在很多的詞裡面,如果再加上a,它就表示否定。
比如說,現在yoniso,再加上a,就是ayoniso,就是不如理,再加上manasikàra,就是不如理作意或者簡稱非理作意。如果非理作意,英文叫做 wrong intension 。就是錯誤的注意。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它們之間的關係是怎麼樣的呢?我們嘗試以意門心路過程來講一下。
首先應當要瞭解我們心的運作。具體心的運作我們將會在講完心法之後,在講到心路過程的時候再一起來學習。但是,我們在這裡再簡單地講一講心的運作。當我們的心接觸到任何一種物件的時候,首先會生起一種轉向心。轉向心有兩種:一種是五門轉向,一種是意門轉向。轉向心的作用就是把心拉到所緣裡面去,就是轉到所緣。
例如:現在這裡突然有人叫我們,我們把注意力轉到那邊去,這個叫做轉向。同樣的,如果沒有轉向,接著的心理活動不能產生。所以首先第一個心識刹那是轉向,以意門心路過程來說,轉向了之後,接著會有幾個稱為速行心的,速行心是主要負責造業的心。對於凡夫和有學聖者來說,欲界的速行,或者三界的世間速行,必定不是善就是不善。
在轉向的心裡面,如果是五門轉向,它有十一個名法。如果是意門轉向,它有十二個名法。在這些名法,就是在一個心識刹那裡面,有若干種心理作用在同時執行著把心拉到物件的作用。其中有一種心所(一種心理作用)就是作意。這裡的作意心所,它承擔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這一轉向心的作意是正確的去注意目標的話,那接著的所有的速行心,就是造業的心,它都是屬於善的;如果是錯誤的注意的話,它都是錯的。我們再用圖表來看一看它們之間的關係。
若意門轉向心的作意心所是如理作意,緊接著的速行心必定是善心,這裡我們就以意門心路過程為例子。
當心接觸到對象的時候,必然的,心會做出一系列的反應。這一系列的反應表現在道德上,或者從倫理學的角度上來說,它可以分為善或者不善兩類。
善或不善,這兩類心到底是怎麼樣產生的呢?它就和轉向心裡面的作意心所息息相關。在一個人的心流不是很活躍的時候,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的心還沒有處在看、聽、嗅、嘗、觸、想這種狀態,那個時候我們稱為有分心。有分心一個接一個,極快速地生滅。一旦有目標呈現在意門,這個時候就生起了一個心,這種心能夠使心流轉向於目標。因為這一個心是由意門所轉向的。
就正如說,好像當我們睡覺的時候,突然聽到有人叫我們,那個時候我們睜開眼睛,這個時候睜開眼睛類似於轉向那個作用。因為有了睜開眼睛,我們接著會看:哦!到底是誰叫我們,是不是?這只是個比喻。在這一個轉向心裡面,有一種心所稱為作意心所。
轉向心裡面有很多的心理作用,例如有一個心識,還有觸、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尋、伺,有這些心所。其中的作意心所,就能夠把心轉到物件裡面去,它起到這樣的作用。但是,它轉的好與轉的不好直接影響到緊接著生起的那些心。
如果這種作意是如理作意,就是我們說往好的地方想,緊接著所產生的速行心,一般意門轉向心和欲界的心路過程,速行都是七個,緊接著的速行心就必定是善心。為什麼呢?因為意門轉向心能夠把心流拉向物件,如果拉的方向是正確的話,那麼一系列的心都是正確的。
如果意門轉向心的作意心所是往壞的地方想,往不好的地方想,這個我們稱為不如理作意,緊接著生起的速行心必定是不善心。
例如:這些是有分心,等有分心滅去之後,生起了一個意門轉向心,這意門轉向心承擔著把心流拉向對象。如果它拉的方向是好的,那生起的是善心。如果拉的是不好的話,那我們稱為不如理作意。只要是不如理作意,緊接著生起的所有速行心,七個速行心都是不善心。
