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8月 26, 2015

阿毗達摩 第三十二講

阿毗達摩 第三十二講 出世間心

    出世間心:心可以分為兩類的心,即世間心和出世間心。世間巴利叫做loka,它可以依界而分為三界,我們說到的世間包括了三界,即:欲界、色界和無色界。我們生活的這一個空間、這一界屬於欲界,最常活動於、生起於欲界的心稱為欲界心。欲界心有五十四種,色界的心有十五種,無色界的心有十二種,加起來一共八十一種。這八十一種的心都稱為世間心。今天我們將來學習出世間心,爭取心的這一個內容今天晚上把它講完。出世間心巴利叫做lokuttaracittà。出世間由“世間”再加上“出”而構成。loka是世間的意思,它源自動、動搖,稱為loka。uttara的意思是上或者超越,如果是指方位的話,它是指北方。例如:我們在講到上人法的時候,就講到是超越常人的法叫做uttarimanussadhamma,就是超越常人的這些成就,如:神通、證果等。這裡講到的世間是特指輪回的世間samsara,或者又可以指五取蘊的世間pa?cupàdànakkhandhà,也就是執著於身心的這一個世間。由於能夠超越、能夠脫離五蘊的世間或者生死輪回的這個過程,以及證悟涅槃,所以稱為出世間。世間心的目標各種各樣,例如:眼識取顏色為目標,耳識取聲音為目標。其它的例如:悅俱智相應無行心、悅俱智相應有行心、或者悅俱邪見相應無行心等,它都是可以取各種各樣的目標。既可以取色法、取名法,也可以取概念等為目標。但是出世間心和世間心卻不一樣,所有的出世間心都只有一個目標,即涅槃。證悟涅槃,其實就是指以出世間心來識知涅槃。再回到“阿毗達摩”最基本的那個關係,有心即有心的物件。對於世間心來說,世間心的物件多種多樣,但是對於出世間心來說,出世間心還是有物件,它的物件就是涅槃。所以涅槃可以成為出世間心所緣取的所緣(物件),這種取涅槃為目標的心,我們稱為出世間心。

    當一個禪修者在禪修,等他的波羅蜜成熟的時候,將能夠斷除煩惱和證悟聖果。斷除煩惱和證悟聖果可以分為四個層次,每個層次皆分為兩個階段,即經歷了道心和果心。所以,四個層次每個層次有兩個階段,加起來一共有八個階段,所以一共有八種出世間心。其中的道心maggacitta它的作用是能夠斷除或者減弱煩惱。在四個層次當中,第二個層次是減弱,而其它的三個層次能夠斷除煩惱。道心屬於善心,但這種善心和我們講到的欲界善心、色界善心、無色界善心不同,這一種善心是屬於出世間善心。果心phalacitta是體驗由道心帶來的解脫,屬於果報心。因此,道心和果心還是屬於善心和果報心這一類。

    作為斷除煩惱和證悟聖果可以分為哪四個層次呢?我們接下來講。有四種道心,這四種道心分別能夠斷除不同層次的煩惱,即入流道心Sotàpatti-maggacitta,第二是一來道心Sakadàgàmi-maggacitta,第三是不來道心Anàgàmi-maggacitta,第四阿羅漢道心Arahatta-maggacitta。這四種聖道心一旦生起之後,將個別地立刻就生起相應的果心,即四種聖果心lokuttara-citta,它是屬於Ariya-phalacittaü,即入流果心Sotàpatti-phalacitta,一來果心Sakadàgàmi-phalacitta,不來果心Anàgàmi-phalacitta,和阿羅漢果心Arahatta-phalacitta。所以,我們說到的四道四果,四種聖道和四種聖果分別是指這四類,一共有八種。

    接著我們先來講第一種。第一種是入流。入流又可以稱為至流,即到達的意思,為巴利sotàpanna的直譯,sota是流、河流的意思。àpanna是指已經進入了、已經到達了。入流是指已經進入了聖道之流,必定流向般涅槃,所以稱為入流。在聖典裡面這麼樣解釋:“入流者,為已進入聖道之流。”(的意思)

    這裡講到的聖道之流,到底是哪些聖道呢?這裡講到的聖道即八支聖道。第一正見、第二正思維、第三正語、第四正業、第五正命、第六正精進、第七正念、第八正定,這八種稱為聖道。已經進入了聖道的流,所以稱為入流。或者說就好像大河必定會流向大海,同樣的,如果一個禪修者已經進入了聖道之流,他也必定會流向般涅槃的大海,稱為入流。

