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8月 26, 2015

阿毗達摩 第十二講

12.
阿毗達摩 第十二講 六處門色法及名法與心所

    六處門色法及名法與心所:在昨天晚上,我們已經討論了色法的四種生起之因,即業生色、心生色、時節生色以及食生色。我們又學習了在各種不同的生命界,在欲界、在色界,眾生的四種誕生形式:即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在胎、卵、濕、化這四生當中,色法是如何在生命期間轉起?又如何延續?佛陀開示佛法,他是有很明確地目的性的。我們在學習了色法,講到了很多看上去似乎是理論的東西,但其實佛陀講的法都是指向禪修的。佛陀教導色法,不是讓我們只是知道色法,不是讓我們做物理學家、也不是讓我們做解剖學家。佛陀教導色法,第一是讓我們瞭解色法,第二要讓我們觀照色法,從而最終超越對色法的貪求、對色法的束縛。

    我們之所以會輪回,是由於有煩惱。煩惱必須得有物件,煩惱生起的物件是什麼?不外乎都是世間法。我們在生活當中、在一生當中、在輪回當中,不斷地貪求、追求,追求什麼?追求錢財、追求名利、追求男女關係等等,在這些各種各樣的追求當中,都離不開兩樣東西:色法和名法,或者說是由色法、名法所組成的概念。其中令我們生起貪染的,色法占了極大部分。我們說到的追求欲樂、欲望,就是欲樂的享受,離不開色、聲、香、味、觸,這些都是色法。如果我們想要斷煩惱,先要瞭解我們的煩惱所貪求、貪著、執著的是什麼?這就是佛陀教導為什麼要觀照色法,要瞭解色法。

    不僅僅要瞭解外在的東西,同時還要瞭解我們的自身——這個五蘊、這一堆東西,這一堆經常貪求、導致我們輪回的是什麼?導致我們輪回的煩惱是我見(有身見),這是屬於邪見。因為有了邪見,我們會造各種各樣的惡業,當這些惡業成熟了,我們會墮落到惡趣、苦道。所以佛陀為了破除我見,他教導色法。同時,佛陀也在《中部》的《大牧牛者經》裡面說過:“諸比丘!具足十一法的比丘不可能在此法、律中得到增長、成長、增廣。哪十一種呢?諸比丘,於此比丘不知色。諸比丘,比丘如何不知色呢?諸比丘,於此,比丘對無論任何色,一切色皆是四大界,以四大界所造不如實知。諸比丘,這是比丘不知色。”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想要在佛陀的教法當中有所培育、有所增長、修有所成,我們必須得要如實地了知色法。如果不明白、不了知、不觀照色法,我們在佛陀的教法當中不可能得到利益,不可能得到成長、進步。

    在佛陀的教法當中成長很重要的就是觀智的培育,定力的培育不一定是佛陀的教法獨有的,但是觀智才是佛陀教法中獨有的、獨特的。

 如果想要修觀,修vipassanā培育智慧,這種智慧是能夠觀照世間真相的智慧。他首先必須第一步要培育的就是名色辨別智,又稱為名色差別智。一位成就了名色辨別智的禪修者,就達到了見清淨(di??hi-visuddhi)。di??hi-visuddhi(見清淨)是七種清淨當中的第三種清淨。

    為什麼稱為見清淨呢?由於我們沒有觀智,不瞭解名色法的真相,我們會執著於身體——“這個是我”;執著於五蘊——“這是我”;執著於名色法——“這是我”;執著於我所擁有的——“這個是我的身體”;執著于自己的愛人、兒子、父母、親屬、朋友——“這是我的父母”、“我的愛人”、“我的兒女”……。因為不瞭解名色法的真相,不瞭解世間的真相,我們就會生起有我、我所的這些見,這些見稱為邪見。

    那到底所謂的這些“我”、“我的”是由什麼組成的?我們必須先要破除構成這些假像所包含的成份。

    一切的世間可以分為五蘊,可以分為十二處,可以分為十八界,也可以分為名色法。用各種不同的分法,都可以這樣分。

    如果把世間分為兩類的話,那麼,一類是物質現象,一類是精神現象或者稱為意識現象。物質現象就是色法,精神現象(意識現象)就是名法。在我們修觀的時候,首先就要瞭解到什麼是物質現象,什麼是精神現象。如果只是停留在物質,知道這個物質還不行,我們還必須得要瞭解,一直到見到究竟法的範圍。瞭解名法,不能夠只是知道:“我在想、我現在很高興、我很憂傷、我很擔心。”這些還是屬於概念法的範疇。