當速行心滅去之後,通常會落入有分。如果物件是很清楚的話,那麼它還會有兩個彼所緣生起。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關係呢?也就是說作意心所如果是對的話,緊接著就是善心。作意的心所是不對的話,生起的是不善心。為什麼呢?我們舉開車的例子來說吧。
比如說:如果一個司機開著一輛車,到了分叉的路口,到了十字路口。假如說一條道路是往好的地方走,一條道路是往不好的地方走,如果司機把方向盤打向左邊,如果左邊這個是不好的話,那麼,一旦司機把方向盤打到左邊,所有在車上的乘客怎麼樣?車會怎麼樣?都會開向錯誤的方向,是不是?如果司機又把方向盤打向右邊,右邊就好比是好的地方,那這個時候整輛車連同乘客都會往正確的方向行走,是不是?在這裡,我們可以說,作意心所就承擔著猶如司機或者猶如方向盤這樣的作用,而這一輛車,我們就比喻為好象是我們的名法,就是心。而裡面的乘客,就好像是裡面那些其它的心與心所。如果汽車走的方向是對的,那整輛車的方向都是對的。如果司機開錯了路,整輛車必定也跟著走錯了路。對於名法也是,一旦在轉向的時候,我們所作意的是錯的,往錯的方向,就是往不好的方向想的話,那麼整個心流就被它拉到錯誤的地方去。如果我們往對的地方想,好的地方想,那麼整個心流就往好的地方走。
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是怎麼樣運作的呢?剛才我們講的可以說都是些理論,可能有些禪修者特別是新學員,他們可能會聽了有點感覺比較難理解。在這裡我們嘗試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一下作意的心所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運用,看作意是多麼的重要。
假如我們遇到一個不喜歡的人,但是又不得不跟他在一起,不是冤家不碰頭。例如說,在公司裡面,有一個你的競爭對手或者說你的上司、你的同事老是想要整你。但是,你們在一個地方工作,不得不在一起。當你跟他在一起的時候,即使他沒有對你做任何的事情,你都感覺到不舒服,你的內心就感覺到很排斥他,你一見到他,你就很自然的會聯想到他過去曾經跟你過不去,或者曾經傷害過你,曾經在背後中傷你、譭謗你、造謠,給你穿玻璃小鞋。
當你想到這個的時候,你就想著他的不對,想著他對你的不好,這個是不如理作意。一旦你的心對他產生排斥、抗拒,你討厭他,由於不如理作意,你就會認為這個人是不好的,只要你認為這個人是不好的,你的心就會排斥,一旦會排斥,你會生起的是憎恨的心、討厭的心。憎恨和討厭的心是屬於什麼心?屬於嗔心,嗔心就是不善心。如果你在碰到這樣的一個人的時候,假如你只是追隨著自己的習氣,一旦見到他,你就討厭。你一旦討厭,你的心就變成有排斥,有排斥就是不如理作意。那你的心就討厭他、恨他,甚至想盡辦法想要報復,想要報仇,或者說一旦有機可乘,我們也要整回他。這樣的話,你的心一天到晚都是在一種算計、在一種仇恨、在一種不滿的不善心當中。
如果同樣遇到這個人,我們能夠一轉念,我們可以想一想,其實這個人也很可憐,他一天到晚都想著往上爬,自私自利,都是在造不善業。由於不善業,雖然他現在可以得逞,他現在可以春風得意,但是一旦他的果報成熟,他還會受苦,他必定還會得到果報。如果我們這樣想的話,我們反而能夠生起憐憫的心或者同情的心,我們反而不會再去計較他曾經對你的一些中傷。你的心變得更加開闊,能夠包容,容得下他對你所做的不是。你可以這麼樣想的話,你的那種抗拒、討厭的情緒就將能夠逐漸的消除,能夠消失。
