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摩 第三十七講 道與果的心路過程,不同眾生所體驗的心
道與果的心路過程,不同眾生所體驗的心:昨天我們一起學習了安止速行當中的禪那安止速行,講到了禪那安止速行是如何發生的,我們今天晚上將繼續來討論安止速行。安止速行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禪那安止速行,一類是道果安止速行。禪那安止速行是屬於世間的安止、世間定,也就是證入世間定的心路過程;道果安止速行也就是我們說到的證得出世間定,或者說證得聖道、聖果,證悟涅槃的心路過程。道果安止速行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對鈍根的人來說的,一類是對利根的人來說的。還有另外一類的出世間速行是果定的安止速行。果定的安止速行和道果安止速行的不同的地方在於果心不會生起,我們現在接著來討論一下、來學習一下。
這是有分流,當有分流被意門轉向終止之後,意門轉向心又轉向了諸行法的壞滅,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想要證悟涅槃,他必須得透過觀照諸行法的壞滅而證得的。如果再進一步來說,就是惟有透過觀智,透過稱為戒定慧的慧,才能證悟涅槃。因為道果,出世間道,道心的生起能夠斷煩惱,能夠證悟涅槃。但是聖道的生起是以觀智為近因,也就是以慧為近因。慧是佛陀教法當中的不共外道之處,惟有佛陀的教法裡面才有講到屬於修觀的慧。對於外道來說,對於其他的世間的一些行者來說,他們也許會有慧,但是他們並不能夠如實地知見究竟法,也不能夠如實地知見究竟法的無常、苦、無我。
即使在沒有佛法的時期,有時候有一些苦行僧們,他們也有能力去觀照諸行法的無常、苦,但是他們並不能夠觀照無我,就好像我們的菩薩,在過去生曾經成為一個隱士,就叫沙拉邦咖,在那一世他是一個很有名的導師,是一個修禪定很有功夫的導師,當時他也能夠教導弟子們觀無常和觀苦,但是他並沒有能力教弟子觀無我,為什麼呢?因為一旦他有能力觀無我,他和佛陀就沒有兩樣了。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佛陀出世,還沒有佛法。他只是一個菩薩,但是由於他之前的波羅蜜,他能夠照見諸行法的無常、苦,但是不能教導無我。惟有佛陀的教法裡面,因為透徹地分析了五蘊、分析了十二處、十八界,而且教導了緣起,所以,當一個人在修觀的時候,他就是在觀照五蘊,觀照名色法的無常、苦、無我。要觀照無常、苦、無我之前,他必須得先分析諸行法。
什麼是諸行法?諸行法就是我們說到的這些現象,但是現象往往我們看到的是經過概念法所蒙蔽的,於是我們應該先要分析諸行法一直到見到究竟法。究竟法在諸行法中又可以分為三種:即色法、心所法、心法。心所法與心法又稱為名法。他透過去了知色法、名法的相、味、現起、足處而證得名色識別智或者又稱為名色差別智,最後再觀照它們的因。在修名色識別智的時候他成就了七種清淨當中的見清淨。由於有了見清淨,他暫時地鎮伏了邪見,所以稱為見清淨。這個階段他所觀照的諸行法是屬於自相salakkha?a,然後他再進一步去辨識諸行法之因,名色法之因而成就緣攝受智,因為諸行法之因即是去追察它們的緣,它們的因緣。由於他見到了諸行法都是由過去所造的煩惱、業所帶來的,對於我們的五蘊,對於一切的那些沒有生命的,它只是由時節生色而帶來的,由此他就破除了對諸行法的疑,以及對諸行法之因的疑,他知道一切行法都是有因有緣而生,而且因緣如果離散,將會滅去。他了知了諸行法之因,了知了名色法之因,這個叫做度疑清淨,這種還是屬於叫做salakkha?a,屬於自相的階段。