    在八聖道流當中,雖然對於一些世間的凡夫也有可能會擁有八道,就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世間那些有修行的或者說有善行的凡夫也擁有一樣、兩樣或者全部。但是,對於凡夫來說是不確定的。因為一個凡夫即使他在今生的修行很好,只要他還沒有進入聖道之流,那他的下一生就不能夠完全地確保仍然還能夠保住。惟有已經證入了聖道之流,也就是已經證得了初果,那麼才可以保證他的未來是絕定不會再退轉的。只要還沒有證到聖道,那他還是屬於凡夫,只要是凡夫,未來是不確定的。特別是當一個凡夫在輪回,隨著不斷地輪回,他會隨著自己所造的業,或者升或者沉。一旦他投生到沒有佛陀、沒有佛法的世間,那麼他對於佛法的信仰,對於戒行,對於正見,就完全不確定了。在沒有佛法的時期,他即使有幸能夠成為人,或者投生為天人,他也可能只是一些外道或者是擁有邪見的人而已。那個時候不要說他想要信仰佛、法、僧三寶,即使連聽到“佛陀”這個音聲都很難了。因此,一個禪修者惟有在證得了入流、證得了初果,那麼他的未來才可以說已經有了保險。在聖道位稱為入流,在聖果位也可以稱為入流。在聖道位巴利叫做sotàpatti。sota還是流,再加àpatti,àpatti是指進入或者到達,也稱為入流。不過在聖典裡面經常會用一個比較長的詞來表達,就是“sotàpattiphala-sacchikiriyàya patipannà”,直接譯為“為現證入流果的已行道者”,或者“正進入證悟入流果者”。也就是說聖道位。一個禪修者在修觀的時候,當他的波羅蜜成熟會生起一個心,這個心就正好處於他正在進入證悟入流果的這一個階段,所以也稱為入流。不過,在巴利裡面我們就可以分出來,sotàpatti和sotàpannà雖然在中文的意思是一樣的,但是在巴利裡面,àpatti表達的是進入,而àpanna表示已經進入,它是屬於過去分詞,就是說進入的動作已經發生過了。就正如說,我們進入這一個大廳,你在腳步剛剛跨進門的時候也叫做進入,當你進來這裡已經坐下來,也可以叫做已經進入了這個大廳。但是,它們在動作發生的時態是不同的。在聖道位裡面,就等於說我們剛好跨進那個門,一跨進那個門、那個刹那也叫做進入。然後,等我們已經走進來了也叫做進入。所以,在中文裡面,我們只能夠翻譯成入流而代表兩種,但是巴利裡面,就還會有時態的不同。

    入流聖道能夠斷除最粗的三種結,即有身見、戒禁取和疑。這是指在聖道位當中,因為入流道我們稱為初道,初道可以斷除煩惱,可以斷除最粗的煩惱,即有身見,有身見又稱為我見,又稱為邪見sakkàya di??hi(古代翻譯成薩迦耶見),還有戒禁取見和疑。為什麼能夠斷除呢?因為一個初果聖者他已經能夠了知了五取蘊,了知了名色法。他不會再執著於五蘊有我,或者這個世間有靈魂,有一個大我等。同時由於他已經見到了道,他已經知道了如何證悟涅槃的方法,所以他不會再去相信和修行其它錯誤的修行方法,所以已經斷除了戒禁取。同時他對佛、法、僧三寶有堅定的信仰,他不會再懷疑到底有沒有佛,佛陀有沒有證悟,有沒有法,有沒有僧,他不會再懷疑,他對佛、法、僧有堅定不渝的信心,同時他也堅信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以及它們的因果,他不會再去相信沒有過去世、沒有未來世這些邪見。

    入流道智也能夠斷除一切強得足以導致投生到四種惡趣的貪嗔癡,這四種惡趣即地獄、畜生、餓鬼和阿蘇羅,以及所有尚未產生四種惡趣果報的惡業,因此,初果入流聖者不可能再墮入四惡趣。因為初果聖者已經斷除了有身見或者稱為邪見,因為已經斷除了這種邪見,在一個眾生漫長的生死輪回當中,有身見也就是執著於五蘊為我,執著於有靈魂等等這些邪見,是使一個眾生墮落到惡趣的元兇、罪魁禍首。但當一個禪修者在證入入流聖道的那一刹那,有身見已經給連根拔除了。之前曾經造作的惡業,如果這個人在還沒有證得入流道的時候,這些惡業還會得到有身見的支助,一但遇到了因緣,就可以使這個人在臨死的時候,墮落到惡道,投生到地獄、或者畜生、或者鬼、或者阿蘇羅。但由於這種能夠支助、能夠推動一個眾生墮落惡趣的煩惱都給連根拔除了,那以前所造那些惡業,它在不在?還在。但是由於過去所造的這些惡業,例如:他在還沒有修行的時候、還沒有遇到佛法的時候,他可能造作了殺生的惡業,或者偷盜、或者欲邪行(邪淫),或者做其它的那些惡業。這些惡業一旦造下了之後,它一直都在等待著機會、等待著因緣成熟。等待的因緣必須得要有煩惱的支助,以及有外緣的成熟。

