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8月 26, 2015

阿毗達摩 第三十講

阿毗達摩 第三十講 十八種無因心 五十四種欲界心

    十八種無因心:昨天晚上我們一起學習了欲界的二十四種美心,即善心八種,果報心八種,唯作心八種。在這二十四種美心當中,我們重點地講了八種善心,以及如何去分別、去區分這八種善心的方法。對於我們學的這些心,它們會有很多的名相,例如什麼悅俱、智相應、無行、有行,可能大家聽了會有點困惑,感覺有點複雜,但是如果我們抓到了它的要點,就很好理解。它們不過就是因,受是屬於樂受或者捨受,因在作的時候有沒有智慧,和主動、被動地作。我們著重在理解,理解了之後就知道這是屬於什麼心、什麼心,就好理解了。我們昨天晚上一學學了二十四種心,這二十四種心其實並不難,這些心如果是造業的就叫善心,如果是體驗果報的就叫果報心,如果是佛陀以及一切阿羅漢聖者所生起的叫唯作心。所以,當我們抓到了要點之後我們就不用去死記硬背,著重在如何去應用就可以了。今天晚上我們將要講另外一組心,十八種無因心。

    我們都知道任何的有為法或者行法 sankhàra dhamma ,它都是有因緣的、諸緣和合的。只要是因緣和合之法,沒有、根本不存在沒有因的,是不是?那為什麼這裡又說沒有因呢?這裡說的因和我們平時所說的因緣的因是不同的,這裡的因是指某一類的心所。我們講到因的時候講到有六種因,這六種因又稱為六種根。為什麼稱為根呢?因為它是屬於一種有控制力的心所。有六種根,即:無貪、無瞋、無癡,這三種心所稱為三種善根或者三種善因。貪、瞋、癡這三種心所稱為三種不善根或者又稱為三種不善因。

    接著我們講無因心,在所有的心裡面有十八種心,在這些心裡面並不存在這些心所的,這六種心所的任何一種都不存在的。而有71種心是擁有這六種心所的其中一種或兩種或三種。有一些心只有一種根,比如說癡心所,兩種癡根心就只有這一種的。有些有兩種因,例如(八種智不相應的善心,八種智不相應的果報心,八種智不相應的唯作心,和刪除這裡的視頻)在八種善心裡面有四種智不相應的善心,四種智不相應的果報心和四種智不相應的唯作心,這是屬於兩種因的。還有八種貪根心裡面也有貪和癡兩種心所,(兩種癡根心裡面也有瞋刪除這裡的視頻),兩種瞋根心裡面也有瞋和癡這兩種心所,所以這些稱為二因的心。也有三因的心,例如:在欲界裡面有四種智相應的善心、四種智相應的果報心、四種智相應的唯作心,這是我們昨天講到的。智相應的善心、果報心、唯作心各有四種,還有一切的色界心、無色界心和出世間心都有這三種善根,所以這些心都稱為有因心。

    我們現在就講無因心。

    無因心(巴利ahetukacittàni),一共有十八種。在這十八種心裡面,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它們相對比較弱,比起有因心來說無因心會弱一點。這十八種無因心又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不善果報心,一類是善果報心,一類是唯作心。不善果報無因心有七種,善果報無因心有八種,無因唯作心有三種。

    在這裡,我們先講七種不善的果報心 akusalavipàkacittàni。這七種不善果報心,其實我們直接叫它果報心就可以。因為一切的不善果報心都是無因的,沒有有因的。但是造下的不善心,就是我們說造惡的心會有貪、或者瞋、或者癡,但是這些不善的心造下帶來的果報被我們的心體驗,它並沒有貪、或瞋、或癡,它只是純粹的一種體驗。

    是哪七種不善果報無因心呢?它們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還有領受心和一個推度心。我們平時所說到的眼、耳、鼻、舌、身,在這裡講到的就是眼、耳、鼻、舌、身這五種識,如果我們的不善果報成熟,然後我們看到一些不好的東西、醜陋的東西,這個時候能夠起到“看”這種作用的稱為眼識。

