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8月 26, 2015

阿毗達摩 第三十六講

阿毗達摩 第三十六講 心路過程中心與所緣的關係

    心路過程中心與所緣的關係:我們昨天講了心路過程當中的意門心路過程,意門心路過程可以分為欲界的有限速行心路過程和安止速行心路過程。昨晚學習了欲界的有限速行,欲界的有限速行可以分為:隨起的心路過程和獨立的意門心路過程。現在我們再來講講在這些心路過程當中,所緣和心之間有什麼關係呢?“阿毗達摩”是討論這個世間的,世間是我們必須得要瞭解、要觀照、最終要超越的,而能夠體驗世間的是心,能夠解脫、超越世間的也是心。因此在“阿毗達摩”裡面研究心、探討心占了很大的比例。

    講到心必須講到心所認知的目標,心所認知、所對應的目標,我們稱為所緣àramma?a。如果把“阿毗達摩”講心的部分簡化,其實只是一種關係,即心和所緣的關係。

    現在我們接著來講講所緣的本質和心到底有什麼關係呢?所緣可以分為三組:第一:不可愛的所緣ani??ha àramma?a;第二:可愛的所緣i??ha àramma?a和極可愛的所緣ati-i??ha àramma?a。(或者又可以把可愛的所緣分為兩種:一種是中等可愛的,一種是極可愛的。)再加上不可愛的。所以我們可以把所緣歸納為兩類即:可愛的對象和不可愛的對象;可愛的對象又可以分為普通可愛的和很可愛的。

    根據“阿毗達摩”所緣的本質差別在於這些物件(這些所緣)的本性,它並不會因為體驗者的性格或者信仰,或者偏好而有所改變。在《分別論注》(也叫《迷惑冰消》)裡面解釋,當我們把可愛的所緣當成是不可愛的,把不可愛的所緣當成是可愛的,這是因為他們的顛倒想Sa¤¤avipallàsa,但無論如何,所緣是依靠它本身的性質而屬於可愛或者不可愛,它跟體驗者的偏好沒有關係。如果我們判斷一個所緣到底是可愛或者不可愛,可以用中等有情(中等的人)來作為判斷,這裡講到的中等的人,就比如:一些會計師、一些政府的公務員、地主、商人等,就是普通的一般人都這樣認為的。

    人們會遇到可愛的、或者極可愛的、或者不可愛的所緣,是由於自己過去的業所決定的。所遇到的目標,提供過去業成熟的因緣,因此生起了果報心。當不善業成熟的時候,人們體驗到不可愛的所緣,生起識知這種所緣的是不善果報心;當善業成熟的時候,人們體驗到可愛或者極可愛的所緣,生起識知這種所緣的心是善果報心。果報心自動地跟所識知的所緣的本質相應,完全沒有刻意的造作,就像我們照鏡子一樣,我們的臉是怎麼樣,在鏡子中反映出來的就是怎麼樣。果報心由所緣的性質決定,但是速行心卻是可以改變的。也就是說在心路過程裡面,特別是五門心路過程裡面,體驗到的所緣和心路過程裡面生起的果報心是一致的。

    如何一致的呢?我們就用一個例子來說明所緣和在心路過程中的果報心之間的關係。當遭遇到不可愛的所緣的時候,例如:當一個人看到一具屍體或者一副很恐怖的骨頭,這個時候能夠看的是眼識,眼識是屬於什麼心?是果報心;當眼識滅去之後緊接著的領受、推度也是屬於什麼心?果報心;然後彼所緣也是果報心,因為看到的這種所緣是不可愛的所緣,所以這些果報心都是不善果報心。

    例如:現在這個是有分,這時一具屍體的影像就撞擊了這個人的眼門,然後生起了一個五門轉向心,五門轉向心是什麼心?還記得嗎?是唯作心;然後五門轉向心滅去之後,就生起了一個眼識,眼識是果報心;眼識滅去之後生起了領受和推度,這兩種心也是果報心;當推度心滅去之後生起一個確定心。這三個心就是根識、領受和推度是不善果報心。那之後,就緊跟著生起一個確定心,確定心是什麼心?是唯作心,它不是屬於果報心;當確定心滅去之後緊跟著生起了七個速行心;當速行滅去之後,如果這個所緣是極大所緣的話,將會有兩個彼所緣生起,彼所緣也是什麼心?也是果報心。由於看到的不可愛的所緣,所以還是屬於不善果報心;當彼所緣滅去之後,就又落入有分流。因此這一個心路過程是五門心路過程的發生規律。