或者我們又可以思維業果法則。我們可以想想:我為什麼會跟他在一起呢?我能夠跟他在一起,這不是緣分嗎?雖然說緣分,人們一旦提到緣分,好像都是好的。其實,緣有很多種緣。例如說:俗話來說,有順緣也有逆緣、有善緣也有惡緣、有好的緣也有不好的、壞的緣,是不是?無論什麼樣的緣,我們至少現在跟他在一起。既然現在有緣分碰在一起,不過現在這個只是逆緣而已,只是惡緣而已,那麼我們就承受吧。
為什麼會有這些緣呢?我們思維下業果法則:在世間上的任何人、事、物,任何的現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沒有一樣是沒有原因的,是不是?由於過去的因,我們在過去造下來的業,我們現在只是承受而已。我們現在能夠跟他在一起,這個就是果報而已。既然這些是我們過去所造的,那現在因緣成熟了,為什麼我們自己不敢承擔呢?為什麼不敢承擔我們過去所做的行為帶來的結果呢?所以我們要敢作敢當,現在所承受的果報還是由我們自己所造下的,既然是自己所造下的,那麼就坦然地接受吧。
如果可以這麼樣的思維,那你就可以通過業果的法則,我們就可以接受這樣的現實。一旦你能夠接受現實,你的心就不會充滿了不滿、你就不會充滿了排斥、不會充滿了抗拒。只要我們這麼樣想,那這樣的思維、這樣的作意,我們稱為如理作意。一旦有了如理作意,接著那種心是什麼?如果你一旦思維業果法則,你思維到他和他之間的緣,至少你的怒氣可以消,你的怨氣可以消,甚至由於你思維業果法則,業果法則本身是屬於什麼?擁有智慧的心,擁有智慧的心是善心還是不善心?
我們說思維業果法則也稱為業果智。這是屬於世間的智慧的範疇。你能夠接受現實,你能夠聯想到業果法則,不僅僅你能夠接受這樣的現實,使你自己好過一點,甚至你還生起了善心,何樂而不為呢?是不是?
如果我們抗拒他、排斥他、跟他作對,那麼我們的心將充滿了不滿的、不好的心念,生起的是嗔恨心。甚至別人根本沒有對你怎麼樣,甚至他只是看你不順眼而已,或者你看他不順眼而已。別人有些行為你只是看不慣而已,例如:他說話大聲一點,他有些習氣、他的性格你感覺不滿你的意。然後你的心看到他就很討厭,很排斥他,就跟他過不去。其實人家根本都沒有這麼樣想,只是你自己多心而已,因此我們可以這麼樣想。
同時,我們也可以這樣思維,佛陀曾經在《相應部》的《無始相應》裡面說過這麼樣的一句話,佛陀說:“在沒有盡頭的無始的生死輪回以來,在現在的所有眾生當中,很難找到一個眾生、一個有情,在過去的輪回當中,不曾做過我們的父母、兒女、兄弟、姐妹、伴侶的(就是眷屬的)。”
很難找到,如果我們可以這麼樣想:之所以現在我能夠跟他在一起,這個是緣分。不過也許在很久很久以前,他曾經是非常關愛我的父親或者母親,由於現在輪回,已經隔了很久,所以都變成了陌路、都變成了冤家。如果我們可以這麼樣想,甚至我們想,也許在很多很多世以前,他也許曾經甚至用生命來保護我們。這樣的話,我們的心就可以打開,我們就不用再為在生死輪回當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過度的耿耿於懷。
人的心其實是可以控制的,我們可以調解。如果我們看一樣東西不順眼,很多東西我們都看不順眼。如果我們只要把念頭一轉,這念頭就是如理作意,那很多東西都能夠改變。有些事情並不是真的是這麼樣,而是我們自己內心裡有鬼,甚至我們很多事情是自作多心的。也許對方並沒有錯,而是我們的內心懷著一種不好的心態、不好的眼光,戴著有色的眼鏡去看別人。很多問題很可能是這麼樣來的。為什麼我們會這麼樣想?這麼樣看人呢?是因為我們自己不如理作意。
在這裡,我們想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很可能是在中國莊子裡面講到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裡面可提示,在很多時候我們可以自己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有這樣的心理呀?