    按照一般的因果法則來說,一個人在體驗到不善、不好的果報的時候,往往受是屬於什麼受呢?是屬於憂受。如果體驗到好的話,那麼是什麼受呢?是屬於樂受或者有時候捨受也有可能。為什麼這裡又說都是屬於捨,與捨俱行呢?與捨俱行的意思就是它們都是捨受upekkhàsahagata§。與捨俱行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這些都是捨受。因為在我們剛剛體驗到不善果報的時候,它的撞擊力很弱,而且同時這一類心本身也是比較弱,因此它的受還是屬於捨受。

    我們在講到心路過程的時候,眼識執行的只是“看”,但是之後如何去對所看到的東西進行加工,給它概念、知道這個是什麼,那是之後的速行心。

    這個眼識所起到的作用只是立刻地“看”或者識知目標而已。這裡講到的眼識,它必須得依靠眼淨色而生起或者依照眼門而生起,不可能不依靠眼淨色或者眼睛生起眼識。我們說到的“看”惟有用眼睛才能看,沒有眼睛不能看。眼識的作用只是純粹地去看目標,它本身並不會判斷,還不能夠判斷目標是什麼。我們說到的眼識就有點類似我們所講到的攝像機的感光片。現在有數碼相機了,以前要拍照的時候都是要用膠捲或是用菲林,這菲林其實就是感光片,當我們把快門一按下的時候,快門很快就張開,然後一張開立刻就合。就在張開的一刹那,外面的光已經射進感光片裡面,感光片就能夠接受這些光的資訊。同樣眼睛也是,眼淨色猶如感光片,眼識很快的,一個刹那,它的作用只是接受這些顏色或者光的資訊而已,它本身並不會判斷,判斷是屬於以後的。但是正是因為有了眼識,所以外在的光可以被我們所說的這個所謂的眼識所識知、所知道。然後當眼識滅去之後再傳遞給下面的一些心去繼續加工,是這麼樣。由於眼識是一種很根本的心,而且它還是一種很弱的心,它執行的只是“看”,我們說眼識甚至還不能夠知道這個是綠色、這個是青色、這個是黃色,它只是接受這些顏色的資訊,它能夠了知這個只是顏色而已。之後知道這是什麼顏色、這是什麼形狀、它們的感覺是如何,以後的心路過程再產生,產生許許多多的心路過程再對所領受、所瞭解的這種顏色進行加工。

    對於耳識也是,耳識必須依靠耳門裡面的耳淨色而生起,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的耳淨色不好,例如:一個人耳聾,他聽聲音就會有障礙。對於鼻識也是,鼻識是要依靠鼻孔裡面的鼻淨色而生起。舌識必須依靠舌門(就是舌頭裡面的舌淨色)而生起,身識就必須依靠散佈在全身裡面的身淨色而生起,這些是屬於眼、耳、鼻、舌、身這五種識生起的物質基礎。

    而對於外在的境來說也是,必須有顏色才會有眼識的生起,必須有聲音才會有耳識的生起,有氣味才會有鼻識的生起,有味道才會有舌識的生起,有觸所緣的撞擊才會有身識的生起。因此我們在經典裡面可以看到佛陀經常會說,緣於眼(這裡的眼指眼淨色)、顏色和眼識三事和合才會有觸、受等等這些心理過程的生起。

    在這五種識當中,眼、耳、鼻、舌、身這五種識只執行一種作用。眼睛執行的只是看,看什麼?看的是顏色;耳朵,耳識執行的只是聽,聽聲音;鼻,鼻識只是執行的是嗅,嗅氣味;舌識執行的只是嘗味道;身識執行的只是屬於碰觸、接觸到觸所緣的撞擊。

    在這五種識當中,五種識我們又稱為根識,根識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這五種根識。由於眼、耳、鼻、舌這前面四種,它對於顏色、聲音、香、味的撞擊比較弱,所以它的受屬於捨受。而對於身識來說往往身識是直接撞擊的,它的受會比較強。在這裡眼、耳、鼻、舌、身這五種識都是屬於不善的果報。不善的果報表現在眼識看到的是不好的東西、醜陋的東西;耳朵聽到的是難聽的、不好聽的聲音;鼻識嗅到的是很臭的味道、噁心的味道;而舌識吃到的是很難吃的東西;身識就表現為身體遭受到地、或火、或風的撞擊。