    在五門心路過程裡面,這是取極大所緣,也就是當這一個人看這一具屍體的時候,看得很清楚,這個屍體很清楚地呈現在這個人的眼門心路過程裡面。在這個心路過程裡面,眼識、領受心、推度心和彼所緣心,在這一個心路過程裡面都是果報心。由於看到的是不可愛的所緣,所以這些果報心都是屬於不善果報心。這些不善果報心,三個是屬於十八種無因心當中的不善果報心,而這個彼所緣是屬於不善果報的推度心,所以是這樣的關係。

    如果遇到的是可愛或者極可愛的所緣,根識、領受、推度和彼所緣都是善果報心。我們取一個人看到一座很漂亮的佛塔為例子。當這佛塔的影像撞擊到眼門和有分的時候,生起了一個五門轉向心,五門轉向心結束了有分流,使心轉向於所看到的影像,這個是五門轉向心;五門轉向心滅去之後生起了一個眼識“看”這一個景象;眼識滅去之後生起一個領受心;領受心滅去之後就生起推度心;那這三個心是屬於什麼心?也是果報心。由於看到的是極可愛或者可愛的所緣,所以它是屬於善果報心。當推度心滅去之後,生起了確定心,確定心是唯作心;當確定心滅去之後生起了七個速行,七個速行依次地生滅;當速行心滅去之後,緊跟著生起的是兩個彼所緣,彼所緣是屬於什麼心?還是果報心。它們是善果報心;當彼所緣滅去之後,又落入了有分流。

    這一個五門心路過程裡面,凡是五門心路過程裡的所有果報心都跟所看到的影像是一樣的,都是同樣的性質。如果看到的是很好的,就是一般的人都認為是漂亮的、是好的,那果報心是屬於善果報心,對於在五門心路過程裡面,眼識或者根識(其他的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領受和推度是屬於善的果報,這是屬於十八種無因心中的善果報心。

    在五門心路過程裡面的彼所緣,它有可能是什麼心?它有可能是十種善果報心。為什麼說是十種呢?推度心有幾種?推度心(善的果報推度心)有兩種:一種是捨受;一種是悅受。如果是遇到的是可愛所緣,他的推度心是屬於捨受;如果是極可愛的話是悅受。同時也可能是八種欲界的大果報心:悅俱智相應,悅俱智不相應,捨俱智相應,捨俱智不相應,它們各有無行和有行,這些心有可能會生起在彼所緣當中。他們的關係就是這樣的,在心路過程裡面,這些果報心和所緣有關。

    我們必須要知道,果報心是由物件的本質決定的,但是速行心卻不一定,速行心可以依照體驗者的性格或者內心的傾向而變異。速行心的性質決定在什麼?決定在哪一個心?決定在作意。他們到底是什麼樣的呢?我們再看一下作意和速行的關係。

   在五門心路過程中,如果確定心的作意心所是不如理作意ayoniso manasikàra,緊接著的速行必定是不善心,這是有分流。當一個人看到了一個物件,或者一個物件撞擊到一個人的根門和有分的時候,生起了一個五門轉向心;五門轉向心滅去之後生起了一個根識;然後領受;推度。這裡講到的領受、推度和所緣有關。

    無論所緣是可愛的、不可愛的或者極可愛的,假如確定心裡面的作意心所是不如理作意的話,那麼緊接著生滅的七個速行必定是不善心,之後生起的彼所緣是果報心,就跟速行心沒有必然的聯繫。

    在意門心路過程當中,它們的關係又是怎麼樣的呢?意門心路過程有沒有確定心呢?沒有。但是意門心路過程是由一個意門轉向心,再加上七個速行,彼所緣或者有,或者沒有生起。如果在意門轉向心裡的作意心所是不如理作意,緊接著的速行也必定是不善心。這一個意門心路過程。