在古時候,有這樣的一個人,有一天他的斧頭不小心丟了,他就在想,他到處找,找不到他的斧頭,在家裡頭找不到。於是他就想:咦?我的斧頭為什麼會不見呢?這兩天有誰來過我的家?噢,對,原來是鄰家的那個小孩子。他幾天前來我的家裡玩,自從我的斧頭不見了之後,這個小孩就再也沒來我的家裡玩過,會不會是他偷的呢?
於是,他就這麼樣懷疑之後,就去觀察那個小孩子。結果他發現:哎,那個小孩子,他走路也鬼鬼祟祟,他說話也鬼鬼祟祟,斧頭肯定是他偷的。假如不是他偷的,為什麼他走路、他說話、他做事,怎麼又那麼鬼鬼祟祟呢?而且一直以來,他都是來我家裡玩,為什麼我的斧頭不見之後,他就從來都不敢來我家裡玩了?一定是他的心裡有鬼,一定是他偷了我的斧頭。於是他就認定了他的斧頭是這個小孩子偷了。又過了幾天,他又再到山林裡面去砍柴,結果他發現,噢,原來他的斧頭丟在山林裡面,幾天前砍柴的時候丟了。
當他發現了他的斧頭之後,他再去觀察那個小孩子,他發現那個小孩子無論走路、說話都不像個小偷的樣子。
我們想一想:我們會不會有這樣的心理?這是不是心在作怪呢?如果我們是不如理作意的話,我們看什麼東西都不順眼,很多事情都想不開。但是一旦我們一轉念,用如理作意的話,很多事情都好解決。
現在很多在家人,他們要上班。我舉個例子,如果你是一個公司的職員,你準備上班,在早上起來的時候,發現你睡過頭了,你很緊張,甚至連早飯也不吃了,就匆匆忙忙地沖出家門。由於你遲到了,結果正好當你在上班的時候,又給你的上司、你的經理見到了,抓了個正著,逮住了,這樣的話,你在整天,你的工作都不會開心。
在那一天,你都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不順眼,可能脾氣特別暴躁、情緒特別消沉。為什麼會這麼樣呢?其實這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而已。但是由於不如理作意,我們的心對這件小事產生了排斥,於是就會影響到你看其他的東西,也看不順眼,做其他的事情也不順心,因為不如理作意,你生起了嗔心,然後接連著可能一整天,你都會不開心。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例如:我們突然在街上遇到了一個很久沒有見的老朋友,他鄉遇故知,這古代“人生四喜”當中的他鄉遇故知。當你見到一個老朋友,結果你聊的很開心,這樣的話,你聊的時候很開心,你回到家裡也可能會很開心,是不是?又比如說,現在你在公司裡面,突然你的老闆加了薪水,你會覺得很高興,而且感覺到一做事也特別有勁,回到家裡,看到你的老婆、看到你的丈夫也感覺到特別親切。為什麼會這麼樣呢?其實這個還是我們的心理作用。
所謂的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關鍵在於我們想東西,是往好的地方想或者往不好的地方想。如果往好的地方想,我們會生起的是善的心、好的心念;往不好的地方想,我們生起的是不善的心、不好的心、惡的心。
如果從究竟的意義上來說,不如理作意,就是假如我們作意的物件(作意目標)是永恆的、是快樂的、是自我的、是圓滿的,作意物件為“常、樂、我、淨”(稱為顛倒想),於是生起的是不善心。如果我們作意物件是“無常”的、“苦”的、“無我”的、“不淨”的,那麼我們生起的是善心,這是從究竟意義上來講的。