    對於色法來說,如果一個人還沒有破除三種密集,那他就還是見到的是作為一個概念法的物質、色法。如果要修名法,只要他還沒有破除四種密集,那他見到的還是作為概念的名法。

    色法的三種密集是相續密集、組合密集、功用密集,我們在之前已經講到了。對於名法的三種密集,就是我們說到的心理現象的三種密集,也是相續密集、組合密集、功用密集。還有一個所緣密集,因為我們所謂的“心”,它還有一種作用,就是它能夠取所緣。例如說它能夠想:我很小的時候怎麼樣、我昨天做了什麼樣的事、我那天跟你說的怎麼樣。因為它能夠取所緣,如果你沒有破除這種密集的話,你還會認為心有這樣的功能,它能夠取這樣的所緣。所以,在高級的觀智階段,既要觀心所觀照的物件為無常、苦、無我,也要觀照心本身也是無常、苦、無我。所觀的無常、苦、無我,能觀的也是無常、苦、無我。這是高級觀智的階段,也要破除名法的三種密集。

    對於色法的密集,應當如何來破除?破除色法的密集是為了見到究竟色法。在《清淨道論》講到見清淨的部分,它解說了名色差別智的修法,可以依名色法、依五蘊法、依十二處、依十八界、依四界這些方法來修行,破除對色法的貪著而見到究竟色法。

    如何來見到究竟色法呢?在《清淨道論》裡面講到,對於無論是作為十二處裡面的眼處,或者十八界裡面的眼界,或者二十二根裡面的眼根,必須得去觀照以眼淨色為主的其它的四十四種色法,也就是除了眼淨色之外的其它四十四種色法也應該觀照。在我們平時所執著的眼睛、所謂的眼睛裡面,一共有五十四種究竟色法。對於耳朵、鼻子、舌頭等等也是這樣。

    既然說佛陀的教法是為了實修、為了禪修,那麼應當如何來見到究竟色法呢?如何通過實修來破除色法的密集呢?又如何通過修行而證得名色差別智,來達到觀智的第一個階段——見清淨呢?我們在這裡就舉眼處門為例子,講一講如何通過修行而辨識在眼處門裡面的五十四種色法。

    一位禪修者,他如果已經擁有了禪那,又想要再繼續修觀,他必須得先修四界,辨識身體裡面的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可以透過簡略法,觀照身體的十二個特相。等身體已經變得非常明亮、透明之後,再嘗試去見到色聚。見到色聚之後,他再嘗試去分析色聚裡面的究竟色法。然後他應該逐一地辨識六處門:眼處門、耳處門、鼻處門、舌處門、身處門和心所依處門,這六處門裡面的色法。

    要如何來辨識眼處門的色法呢?他可以先修四大。為什麼必須得要觀眼處門的色法呢?因為我們所謂的能見的、能夠看見的,他的物質基礎是眼處門。平時我們很多的貪愛、執著,都是通過我們眼睛“看”而產生的,是不是?看到漂亮的東西,就產生貪愛;看到喜歡的東西,產生執著;看到醜陋的東西產生嗔、產生厭惡,煩惱就這麼樣出來了。那麼,又如何來觀照這些呢?如果在修名法的時候,也是先要找它的依處,辨識依處。依處是色法,所緣(眼睛所看到的)也是色法;在修色業處的時候,必須觀照眼處門的色法;在修名業處的時候也要先辨識作為眼識生起的色法;在修vipassanā的時候,也要觀照眼處門色法的無常、苦、無我。所以,如果想要修觀的禪修者,先應當辨識六處門的色法。

    對於辨識眼處門的色法,他可以先對眼睛,在眼睛這個地方修四界。一直到他發現到沒有所謂的眼睛,而只是見到很透明的,然後他再嘗試去見到色聚。在我們的眼睛裡面,有兩類色聚是透明的,這稱為明淨色(明淨的色聚),之後,他再嘗試去取一粒透明的色聚,然後再去看這粒透明的色聚是不是會對旁邊一些顏色的撞擊有反應。如果有反應的話,它就是屬於眼淨色。為什麼呢?因為眼淨色裡面的“淨”,這裡講到的“淨”是透明的,它是一種敏感的物質,對光、對顏色的撞擊會產生反應。