    在意門心路過程裡面有沒有領受、推度、確定這些心呢?也沒有。它一生起就是意門轉向心,意門轉向心在五門心路過程裡面也叫什麼心?也叫確定心。這裡的意門轉向心裡面的作意是不如理作意的話,緊跟著生滅的七個速行心也必定是不善心。等速行滅去後,彼所緣或者生起或者不生起。

    由於不如理作意,以下的速行心可以生起,哪些心呢?八種貪根心會生起,兩種嗔根心會生起,兩種癡根心會生起。八種再加上兩種、再加上兩種等於多少?十二種。這十二種都是什麼心?都是屬於不善心。所有的不善心加起來只是十二個,這十二個不善心都是因為什麼而生起的?因為不如理作意。可不可以說是因為所緣呢?可不可以賴所緣呢?是因為所緣促使你生起不善心,還是因為不如理作意促使你生起不善心呢?不如理作意!對!生起善心或者不善心,主要還是和一個人的作意有關,而不是和所緣有關。

    我們再來看一看,善心到底是怎麼樣生起的?在五門心路過程當中,如果確定心的作意心所是如理作意,緊跟著生起的速行,對於凡夫和有學聖者來說必定是善心。

    當一個五門轉向心生起之後,就已經標誌著有分流中斷了;當五門轉向心滅去之後生起的眼識;領受;推度;推度心滅去之後生起個確定,確定心裡面有一種心所稱為作意心所,作意心所好像方向盤一樣或者好像一輛車的司機一樣,如果司機把方向盤擺向正確的地方,那麼緊接著整車人都走向正確的地方,如果擺向不正確的方向、走錯誤的路,那麼整車人或者緊接著的路都是錯誤的。在這裡面,如果確定心的作意心所是如理作意,緊接著生起的速行心必定是善心。當速行滅去之後,有可能有兩個彼所緣生起,也有可能沒有生起。如果是在意門心路過程裡面,若意門轉向心的作意心所是如理作意,緊跟著生滅的速行心也必定是善心,這是對於凡夫和有學聖者來說的,也就是說除了阿羅漢聖者,在欲界的意門心路過程裡面,它的運作必然是這樣的。

    當有分流被意門轉向心中斷之後,意門轉向心就把心投向於所緣,這種所緣可以是一切所緣(一切的目標都可以)。意門轉向心裡面有個作意心所,作意心所如果是向正確的方向思維的話,我們稱為如理作意,當作意心所是如理作意的話,緊跟著生起的七個速行心也必定是善心。當速行心滅去之後,會有兩個彼所緣生滅,然後又落入了有分流。

    對於凡夫和有學聖者來說,由於如理作意,以下的速行可以生起,哪些速行呢?悅俱智相應無行心、悅俱智相應有行心、悅俱智不相應無行心、悅俱智不相應有行心、捨俱智相應無行心、捨俱智相應有行心、捨俱智不相應無行心、捨俱智不相應有行心,這八種心都是屬於善心,而且是欲界的善心。因為我們在這裡討論的是欲界的速行心,所以這些心能夠生起。一個人生起善心和所緣有沒有關係?沒有!沒有必然的關係。它反而和什麼有關係?和作意有關係。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例如佛陀是什麼所緣?是極可愛所緣。為什麼佛陀是極可愛所緣呢?因為雖然說佛陀的色身也會老、也會死掉、也會腐朽掉,但是畢竟佛陀具足三十二大丈夫相,具足八十種隨形好。所以佛陀的色身、佛陀的身相莊嚴是一切其他的人都很難比的。除非是有一種人跟佛陀的相貌很相像,那是什麼人?轉輪聖王。為什麼佛陀有這些相呢?因為是由過去無量劫以來所積累的種種善業、善行波羅蜜所形成的。那佛陀感得了大人相,有種種的相好莊嚴,那佛陀感得的這些是什麼?善果報。因為是善果報,所以當我們去見到佛陀的時候,佛陀是屬於一種極可愛所緣。乃至到佛陀入滅之後,後來的弟子們為了紀念佛陀,建立了佛塔或者豎立了佛像,雕塑、畫了佛像,佛像仍然也是屬於極可愛所緣,雖然佛像會因為各個民族、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各個時代而會用自己的想像去畫佛像,我們看到的佛像也許並不能夠代表佛陀真的是這麼樣,但是必定由於佛陀的功德,我們看到的佛像還是屬於極可喜所緣。