    當一個初果聖者,已經斷除了有身見,就變成這些過去所造的可以使他墮落到惡趣的這些惡業,它已經沒有能力再成為令生業,沒有能力成為使他能夠墮落到惡趣的令生業。而這些惡業只能夠在這個聖者的生命期間,以一種不善果報的方式呈現出來。所以,一個初果聖者他還會遭殃、他會倒楣,這只是屬於他過去所造的不善業成熟。但是,即使他在過去,乃至到他在還沒有證悟初果之前的那一生,他造了哪怕是殺人,當然如果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那是不可能證得聖果的。即使他是殺人,但是當他證得了初果之後,他這殺人的業仍然不能夠使他投生到惡趣當中,而只能夠在他的生命期間要麼身體遭到病痛,要麼給人打,甚至給人殺了,但是,他不會再因此而墮落到惡趣。就好像指鬘尊者的故事一樣,指鬘尊者在他還沒有遇到佛陀之前,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但是,一旦等他遇到了佛陀之後,不僅僅這些惡業不會使他墮落到惡趣,甚至在那一生由於他已經完全斷除了煩惱,他不會再有輪回。而他的那些殺人的惡業,只是在他的生命期間成熟,使他在托缽的時候,經常給人打,給人的棍子打,給石頭丟,甚至血流滿面、遍體鱗傷。

    作為一個初果聖者來說,他在未來的輪回當中,只會投生於人界或天界這兩種善趣之中。而且投生的次數最多不會超過七次。如果一位初果聖者,他想要再投生為人的話,他一生比一生投生得越來越殊勝。他只會投生於富貴的家庭,或者受到很好教育的高等家庭,而不會投生在一些很貧賤的家庭當中。如果是在天界的話,他也會投生一生比一生好,會投生於越來越高的天界。在《寶經》裡面,就講到了即使一個初果聖者,他在未來很放逸,但也決定不會有第八次生命,也就是他不會再有第八次的投生。

    對於入流道心來說,在一個眾生漫長地輪回當中,他只生起一次。哪怕只是生起一次,他已經可以完全地把有身見、戒禁取見和疑連根拔除了。一旦斷除了這些煩惱就不會再生起。因為不會再生起,所以他不用再重新生起這種道心。因此,我們講到的四種道心,即入流道心、一來道心、不來道心和阿羅漢道心都只是生起一次,不用生起第二次。因為這些煩惱一斷除了,從此一直到證悟涅槃都不會再重新發生了。所以沒有必要、確實沒有必要道心生起兩次。只是一次,它的威力已經足夠把煩惱完全斷除了。

    當一個禪修者證入了入流道,緊接著生起的就是入流果心。入流果心就證明他已經進入了聖流,而不是正在進入。已經進入了聖流,這一種入流果心,就是體驗由入流道所帶來的解脫。所以入流果心屬於一種果報心。入流古代也翻譯成須陀洹Sotàpanna。

    我們接著再講第二種聖道心“一來”。

    “一來” 是巴利語sakadàgàmin的直譯,為sakid再加àgama再加in 的組合。sakid是一次、一度、一回,再加àgama是來、前來,再加作為人的代詞in,所以叫做sakadàgàmin,即再來這個世間結生一次的人。有如聖典裡面說到的:

 pa?isandhivasena sakiü àgacchat?'ti sakadàgàm?.