    當他能夠找到這一粒色聚之後,再逐一地辨識,在這一粒色聚裡面嘗試去辨識。如果這一粒色聚裡面,會呈現出硬、粗、重或者軟、滑、輕,這是這粒色聚裡面的地界;之後,他再嘗試去辨識這粒色聚裡面的凝聚力、向心力,這是它的水界;然後再看這粒色聚裡面它的溫度,是冷還是暖,這是火界;之後再辨識這粒色聚裡面它的支持性或者說它的動性,這是這粒色聚的風界;之後他再去辨識這粒色聚的顏色,這粒色聚本身的顏色是顏色;它的氣味是香;它的味道是味;它的營養素是食素。

    因為這粒色聚是業生色,它比那些非業生色(例如:心生、時節生和食生)來說,我們一看這一類色聚,它是有生命的,也就是說我們會發現,這粒色聚好像有個東西在保護著它。這種擁有生命力的,能夠保護這粒色聚存在的就是命根。然後在這粒色聚裡,這粒色聚本身的透明是淨色,因為這種透明能夠接受光和顏色的撞擊,所以它是眼淨色。所謂的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其實是在這粒色聚裡面所呈現的硬、粗、重,這個是地界;它的粘結、流動,是水界;溫度,是火界,並不是說我們要在這粒色聚裡面看到這個地方是地,這個地方是水,不是這樣的,而是它所呈現出來的。

    能夠辨識到眼十法聚之後,我們再嘗試在眼門這邊辨識另外一種透明的色聚,它是身十法聚。身十法聚也是一種透明的色聚,因為這一種色聚能夠對外界的地界、火界、風界的撞擊敏感,也就是說只要我們看到這粒色聚,之後這粒色聚對外在的硬、軟、冷、熱或者碰觸、或者痛等等有反應。而身識就是依這一種色法而產生的,這個是身淨色。

    等我們能夠辨識到身淨色,在辨識的時候,我們在眼門這邊,那時看到色聚,我們可以取對顏色有反應的,那個就必定不是這一種,不是身淨色。而如果是能夠對外在的撞擊有反應的,必定就不是眼淨色,是屬於身淨色。而在我們所謂的眼睛裡面,只有這兩種是透明的。

    等我們能夠找到身淨色之後,再辨識裡面,它的硬、粗、重或者是軟、滑、輕,這是地界;它的凝聚,這是水界;溫度是火界;支持或動的,是風界;顏色是色;氣味是香;味道是味;營養素是食素;它的生命力是命根。然後再去辨識它的這種透明,這種透明本身就是淨色,這是屬於身淨色。可以辨識到身淨色之後,我們再看由於這十種的究竟色法構成了有一個所謂的身十法聚。

    除了這兩種是透明的色聚之外,其它還有幾種是屬於不透明的。如果是男人的話,在我們的眼睛裡面會有一種性根色。如果是女人的話,在眼睛裡面也有一種是性根色。

    那如何辨識性根色呢?性根色與心生色、時節生色和食生色不同,性根色裡面含有命根。因為之前,他有能力辨識眼十法聚和身十法聚裡面的命根,所以這個時候他再嘗試去找一找,在那些不透明的色聚裡面有沒有命根。如果找到有命根色之後,他再嘗試去看一看這一粒色聚是不是能夠呈現出、表達出這個是女人,或者說感覺到有女性的或者男性的。當然不同的性別,他的眼睛裡面只有一種。可以找到之後再嘗試去辨識這一粒色聚裡面,它的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顏色、香、味、食素、命根,依次再逐一地辨識作為性根十法聚裡面的十種究竟色法。

    能夠辨識到性根十法聚之後,我們再繼續辨識下面的一種色法。在我們的眼睛裡面,有三類的業生色法,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是心生色法。心生色法共有八種,稱為八法聚,八種究竟色法。由於擁有八種究竟色法,所以稱為心生八法聚。這一類的色法,也只有八種究竟色法,即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顏色、香、味、食素。

    可以辨識到心生色法之後,我們再繼續辨識時節生色。時節生色也有八種色法,即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顏色、香、味、食素。