    一般上來說,即使是一個不信佛的人,看到了佛像他都會感到什麼?感到內心很歡喜或者很平靜,是不是?但是對於那些斷滅見的人來說,看了他會覺得什麼?這個可能只是文物吧!或者他們只是些石頭的雕像,而對於一些異教徒,例如:一些比較極端的異教徒,他們看了之後,他們會怎麼樣?會生氣,說這個是偶像、偶像崇拜,是不是?如果是對於一些專門倒賣文物的人看到佛像會怎麼樣?看到這些古文物會怎麼樣?生起貪心。啊!這個可以賺一筆錢。而對於佛弟子看到佛像會怎麼樣?會生起恭敬心、禮敬的心。

    又比如:一個美女、一個很漂亮的女人。這是什麼果報?一個漂亮的女人是什麼所緣?是什麼所緣?或者是極可愛所緣,如果她是很漂亮的話。我們再看看這一個女人,在不同的人看到她會生起什麼樣的心?他們的心都不完全一樣。如果一般的男人看到這個很漂亮的女人生起的是什麼心?生起的是貪欲心;如果是其他的女人看到這個漂亮的女人生起的是什麼心?妒忌心或者嗔心,即使她可能是一個很賢淑的人,都會說:“啊!狐狸精!”,是不是?而對於一個經常修行,守護正念、守護根門很好的人,他們生起的是什麼心?他們會生起捨俱的什麼心?智相應心。甚至他們會作意這是不淨的;而對於那些鹿、那些森林裡面的野兔等等,看到這個女的會生起什麼心?會怎麼樣?它們跑都跑不及,是不是?這是什麼心?害怕的心;同樣如果這個女人,在一些蚊子、或在一些老虎,它們看到的是什麼?美味佳餚,是不是?所以同樣的是一個所緣,但是不同的體驗者,由於他們作意生起的速行心可以完全不同,是不是?如果一個人生起了顛倒想,他可以把可愛的當成不可愛的,把不可愛的當成可愛的。例如:如果一個人身上長了瘡,長了瘡這個是善果報還是不善果報?不善果報。但是有些人抓瘡抓得很有快感,或者當他的身體發癢的時候,他經常抓,他感覺到很舒服,這個是由於顛倒想。或者有一些受虐狂,受虐待是一種變態的心理,他們就是喜歡人家去打他、虐待他,當他的身體遭受到痛苦的時候,他反而以這個痛苦而生起悅俱的貪根心,他喜歡人去打他。這種就是由於顛倒想,他把苦的當成是樂的。

    又比如:一個不可愛所緣,屍體,一般人看到了屍體會怎麼樣?會厭惡。會生起什麼心?生起嗔心。但是卻偏偏在這個世界上有一類人專門喜歡去看屍體,例如:有些禪修者,他們去取不淨相。當他們看到了屍體之後,有可能他們生起的是悅俱的智相應心,去作意它是不淨,是不是?所以這裡講到的屍體也好、美女也好,或者其他的可愛的所緣也好,都是指一般普通人的感受,都是這樣的,這種所緣是這樣確定。

    當然對於所緣來說,也依果報不同而不同,不同的時代,或者不同的趣、不同類的眾生也不盡相同。

    例如:對於人間來說,極可愛的所緣或者可愛的所緣,對於天人來說可能還是變成不可愛所緣,是不是?例如:我們不要說動物,我們說在非洲,非洲那些黑人們,他們可能會對他們認為的美女追得死去活來,是不是?但是在亞洲人或者在白人看上去那黑人有什麼好漂亮的,是不是?對於他們來說是極可愛所緣哦!但是對於我們來說,她們那麼醜陋,怎麼也愛得死去活來,是不是?所以因為每個人不同的果報,所以體驗的所緣也不盡相同。不過基本上我們都可以歸結為:如果善的果報成熟,我們可以體驗到可愛或者極可愛所緣;由於不善果報的成熟,我們可以體驗到不可愛的所緣,而當我們體驗到可愛或者極可愛所緣的時候,所體驗的這些果報心是善果報心。

