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摩 第四十九講 涅槃,證悟涅槃之道
涅槃,證悟涅槃之道:昨天晚上我們結束了對緣起的學習。緣起就是諸因、諸緣而生起的意思。佛陀講緣起主要是講生命的起因、生命的來源、生命的集起。但是當佛陀在講到,因為有了因、緣才會有果的生起之後,同時佛陀也講了,因為什麼樣的原因而導致生命的超越、生死的出離、輪廻的斷盡,煩惱的根除。所以我們在講到緣起的原則的時候,佛陀就這樣講:“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因為有了因,有了種種的緣,所以會有果的生起(因為因緣的生起,會有果的生起)。當這些因被滅盡的時候,那果自然就沒有了(當因沒有了,自然果也沒有了)。所以,它們是一種因果的關係。
如何才能夠得到生命的出離,能夠得到生死的解脫呢?根據“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原則,我們如果是斷除了導致輪廻、導致生死之根,自然就不會再有輪廻。生死的根是什麼?生死的根就是無明。由無明的無餘、離貪、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處滅;六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愁、悲、苦、憂、惱滅,如此,整個苦蘊滅。也就是說,如果一個禪修者斷除了無明,他自然不會再去造作了行,就是不會造作,或者說那個時候已經不會有福行、非福行、不動行的造作了。由於沒有了行,自然沒有了識,就不會再結生,然後就沒有名色,沒有六處等等。如此整個生死就得到了解脫、得到了出離。
講到生死的出離,也就是煩惱的斷盡,這個就屬於第四種究竟法,即涅槃。
我們在之前已經講到了三種究竟法,即色法、心法、心所法。色法、心法、心所法都稱為有為法,而涅槃屬於無為法。
講到涅槃,涅槃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涅槃的巴利語叫做nibbàna,它源於動詞nibbàti,意思是火被熄滅了或者消盡了。涅槃的梵語為nirvà?a,即nir再加và?a。若從詞源學的角度來解釋,則是作為và?a愛欲的,nir就是沒有、無或者離,也就是在《長部》注裡面從詞源學來解釋:Tato vànato nikkhantanti nibbànaü,“從彼愛欲中出離為涅槃”。所以由於已經出離了愛欲,出離了種種的愛欲之林,所以稱為涅槃。
那在經典裡面呢,又這麼樣來定義,例如在《相應部·六處品》,當時有個遍行外道,他的名字叫食贍部果者,問具壽沙利子說:“賢友沙利子,所謂涅槃涅槃,賢友,什麼才是涅槃呢?”沙利子尊者就回答說:“賢友,貪盡、嗔盡、癡盡,這稱為涅槃。”也就是貪嗔癡的完全的滅盡、斷盡,稱為涅槃。
如果我們把涅槃來進行分類,那麼涅槃只有一種,即無為的不死界為涅槃。
然而,如果依一個禪修者證得的涅槃來說,它又可以分為兩種涅槃:
一種是有餘涅槃界sa-upàdisesanibbànadhàtu,煩惱的完全的寂滅,稱為有餘涅槃界;
還有另外一種是無餘涅槃界anupàdisesanibbànadhàtu,就是諸蘊的完全滅盡。
那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界,這兩種講到的餘是什麼意思呢?餘就是upàdisesa,剩餘的,這裡的剩餘就是還殘存有這一堆五蘊、還殘留有名色法。
當一個禪修者的煩惱完全被斷盡了、斷除了,這個時候由於煩惱被斷除了,他不會再造作生死之因,然而由於過去生所造之業帶來的果報仍然殘存在現在,所以一個漏盡者,當他的煩惱已經被斷除了、斷盡了,過去生所造的五蘊身(這個果報身)還在,那個時候他還能體驗到業生色,他還有業生色的生起、還有果報名法的生起,這個時候稱為還有剩餘的這一堆五蘊的身。但是由於煩惱已經被滅盡了,所以有餘涅槃界是屬於煩惱的滅盡,這裡的涅槃是特指煩惱的斷除、煩惱的滅。
當一位漏盡者的這一個色身、這一個五蘊身已經走到了盡頭,也就是他年老、已經死了,這個時候,由於剩餘的這一堆五蘊都已經完全的寂滅了、完全的滅盡了,這個時候,我們稱這一位漏盡者,他是到達了無餘涅槃界。
例如:我們以我們的佛陀為例子。當菩薩在Buddhagayà的菩提樹下禪坐的時候,根據上座部的傳統,在五月的月圓日那一天的淩晨即後夜時分,我們的菩薩證悟了阿拉漢道、果連同一切知智。這個時候,由於菩薩所生起的阿拉漢道智斷除了一切的煩惱,從那一刹那開始,菩薩的煩惱完全被斷除了,而又從那一刹那開始,我們的菩薩就稱為佛陀Buddha。