     再回來結生一次者,為一來。

 在《Puggalapa¤¤atti》——《人施設論》裡面就講到:

     “哪一種人為一來者呢?於此,有一種人滅盡三結,貪瞋癡減弱,成為一來者,只來此世間一次即作苦之終盡。這種人稱為‘一來’。”

    因為一來聖者在證得入流道、初道的時候,已經斷除了有身見、戒禁取和疑。但是一來道並不能夠斷除任何的煩惱,可以減弱貪、嗔、癡。一旦減弱貪、嗔、癡,他就稱為一來聖者。由於他的貪、嗔、癡已經被減弱了,所以在未來的輪回當中他至多只會再來這人間、或者再來這欲界的世間一次。由於他還有可能再來一次,所以稱為一來。

 在《義注》裡面提到有五種一來聖者,即:有一種是在這個人間證得了一來聖道,然後就在這個人間入般涅槃,這是第一種;第二種是當一個禪修者在這個人間證得一來聖道,然後再投生到天界。在投生到天界的時候入般涅槃,所以這是第二種;第三種是在天界證得了一來道,然後在天界入般涅槃;第四種是在天界證得了一來道,然後再投生到人間證得般涅槃;還有另外一種是在人間證得了一來道,然後再投生到天界,然後再來這人間證得般涅槃。所以有這五種的一來。因此,從這裡講到,一來也可以解釋成他再來欲界的時間,也可以專指再來人間、再投生到人間。但是,他不會有第二次再投生到人間。這種聖者稱為一來聖者,一來聖者是屬於第二道和第二果。

    作為初果聖者和一來聖者,他們還會有貪欲、還會有嗔恚。也就是說,他們還會享受欲樂,他們還會生氣等等。但是,如果一個禪修者證得了第三道,他就不可能再會有對欲樂的貪求,也不會再生氣了。所以第三道稱為不來道。“不來” 巴利語叫做anàgàmin,為na再加 àgàma再加in的組合,古代翻譯成阿那含。na是不,再加àgàma是來、前來,再加in是人,所以不再回來、不再來的人,意思是不再返回欲界重新投生。

    在經典裡面就講到:

    “不來者,名為對欲貪、瞋恚於心不動搖,以及決定性不會再從其世間退回來者。”

    在聖典裡面也這樣講:

    “滅盡五下分結,成為化生者,在那裡般涅槃,不再從那世間回來。”

    這裡的意思是說,一個三果聖者,在初道的時候已經斷除了邪見,或者稱為有身見、斷除了戒禁取見、斷除了疑。在證得第三道的時候,又斷除了欲貪和斷除了嗔恚,這五種煩惱稱為五下分結。下分就是指欲界,結就是捆綁。只要一個眾生、一個有情還會有對欲樂的貪求,例如:對男女、對飲食、對睡眠、對錢財等等哪怕一絲一毫地貪著,這些都稱為欲貪。他只要還會擔心、還會憂慮、還會生氣、還會緊張,這是屬於嗔恚。他還認為五蘊有我等等,或者還會修行錯誤的方法,或者還會對三世因果、對佛、法、僧有懷疑,這些都是屬於五下分結。也就是說所有這些煩惱可以把眾生牢牢地捆綁在欲界的世間。即使一個眾生有幸證得禪那之後,他可以投生到色界或者無色界梵天。但由於他沒有斷除這五種煩惱,所以一旦當他的定力退失,或者他在梵天界的果報已經享盡了,他還會重新投生到欲界的世間。因此,這五種煩惱稱為五下分結,即可以捆綁、可以束縛眾生投生、生活在欲界的煩惱。

    當一個三果聖者已經斷除了這五種煩惱,即欲貪、嗔恚、有身見、戒禁取見和疑,那當他在這一生死了之後,下一生他不會再投胎了。他只會以化生的方式出現在色界天或者無色界天。當然了,多數的、或者很多的三果聖者會投生到Suddhàvàsa淨居天。淨居天是第四禪的天,當然了,惟有證得第四禪的三果聖者才能投生到那裡。因為一切的梵天人都是化生,他不會再入母胎,他也不是卵生,他更不是濕生,而是屬於化生。一旦投生到那裡之後,他必定將會在那裡,就是在梵天界證入般涅槃,不會再從梵天界退墮回來這個世間。

    相比於那些證得了禪那的凡夫,只要他還沒有斷除五下分結,這些捆綁眾生投生到欲界的這些煩惱,當他的果報享盡或者定力退失,他還會從梵天界再來這欲界裡投生。但對於三果聖者來說,就不再從那個世間再回來欲界受生,所以稱為“不來”。

    不來道只是生起一刹那,一個心識刹那,它就足以斷除對於任何欲樂的貪求以及任何的嗔恚。因此,一個不來聖者(三果聖者)他沒有任何的欲貪,也沒有任何的嗔恚,哪怕他是一個在家人也好。好像佛陀在世的時候,有個叫做Ugga(古代翻譯成郁伽長者),他曾經自己說過,在證得了三果之後他回到家裡。本來他是個很有錢的人,一旦他證得三果,他回去之後把他的錢財,對他的老婆和他的家人說:“你想要拿走就拿走。”然後,跟他的好幾個老婆說:“你們想要嫁人就嫁人,你們想要去哪裡就去哪裡,想要留在這裡也好。”當時,他的大老婆早已經跟其他的男人了,結果當時Ugga長老竟然用水把他大老婆的手和那個她喜歡的男人他的手一起放在水裡面。也就是說,他的大老婆嫁給那個之前的姦夫了。因為,一個三果聖者他已經再沒有對任何男女欲樂的這些貪求了。