    但是速行心卻不一定。如果我們體驗到不可愛的所緣,體驗的心裡面的果報心是不善果報心。但是速行心不一定是不善,有可能也是善的。那至於速行到底是善、不善並不決定在所緣,而決定在我們的作意。

    大家明白了心跟所緣有必然的聯繫,我們生起的是善還是不善,誰做主?是由神、由佛、菩薩做主,還是由所緣做主?你不要認為:我的業來了,自己控制不了。如果一個人業控制不了,惟有在臨死的時候、結生的時候,那個時候他沒辦法控制的。平時只要你是個正常的人,你可以控制自己的心嗎?還是可以的,只要你的神智很清晰、神智很清醒,就可以控制心生起的是善還是不善的。

    當我們體驗到這些所緣的時候,跟我們過去的業有關係,有些業是直接的、有些業是間接的。我們不能夠說:“啊!有些是我們過去的業,所以我們不用去改變”。例如:你把你的手用刀子一割,你會感覺到痛,這個是由於我過去的業,可以這樣說嗎?不能!但從大的方面來說,只要我們有這五蘊、這個果報身,我們必定要承受過去所造的業,這是必然的。所以體驗到不善的果報,例如:身體的痛苦,看到不好的東西,這和業有關。有些業是直接、有些業是間接。由於體驗到無論任何的物件、任何的所緣,還是可以轉換我們的心的,我們造善業、造不善業決定在我們自己,所以不要過多地去怨外在的東西、怨所緣。

    在實修當中,這些在名業處當中,必須得要觀照、要觀察的。因為在心路過程裡面,每一起種心都伴隨著一定的心所產生。例如:我們可以看《表第十二》的“眼門心路過程示意圖”。所有這些,我們都必須得在修名業處的時候,要觀照而且要如實的知見、如實觀照。可以肯定地說,如果脫離了實際、脫離了修行,那不是上座部佛教傳承的“阿毗達摩”,或者說不是佛陀教導的“阿毗達摩”。我們現在學的這些東西,其實可以用在兩個方面。

    第一、我們可以用在生活方面。例如:我們如何去培養如理作意,培養善心?不一定實際要看到這些心路過程,我們都會培養、都可以培育。

    還有另外一個,就涉及到實修方面。實修方面,我們必須要見到心路過程裡面的究竟名法,惟有這麼樣,我們才可以修行名業處。我們觀照名業處是透過名色識別智去觀照,名色識別智所見的物件就是究竟名法。

    在五門心路過程,這些心當中,五門轉向心一共有十一個名法,可以對照《表第十一》;然後眼識有八個名法;領受有十一個名法;推度根據情況,如果是捨受的話,有十一個名法,如果是悅俱的話,有十二個名法(加了一個喜心所);確定心也有十二個名法。這些是我們在修行當中要觀照的。當確定心是如理作意,生起的是善心,不如理作意生起的是不善心。

    在意門心路過程裡面,我們再看《表第十六》。意門心路過程裡面,由於如理作意,生起的是善心,下面那個《欲界善、不善速行名法表》,就是根據實際的情況去觀照的。如果是悅俱智相應無行心是三十四個名法;如果悅俱智不相應心和捨俱智相應心是三十三個名法。但它們的組合不一樣,如果是悅俱智相應的話,它既有喜、又有智;如果是智不相應的話,它有喜,但是沒有智;如果是捨俱智相應的話,那麼沒有喜心所,但是會有智(會有無癡心所);如果是捨俱智不相應心的話,那麼既沒有喜心所、也沒有無癡(就是慧根心所),所以只有三十二個名法;具體要在修名業處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根據《表十三》取顏色所緣的眼門善速行心路過程這個名法來觀照。當然這個已經涉及到實修,沒有辦法詳細地講。如果你要聽的話,可以聽在帕奧禪林講的那一集的阿毗達摩,裡面就會有比較詳細地分析,這一切都必須得要我們實際去體驗。