    例如:地,好像身體感覺很疼痛,這裡痛那裡痛。或者感覺到撞擊、被人打、被刀割傷等等;而火,例如身體感到很熱或者很冷、皮膚給凍裂了或者給燒傷了等等這些;而風界,就是例如:肚子的絞痛,或者給人打了一拳,有地界也有風界的撞擊。由於不善的果報作為所緣,它能夠直接地撞擊身識,而身識接受外在觸所緣的撞擊力強,因此它的受屬於苦受。我們講到的身受屬於苦受這一類。

    因此,要瞭解這五種識就要和平時聯繫起來,如果我們看到不好的那些東西、看到不好的人,我們能夠看是因為有眼識,由於我們所接觸的這些是不好的所緣,因此這是屬於不善果報的眼識。對於耳、鼻、舌、身也是這麼樣。例如:身體痛、或者感覺到氣候變化無常,一會很熱、一會很冷、各種各樣的病痛等等都是屬於身識在起作用。假如沒有身識的話,任何的身體的疾病對我們來說沒有作用了。

    另外一種心是領受心sampa?icchana,領受心是指領受之前所看到的目標。領受心只會發生在五門心路過程,而且它緊跟著眼識、或耳識、或鼻識、或舌識、或身識之後生起。領受心不會在其它的心之後生起,要麼就是在眼識一生起之後接著生起的是領受,領受一生起之後生起的是推度心。也就是說前面這五種根識的任何一種滅去之後緊接著生起的就是領受和推度心。

    我們以眼識為例子,眼識能夠執行的是看顏色,當眼識看到這種顏色之後,它只是維持一個心識刹那立刻就滅去了,緊接著生起的是領受(剛剛由眼識看到的顏色)這種心,這種心稱為領受心,就等於說接過剛剛由眼識傳遞給它的顏色的資訊,之後,當領受心滅去之後生起了一個推度心sant?ra?a。sant?ra?a的作用就是推度或者檢查剛剛由眼識和領受心所識知的顏色。因此領受心和推度心都是屬於果報心。

    當眼睛看到不好的目標,例如:看到不好的顏色,那麼領受心領受的也是屬於不好的,推度它推度的也是不好的,推度就類似我們說到的推度或者檢查的意思。而這兩種心由於它們還是屬於五門心路過程,因此它們的受還是屬於捨受,稱為與捨俱行的。

    我們再看有八種善果報的無因心。這八種善果報的無因心和剛才所說到的七種不善果報的無因心也很相似、很相像,只不過是多了一個而已。它們分別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領受心和兩個推度心。剛才講到的是不善果報心,不善果報心都是屬於無因心。我們昨天也講到了八種善果報心,是不是?那個是有因的果報心,現在這裡講到的是無因的果報心。昨天晚上我們講到的有因果報心是因為那些心都是屬於美心,既然是美心,它有沒有美心所啊?有。有哪些美心所呢?要麼會有無貪和無瞋,如果是智相應的果報心的話會有無癡心所,因此它們都是屬於有因的。

    這裡講到的是無因的果報心。

    無因的果報心一共有八種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領受和兩個推度心。

    講到果報,我們可以說果報都是由心來體驗的,身體只是一種承受,但是真正能夠體驗到果報的是心。我們又再回到講“阿毗達摩”最根本的那一點、我們經常強調的,一旦講到心必定會有心所對應的目標,是不是?也就是心和所緣的關係。

    從所緣上來說,所緣可以分為三種所緣:一種是不可愛的所緣;一種是可愛的所緣;一種是極可愛的所緣(目標)。如果我們體驗到的目標一般人都認為這個是醜陋的、這個是不好的,例如:死屍、看到了蛇、老虎,這些一般人都認為是不好的,這種稱為不可愛的所緣。例如:看到很醜陋的蟲、蜈蚣、蠍子或者蒼蠅,這些是稱為不可愛所緣。

    還有另外一種是可愛所緣,例如:一般的這些房屋或者是一些很普通的建築物,這個稱為可愛所緣。極可愛所緣就是一般人看到它都會很喜歡的,例如:很優美的風景,或者很富麗堂皇的建築物,佛陀的像,類似於這些都是屬於極可愛的所緣。