也就是說,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可以決定我們的心的素質、品質。對於修行來說,如理作意是很重要的。正如佛陀在《如是語》第二品的第六經《第一有學經》裡面這樣講到:“諸比丘,對於尚未到達而希望住于無上解縛安穩處的有學比丘,我不見有任何其他一種內在因素能如一種因素如此多的幫助,諸比丘,此即是如理作意。諸比丘,如理作意的比丘能舍斷不善,培育善。”
這句話是什麼樣的意思呢?這裡講到的是有學的比丘,也就是說還沒有完成禪修目標、還應當修行、應當修學的人或禪修者稱為有學,巴利語叫做sekha。
對於這裡無上解縛安穩是什麼意思呢?解縛就是完全的斷除煩惱,安穩處是指涅槃。也就是說,已經沒有煩惱的涅槃。對於還沒有到達,還沒有證入涅槃,還沒有完全斷除煩惱卻希望斷盡煩惱證入涅槃,這一些正在修行的禪修者、這些修行的比丘們。
我,這裡的我是指佛陀。
我發現不到,我不見,就是我沒有看到。有其他任何一種內在的因素,能如一種因素如此多的幫助,諸比丘,這就是如理作意。
在《如是語》的這些經裡面,第一有學和第二有學裡面,佛陀提到有兩種因素,對於修行人來說,只要他想要斷除煩惱、想要證悟 涅槃,兩種因素是最重要的:一種是內在的因素,一種是外在的因素。
外在的因素是什麼?知道嗎?善知識。對!所以佛陀在另外一部經裡面就講到,我不見有任何一種外在的因素能如一種因素如此多的幫助,這就是善友、善知識。
對於內在的因素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如理作意。這裡講到的內在的因素,就是說內在的心理因素。內在對我們修行最有幫助的心理因素,這種心理因素就是如理作意,就是我們在想東西的時候,都是往好的地方想,就是這樣的意思。
接著佛陀就說:“諸比丘,如理作意的比丘能夠舍斷不善、培育善。”如理作意就好象是方向盤,它能夠把心帶向好的地方。如果作意是錯誤的話,那麼後面整個心路過程都是錯的,都是惡的。
剛才我們講到用心路過程來分析。只要作意是如理的,我們就能夠培育善,是不是?培育善的同時,我們也能夠舍斷不善,如果我們追隨著自己的習氣,追隨著自己的煩惱,或者說我們習慣性看什麼東西,都往不好的地方想,那這個時候,我們就是在增長不善,在滋生煩惱,這就離佛陀所講到的目標越來越遠。
因此在培育善法的時候或者我們在平時生活的時候,要清楚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要培育如理作意,也就是說,任何的事情我們都要往好的地方想,往善的地方想,要依照佛陀的教導來思維、來注意。當我們遇到善的果報,好的事情的時候,不要得意忘形,要知道這個只是我們善業的果報。在經受到誘惑的時候,我們要加強自己的免疫力,加強自己的抵抗能力。
同時,我們所處的世間是不可能圓滿的,不可能事事如意,事事順心的。由於過去的不善業隨時隨地都可以成熟,我們經常都會遇到逆境,會遭受惡緣。做事情也很難一帆風順,做人也很難做到每天都很開心。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如理作意,而做到使我們每天都過的很開心。遇到的事情可能是不好的,甚至是倒楣的,但是如果我們擁有一顆良善的心,擁有一顆善的心,很多的事情都往好的地方想,多多培育業果智,多多思維因果法則。如果有修行的話,我們應該時常的專注自己的業處,有觀智的話,我們應當經常的觀照,一切世間法都是無常、苦、無我的。如果是這樣的話,無論我們遭遇的是好還是不好,我們都是在培育善法,我們都是在修行。