    如果你只是學,不應用在生活上,更不應用在修行上,那麼只是屬於你的聞思功夫,聞思功夫是我們講到的意門所緣的哪一種?它只是你的觀念而已。並不是你的隨覺智,不是你的智慧,更不是你的證悟、你自己親證的證量,只是你的一些概念而已、所掌握的知識而已。真正的,我們惟有把這些知識運用在生活上,成為你的經驗;用在修行上,它成為你修所成的智慧,而不只是聞思的功夫,不只是通過思維、通過推理得來的功夫。如果你已經親見了這些、已經親證了四聖諦,這些是屬於苦聖諦的範圍,那時你的智慧是透過出世間智去了知這些的。

    我們講欲界的心、欲界的心路過程就先講到這裡。

下面我們再講一講安止速行的心,安止速行心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禪那速行心;一類是道果速行心。

    我們先講禪那速行的心路過程是怎麼樣的。禪那速行心必定是屬於什麼心?意門心路過程心,它不可能發生在五門。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即使我們要取相,例如:我們用眼睛去看(取)一個地遍的遍相、或者取水遍的遍相、火遍的遍相、白遍的遍相,用眼門看,但最終還是要透過閉上眼睛用意門,意門形成的相才是似相。

    如果我們用眼睛去看的話,只是看到遍作相parikammanimitta;然後當閉上眼睛,這種相呈現的時候,是屬於意門所對的相,那個叫做取相;最後我們透過專注意門的相而變成似相;然後再把心投入似相而成就禪那。所以一切禪那心路過程必然是意門心路過程,而不可能是眼門心路過程,更不可能是耳門心路過程。我們不是透過看東西證得禪那、不是透過聽聲音證得禪那、不是透過嗅東西,必定是由意門而成就的。

    到底它們的運作法則是怎麼樣的呢?禪那的速行也可以叫做安止的速行,這是屬於世間安止的速行。安止Appa?à,意思是指高度提升了的尋心所。雖然在初禪以上沒有尋心所,但由於它可以把心完全地安住在或者安止在,英文叫做absorption,就是吸入吸進去,完全把心已經融在似相當中、融在光當中,我們稱為安止。

    對於安止速行的心路過程來說,它的所緣就沒有所謂的清晰或者不清晰,因為必定是清晰的所緣才有可能去專注。當我們在專注的時候,如果所緣晃來晃去,就不可能入禪,因為所緣是不清晰。如果所緣很清晰,我們的心才能夠投入進去。對於安止速行的意門心路過程,所緣都是清晰的所緣。

    在一個人證得禪那,由一個從來沒有禪那體驗的人第一次證得禪那的時候,他的心路過程是怎麼樣發生的呢?一般上來說,一個人要證得禪那,只要是屬於世間的禪那,他必定是透過專注特定的所緣而達成的,透過專注特定的所緣,透過什麼心來專注呢?透過欲界的心來專注,這種欲界的心是屬於什麼樣的心呢?必須得是智相應的心。透過智相應的欲界心來專注特定的所緣,當他透過專注,這時在這些欲界智相應的善速行裡的一境性被高度的提升,當一境性提升到一定的階段,以致有一種很特殊的心路過程會發生,這種很特殊的心路過程介乎於欲界和色界之間,我們稱為初次證得的安止速行心路過程。

    由於欲界的心路過程最多只有七個速行心,即使你的心很專注在物件上,只要還沒有證得禪那,必定還只是七個速行然後落入有分,又一個意門轉向、七個速行、又落入有分,都是這樣重複、重複的。那個時候,我們的定力不可能維持得很強,因為畢竟欲界的心最多只有七個速行,然後必定落入有分。因為我們取的是概念所緣,所以也沒有彼所緣生起,有的人把這種定也稱為刹那定,因為它是很快就滅去,一生起,只是生起七個速行,很快又就滅去。當他重複地在欲界的意門心路過程裡面,都取同樣的一個所緣——似相。(我們不能夠說概念法會有生滅)。由於我們的心持續地專注、專注,去作意這個是似相,無數的意門心路過程透過專注這個似相生滅之後,將會生起一個我們稱為初次證得安止速行的這種心路過程。於是有一個意門轉向心生起,這個意門轉向心截斷了有分流,同樣的投入之前的心路過程所取的物件(似相);當這個意門轉向心滅去之後,生起了一個遍作心parikamma,意思是遍作或者預作,parikamma也可以說是準備工作的意思。由於這種心準備讓心流證得禪那,所以我們稱為預作或者遍作;當遍作心滅去之後,會生起一個近行upacàra(近行就是靠近的近、行就是行走的行),已經走近了禪那、靠近了禪那,所以稱為近行,但是它還沒有到達;這個近行心upacàra滅去之後,緊跟著生起一個隨順心anuloma,(既隨順之前的欲界心,又隨順之後的安止心或者禪那心);當隨順心滅去之後生起了一個gotrabh?種姓心,種姓心就是更改它的種姓,因為之前這些心全部都是屬於什麼心?欲界的心。那在種姓心之後生起的就是色界心,所以這一心識刹那就正好改變了它的欲界的種姓,而登上了稱為廣大心種姓的禪那心,所以這一個心識刹那稱為種姓心;當種姓心滅去之後,生起了一個禪那心,這個是初禪的禪心。