等他已經見到了究竟色法、究竟名法、究竟名色法之因之後,進一步再觀照這些究竟名色法以及它們的因的無常、苦、無我,觀照一切行法的無常、苦、無我,這個叫做sàma¤¤a-lakkha?a(共相),也就是一切行法共同的特徵是什麼?Anicca、dukkha、anatta(無常、苦、無我)。為什麼稱為無常、苦、無我呢?因為一切諸行法都是刹那刹那生滅的,它們沒有一刻的停住,所以為無常;由於諸行法一直都受到生滅的逼迫,所以是苦;而在生滅當中,根本找不到一個所謂的實體,或者我,所以稱為無我。
當一個禪修者剛剛開始修觀,進入真正修vipassanà(維巴沙那)的階段,他是觀生滅相(udayabbaya),生滅相是透過無常、苦、無我來觀,也就是他觀照諸行法的生滅為無常;受到生滅逼迫為苦;生滅之中沒有實體、沒有我、沒有實質、沒有本質,這個為無我。透過這樣,他來培育道非道智見清淨。之後,當他的觀智進一步變得很銳利,變得強有力的時候,他才進一步觀照諸行法的壞滅相,已經超越了生滅相而觀照諸行法的壞滅,也透過用無常、苦、無我,或者用七種隨觀、或者用十八種大觀的方法來觀照諸行法的壞滅。在修觀的時候,必須得一時觀內、一時觀外、一時內外觀、一時觀過去、一時觀現在、一時觀未來、一時觀無常、一時觀苦、一時觀無我,透過這樣重複地觀照,他的觀智將會越來越銳利、越來越強有力、越來越敏銳,等他的觀智透過一時觀內、一時觀外、一時內外觀、一時觀過去、一時觀現在、一時觀未來、一時一起觀三世、一時觀色法、一時觀名法、一時觀無常相、一時觀苦相、一時觀無我相,透過這樣的觀照之後,他的觀智將會越來越提升,最後達到行捨智sa?khàrupekkhà¤à?aü這個階段。
到達行捨智的階段之前在省察智的時候,他還必須得重複地複習,到了高級的行捨智階段,那個時候他不用再一時觀內、一時觀外,也不用一時觀無常、一時觀苦、一時觀無我,也不用一時觀名法、一時觀色法,也不用一時觀過去、現在、未來,那個時候他的心自然會傾向於某一種行法的某一種相,例如:無常相、或者苦相、或者無我相,或者那個時候他的心自然會傾向觀照色法或名法,他持續地觀照下去,一直觀,觀什麼?觀照諸行法的壞滅。
例如:如果他入的定是屬於白遍的第四禪,他在修觀的時候可以先進入白遍的第四禪中,第四禪出定後,他持續地觀照第四禪的名法,第四禪的名法一共有三十二個名法。他持續地觀照這些名法的無我相、或者苦相、或者無常相,當他這樣持續地觀照禪那名法的壞滅,因為當一個禪修者在入第四禪的時候,他體驗到的受是很微妙的,因為第四禪屬於色界的禪那,它比第三禪、第二禪、初禪來說都殊勝。但即使是那麼殊勝的禪那、那麼殊勝的覺受,在觀智的觀照之下,它都是刹那刹那壞滅的。在高級觀智的時候,生相都不見,住相也不見,只見到滅相。他就透過這樣觀照諸行法的壞滅,等他這樣持續地觀照的時候,他會生起一個念:這個時候我的道將會初起。也就是說,他知道這個時候已經走到了、即將聖道要生起了。這個時候在他還是作為凡夫的最後一個心路過程是這樣發生的:他生起一個意門轉向心,這個意門轉向心還是持續地像他之前一樣觀照諸行法的壞滅;然後生起了一個遍作,遍作就是準備讓心流證悟涅槃;然後緊接著,生起了一個近行,upacàra是指他的心已經走近了、已經靠近了、接近了聖道聖果;然後生起了一個隨順心(anuloma),隨順之前的世間心跟隨順之後的出世間心;當隨順心滅去,就生起了一個gotrabh?種姓心或者又稱為更改種姓心,這一個種姓心開始取涅槃為目標;(但是由於剛剛開始取涅槃為目標,他的心還沒有能力斷煩惱,在這個階段,就是從這一刹那開始,他已經結束了凡夫的漫長的生涯,而從這一刹那以後,他將是一位聖者了(Ariya-puggala),所以稱為更改種姓,這裡的種姓就是由凡夫種姓轉為聖者的種姓。)