還有一點我們必須得思維的,就是業與果報經常會絞結在一起。現在遇到的果報跟我們過去所造作的業有關係,但現在我們造的善業或者不善業卻決定在我們自己。對於已經成熟了的果報,我們沒辦法改變,我們只有承受。我們要學習承受,好的要承受,不好的也要承受,要承受順的緣,也要承受逆的緣。
但是對於沒有修行的人來說,他們會追隨著自己心裡的習慣。一旦看到好的東西,會生起什麼?會生起貪愛。看到漂亮的人就想多看幾眼,看到好吃的東西想多吃幾口,看到不好的東西就生起嗔,就討厭、就抗拒。好的就執著,不好的就抗拒,這是心的自然反應。如果我們經常追隨著心的自然反應的話,即使看到好的我們生起貪,也是在造不善業;我們看到不好的,遇到不好的,我們生起了嗔,嗔也是在造不善業。
也就是說,我們一天到晚,我們生活所接觸的東西,這個是我們的果報。無論我們遇到的是好的果報,或不好的果報,你生起的都是貪、都是嗔、都是癡。也就是說,你一天到晚你都是在造不善業,你都是在造惡業,是不是?由於善的果報成熟,我們可以遇到好的所緣,這個時候,你就生起貪。由於你遇到好的,由於你過去造的善業,你遇到好的果報,結果你現在,一旦遇到好的你就生貪。生貪是不善心,那變成(遇到)好的果報,你還是在造不善業;遇到不好的,由於不好的業成熟,我們遇到不好的果報,你又在造不善業。那這樣的話,我們只是在走下坡路,我們的生命只是在墮落,是不是?
結果我們始終都在貪、嗔、癡當中打滾,我們始終都在造不善業,跟我們的不善業糾纏在一起,我們的生命只能夠越來越墮落。現在遇到不好的果報,我們又造了新的不善業,這些新的不善業在以後遇到因緣,我們還是繼續要遭受更不好的果報。即使我們遇到好的果報,我們還是在造不善業,那再好的果報也有消盡的一天。你現在不趁機再造點善業、再積累點功德、再培養如理作意,我們就枉費人身了。
因此我們的生活,這個世間就是一個因果的網,這個因果網就好象打了死結一樣。如果我們不嘗試用如理作意的方法,慢慢把它解開的話,會越結越緊越結越死,最後我們就自己纏死在生死輪回當中。因為這個就是因果網啊!當我們聽了佛法,明瞭了佛陀的教導,我們就應當嘗試去改變,改變什麼?改變的並不是我們的果報,對於果報的成熟,我們只有去承受。當你承受了,你就會有改變。我們可以說,有的人把果報當成是命運。也許命運從已經成熟來說,不可以改變,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如理作意來改變我們的未來、改變我們的命運。
如何來改變呢?改變就是,它的關鍵點在什麼地方?它的關鍵點就是在如理作意,在如理作意這一點。例如說,現在大家有錢了,往往世間的人,有錢了他會怎麼樣?世間人有錢,他們賺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也就是說,在世間人的心目中,他們賺錢,換而言之,就是嘗試努力使他們的欲望變得垂手可得,是不是?
由於有錢,這個是他的果報,他的善果報。如果我們通過如理作意的話,錢並不是壞事。我們(當然是對在家人來說呀),我們可以用錢去做佈施,去周濟貧困,首先我們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去孝養父母,去擴大自己的產業,這個是佛陀也允許的。但如果我們擁有了錢,去為非作歹、為富不仁、去花天酒地,這個我們是在造不善業,在造惡業。當我們擁有錢,這個是果報,然後我們把這一筆錢拿來怎麼用,我們可不可以自己決定?