    根據“阿毗達摩”,一個人體驗到不可愛的所緣往往是由於他的不善果報心成熟,如果一個人體驗到可愛所緣和極可愛所緣是由於他的善果報成熟。我們說到的這些所緣就是外在的目標,目標本身只是目標而已。但如果有了心的作用,就是我們心能夠去識知它,然後我們知道這種能夠帶來舒服體驗,這個給人帶來不舒服的體驗。例如:噪音,一般人都不喜歡噪音,是不是?這個就是不可愛的聲所緣。好像死屍的臭味、腐臭味、廁所的臭味等等,這些誰喜歡?除非糞蟲才喜歡。對一般人來說這些都是不好的,被人體驗為不好的。能體驗的是什麼?是心。哪些心去體驗呢?就是我們講到的這些果報心去體驗。

    由於這些所緣是我們平時每天都接觸的,例如:我們每天都會看、都會聽、都會嗅、都會嘗、都會觸,是不是?我們在接觸這些的時候,不可能說我想要每天都看到好看的東西、聽到好聽的東西、嘗到好吃的東西、觸到很舒服的感覺,是不可能的,都會有不好的和好的。不好的這些給我們體驗的,是屬於不可愛所緣;體驗到不好的,是屬於不善果報心;而體驗到這些好的外緣(目標)、好的物件,是屬於善的果報心。看到了一個很漂亮的東西,例如:很優美的風景或很漂亮的人,這個時候能夠看的是什麼?能夠看的是眼識。由於看到好的,所以它是屬於善的果報,這種眼識稱為善果報心,明白嗎?理解嗎?

    例如:聽到一些音樂或者大自然的聲音、很美妙動聽的樂曲,或者別人在讚歎、稱讚你,當然不是在那邊拍馬屁,是在讚歎你,這個時候你聽到的是用什麼聽?用耳識來聽。我們平時說的耳朵聽到是用耳識來聽。能夠聽到的是耳識,但是聽到的是什麼?是屬於好的、動聽的聲音,動聽的聲音,屬於什麼?是屬於可愛的所緣或者極可愛的所緣。因此能夠聽到好的聲音,是屬於善的果報。

    鼻識能嗅到香味,例如:栴檀香的味道或者樹木的清香這些。因為這些樹木的清香等等都是屬於好聞的氣味。能夠聞的是我們的鼻識,由於能夠聞到這些好的氣味,它是屬於善的果報,所以這種心能夠聞到好聞的味道,稱為善果報的鼻識。

    又例如:我們經常都能夠吃到很好吃的美味佳餚,我們說到的一飽口福,一飽口福是什麼去飽?舌頭去飽,我們的舌頭嘗到味道。如果一旦食物吞到肚子裡面還能不能夠嘗到味道呢?如果我們的胃、我們的肚子能夠嘗到味道的話,我們會作嘔,因為食物一吃進去就變成酸的、臭了,是不是?有句話叫“舌過三寸成何物”,嘗什麼?就是這麼樣,能夠嘗到味道的只是這麼短短的一個舌淨色密佈在舌頭這個區域裡面。而舌識就是依這上面的舌淨色生起的,所以我們能夠吃到好吃的東西。今天有人請客或經常有好吃的東西,這個是善果報還是不善果報?這是善果報。這些善的果報對於舌識來說,它所體驗的就是好吃的東西。這些好吃的東西被什麼而識知?被舌識而識知,所以這裡的舌識是屬於善果報的。

    對身識也是,例如:氣候很舒適,或者有人按摩、撫摸你的身體,或者你躺在空調的環境裡,你坐的凳子很舒服,或者你有錢了坐汽車都可以買好的座位,坐火車可以買臥鋪、可買軟臥,坐飛機可以買商務艙,這樣的話你的身體感受的都是很舒服,是不是?你的身體能夠領受到這些很舒服的感受,這種舒服的感受是不是一種所緣,一種可愛的或者極可愛的所緣,是不是?由什麼去感受這些很舒服的感受呢?是由身識。由於善的果報成熟了我們能夠感受到這些很舒服的感覺。

    又比如:一個窮人,他住的地方一下雨又漏雨,天冷了風就從門縫裡面吹過來,天熱了裡面蚊子又多、蒼蠅又多,而且床底下一大堆跳蚤。這樣的話,他身體經常都遭受到一些不好的、不善的果報的折磨,所以這個時候他身體感受的是屬於苦的感受。