當更改種姓心滅去之後,緊接著生起了一個道心,這道心仍然是取涅槃為目標。對於初道的道心來說,它執行著四種作用:第一、它徹知苦聖諦、徹知名色法。第二、它能夠斷除煩惱,斷除哪些煩惱呢?初道只能斷除三種最粗的煩惱,即sakkàyadi??hi(有身見)、戒禁取見、疑。道心一滅去立刻就生起了兩個果心,這兩個果心是入流果心,我們說的證得了聖果是由於果心。由於道心和果心之間沒有間隔,所以佛陀在講到世尊所說的正法的第三個特點的時候,akàliko(無時的)就是這樣的意思。因為我們說到一般世間的果報,在造了善業之後,要隔很久才能有果的出現,但是聖道和聖果就是很快的,出世間聖道一造下,立刻出世間果就出來。當兩個果心滅去之後,心流又落入了有分,這是對於鈍根的人來說的。
對於利根的人來說,也差不多,他們的差別只是在於鈍根還會有遍作,而利根沒有遍作心生起。對於利根的人證悟聖道聖果的心路過程是:當他滅了有分,然後生起了一個意門轉向,仍然把心流拉向觀照諸行法的壞滅;等意門轉向滅去之後,生起了一個近行(upacàra)這裡就是沒有遍作了;然後近行滅去之後生起了隨順;隨順滅去之後生起了一個種姓心,更改凡夫的種姓而登上聖者的種姓;然後生起了一個道心,道心就斷煩惱。當道心滅去之後,就生起了三個果心,三個果心滅去之後又落入了有分。
在這裡,由於道心和果心都是取涅槃為目標,所以證悟涅槃其實就是指道心和果心取涅槃為目標,稱為證悟涅槃。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真正證悟涅槃的時候,就是他的聖道、聖果生起了。聖道心的生起是斷煩惱,聖果心的生起就是體驗由於斷除煩惱而帶來的果報,而且這種果報是出世間的果報。
我們再看這些出世間心,看看當一個人在證悟聖道、聖果的時候,這些心到底是怎麼樣發生的呢?當心流中斷了之後,就生起了一個意門轉向,然後生起一個遍作、近行、隨順、種姓,種姓心滅去之後生起了一個聖道心,聖道心是屬於什麼心?出世間的善心。也就是說它還是屬於能夠造業的心,它所造的業就是把煩惱斷掉。
四種聖道心只會生起一次,入流道心只生起一次、一來道心只生起一次、不來道心只生起一次、阿羅漢道心也只生起一次,不會生起第二次,而且每一種道心只維持一個心識刹那。即使只有一個刹那,它已經斷除了相應的煩惱,所以說當道心一生起,它執行的就是斷煩惱,這種煩惱的斷除叫做samuccheappahàna(正斷),就是完全地斷除煩惱。
因此,沒有所謂的生起道心、證得了聖道聖果還會退轉的,沒有這回事。如果說有所謂的退轉,其實他並不是真正證得了聖道聖果,那只是屬於一種增上慢而已(Adhimàna),由於他未證謂證,他還沒有證道他認為是證道了,煩惱還沒有斷除他以為斷除,這個時候他可能由於他的定力或者觀智把煩惱鎮伏,他以為自己已經證得聖道、聖果了。
當一個人真正生起了出世間道心的時候,他能夠把煩惱斷除。煩惱一斷除它就不可能再生起,這種是出世間的善心。出世間的善心一滅去之後,立刻生起了出世間的果心,這種果心也稱為果報心。某一類的聖道心只能夠生起一個心識刹那,但是聖果心可以生起無數次,也就是說,一個聖者可以不斷地、重複地去進入和他所證得的聖果相應的果定,果定是取涅槃為目標。這個是屬於道果速行的心路過程。
當一個聖者已經證悟了聖道聖果之後,如果他想要再次取涅槃為目標證悟涅槃,或者他想要取涅槃為目標而入果定的話,他的心路過程還是這樣:他必須得去重複地觀照諸行法的壞滅,或者一個禪修者,如果當他有了涅槃的體驗之後,他想要再繼續入果定,他可以從生滅隨觀智開始,再觀照諸行法的生滅,很快他就立刻轉到觀照諸行法的壞滅,然後他再取決意:讓我進入果定。這個時候就會有這樣一種心路過程生起:生起了一個意門轉向,他繼續觀照諸行法的壞滅,然後生起了一個遍作心、近行心、隨順心、更改種姓心,然後果心就可以生起無數次。