假如這筆錢是你的話,你可不可以拿來做決定?你可以。對呀!如果是男人的話,他可以晚上去夜總會,去一條龍,從吃個晚餐,然後再去桑拿,然後又去叫小姐,那麼這樣的話,他的錢變成是什麼?是滿足他的貪欲,讓他造惡的幫兇。如果他又把這些錢拿來孝養父母,撫養妻兒,這是對內的;對外的,他又拿去做社會的福利,做社會的公益事業,修橋樑,幫助貧困,拿來做佈施,做善事。這樣的話,他用了錢,他是拿來做善事,是不是?即使,你說讓我的生活過的閑一點,使我的妻兒能夠舒服一點,這個也是好的。佛陀在經典裡面教導給孤獨長者,也是有講到如何分配錢的話,也是這樣。這樣的話,你能不能夠自己做主張,可不可以?也可以。所以,當我們擁有了善的果報之後,我們如何去分配,如何去安排這些,我們可以自己做主。如果我們花天酒地的話,我們只是在消耗錢財。例如:你把錢拿去賭博,這樣的話你是在墮落。如果你拿去做善業的話、做善事的話,那麼你把這些錢,就是在創造你未來的福樂之因。這樣你既承受了自己善的果報,又利用它來造更好的善因。
無論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遇到好的或者不好的,我們要清醒、要知道,這個是我們善和不善業的成熟,當我們能夠這樣思維的話,拉向這種思維的本身就是如理作意。一旦這樣思維的話,生起的就是業果智。生起業果智也是在造新的善業;縱使我們遇到不好的緣,不喜歡的人,遭遇到不如意的事,我們的生活總不能夠一帆風順的話,我們的人生總是很坎坷,起起伏伏的、浮浮沉沉的話,但是如果我們經常都能夠運用如理作意的話,我們將能夠跳出這個因果的網,我們能夠變得生活得很坦然。而且我們也可以,無論是好的果報、不好的果報都能夠造善心,我們都能夠為未來造善因,造福樂的因。
當我們在承受不善的果報,在人生低落的時候,比如說,無論是在公司、在單位、在你的周圍,很多人都跟你作對,或者說你做的事情不給人認同,或者很多人都在明裡暗裡跟你鬥,如果你能夠這麼樣在想,你能夠這樣想:為什麼人家會這麼跟我鬥呢?如果我做的真的是錯誤的話,那我應該改。但是如果我做的是堂堂正正,我做的並沒有錯,只是他們用他們的眼光,他們的方式來對待我,那我們沒必要內疚,我們就繼續做下去。
同時,我們也要同情那一些經常整我們的人。他們為什麼會這麼樣做?因為他們的貪愛、他們的妒忌、他們的傲慢,所以他們才這樣做,或者他們的一些邪見、他們的一些成見,他們才這樣做。當我們生起一種寬容的心、一種同情的心,這個是悲心。一旦我們生起了悲憫的心,悲憫的心也是一種善心。這樣的話,即使我們處於逆境當中,我們仍然可以過的很坦然,甚至我們在逆境當中,仍然可以培育善心,是不是?所以我們可以思維:人不可能一生都是一帆風順的,在逆境的時候,就當成是一種考驗,當成是對我們人生或我們自己的一種磨練。
我們可以想一想我們的菩薩,他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他們是怎麼樣做的?他們是怎麼樣去對待跟他作對的人、中傷他的人、想要殺害他的人?我們的菩薩都是用一種忍的方式、用一種慈愛的方式去對待跟他作對的人。既然我們要學佛,我們要解脫,要證悟菩提,要證悟正覺,我們就應該向菩薩學習。學習菩薩的忍耐,忍耐畢竟也是一種波羅蜜嘛,是不是?