    又例如:在《中部·有明小經》,就是在《小智解經》裡面也講到,當時,就是一個叫毗捨佉的居士,當他聽了佛陀的說法之後,他就證得了三果。證得三果,當他回家的時候,他的夫人叫做dhammadinnà——法施。dhammadinnà見到她的丈夫來了,就興高采烈地去迎接他,去拉他的手,但是他的手就縮回來,已經對他的妻子沒有像以前那麼樣。那時他的妻子感到很納悶,就問他,結果他就讚歎了佛陀,然後dhammadinnà她也去見佛陀,最後她決定出家,決定出家之後,後來也證得阿羅漢果。《有明小經》,就是之前這對夫婦在對話的這部經典。

還有過去咖沙巴(迦葉)佛的時候,有一位陶師子,就是做陶匠的,當他證得了三果之後,由於他要贍養他年邁瞎眼的父母,他沒有出家。他每天到河邊去挖了土做成陶罐,然後拿到市場裡面去賣,那個時候他對錢財也沒有任何的執著了。所以,即使一個在家人證得了三果,他對錢財、對欲樂、對男女這些沒有任何的貪求了。對於生氣、對於悲傷,也不可能再有了。即使象我們的佛陀入般涅槃的時候,所有的三果聖者和四果聖者也不會流淚,也不會悲傷。當時,他們只是在思維:“啊,諸行確實無常啊!”所以,在經典裡面描述佛陀入般涅槃的時候,那些還沒有離欲者就在哭,但是所有離欲者只是思維無常而已。

    還有第四種聖道、聖果是阿羅漢。阿羅漢是巴利Arahant的直接音譯,意思是應當的、值得的、有資格的。在《義注》裡面講到阿羅漢有五種含義:

    第一是“以已遠離(àrakattà)一切煩惱故為arahaü”;它是取àrakattà,àrakattà是指已遠離,或者站得很遠的,所以稱為阿羅漢。

    第二是“以已殺煩惱敵故(ar?naü hatattà)為arahaü”;ar?naü是種種的敵人,這是專指煩惱敵,加hatattà,hata是殺、殺害。因為已經殺害種種的煩惱敵人,所以稱為ari再加hata稱為阿羅漢。

    第三是“以已破輪回之輻故(arànaü hatattà)為arahaü”;arànam的意思就是輪回的輻,好像車輪的輪輻一樣,再加hata,hata是破,或者殺也可以說破壞。由於破壞能夠導致輪回的無明、愛等這些輪,所以以已破輻故為阿羅漢。

    第四種意思是“以有資格(arahattà)受資具等供養故為arahaü”;有資格或者堪任的、值得的,所以叫做araha。araha是指有資格的、有能力的、能夠的。有資格怎麼樣?有資格受資具等種種的供養,受人、天的禮敬,所以稱為阿羅漢。

    第五“以對惡行已無隱秘故(pàpakara?e rahàbhàvato)為arahaü”; pàpakara?e就是對於種種的惡行,rahà是隱藏、秘密,àbhàva就是沒有。對於種種的惡行已經沒有任何的隱藏、沒有任何的秘密,所以稱為。à再加raha,raha就是秘密的,再加否定詞沒有,沒有秘密的稱為阿羅漢。這裡講到的沒有隱秘就是佛陀和一切的漏盡的聖者,由於他們對於身的惡行、對於語的惡行、對於意的惡行,他們沒有任何的秘密。不要說沒有秘密,他們連造作都不會,不要說連造作都不會,他們即使連生起要造作的這些心念都不會再生起了,所以,“以沒有隱秘、沒有秘密、沒有覆藏故稱為阿羅漢”。