由於無數次的果心可以維持很長的時間,當然我們說到的時間其實是一種概念法,在究竟意義上並沒有所謂的時間,所謂的時間只是究竟色法、究竟名法生滅的一個過程而已,我們把它限定個過程叫做所謂的時間。例如:當一位聖者決意說:讓我進入果定一個小時。或者他可以決意:讓我證悟涅槃兩個小時。這個時候他就透過這種心路過程,再重新取涅槃為目標,然後他的心完全專注在涅槃當中。因為這個時候涅槃是果心的所緣,我們說他證悟涅槃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其實是入果定。
這是對一位有能力證悟涅槃的禪修者來說的。在這四種聖道當中,初道能夠斷除三個結,第二道不能斷除煩惱,但是它可以減輕貪嗔癡,第三道能夠斷除欲貪和嗔恚,而第四道阿羅漢道可以斷除五種上分結,即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
我們再複習一下安止定的心路過程和心有什麼關係,也就是說在這些安止速行的心路過程當中,它們和我們之前所講到的心有什麼關係呢?安止速行之前的心都是屬於欲界心,無論這種安止速行是屬於世間的禪那速行也好,或者屬於出世間的果定速行也好,在之前都是屬於欲界心。
對於凡夫和有學聖者來說,從初禪到第四禪是什麼心?是悅俱的智相應善心。也就是說即使一個人在達到行捨智的階段,他如果觀照的名法是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的名法的話,那麼他的受也仍然可以是悅受、是樂受。這個時候,有分流被意門轉向心所中斷,當意門轉向心滅去之後就生起一個遍作、近行、隨順、種姓,當種姓心滅去之後,他可能就是很多次的禪那心或者很多次的果心。因為我們這裡講到的安止速行,既包括了世間的禪那,也包括了出世間的果定。在這些心路過程當中,從遍作開始,遍作、近行、隨順、種姓這些心對於凡夫和有學聖者來說,是悅俱智相應的善心。
如果一個凡夫或有學聖者,他想要證入第五禪,或者說入與第五禪相應的果定,那麼這個時候他生起的第五禪是捨俱的智相應善心,他們的心路過程也跟剛才一樣,只不過那個時候生起的欲界心是屬於捨俱的。在意門轉向之後,生起了一個遍作、近行、隨順、種姓,種姓心滅去之後,就進入了禪那,例如:第五禪、或者無色界定、或者說果定,這個時候,他們的遍作、近行、隨順、種姓是屬於捨俱的智相應心,為什麼說是智相應心呢?如果一個人不是以智相應心來培育定力的話,他將不可能證得禪那。如果一個人不是以修觀智來觀照諸行法的生滅乃至壞滅的話,他將不可能證得聖道、聖果。正是因為如此,所以這一種善心必定是和智相應的,也就是裡面都會有慧。
對於在證入定的時候,就是入世間禪那的時候,它們的尋和一境性是很重要的。例如:如果一個人想要證得哪怕是經教法稱為第四禪,論教法稱為第五禪的,第五禪有沒有尋和伺呢?沒有,對。但是在這些心當中,必定還會有尋,尋是什麼?把心投向似相,由於這樣,他才能證得相應的禪那。所以,無論是一個人想要證得初禪、第二禪、第三禪、四禪和四種無色界定,在他還沒有證得禪那之前,他的尋都是很強的,都是會有尋的,這種尋就是把心投入到似相裡面去,或者在兩種無色界定裡面,投入到相應的心裡面去。
對於要證得聖果的禪修者來說,這個時候他的慧將會更強,因為一切的聖道心與聖果心,它的近因(直接的原因)都是由慧而生起的。所以,如果一個人不觀照諸行法的無常、苦或者無我,他將不可能證悟涅槃。
如果對一位阿羅漢聖者來說,當他從初禪到第四禪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心是屬於悅俱智相應的唯作心。當一位阿羅漢聖者想要入世間定,或者想要入出世間的阿羅漢果定,他生起了一個意門轉向心,接著是遍作、近行、隨順、種姓,然後就進入了相應的定,這些遍作、近行、隨順、種姓是屬於悅俱智相應唯作心。