 時節生色辨識之後,再辨識食生八法聚。食生色法也有八種色法,即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顏色、香、味、食素。

    這三類的色法都擁有八法聚,但是這三類的色法應該如何來辨識呢?我們怎麼知道這是心生色、這是時節生色、這是食生色呢?如果是在我們的眼睛裡面,我們看到它們都是沒有生命的。那如何來辨識呢?我們嘗試去找它們的生因,就是它們生起、產生的原因。例如:在我們的眼球裡面,我們要辨識時節生色,我們要先去注意任何一粒色聚,然後再去看它的火界,一旦這粒色聚達到住的時候,火界就能夠產生新一代的色聚,這新一代的色聚就是時節生色。

    我們再看一粒色聚,如果這一粒色聚裡面的食素能夠產生,或者這粒色聚是由另外一粒色聚的食素所產生的,那它就屬於食生色法,是通過這樣來辨識的。

    對於心生色法也是,我們再看一看,因為眼識是依眼淨色而產生的,但是眼識本身不會產生心生色法,它都是通過意門所產生的。那我們再看,例如:我們想轉動眼珠,這個時候,能夠帶動我們轉動眼珠的那種風界特別強的色法,就是屬於心生色法。我們可以在眼球裡面再逐一地辯識有心生色法、時節生色法、食生色法。

    在眼處門裡面一共有六類的色聚。

    眼十法聚、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這三種十法聚各有十種究竟色法,加起來就是三十;

    心生八法聚或者心生色法、時節生色法和食生色法各有八種。這三種八種加起來是二十四種;

    前面的三十種業生色法再加上二十四種等於五十四種。我們再看那張表,六處門的表,講到的眼處門的五十四種色法,就是這樣辨識的。

    當我們可以辨識到眼處門的五十四法之後,就能夠明白為什麼我們的眼能夠產生“看”的作用?能夠產生看的作用就是因為眼識依於眼十法聚裡面的眼淨色,可以產生看的作用。為什麼當我們的眼睛受到風吹或進入了一些灰塵、一些沙土之後,為什麼會感覺到眼睛痛呢?這是因為眼睛裡面有身淨色的原因。而我們的眼睛能夠表達出這個是女的眼睛、男的眼睛,這是由於有性根色的原因。為什麼我們的眼珠能夠隨我們的意轉動呢?這是因為有心生色法的原因。而且由於我們的身體一直都受到營養素的支助,所以我們感覺到充滿了體力,這是因為眼球裡面也有食生色法。而且只要是物質,它都會有時節生色,也就是說一切的色聚,它的火界都會產生新一代的色聚,這些是時節生色。

    所以在眼處門裡面能夠執行、支持“看”的作用是因為有了眼淨色、眼十法聚。能夠觸到、受到一些碰觸,會感覺到痛或者感覺到酸,有時候甚至會流眼淚,這是由於有了身淨色。所以眼處門裡面有這些色法。這些色法就是一共有五十四種色法。在我們眼處門裡面的五十四法其中是以眼淨色為主的。所以一般提到的我們的眼睛,其實包括了五十四種究竟色法,但是真正使我們能夠執行“看”的是眼識,而眼識的主要依處只是其中的一種,眼淨色。依於眼淨色會有眼識的產生,因為有了眼識受到外在的顏色、光的撞擊,所以我們會說所謂的“看”,看到這,看到那。這是眼處門的五十四種色法。

    對於耳處門也有五十四法,也就是它們分別是耳十法聚、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心生八法聚、時節生八法聚和食生八法聚。對鼻處門也是,舌處門也是,都各有五十四種色法。對身處門,有多少種色法呢?我們講到在眼、耳、鼻、舌裡面都會有身淨色。但是在身處門裡面,除了眼、耳、鼻、舌和心臟裡面,我們的身體都沒有眼淨色、耳淨色、鼻淨色、舌淨色。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的身體不能夠看東西、不能聽東西、不能夠嗅東西、嘗東西,惟有通過眼睛才能夠看、耳朵才能夠聽、鼻子才能夠嗅、嘴巴才能夠嘗。身體不能,它沒有這樣的功能,為什麼?因為沒有相應的淨色。在我們的身體裡面,有身十法聚,還有性根十法聚,這兩種是遍佈全身的,還有心生八法聚、時節生八法聚和食生八法聚。兩種業生色各有十種色法,再加上三種八法聚,加起來多少種?四十四種,就是在我們的身體裡面有四十四種色法。