    而如果一個有錢人,他可以住很富麗、很乾淨、很清潔的房間,看的東西都是很悅目,聽的東西又很悅耳,吃的東西又很可口,而住的東西很舒適,這個是善的果報。

    能夠體驗到這些善的果報的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對於身識來說,由於它是直接撞擊我們的身體,所以它的撞擊力大。因此身體如果是體驗到可愛的或者極可愛的所緣、極可愛的對象,它的感受是屬於樂受。而這裡講到身識的樂受和剛才講到身識的苦受並不是心的受,而是屬於身識、與身識俱行的受,這種受也不是屬於色法,它是基於色法直接生起的受,基於身體直接生起的受。

    例如:我們講到受的時候講到五種,是不是?苦受、樂受、悅受、憂受和捨受。這裡講到的苦受和樂受是專指由於身識生起的受。

    接著再講另外一個是領受心,這領受心和剛才講的領受心也是一樣。由於剛才講到領受心領受的是不好的物件,現在這個領受心是領受很好的物件,這裡的領受心和接下來的推度心也跟剛才一樣,它們並不會生起在其它地方,只是緊接著要麼是眼識、要麼是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之後生起。領受心必定跟在這五種根識的其中一種之後生起,領受心滅去之後立刻生起的是一個推度心,這是它們的定法。

    例如:當眼睛看到一個很好的顏色,看到很好的顏色是由眼識執行的,眼識一執行“看”立刻就滅去,緊接著生起了一個領受(剛才由眼識所看到的顏色)這種心,這稱為領受心。

    當領受心一滅去之後緊接著生起了一個推度或者檢查剛剛由眼識和領受所識知的物件,這種心稱為推度心。

    如果所看到的物件是極可愛的所緣,例如:佛像,或者一個很豪華的宮殿或者很優美的地方,這個時候生起的推度心是悅俱的推度心。悅俱就是它的受是屬於樂受的。如果只是看到一個比較好的,但是它不是很明顯、撞擊性不是很強烈的,看到的是一個可愛的所緣,但不是極可愛的所緣,這個時候推度心生起的是捨受的,我們稱為與捨俱行。

    這些是屬於善果報和不善果報的無因心。

    在這八種善果報的無因心當中,有一種無因心可以成為一個人結生的結生心。但是如果一個人的結生心是屬於這其中的一種無因心的話,那麼即使他投生為人都是很可憐的。為什麼這樣說呢?能夠投生為人是善的果報還是不善的果報?是善的果報。對,沒有錯。

    一個人走在惡道的邊緣,險險差一步就已經掉到惡道裡面去,差一步就可能投生到豬胎、或者投生到狗胎、投生到鬼胎。這一種人可能在臨終的時候,要麼就是他的不善果報和善的果報爭,他的善業和不善業爭著成熟;要麼就是他曾經造下了一種很弱的善業,這種善業帶來的果報是屬於最後一種推度心。這種推度心可以使一個人投生。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如果投生為人,而這種投生為人的心是屬於無因心的話,那麼它必定是這種推度心。假如一個眾生是以這種捨俱的推度心投生為人的話,他雖然有幸生而為人,但是他卻有種種我們說到的先天性的缺陷,例如:他可能是先天性的瞎眼、耳聾、或啞巴、或者殘廢,這表現在身體上,或者是兩性人,或者是先天性生殖器缺陷。又如果從心理方面來說,他很可能是智障,就是弱智這一類的人。

    而如果這個有情以這種推度心投生為天人的話,他都是一類很低等的天人,是一類經常要為那些高等的天人服務的那一類的天人,就是他已經走在像鬼道的邊緣那一種天人。

    而在不善的果報心當中,一切的惡道眾生,包括數量不可計算的畜生、鬼道和地獄的眾生,所有這些不善趣裡面的所有眾生的結生心只有一種心,是哪一種呢?就是屬於無因的推度心。

    為什麼呢?因為一個眾生投生為畜生、投生為鬼、投生到地獄是屬於果報還是屬於業?能夠投生、使他投生是由於他的果報,是不是?由於業的成熟而使他投生到惡道,投生到惡道他的結生心還是屬於一種心。我們講到的所有的不善果報心其實只是這七種而已。