如果一位阿羅漢聖者想要證得第五禪,這個第五禪就包括了經教法說到的第四禪、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還有與這些定相應的阿羅漢果心。在之前,生起的是捨俱智相應的唯作心,有分流被意門轉向所中斷,然後生起了遍作、近行、隨順、種姓,然後就進入了果定,在進入果定之前的這些心都是屬於世間心,而且這些世間心還是屬於欲界的心,它們是捨俱智相應的唯作心。
這是對於安止速行中不同類的人,所生起的不同的心。
到此為止,我們就講完了心路過程的這個部分,接著我們繼續來討論一下,到底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有情會生起什麼樣的心?我們再來做一次小結,也就是說有情和心的關係。我們作為人,哪一類的人會生起哪一類的心,哪一類的人不會生起哪一類的心。
在講這個之前,我們先來講一講一個眾生的結生心可以分為三種,哪三種呢?有一類眾生是無因結生的,有一類眾生是二因結生的,有一類眾生是三因結生的。
什麼人是無因結生的呢?如果一個人在投生的時候,他投生的心是屬於無因果報心,這種人稱為無因結生者。有兩種無因果報心可以成為結生心:第一是捨俱的不善果報推度心。這個在哪裡呢?在十八種無因心當中。如果一個眾生,是以這一種心、這種推度心結生的話,他將會投生到惡趣,所以這個稱為惡趣結生。一切的惡趣眾生,包括鬼類、包括墮惡趣的阿修羅、包括一切的畜生、包括一切的地獄有情,雖然他們千差萬別,但是他們都是屬於這一類的心結生的。雖然他們造的業不同,他們因為貪的心而造業、因為嗔的心而造業、因為癡的心造業而使他們墮落到惡趣,但是作為果報心的話,使他們投生到惡趣的只是這一種心。
還有另外一類的推度心也是屬於無因心,這一類的推度心是屬於善果報的推度心,但是它還是屬於無因心。這一類的有情如果是以這種推度心結生,他可以投生到善趣,投生到人、一類低等的天界,為什麼說這一類的推度心是無因心呢?因為在推度心裡面,這種捨俱的推度心只有十一個名法。哪十一個名法呢?它們是一個心(一個推度心),再加上觸、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尋、伺、勝解,只有這十一種名法。這十一種名法當中,有沒有一種稱為因的,稱為根的?有沒有?沒有。我們說到的因有哪些因呢?有六種因,貪嗔癡的因只會生起在不善心當中,這種果報心不可能會有貪嗔癡,這些心裡面有沒有無貪、無嗔這兩種稱為因的心所呢?沒有。所以這一種心稱為無因心。但是畢竟它還是屬於善果報,所以可以使這一類的眾生投生到人天善趣。
但是即使他投生為人,由於這種果報心是很弱的果報心,沒有因的,就是沒有根的,所以這類眾生即使有幸投生為人,他也是先天性的弱智、智障、先天性的殘廢、五根不全,或者成為兩性人(不男不女),或者黃門(先天性的生殖器有缺陷),成為這一類的人。如果他們投生為天界,也是屬於一種很低劣的、有殘缺的這一類的天人,他們多數都不可能是很高等的,他們都是跟我們人類生活在同一個空間,他們已經是處於半鬼半天的這種的境界。也就是說,這一種果報心往往是他們在惡道的邊緣裡面很僥倖的走出來的,這種稱為無因結生。