    對於心所依處呢?心所依處是在心臟裡面,如果擁有禪那的禪修者,即使他還沒有修到色法,沒有修到色業處,沒有能力去辨識心所依處,但是當他的禪定已經達到很穩固之後,就有一個階段叫他去查有分。擁有禪那的人,一旦往他的心臟裡面一照,會發現到在心臟裡面有個很明亮的東西,那個其實就是屬於有分的透明意界,它就猶如一面鏡子一樣。其實禪那的心就是依那個地方生起的。

    對於禪修者,如果想修色業處,要辨識心所依處色。心所依處也有五十四種色法,擁有了身淨色,這十種稱為身十法聚,還有性根十法聚也有,心生八法聚、時節生八法聚和食生八法聚也有。但是在心所依處裡面有一種很獨特的稱為心色十法聚或心所依處十法聚,這種心所依處十法聚也是不透明的,正是因為有這一種心所依處十法聚裡面的心所依處色,它能夠作為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我們稱為hadaya-vatthu 。hadaya-vatthu就是心的物質基礎,這一種心所依處也是屬於業生色,它也擁有命根,也有地、水、火、風、顏色、香、味、食素,也是屬於業生色法。在心所依處裡面也一共有五十四種色法。

    在我們的六處門裡面,四類的色法(業生色、心生色、時節生色和食生色)都有。

    以眼門的五十四種色法來說,其中眼十法聚、身十法聚這兩種是透明的。還有性根十法聚,這一類色聚是不透明的。這三種色聚屬於什麼生?業生色。

    還有一種不透明的色聚是心生八法聚,它是心生色法。

    另外一種不透明的色聚是時節生八法聚,是時節生色法。

    還有一種食生八法聚,是食生色法。

    只要我們作為這個身體還有生命,那身體裡面這四類的色法都有。只要我們還活著,那麼身體裡面就必定還擁有業生色、心生色、時節生色和食生色。除非當這個身體命根斷絕、已經死了,這個時候業生色已經消盡了,由於沒有心,也就不會有心生色法了,已經不會再消化,所以也沒有食生色了,那個時候只是時節生色。

    對於耳處門的五十四種色法,也就是這種透明的色法換成耳十法聚,鼻、舌也是。對於身處門來說,這四十四種色法,在我們的身體裡面只有一種是透明的色法,透明的色聚,即身十法聚。在心所依處裡面,也只有一種透明的,即是身十法聚,但是心所依處十法聚是不透明的。這是我們身體裡面的色法。

    在修色業處的時候,我們必須得先觀照自己的六種門: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心所依處。心所依處也是屬於物質,必須得要辨識。辨識之後,再辨識其他人的六處門色法,然後慢慢地再把我們身體的色法內在、外在,內在、外在地辨識。

    這種教法,就猶如佛陀在《無我相經》裡面講到的:“諸比丘,對於任何的色,無論是過去、未來、現在、內在、外在、劣的、勝的、粗的、細的,遠的、近的,這一切觀照它是:非我的,非我,非我的我。”在《無我相經》裡面講到:應當如何地透過智慧來觀照,這些都不是我的,不是我,不是我的我。在《大念處經》裡面也講到了:法念處裡觀照五蘊也是,一時觀內在的五蘊,一時觀外在的五蘊。對於觀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也是,要一時觀照內在的,一時觀照外在的,通過這樣來修觀。然後再觀它的生,觀它的滅,觀它的生滅。這是佛陀教導色業處,取色法來修觀的方法。

    講了色法之後,我們下面再繼續講另外一種究竟法。這個世間其實都不外乎兩種現象:第一是物質現象,第二是心理現象。心理現象又可以分為心與心所兩種。心是能夠認知物件,能夠起主導作用的稱為心;而心所,就是伴隨著心一起生起,執行認知物件的那些心理作用。因此從詞源來說,心所叫做cetasika,它就是cetas+ika,它的意思就是屬於心的,所以稱為心所。例如:我們說到的“我”,這是指我,“我所”是什麼意思?屬於我的,稱為我所。心也是這樣,心稱為心;心所,它意思是伴隨著心生起的那些心理作用。

    我們在看經典的時候會看到,佛陀在講到世間的時候,都無外乎講的是一種關係。講到眼的時候也會講到什麼?講到色,講到耳的時候會講到聲音,講到鼻的時候會講到氣味、講到香,講到舌的時候會講到味道,講到心的時候會講到法所緣。對於我們現在的人生、生命、日常生活來說,其實都無外乎一種關係,就是認知與被認知的關係,是不是?