    一個眾生即使他的不善果報是千變萬化的方式呈現的,但是被體驗的只是這些心而已,就是這七種心而已。如果一個眾生很不幸投生為畜生,那麼即使它是小到好像一隻蚊子或者一隻小螞蟻,大到一隻大象或者一隻鯨魚,它的結生心還是一樣,都是屬於這一類的心。這就是屬於不善的果報心。

    而善的果報心,如果是一個人能夠投生為人,但是由於他造的善業是很弱,他的結生心就是屬於推度心。我相信我們在座的沒有一個人是屬於這種心的結生心,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在座的沒有弱智的,沒有智障的,也沒有先天性殘廢的,所以不用擔心。因為假如一個人的結生心是無因心的話,那麼可以說無論如何修行他都不可能成功。就好像畜生。由於畜生、鬼類等等,他們的結生心都是屬於無因的不善果報心,所以無論如何修行,他們不會成功的,他們連禪那都不能夠證得。我們接著再講另外的一組:三個無因心,它們是無因唯作心。

    第一是五門轉向心。這裡講到的五門轉向心是指當一個目標呈現在有分和眼門的時候,首先生起的是五門轉向心;當一種聲音呈現在有分和耳門的時候,首先生起的還是這個五門轉向心。五門轉向心所起到的作用只是把心流從有分裡面拉出來轉向於物件而已。等五門轉向心一滅去之後緊跟著生起的要麼是眼識、要麼是耳識、要麼是鼻識、要麼是舌識、要麼是身識。因為擁有眼、耳、鼻、舌、身這五種識的稱為五門心路過程。而五門轉向心就是起到導向的作用,由於有了五門轉向心這種轉向把心流拉到目標裡面去,這種心稱為五門轉向心。等這五門轉向心滅去之後才生起了一個能夠看的眼識或者能夠聽的耳識。這種心本身並不會看、不會聽、不會嗅、不會嘗、不會觸,它純粹只是把心拉到目標,然後提供給之後產生的眼識去看、耳識去聽、鼻識去嗅、舌識去嘗、身識去觸。這種心既不是果報心,也不是善心或不善心,所以它純粹只是產生它的作用,也就是這種轉向心純粹只是把心拉到趣裡面去,結果就完成它的任務了。它不會造業,它也不是體驗的心,所以不是果報心,也不是善心或噁心。

    還有另外一種是意門轉向心。意門轉向心是指我們認知外在的目標,通過六種門來認知,即:眼、耳、鼻、舌、身和什麼?和意。看、聽、嗅、嘗、觸這是五門,之後對這五門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嗅到的、所嘗到的、所觸到的或者內心想到的這些,就是對這看、聽、嘗、嗅、觸進行加工的和心裡面想到的,這些都是屬於意門心路過程。

    意門心路過程首先要生起一個意門轉向心。意門轉向心是使心流從有分裡面生起然後拉到所緣的這種心。意門轉向心在意門心路過程裡面起到的是轉向的作用;在五門轉向心裡面也有這種意門轉向心,但是由於它起到的作用不同,它起到的是確定的作用,votthapana確定,就是確定所緣的作用。因此在五門心路過程裡面意門轉向心起到的是確定所緣,知道這個是什麼所緣,但是在意門轉向心裡面它起到的作用就是把心流拉到意門的目標裡這種心理作用。

    這兩種心都是捨受的,而且這兩種心都是純粹只是產生它的作用而已,純粹只是把心流拉到所緣而已,所以它也不會造作、不會造業。

    還有另外一種是阿羅漢的生笑心。佛陀也會笑,一切的阿羅漢聖者也會笑。能夠令佛陀和一切的阿羅漢聖者發笑的有五種心。有四種是悅俱的唯作心,我們昨天講到的唯作心當中有四種是悅俱的,還有另外一種是這種阿羅漢的生笑心,也是屬於悅俱的,因為能夠發笑必定是屬於悅俱的。