    阿羅漢是對佛陀的尊稱,例如:我們在念的“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這裡的araha是特指佛陀。例如:北傳有很多的咒語,也是“南無婆切婆諦阿囉訶諦”,其實它的原意也是araha。不過,阿羅漢這個詞在中國一些祖師的判教裡面,就把阿羅漢貶得很低。但是從梵文或從巴利語來說,它也是指佛陀。在佛陀在世的時候,它是指對佛陀的尊稱,也可以指一切的漏盡者kh??àsava,就是àsava再加kh??à,也就是斷盡煩惱者。它包括了一切三世的諸佛,包括了獨覺佛以及作為漏盡的弟子,都可以稱為阿羅漢。阿羅漢的意思就是由於佛陀和這些聖弟子們,包括獨覺佛們,他們已經遠離了煩惱、已經斷盡了煩惱、已經破了輪回之軸、已經應當受到一切人、天的禮敬供養、對於種種的惡行已經沒有隱秘了,所以稱為阿羅漢。

    阿羅漢道心也是只生起一個刹那,然後就可以斷除了五種上分結。這裡講到的上分是指色界和無色界,結是煩惱。如果一個眾生還有五種上分結,那他還會輪回。一個三果聖者已經斷除了五種下分結,但是還會有五種上分結。哪五種呢?即色界的貪、無色界的貪,還有慢、還有掉舉、還有輪回的根本是什麼?無明。

    所以,當一個禪修者在證得了阿羅漢道的時候,就連對色界的貪、無色界的貪、對傲慢、對掉舉、對無明都拔除了。特別是無明,一旦一個禪修者已經斷除了無明,在經典裡面講到“如截多羅樹頭”。多羅樹頭,Tàla現在來說就是棕櫚樹,一旦棕櫚樹被砍斷了,它就不會再生長。所以,一個禪修者一旦把無明砍斷了,那以前所造的所有的業沒有了支助的力量,就正如你把種子炒熟了,無論種在什麼田地裡它都不能夠再生長。同樣的,當一個禪修者已經斷除了無明,即使你如何說他還會輪回,但其實他那種過去的惡業、過去的善業,已經沒有滋長的土壤,沒有滋長的因緣了。

    因此,我們可以說,一個阿羅漢聖者不會再輪回,就猶如佛陀和許多的聖弟子們在他們證得阿羅漢果的時候,他們都會這樣說“生已盡”,就是說他的輪回已經到了終盡了。“梵行已立”,完全清淨圓滿的生活已經建立起來了。“應作已作”,所應該做的已經做完成了。哪些是應該做的?修行。修行戒、修行定、修行慧,這些已經完成了。他“不會再受後有”,不會再有像現在這種輪回的狀態,在以後已經不可能再會發生了,現在這一堆五蘊只是最後的一個組合而已。

    就好像我們把一堆柴已經全部燒,燒到最後,所有的燃料已經燒完了,只剩下沒有煙的一堆紅紅的碳,這堆紅紅的碳只會最後熄滅,而不會再繼續燒了。所以,當一位阿羅漢聖者,在斷除一切煩惱那一刹那,稱為有餘涅槃。等這一堆五蘊已經完全滅盡了,就稱為無餘涅槃。餘是什麼?就是這一堆五蘊。這堆五蘊都沒有再剩下了,稱為無餘涅槃。

    對於入流、對於一來、對於不來、對於阿羅漢這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可以分為道心和果心。道心的作用是斷除煩惱。對於一來道心,它是減輕貪、嗔、癡;果心就是體驗由道心所帶來的果報及解脫。聖道心一生起之後就滅去,滅去就緊跟著生起的是聖果心。所以聖道和聖果它們沒有時間的距離,這個是佛陀在講到正法的六個特點當中的第三個特點akàliko,它不會間隔的、無時的。

    因此,我們在這裡講到了出世間心一共有八種,即:入流道心、入流果心、一來道心、一來果心、不來道心、不來果心、阿羅漢道心、阿羅漢果心。到此為止,我們就講完了所有的心。

    所有的心包括了欲界心,欲界心有多少種?五十四種。哪五十四種呢?十二種不善心、十八種無因心、八種大善心、八種大果報心和八種大唯作心,一共是五十四種心;

    色界的心有十五種,即:五種色界的善心、五種色界的果報心、五種色界的唯作心;

    還有十二種無色界心,即四種無色界善心、四種果報心、四種唯作心。

    這三界的心一共有多少?一共有八十一種,這稱為八十一種世間心。

    而出世間心有八種。

    八十一加八等於八十九種,就是一共有八十九種心。

    不過在“阿毗達摩”裡面,有時候也把心分為一百二十一種。為什麼分為一百二十一種呢?世間心還是八十一種,它只是對出世間心來分的。每一個出世間心又可以依照所證得的禪那,而分為五種。我們說禪那一共有五種禪那。當一個禪修者在證得聖道、聖果的時候,將會生起和某一類的禪那相應的心。例如:入流道心。入流道心就可以分為五種,即尋、伺、喜、樂、一境性俱的初禪入流道心,伺、喜、樂、一境性俱的第二禪入流道心,喜、樂、一境性俱的第三禪入流道心,樂、一境性俱的第四禪入流道心,和捨、一境性俱的第五禪入流道心。