    作為人有能動、能夠認知的作用,有認知的功能,而這個世界,包括我們自身有被認知的關係,是不是?能認知的,我們平時叫作心或者叫做意識現象,在佛教裡面叫做名法。

    名法就是aramma?aünàmati(朝向所緣),能夠導向所緣、面對所緣、傾向於所緣、傾向於物件,這稱為名法。所以名就是nàmaüti,aramma?aünàmati nàma就是因為朝向所緣故。朝向、傾向的巴利叫做nàmaüti,它是一個動詞,令什麼東西面對,所以稱為nàma,nàma(名法)是這麼來的。

    對於所緣來說,心所認知的物件稱為所緣。名法也稱為能緣,就是能取目標。對於名法來說,所緣就是被取為目標,被認知的物件。這個世界,其實都不外乎是認知和被認知,能夠認識和被認識的物件,也就是說名法和所緣的關係。

    名法包括了心和心所。而被認知的物件就稱為所緣,即目標、心認知的物件。色法能不能夠認知東西呢?不是用眼睛看麼?不是用耳朵聽麼?難道眼睛不是色法麼?難道耳朵不是色法麼?我們剛才講到色法的時候,往往是這樣強調:依於眼淨色生起的眼識執行看的作用,是不是?所以真正能夠起執行看的並不是我們平時所說到的眼睛,而是依眼睛這種色法生起的眼識。

    眼識巴利語叫cakkhuvi¤¤à?a,cakkhu就是眼,識就是vi¤¤à?a。vi¤¤à?a是vi+¤¤à,¤¤à就是知道、能夠認知,能夠認知這種也叫做心(citta)。眼識能夠執行看,它就是一個心再加上若干個心所。眼識,伴隨著眼識生起的一共有七個心所,即觸、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和作意。七個伴隨著眼識這種心一起生起的稱為心所。而一個眼識再加上七個心所組成的我們稱為眼識的名法,這種名法能夠執行看的作用,所以被看的目標,例如說,看到一朵花,看到紅色,看到光明,這個被看的稱為所緣。

    由於有了心,才會有認知的行為。對於物質來說,它沒有認知的作用。例如:如果沒有心的話,僅僅是物質現象它沒有感覺的。對於我們的身體來說,正是因為身體依身淨色產生身識,所以他能夠感受到身體的痛、舒服、清涼等等。如果沒有了身識的話,身體就沒有反應。無論你如何去砍他、打他、踩他、剁他,他都不會有反應。例如:有些人患了麻風病,有類麻風病人的身體就沒有感覺,不會感覺到痛。所以有時候撞到東西或者有東西咬他,他都不知道、沒有反應。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有些麻風病人,他們的手、腳,已經完全後天性的損傷,他們都不知道,為什麼?因為他們的身體沒有反應了。就是因為這一類人,他的身淨色起不了作用,因為身淨色起不了作用,身識就不能夠產生,身體就變成沒有感覺了。

    能夠感覺到痛、感覺到癢、麻等等,其實是屬於身識。色法本身是沒有反應的,它能夠作為心識產生的物質基礎,但是本身並沒有反應,它們不會對外界的撞擊產生反應。

    我們說到的這個世界,用一般話來說就是主觀和客觀。主觀就是名法,客觀就是所謂的所緣。作為我們本身,乃至到心,名法本身也可以作為所緣。但是作為所緣的心和我們能觀照的心還是不同,這個在修到高級的vipassanā的時候我們就能夠瞭解。既然名法本身也可以作為所緣,這個就是所緣密集的其中一種。