    當一位阿羅漢聖者、斷盡煩惱的聖者,在見到一些極可喜的所緣,例如:當一位阿羅漢弟子見到佛陀的時候,他有時候會發笑、會微笑,這個時候是屬於悅俱的智相應的心,有時在聽聞佛法的時候,他也會發笑,這個也是屬於悅俱的心。但有時候他也會看到一些很滑稽的事情,例如:有時候佛陀和阿羅漢聖者看到眾生做一些很愚蠢的行為,這個時候他也會笑,他笑就是屬於這種生笑心。或者有些時候他會看到一些很稀裡古怪,由於眾生的不善業帶來的果報,看到一些眾生投生為稀裡古怪的怪物。

    Mahàmoggallàna尊者(目犍連尊者),他從鷲峰山下山去托缽的時候,在路上他經常看到一些稀裡古怪的眾生,由於他是神通第一嘛!例如:看到一個肉片在天上飛,然後很多的鷹去追著它;或者看到了一個很大的眾生,它的身體會冒出箭來,然後又射到自己,或者冒出槍來又射到自己,然後自己在很痛苦地叫。當他看到這些眾生的時候他都在發笑。當他笑的時候,另外一位比丘叫lakkha?a就問他:“您笑什麼?”他說:“現在是托缽的時間,我不方便告訴你”。他們就托缽,托缽完之後去佛陀那裡,然後就問佛陀說:“剛才Mahàmoggallàna尊者看到這樣的,這個是不可能的事情,他是不是說了大妄語?”佛陀解釋說:“不是,有些擁有神通的弟子也可以看到這些眾生,就像我一樣,我也看到這些眾生,但是我不說出來。因為我說出來有一些愚癡的眾生他不相信,將會對他們帶來很長遠的不利。”於是,佛陀就說這些眾生的因緣,由於他造了什麼不善業、惡業,所以投生到這一類的眾生。

    所以佛陀有時候看到這些稀裡古怪的眾生他也會笑,他笑並不是幸災樂禍,幸災樂禍可能是屬於一種貪根心。他也不是屬於一種娛樂性的笑,他只是看到這些很稀裡古怪的眾生,他會思維原來業果是那麼的不可思議,他對這些欲界的眾生、一些欲界的景象發笑,同時這種生笑心只是會發生在欲界裡面的眾生,而且只是佛陀和阿羅漢聖者才會這樣笑。

    而對於一般的凡夫來說,一般凡夫的笑有八種笑,四種笑是屬於我們所說到的善心的笑,還有四種笑是屬於什麼笑?是屬於貪根心的笑。例如:你賺到錢了,或者你在看一些很搞笑的娛樂作品、聽到一些娛樂作品,那個時候在發笑,這個屬於貪根心的笑。

    這三種心由於純粹只是在造作,它並不會帶來果報,它也不是屬於一種果報,它純粹只是造作而已。而生笑心會發生在速行心裡面,所以生笑心是屬於一種速行心。而在五門或者意門心路過程裡的唯作心,它不是發生在速行裡面。

    這十八種都是屬於無因心,也就是說在這一些心裡面都是屬於沒有三種善因或沒有三種不善因的。到此為止我們就學習完了五十四種欲界心,大家請打開表第七就是五十四種欲界心,我們現在簡單地來講一下,來複習一下。

    這五十四種欲界心,依它的本質包括了四類的心,即:不善心、善心、果報心和唯作心。在這54種心當中,不善心有多少種?一共有12種。

    而無因心又可以分為兩種心:一種無因是屬於果報心,一種無因心是屬於唯作心。果報心的無因心一共有15種,唯作的無因心一共有三種,加起來是18種無因心。

    接著是24種美心,24種美心包括了三類的心,即善心有八種、果報心有八種、唯作心有八種,三八二十四,這24種是屬於欲界的美心。那麼我們說到美心,它是除了不善心和無因心之外的一切心都是屬於美心,包括了欲界的24種美心,包括了色界的12種美心,包括無色界的12種美心,包括出世間的八種或者四十種美心,這些都是稱為美心。

    在這54種欲界心裡面,有多少是不善果報的心呢?只有七種是不善果報心。其實所有的心裡面只有七種是不善的果報心。那有多少種是善果報的心呢?有多少種?有16種,八種善果報的無因心和八種善果報的有因心。有多少種不善心呢?有12種。有多少種的善心呢?有8種。有多少種唯作心呢?有11種。對。這裡講到的欲界心,它是指主要發生在欲界裡面的,當然並不是說所有的欲界的眾生才能生起這些心,有時候色界的天人乃至無色界的天人也仍然可以生起這些心。所以我們說是主要發生在欲界裡的心。