    一種入流道心,它就可以分為五種。那對於一來道心、不來道心、阿羅漢道心,入流果心、一來果心、不來果心、和阿羅漢果心也是可以這樣,個別分為五種。因此,八種出世間心,每一種再乘以五,等於多少?出世間心一共有四十種。因此,四十種出世間心,再加上八十一種世間心,一共是一百二十一種。所以一百二十一種心是這麼樣來的。

    為什麼說出世間心可以分為五種呢?因為,所有的出世間心都是一種定心,或者說是一種禪那心。這種禪那心和一個禪修者在證得聖道、聖果的時候有關。如果一個禪修者是純觀行者,就是Suddhavipassanàyàniko,當他在證得聖道的時候,他的這種初道心,這種聖道心和聖果心只是和初禪的心相應。而如果一個禪修者在觀照色法的時候,例如:觀照欲界的色法,當他在觀照色法的時候證得了初道,就是證得了入流道,這個時候他的入流道心也是和初禪的相應。或者一個禪修者在觀照欲界名法,例如:觀照欲界心,觀照他看的心、觀照他聽的心、觀照由此而生滅的意門心路過程,在觀照欲界的名法或色法的時候,他證得了初道和初果,那這種初道、初果就和初禪的心相應。

    對於為什麼會有其他禪那的心來分別出世間心呢?不同的阿毗達摩論師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一類的論師他們認為:一個人在修觀vipassanà(維巴沙那,毗婆捨那)的時候,在證悟出世間道之前,他的心先入哪一種定,入哪一種定當他出定之後,他所證得的聖道和聖果心就和這種定相應。而又有一類的論師他們說:他所觀照的禪那名法是什麼,然後當他證得了聖道和聖果的時候,就屬於哪一類的禪那心。而還有另外一些論師認為說:禪修者熟練于修哪一種禪那,當他在證得了聖道、聖果的時候,他的心就會依自己的意願,使他的道心和果心能夠屬於哪一類。其實,如果是在禪修實踐裡面,我們會看到所有的這些不同的觀點,其實還是說一樣的觀點,它們並不矛盾。我們剛剛看起來可能它們會有一些矛盾,其實並不矛盾的。

    因為,當一個禪修者在修vipassanà(維巴沙那,毗婆捨那)的時候,特別是當他在修到行捨智的時候,由於行捨智可以維持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前他在修生滅隨觀智、壞滅隨觀智,修過患隨觀智、厭離隨觀智、怖畏現起智的時候,他可以重複觀照三界的名法、色法,輪流觀它的無常、苦、無我。然而,當一個人在修到行捨智的時候,他可以只是觀照其中的一種法,例如:禪那名法。如果一個禪修者在行捨智的階段,他持續地觀照第四禪的名法,觀照第四禪名法的壞滅,然後專注它的無常相,或者苦相,或者無我相。到了高級觀智的階段,他不用再輪流地觀照名法、觀照色法、觀照過去、觀照現在、觀照未來。或者輪流觀照無常、觀照苦、觀照無我,到了高級觀智的時候,已經不需要這麼樣做了。他的心到了高級觀智的時候,他會自然而然傾向於觀照哪一種法,例如:第四禪的名法。而且,他可能會自然而然地傾向於觀照或者無常相、或者苦相,或者無我相,他不用再輪流觀照了。到了那個階段,如果這個禪修者他的根本業處例如是入出息念的第四禪的話,那麼,到了高級觀智的時候,他的心自然而然會傾向於進入入出息念的第四禪。當他從入出息念的第四禪出定之後,他觀照的還是第四禪的名法。當他持續地這樣觀照第四禪的名法,例如:觀照無我相,當他證得了涅槃的時候,他的初道心和初果心就是跟這裡講到的第五禪相應,在經教法的第四禪,在論教法的第五禪相應。所以,我們說他的入流道心是屬於第四禪的這種出世間心,他的入流果心也是屬於第四禪的入流果心。所以,我們既可以說這個是他的根本定,或者他的心的傾向,或者說他所觀照的所緣。所以這些種種論師其實都是從他的經驗、不同的角度來看的。