    對於心所來說,它擁有四個特點,心所必定伴隨著心一起產生。在Atthasàlini《殊勝義注》裡面舉了一個例子,就猶如人們說:“國王來了。”國王的到來必定伴隨著若干的隨從,而國王不會單獨地到來。同樣的,心也必定伴隨著若干的心所一起生起,而不會單獨地生起,心和心所一起生起構成了所謂的名聚,就猶如地、水、火、風不會單獨、單獨地生起。地的生起必定伴隨著水、火、風、顏色、香、味、食素;而作為水界、火界、風界,它也不會單獨地生起。如果是風界,它必定伴隨著地、水、火、顏色、香、味、食素。同樣的,對於名聚也是這樣。一個心識刹那必定擁有一個心和若干個心所,這稱為名聚。無論是色法也好,名法也好,它都是成組成組的生起的。

    心所擁有四個特點:第一,它與心同生;第二,與心同滅。心必定與心所同生,同時心所也必定和心同生,這個叫做ekuppàda。心所必定和心一起同滅,為什麼必須要這樣說呢?當心生起的時候,如果它同時也生起了一個色法,這一種色法稱為心生色法。但是心生色法會不會和心一起同滅呢?不會。色法能夠維持十七個心識刹那,而名法一生起立刻就滅去了。所以在這裡強調與心同滅,就是它以區別於色法。

    第三,心所與心都取同一個所緣ekàlambana。換而言之,心所會輔助心一起認知物件,它和心一起執行著認知物件的作用,這個稱為與心取同樣的一個所緣。

    同時,心所也和心擁有同樣的一個依處。只要是在五蘊世間,無論在欲界、在色界,所有的名法生起都必須要有物質的基礎,這種物質基礎就稱為依處。對於心所來說也是,它必定和心擁有同一個依處。

    例如:依於眼淨色、依於眼門會有眼識的生起。眼識是作為一個心識刹那,它有八個名法,這八個名法分別是一個眼識、一個觸、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也就是一個心加上七個心所。這一個心和七個心所都是依眼處門、以眼淨色為主的眼處門生起的。所以我們說心和心所的生起,它的產生和滅去,都是依於同樣的一個物質基礎,這稱為擁有同樣的依處。


    對於心所來說,可以分為五十二種心所。五十二種心所又可以分為四組:第一組是七個遍一切的心所,還有是六個雜心所、十四個不善心所和二十五個美心所。至於這些心所的具體的內容是怎麼樣呢?我們在明天晚上繼續再學習。

Related Posts:

  • 阿毗達摩 第二十四講 阿毗達摩 第二十四講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昏沉、睡眠、疑心所及25種美心所中的信心所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昏沉、睡眠、疑心所及25種美心所中的信心所:昨天晚上我們一起探討了妒嫉、慳吝和惡作(追悔)三種不善心所,今天晚上我們將繼續把剩下的三個不善心所探討完。在講到… Read More
  • 阿毗達摩 第二十七講 阿毗達摩 第二十七講 二十五種美心所中的三種離心所、二種無量及無癡心所     二十五種美心所中的三種離心所、二種無量及無癡心所:昨天晚上我們講到了中捨性,還有6對12個心所,以及講到了3種離心所。在昨天晚上我們重點講了6對12個心所對於我們修行的作用,這12個心所… Read More
  • 阿毗達摩 第二十三講 阿毗達摩 第二十三講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嫉、慳、惡作(追悔)心所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嫉、慳、惡作(追悔)心所:昨天晚上我們已經學習、探討了嗔。嗔屬於作為一個人、作為有情、作為凡夫最常見、最頻繁生起的煩惱之一。昨天講到了嗔的特點以及嗔的表現,還有如何克服嗔的方法之… Read More
  • 阿毗達摩 第二十五講 阿毗達摩 第二十五講 二十五種美心所中的念、慚、愧、無貪、無嗔心所     二十五種美心所中的念、慚、愧、無貪、無嗔心所:我們在昨天已經結束了講不善心所的部分,然後我們又講了第一種美心所,即:信。在昨天晚上著重地講了信,如果達到不壞信這種程度,必須得一個人證得初果。… Read More
  • 阿毗達摩 第二十六講 阿毗達摩 第二十六講 25種美心所中的中捨心所、6對12美心所、3種離心所     25種美心所中的中捨心所、6對12美心所、3種離心所:昨天晚上我們一起學習了好幾個心所,學習了念、學習了慚、愧、無貪和無嗔這五個美心所。今天晚上我們將繼續來學習另外的一組心所。我們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