    現在這54種欲界心,對於我們來說,有多少種我們可以體驗到的?多少種我們可以體驗到的?也就是說在這54種欲界心裡面,哪些是我們曾經體驗到的?幾種? 12種不善心可以體驗到嗎?可以體驗到。18種無因心可以體驗到嗎?都能夠體驗到嗎?18種無因心有一種心我們不能體驗到,那個就是阿羅漢生笑心不能,其它的17種都可以體驗到,是不是?還有八種善心我們也可以體驗到,八種善的果報心也可以體驗到,八種唯作心可以體驗到嗎?不可以。

    現在可以這麼樣說,只要我們還是凡夫,那麼我們就不可能體驗到出世間心。只要我們還沒有斷盡一切煩惱,還不是阿羅漢聖者,那麼除了五門轉向和意門轉向這兩種唯作心之外,其它的所有唯作心我們都不能夠體驗到,就是不會在我們心裡面生起。只要我們是凡夫,我們就只能夠體驗到世間的心,出世間心我們體驗不到。而如果我們還沒有證得任何的禪那,以後的色界心和無色界心我們都不能體驗,我們能夠體驗的只是在這54種心裡面的其中一部分心,也就是除了九種唯作心之外的其它心我們可以體驗到。


    而對於初果聖者來說,那麼他會有幾種心?他會有四種邪見不相應的心不會體驗到、疑相應的心不會體驗到,他還能夠體驗到出世間心,這個是初果聖者。對於二果聖者來說和初果聖者一樣,對於三果聖者來說,就連兩種瞋根心也不會體驗到,對於阿羅漢聖者來說,他會體驗到哪些心?十八種無因心能不能夠體驗到?都能夠體驗到。而不善心和善心他都沒有了,只有唯作心,就是那八種唯作心,這是阿羅漢聖者能夠體驗到的。而對於以後講到的色界和無色界心和出世間心,他們有些能夠體驗到,這個我們在以後講到這些心的時候再說。

Related Posts:

  • 阿毗達摩 第四十講 阿毗達摩 第四十講 業、業的定律、業的分類(依成熟之地分)     業、業的定律、業的分類(依成熟之地分):在昨天晚上,我們大家一起學習了眾生界,講到了天界的眾生,講到了色界的有情以及無色界的有情。在三界裡面,又可以分為三十一界。其中的欲界有十一個界,即:四種惡趣,… Read More
  • 阿毗達摩 第三十九講 阿毗達摩 第三十九講 世間(欲界天,色、無色界天),世間的週期     世間(欲界天,色、無色界天),世間的週期:昨天晚上我們開始學習了世間。世間可以分為行世間、有情世間和空間世間。對於有情世間,我們就以六道輪回來講,或者以三界、以四地來講,四種投生之地來講,即… Read More
  • 阿毗達摩 第三十六講 阿毗達摩 第三十六講 心路過程中心與所緣的關係     心路過程中心與所緣的關係:我們昨天講了心路過程當中的意門心路過程,意門心路過程可以分為欲界的有限速行心路過程和安止速行心路過程。昨晚學習了欲界的有限速行,欲界的有限速行可以分為:隨起的心路過程和獨立的意門心路過… Read More
  • 阿毗達摩 第三十七講 阿毗達摩 第三十七講 道與果的心路過程,不同眾生所體驗的心     道與果的心路過程,不同眾生所體驗的心:昨天我們一起學習了安止速行當中的禪那安止速行,講到了禪那安止速行是如何發生的,我們今天晚上將繼續來討論安止速行。安止速行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禪那安止速行,一類是道… Read More
  • 阿毗達摩 第三十八講 阿毗達摩 第三十八講 世間(惡趣地、人、欲界四天王天)     世間(惡趣地、人、欲界四天王天):我們通過五期的時間學習了概念法,學習了色法、心法、心所法,還學習了心路過程。我們在接下來的時間,將進入學習另外一個新的內容。今天晚上將來講一講我們所處的這一個世間,講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