即使是這樣,我們也可以說,假如菩薩在行菩薩道的時候,都是一帆風順的話,他不可能成佛。為什麼呢?因為他沒辦法圓滿他的忍,忍耐波羅蜜,忍波羅密,是不是?惟有他完全圓滿了忍耐的波羅蜜,他才有可能成佛。所以菩薩也是在逆境當中圓滿他的智慧,圓滿他的種種的善行的。
這樣的話,我們就能夠學會了承受。好的不好的我們都能夠承受,好的我們不會得意忘形、不會忘乎所以;不好的,我們能夠坦然接受。這樣的話,人生的起落浮沉,我們都可以很開心、很坦然、很泰然地面對。
因此我們不應該習慣性的讓我們的心追隨著自己的煩惱,追隨著自己的習氣,而應該多點培育善,培育如理作意,善跟不善的關鍵點在於如理作意。
就正如說,我們本身走的是一條路,但是一旦遇到了分叉路口,我們自己有選擇的餘地。選擇好,用什麼選擇?如理作意來選擇。選擇不好,用什麼來選擇?不如理作意來選擇。站在這個十字路口的就是作意,而作出決定的,你走哪一邊,這個作意心所可以做的了主。如果你把它帶到好的地方,生起的是善心,你把它帶到不好的地方,生起的就是不善心。
所以我們知道,作意重不重要?重要嗎?如理作意重不重要?重要!所以我們看,正是因為如此,佛陀說:“如理作意的比丘能夠舍斷不善,能夠培育善。”
我們學“阿毗達摩”,有一句話叫做:“果報如此,速行可變。”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呢?我們每天所承受的東西,我們之所以承受、我們生活在這個環境、在這個世間,我們的境遇就是我們的果報。現在所承受的我們要改變很難,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改變,改變什麼呢?改變我們的未來。
如何改變我們的未來?就在當下。承受的東西,我們通過正確的思維,然後我們生起的是善心。你生起的善心,就是在改變。面對著不好,可以改變我們的心態。如果是面對的不好,我們也可以很坦然的去處之;面對著好的,我們也能夠很泰然的去面對之。這樣的話,我們現在可以很開心、很坦然,而未來我們也可以更好。這樣的話,我們的生命就在不斷地提升,我們的善法不斷在培育,我們靠近解脫、靠近正覺、靠近菩提就越來越近。
所以我們在學習如理作意這個心所的時候,要認清心的運作,心的運作其實就在作意那一點,就在轉向那一點,就是轉向心的時候,我們可以用培育善的思維習慣,使它往好的地方想、往善的地方想。這樣的話,我們無論遭遇的是什麼樣的境遇,我們的生活即使是現在多麼的倒楣、多麼的不幸、多麼的禍不單行,但是,我們始終都可以通過如理作意來跳出這個圈圈,而我們的未來會越來越好、越來越順。如果我們始終都是糾纏在煩惱當中、生活在習氣當中,就很難有跳出生死的這個時候、這個機會。
因此我們學了如理作意之後,希望我們每一天都可以積累善業,每天都可以培育善法。我們現在講到如理作意,對於在家人來說,平時的生活來說,改善自己生活的素質,重不重要?重要嗎?重要。對於我們修行人、禪修者來說,如理作意重不重要?也是很重要。所以,為什麼佛陀經常講到要如理作意,如理作意。如果沒有如理作意,你談到的所謂的正念、正知、修定、修慧,都談不上。無論是持戒,無論是培育定力,無論是培育智慧,首先必須得有如理作意。惟有如理作意的帶領,我們才能夠談到以後的正念、正知,談到以後的培育定力,培育智慧,是不是?
所以,對於修行人來說,不能夠忽視如理作意。對於在家人來說,也不能夠忽視如理作意。只要我們學到作意,能夠如理作意,也許你現在聽了這個,好好的把它記在心中,你用在生活上,其實就是在改善你的生活品質,同時在提升你的人生品位。如果你的心向著解脫的話,其實每天培育的如理作意,就是在靠近解脫一步,你在靠近正覺一步。
好,我們今天講作意這個心所,就講到這裡。現在再總結一下,我們到此為止已經講了七個遍一切心的心所,它即是觸、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和作意。這七個就是在一切的心當中都有的,也就是說,我們剛才講的作意,因為一切心都有作意。所以,我們是往好的地方想還是往不好的地方想,到底怎麼樣,我們自己選擇。明天再一起學習六個雜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