還有另外兩種是二因和三因,如果一個人是以二因的果報心投生,他也將可以投生為人或天,如果三因的話也可投生為人或天。那什麼是三因的果報心呢?三因的果報心一共有多少種?對於欲界的結生來說,一共有四種,它們就是悅俱智相應無行、有行,捨俱智相應無行、有行,為什麼說這些心是三因心呢?因為在這些心當中,有稱為因的三種心所,哪三種心所呢?無貪、無嗔、無癡。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些心是不是屬於美心?是屬於美心。一切的美心必然會有哪些心所?無貪、無嗔這兩種心所稱為根,又稱為因(Indriya或者稱為hetu)。因為它是屬於智相應的心,因此也會有稱為智(無癡)這種心所,擁有了兩種一切美心都有的無貪、無嗔兩種因和擁有無癡這種因。所以,以這四種心的任何一種心投生為人或者天的有情,稱為三因結生者。
還有一類人和天人,他們是以智不相應的心投生的。智不相應心的投生也包括四種,即:悅俱智不相應無行、有行;捨俱智不相應無行、有行這四種心。所謂的這四種心既不是善心,也不是什麼心?不是唯作心,它們是屬於什麼心?果報心,對。那麼一類的有情,他的結生心是這種的話,這種有情稱為二因結生者。為什麼稱為二因呢?因為這四種果報心都是屬於美心,只要是美心就必然會有、一切美心都有的無貪、無嗔這兩種美心所,但是由於它是智不相應心,智不相應心所以它缺少了一個很重要的無癡心所,只有兩種稱為因的心所,因此這種結生心稱為二因結生心,這一類的人、天也稱為二因結生者。
當我們瞭解了這三類的結生者、這三類的眾生之後,我們接下去再來講一講這些眾生和心的關係,也就是說在哪一些人、哪一些眾生當中,哪些心會生起、哪些心不可能生起。我們就講一講有情與心的關係。
我們先講一講惡趣的眾生。對於惡趣的眾生,包括了地獄、畜生、鬼、墮惡趣的阿修羅,這一類的眾生不會生起四類的心:第一是廣大心,也就是說一個畜生是不可能證得任何的禪那的;第二惡趣的眾生是不可能證得任何的出世間心的,也就是說,畜生是不可能證得聖道、聖果的,所以畜生肯定沒有聖者;同時,唯作速行也不可能生起,換而言之,一個畜生更沒有成為阿羅漢聖者的可能性;即使連八大果報心都不會生起,這是惡趣的眾生。
我們再看一個惡趣的眾生,在他的生命期間,能夠體驗到哪些心呢?惡趣的眾生能夠體驗到十二種不善心,這個是他們當然可以做到的,貪嗔癡他們都擁有。然後,偶爾的他們也可以生起八大善心,但是這個可能性很小。
我們用一種反例子來說,假如一個惡趣的眾生,他不能夠生起善心,生起欲界的善心,他想要投生到善趣的可能性就更渺小了。一個惡趣的眾生想要投生為人或者天,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就是在他還是動物或者還是鬼的時候,他造了一些善業,這種善業可以使他投生為人或天;還有另外一類就是過去很久遠以前造的善業,正好在他臨終的時候成熟,使他結束了惡趣的生命。
還有十五種無因果報心也可以生起,即七類的不善果報心,八類的無因善果報心,這些是可以體驗到的;還有兩個轉向心(五門轉向心和意門轉向心)都是屬於唯作心,這是惡趣的眾生可以體驗到的。
我們再看一看作為善趣的二因者和作為善趣的無因者,在他們生命期間,不可能生起廣大心,也就是說一個二因結生的人或天和所有的無因結生者,他們不可能證得禪那,更何況證得聖道聖果了?所以出世間心也不可能生起。他們更不能證得阿羅漢聖者,所以唯作心也不能生起。同時他們的智相應果報心也不會生起,只會生起四種智不相應的果報心。
而他們能夠體驗到的是在他們生命期間可以生起的十二種不善心和八大善心。例如:一個二因結生者也可以造善業、也可以生起善心,他還可以體驗到四種智不相應的果報心,十五種無因果報心:即七種不善果報心和八種善果報無因心,還有兩種轉向心。這五類的心是作為善趣的二因結生者和無因結生者可以生起、可以產生、可以體驗到的心。
我們再看一看三因結生的凡夫和有學聖者,在這一類的有情當中、這一類的人當中,他不能體驗的只有一類的心,即唯作速行。因為唯作速行只有誰才能生起?阿羅漢聖者。所以三因凡夫和有學聖者不能生起這種心,換而言之,如果我們是三因結生的話,我們有可能會怎麼樣?我們有可能證悟涅槃,我們更有可能證得禪那。