    在一個禪修者第一次體驗到禪那的時候,禪那心必定只生起一次,而不會生起很多次。當這個禪那心一生滅之後,心流又落入了有分,那之後禪修者可以透過重複的、再繼續專注同樣的似相而使他的禪那心越生越多、越生越多。

    我們再看看之後再繼續透過重複地專注同樣的似相,而再次證得禪那的心路過程。由於又落入了有分流,當一個人要重新再專注的時候,同樣的生起了一個意門轉向心;意門轉向心之後生起了一個遍作;然後近行心;隨順心;然後種姓心;當種姓心滅去之後,就可以生起許許多多的禪那速行心,而所有這些心都取同樣的一個所緣,是什麼所緣?是似相。那時禪修者的體驗是心完全地投入到似相當中,這種投入就是尋;持續地維持、保持在似相上,這個是伺;而體驗到似相的歡喜,這是喜;他體驗到似相的快樂,是屬於樂;心很專注在似相上,是一境性。所以在初禪當中五禪支具足了,是這樣的。

    由於一個人在第一次證得禪那的時候,禪那速行心只生起一次。所以他的禪那剛開始的時候是很弱的,但由於他經常修習,就好像佛陀說到的應該要重複的修習、數數多作bahul?kata,經常去做,那麼一個人的禪那心將會越來越強、越來越強。即使一個人能夠證得禪那,但是剛開始證得禪那都是很弱的,我們必須得經過不斷、無數次的修習,十次、百次、千次、萬次、十萬次的修習,那才可以使一個人的禪那心很強。為什麼呢?當一個人能夠第一次證得禪那的時候,就好像一個小孩子剛剛開始站起來,一站起來很快他就會倒下去,是不是?但是由於他的父母經常牽著他、讓他站起來,鼓勵他,慢慢地越站越久,然後就開始行走,開始行走,到最後他走整天都可以,是不是?同樣的培養禪那的心也是這樣。不要認為我現在能夠入禪了,好像就很了不起,沒有什麼好了不起的,還必須得通過以後的數數修習、經常修習。無論修什麼都好,只要是善法,我們都要養成習慣。我們再看一看廣大速行,到底是屬於什麼心呢?廣大速行心,不同的人所進入又不同:

    對於凡夫以及有學聖者來說,他所生起的速行心可以是五種色界的善心,也可以是四種無色界的善心。

    廣大速行,這速行心是根據他所證得的禪那來決定的。如果證得的是初禪,那麼生起的是初禪的善心,尋、伺、喜、樂、一境性俱的初禪善心;如果是證得第二禪,就屬於第二禪或者在論教法裡的第三禪的心。

    如果證入的是無色界的定,例如:空無邊處定,生起的是空無邊處的善心。這是有分流,當有分流滅去之後,生起一個意門轉向心,然後這個意門轉向心使心流拉到似相裡去或者拉到所專注的所緣,如果是空無邊處的話,那麼他專注的是無邊的虛空。當意門轉向心滅去之後,生起了一個遍作;然後近行;然後隨順;然後生起了一個種姓心;當種姓心滅去之後就生起了禪那心。

    對於凡夫、有學聖者來說,這些禪那心都是屬於廣大的善心。廣大的善心一共有多少種?一共有九種,也就是色界的五種禪那和無色界的四種定。

    對於阿羅漢聖者來說,他入的心是什麼心?是唯作心。五種色界的唯作心和四種無色界的唯作心,是一位阿羅漢聖者可以體驗到的,這些都是屬於世間的廣大速行。同樣的,一個意門轉向心生起之後,把心流拉到似相當中或者拉到所專注的所緣,然後生起了一個遍作;近行;隨順;種姓;當種姓心滅去之後,將會生起的是禪那心,這些禪那心都是屬於廣大的唯作心。