    這就是一百二十一種心的分別法,它是專門對於出世間心來分的。每一種出世間心都依照五種定來分,所以五八四十。我在這裡順便想問一下大家,當一個禪修者有能力證得無色界定,當他觀照無色界定的定心的無常、或者苦、或者無我的時候,他證悟了涅槃,那麼他的聖道心是屬於哪一種?啊?是屬於哪一種禪那?第五禪,如果按經教法來說是第四禪。

    因為,一切出世間心仍然是屬於一種定心,所以,聖道心屬於善心,善心還是屬於出世間定心。當一個人他證得了聖道之後,他就是聖者了。聖者能夠入什麼定?入果定。入果定就是有些時候一些聖者他不想再持續地觀照這些三界的名色法,他只想取涅槃為目標而進入果定,這個稱為Phalasamàpatti。果定也是屬於一種定,但是它屬於出世間定。既然這麼樣,那世間定和出世間定有什麼區別呢?

    我們在這裡再簡單地講一下世間定和出世間定的區別。

    首先,它們的所緣不同。世間定包括四禪八定,即四種色界禪那和四種無色界定。如果一個人證得了世間定,他取的所緣(物件)往往是概念法。當然,在識無邊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取的是禪心,還是屬於究竟法,其它所有的禪那都是屬於概念法,比如:專注似相等等。但是出世間定,無論是入流果定、一來果定、不來果定、或者阿羅漢果定,它取的所緣都是究竟法,是屬於無為法的涅槃。

    對煩惱的斷除或者鎮伏來說,世間定只能夠暫時地鎮伏煩惱,就猶如大石頭把草壓住而已。這種在三種斷當中稱為鎮伏斷。就猶如一個軍隊能夠把暴民,把暴亂分子,或者把恐怖分子,把他鎮壓下去,這稱為鎮伏斷。但是,出世間定由於在聖道的時候,它可以徹底地把煩惱連根拔除,是徹底地根除,這稱為samuccheda-pahàna就是完全斷除了斷,稱為正斷斷。正是因為如此,一個禪修者在入世間定,例如:入世間禪那的時候,他稱為時解脫samayavimokkhaü,就是臨時的解脫者。而如果一個人在入果定的時候,他的聖道的解脫稱為非時解脫asamayavimokkhaü。而這種人他所證得的聖道和聖果是完全地已經斷除了煩惱、連根拔除,所以稱為非時解脫,就是並不是暫時性地把煩惱斷除,而是永遠性地、永恆性地、徹底性地把煩惱斷除,這種稱為非臨時的解脫,簡稱非時解脫。

    對於果報來說,修行世間定的果報可以使一個人投生到梵天界。但是,由於梵天界的快樂很殊勝,壽命也很長,這只是在延長輪回而已。而出世間定,它能夠證悟涅槃,因此,它導向解脫生死輪回。

    對於定和慧這兩種來說,世間定是定強而慧的作用稍微要弱一點。因為定強,所以在世間定裡面,我們提出五禪支有一境性,但是並沒有把慧強調出來,雖然在所有的世間禪那裡面也有慧,但是它並不是起主導的作用。然而,在出世間定裡面,定和慧是均等的。正是因為如此,有時候我們特別強調慧的作用,我們把道心和果心稱為道智和果智。在出世間定裡面,定是把心專注於涅槃,而慧則是知見四聖諦。

    在七種修行次第的清淨當中,我們稱為七清淨。世間定屬於心清淨,這在七種清淨當中,它是屬於最初的前面的第二個清淨。而出世間定屬於智見清淨¤à?adassana-visuddhi<, S, style="FONT-FAMILY: 宋體;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PAN>,是屬於第七種清淨。所以,第二種清淨和第七種清淨,它們中間還差了五個清淨。

    對於行果上來說,世間定屬於修行的一個次第,它還屬於行道pa?ipadà。也就是說,當一個禪修者證得了四禪八定,證得四禪和四種無色界定,他還只是屬於禪修的一個過程,還不是目標。而惟有一個禪修者證悟了出世間定、證悟了涅槃,這才是禪修的目標。

    最後這一種也是區分佛陀的教法和外道的不共之處。有些外道他們的證量再高,其實還是屬於某一種定境。但是,如果一個禪修者,他不修觀智、不修慧,他就不可能證悟涅槃。所以,惟有通過慧才能夠證悟涅槃,而證悟涅槃同時是出世間定的作用,因此,出世間定屬於證悟,是佛教的修行目標。這是世間定和出世間定之間的不同之處。我們今天就講完了“心”的部分,明天晚上我們將繼續來講“心的作用”,以及開始進入了講“心路過程”的部分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