對於三因結生的凡夫來說,他們在生命期間可以體驗到這些心,即:十二種不善心、八大善心(八種欲界的善心),八大果報心、十五種無因果報心、兩個轉向心和九種禪那心。剛才不是說過三因的凡夫可以證悟涅槃,為什麼這裡不寫上出世間心呢?如果能夠體驗到出世間心,他還能不能再叫凡夫?不能了。所以,一個凡夫可以入世間定,世間定依經教法分為八種,依論教法分為九種,即:五種色界的禪那和四種無色界的定,加起來是九種,這些是三因凡夫可以體驗的。
對於初果的入流聖者和二果的、一來聖者,他們不會生起三類的心,即不會生起唯作的速行,因為唯作的速行只是屬於阿羅漢聖者才能夠生起。這裡再反問大家,我們如果是凡夫的話,我們能生起唯作心嗎?能嗎?能還是不能?剛才不是說到了嗎?連惡趣的眾生都可以生起轉向心,五門轉向和意門轉向是屬於什麼心?屬於唯作心,所以還是可能。只不過唯作心作為速行的情況,對於凡夫和有學聖者都不可能生起,哪怕是無因唯作的生笑心也不可能生起。因為無因的生笑心還是屬於在速行裡面生起的。
為什麼初果聖者和二果聖者不會有邪見相應心呢?因為他們在證入初道的時候,已經斷除了所有的邪見,他們的貪根心裡面就不可能再有邪見相應心了,所以在他們的貪根心裡面,貪根心一共有八種,他們只會生起四種邪見不相應的心。同時由於初道已經斷除了疑相應心,疑相應心是屬於哪一種根的心?癡根心,對。所以,疑相應的癡根心也不會生起。在《義注》裡面講到,對於初果和二果聖者,他們還是會生起貪的心,但是他們貪的心並不會有邪見相應,因為沒有邪見相應,所以這些貪的心也不會帶來惡趣的結生。
這一類的聖者有可能體驗到五類的心,即:七種不善心,哪七種不善心呢?四種邪見不相應的貪根心、兩種嗔根心、一種掉舉相應的癡根心,這七種是一位初果和二果聖者可以體驗到的;還有十七種善心,哪十七種善心呢?八大欲界的善心、五個色界的善心、四個無色界的善心,一共多少個?八加五再加四等於十七;還有二十三個欲界的果報心,哪二十三個欲界的果報心呢?它們是八大善果報心,再加上七個不善果報心,以及八個善果報無因心,一共多少?一共二十三個;還有兩個轉向心是唯作心,和一個果心。對於初果聖者來說,他只能夠體驗入流果的果心,對於二果的聖者只能體驗二果的果心,對於二果聖者來說,他們不能夠體驗入流果的果心,因為是他過去體驗的。也就是說,初果聖者當他入果定的時候,他的果定心必然是入流果心,如果一位一來聖者,他入的果定必然生起的是一來果心,而不可能再生起入流果心,他不會再生起更下的、更低的果心。
對於三果不來聖者(anàgàmin,阿那含)來說,他們不會生起四類的心:第一是唯作速行,因為唯作速行是阿羅漢聖者的專利,所以他們沒有、也不可能生起;還有邪見相應心也不能生起;還有兩種嗔根心也不能夠生起;疑相應的心也不會生起。
ㄟ,不是說一位三果聖者已經斷除了欲貪嗎?為什麼他還會生起貪的心呢?對,他還會生起稱為很微細的對色界生命的貪和無色界生命的貪,這一類應該歸於什麼心?還是屬於貪心,所以一位三果聖者還能夠體驗到的不善心一共有五種,即四種邪見不相應的貪根心。例如:一個三果聖者還會有傲慢,還會有我慢,我慢是屬於貪心還是嗔心呢?還是屬於貪根心。一位三果聖者還會不會悲傷?會不會?不會悲傷。會不會緊張?不會。會不會擔心、憂愁?也不會。所以他們不會有嗔根心生起。但是他們會不會掉舉?還是會,所以掉舉的不善心還是可以生起於三果聖者;還有十七種善心,即:八種欲界的大善心、九種廣大心(廣大的善心),即:五種色界善心和四種無色界善心;還有二十三種欲界的果報心,也就是八大果報心和十五種無因果報心;還有兩種轉向心和一個果心,這種果心是不來果心。