    在《相應部-入出息相應》裡面,佛陀講到:有一次,佛陀想獨處三個月。佛陀吩咐除了送食的比丘之外,其他的任何人都不能來見我。當佛陀在三個月出來之後,他就和其他的比丘說:如果有一些外道、那些出家人,他們問:“賢友們啊!你們的沙門苟達馬、你們的世尊,在這三個月當中,他是多依什麼而住?”你們跟他說:“我們的世尊,他是多依入出息念定而住。”

    當佛陀進入入出息念的定的時候,這種定是世間定還是出世間定?世間定。因為如果是出世間定的話,佛陀入的是什麼定?是果定。果定只是取什麼為目標?只是取涅槃為目標。如果他取呼吸的似相的話,似相是什麼法?是概念法。那麼不可能入的是出世間定,他還是入的是世間定。

    阿羅漢聖者和一切的聖者既有能力入世間定,又有能力入出世間定。如果一個聖者不能夠入世間定的話,那麼他不能證得更高的果位,為什麼呢?因為當他要修觀的時候,例如:他要透過觀照色界的禪那來證得更高的果位的話,他必須先進入色界的禪那,是不是?然後當他出定之後,他再觀照色界的這些禪那心的無常、或苦、或無我而證得更高的果定。一個聖者不是只入出世間定,他還是可以入世間定,要看他的所緣取的是什麼,如果取的是概念法,那麼他入的是屬於世間定。

    在兩種無色界定當中,識無邊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所取的是究竟法,而其他所有的定包括所有的色界定和其他的兩種無色界定,取的所緣(物件)必定是概念法,這樣才能夠證得色界的善心和無色界的善心。我們今天講心路過程、所緣和心路過程心的關係,明天再來講證得聖道、聖果的心是如何發生的,之後我們再講一講心和眾生之間到底有什麼樣關係。


 

Related Posts:

  • 阿毗達摩 第三十講 阿毗達摩 第三十講 十八種無因心 五十四種欲界心     十八種無因心:昨天晚上我們一起學習了欲界的二十四種美心,即善心八種,果報心八種,唯作心八種。在這二十四種美心當中,我們重點地講了八種善心,以及如何去分別、去區分這八種善心的方法。對於我們學的這些心,它們會有很… Read More
  • 阿毗達摩 第二十八講 阿毗達摩 第二十八講 心及不善心     心及不善心:昨天學到義無礙解、法無礙解、辭無礙解和辯無礙解,惟有在聖者的心當中才能夠生起。這四無礙解有一種是屬於有學的無礙解,一種是無學的無礙解。有學的無礙解就比如說阿難尊者,他所擁有的四無礙解是有學的,因為他在證得初道的時… Read More
  • 阿毗達摩 第二十九講 阿毗達摩 第二十九講 八種欲界的善心、果報心、唯作心     八種欲界的善心、果報心、唯作心:講到心,心一共可分為89種心或者分為121種心,在這些心當中又可以依其本質分為四類:即不善心、善心、果報心和唯作心。我們在上一期講完了不善心。不善心一共有12種,這12種依… Read More
  • 阿毗達摩 第二十七講 阿毗達摩 第二十七講 二十五種美心所中的三種離心所、二種無量及無癡心所     二十五種美心所中的三種離心所、二種無量及無癡心所:昨天晚上我們講到了中捨性,還有6對12個心所,以及講到了3種離心所。在昨天晚上我們重點講了6對12個心所對於我們修行的作用,這12個心所… Read More
  • 阿毗達摩 第三十一講 阿毗達摩 第三十一講 廣大心(色界心、無色界心)     廣大心(色界心、無色界心)昨天晚上一起學習完了54種欲界心,今天我們將繼續學習心的部分。心可以依其界而分為4類:第一是欲界心,第二是色界心,第三是無色界心,這三類心稱為世間心;還有另外一類是出世間心。這裡講到…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