我們再看看阿羅漢聖者,阿羅漢聖者不會生起什麼心?不會生起善心,也不會生起不善心,為什麼呢?因為在他們的速行裡面,只會生起兩種速行心,第一種是唯作的,唯作的是世間的心,如果他們生起的是出世間心,這是果報心,出世間的阿羅漢果心,因此阿羅漢聖者在他們生命期間,能夠體驗到的一共有六類的心,即:十八種無因心。也就是說,即使連佛陀一樣也要體驗到一些不善的果報,是不是?十八種無因心即:七種不善的果報心、八種善果報的無因心,再有一種五門轉向心、一種意門轉向心、阿羅漢生笑心。
八大果報心可以在他生命期間體驗為彼所緣,八大唯作心可以生起在他的世間的速行裡面,還有五種色界的唯作心可以生起在他證入色界禪那的時候,四種無色界的唯作心可以生起在他證入無色界定的時候,這是屬於四種無色界的唯作心,當他入果定的時候,他生起的是阿羅漢的果心。
我們在這裡依照惡趣的眾生,依照無因結生的眾生,依照二因結生的眾生,依照三因結生的凡夫、有學聖者、阿羅漢聖者來分析,分析了在這些眾生中哪些心會生起,哪些心不會生起。同樣的,我們再簡單地講一講依照地來分,就是依照三界來分,對於色界和無色界的梵天人來說,他們不可能會生起嗔恚相應的心。也就是說一個梵天人在他整個生命期間都不會有任何嗔心的表現,同時在色界和無色界地裡面,他們也不會有彼所緣的發生。同時,如果一個人投生到無色界梵天,他將不能夠證得色界的禪那以及更低的無色界禪。
例如:一個投生到非想非非想處的梵天人,他並不能證得色界的禪那以及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他只能夠進入的是非想非非想處定,但是在他們的心路過程裡面,他們還是可以生起善心、欲界的善心,還可以生起除了嗔恚心之外的貪根心及嗔根心。對於色界天人來說也是,他們還是可以生起我們稱為欲界心的善心和除了嗔恚之外的不善心。
例如:一位梵天人,他能夠看東西嗎?可以。他能夠聽東西嗎?也可以。所以色界的梵天人,他們能夠在有佛陀出世的時候,能夠來到人間、親近佛陀、聽聞佛法。他能夠看見佛陀嗎?可以。能夠看佛陀的心是屬於什麼心?還是屬於欲界的心,不是色界的心。如果色界的心的話,在他的生命期間,如果他還是凡夫或有學聖者的話,生起的只是屬於廣大心,而廣大心速行是生起很多次的,就相當於入定,入定的話他不能夠看、不能夠聽。當梵天人能夠親近佛陀的時候,他還是以欲界的心去見佛陀、去聽聞佛法,而且思維佛法、去討論佛法,這些都是以欲界心來造作的。
而在欲界裡面的有情,如果是瞎眼或者耳聾等這些有情,他們也不會生起相應的眼門心路過程,不會生起相應的根識。例如:一個先天性瞎眼的,眼識不會生起;一個耳聾的,耳識不會生起。對於色界的梵天人來說,他們也不會生起鼻門心路過程、舌門心路過程、身門心路過程,也就是說在六門心路過程中,有三個門的心路過程他們並不能夠生起,為什麼?因為他們沒有相應的淨色。
例如:梵天人不會嗅到東西,他們不會嘗到味道,他們也不用吃我們現在欲界的食物,因為有飲食欲望的這個是屬於欲界,還有他們沒有身淨色,所以身門心路過程也不會生起。因此在色界的梵天界裡,他們沒有男女的接觸,也根本沒有男女之相,連性根色都沒有,他們也沒有任何的身體病痛、痛苦等等,因為他們沒有身淨色,所以這三門,就是鼻、舌、身這三門的心路過程不會生起於一切梵天人。而對於無色界梵天人,連一切的五門心路過程都不會生起。而還有一種無想有情天,就是一切心都不會生起,他們只是一堆色法而已。
我們講有情和心的關係就講到這裡,我們現在講心、心所、心路過程就到今天晚上為止,我們下一期將一起來學習世間、學習業,以及學習離心路過程,也就是說我們在下一期重點來講業是怎麼樣的運作,業是怎麼樣的成熟?當我們的生命在死亡和結生的時候,在死生的這個關頭是如何進行的、如何運作的,我們將在下一期繼續一起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