因為什麼我們的佛陀在那個時候他不能夠稱為無餘依涅槃界呢?因為煩惱的斷除,但是他還有這一堆五蘊身,還必須得繼續支持他走他剩下的45年的路。在那一刻,由於生起的阿拉漢道智把所有的煩惱斷除了,而與阿拉漢道智一起生起的是一切知智,由於只有正自覺的佛陀才能夠有一切知智,從那一刻開始,我們的佛陀就叫做Sammàsambuddha(三藐三佛陀或者稱為正自覺者),當菩薩證得了佛陀,那時他也稱為阿拉漢,因為他的煩惱已經被斷除了,所以他稱為阿拉漢,也稱為漏盡者。由於在過去生,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所造的業,他在從Tusita天投生來,當時的令生業還使他必須得在他的最後一生活八十年,也就是我們的菩薩在35歲成了佛,然後剩下的45年,這45年期間,由於他還有這殘留的五蘊身,這個稱為有餘。他那個時候由於煩惱斷盡,煩惱斷盡這是屬於涅槃,但是還有殘餘的五蘊,所以這稱為有餘涅槃。
那等我們的佛陀在80歲那一年,他走到了生命和輪廻的最終點,在Kusinàra的Sàla雙樹下面右側而臥,根據上座部的傳統,那一年也是陽曆五月的月圓日,我們的佛陀就入般涅槃了。由於入般涅槃那個時候他的過去所造的果報身都已經滅盡了,也就是當我們的佛陀的死心生起的時候,他的業生色全部也滅盡了,他以前的果報心全部也滅盡了。因此,諸蘊的完全寂滅稱為無餘涅槃。
所以,我們也可以把有餘涅槃稱為煩惱的滅盡kilesa-parinibbàna。而無餘涅槃我們可以稱為諸蘊的滅盡,即khandha-parinibbàna。
如果依一個禪修者在修觀而證得涅槃,依證悟涅槃之門來說,涅槃又可以分為三種:
一種是空su¤¤ata。由於涅槃是貪、嗔、癡的空無、沒有,所以稱為空;
或者又稱為無相animitta。由於涅槃毫無貪、嗔、癡之相,或者它毫無一切有為法之相,我們不能夠說涅槃是有生相、有住相、有滅相,也不能夠說它是有存在,所以涅槃為無相;
或者又稱涅槃為無願appa?ihita。由於涅槃完全沒有貪、嗔、癡的渴望,也因為它毫無可愛之欲,所以也稱為無願。
如果一個禪修者在修無我隨觀的時候證悟涅槃,他證悟的是空涅槃;如果一位禪修者在觀無常的時候證悟涅槃,他證悟的是無相涅槃,依無相門而證悟涅槃;如果一個禪修者在觀苦的時候證悟涅槃,他是依無願門而證悟涅槃的。這個我們等會再說。
講到了涅槃之後,我們再接著來講,到底要如何才能夠證悟涅槃?證悟涅槃必須得通過一定的方法、一定的途徑,這條途徑到底是什麼?
在《相應部·六處品》當中,當時那一位食贍部果者的遍行外道問沙利子尊者說:“賢友,哪些道路、行道能證悟該涅槃?因為之前說到了涅槃是貪的滅盡、嗔的滅盡、癡的滅盡,這稱為涅槃。如果有了涅槃,到底用什麼樣的方法,怎麼樣修行才能證悟這種涅槃呢?”沙利子尊者回答說:“賢友,只有這八支聖道,也即是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賢友,這道路、這行道才能證悟涅槃。”這是在《相應部》第四相應的第314經和333經裡面說到的。
對於這八支聖道,在《中部》第44經的《小智解經》裡面,把這八支聖道又歸納為三聚,就是三法。這部經裡面講到:
“賢友維沙卡,並非八支聖道包攝三聚;賢友維沙卡,乃是三聚包攝八支聖道。賢友維沙卡,正語、正業、正命,這些法包攝於戒聚中;正精進、正念與正定,這些法包攝於定聚中;正見和正思維,這些法包攝於慧聚中。”
三聚,就是三類的修學方法、修行方法,並不是說八聖道包括了這三類的修學方法,而是三類的修學方法包括了八支聖道。在這八支聖道當中,其中的正見、正思維,還有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其中的正見和正思維屬於哪一學?屬於慧學;正語、正業、正命屬於戒學;正精進、正念和正定屬於定學。
因為八支聖道可以分為兩種行道:一種是世間行道,一種是出世間行道、出世間的八聖道。
世間的八聖道:對於正見來說,就是要有業果智。它也包括了禪那的正見,包括了修觀智的正見;正思維就是把心投入于修觀或投入于禪修的所緣;正語、正業、正命,就是持戒,離不正當的語言和行為,還有離不正當的謀生方式;正精進就是致力於斷除種種的不善,令不善不生而致力於培育諸善;正念就是把心念投入於身、受、心、法;正定就是培養四種禪那,或者如果把四種無色界定包括在第四禪裡面,也就是培養八種定。這是屬於世間的八聖道。
出世間的八聖道:正見就是如實地知見四聖諦;正思維就是把心投入於四聖諦或者把心投入於涅槃;而在聖道心裡面,正語、正業、正命是同時具足的,在聖道心裡面的精進心所屬於正精進;念心所屬於正念;而一境性心所屬於正定。這個是屬於出世間的聖道。
對於戒、定、慧這三學應當如何來修行呢?戒、定、慧三學,它是一種次第的關係。正如佛陀在《長部》第十六經《大般涅槃經》裡面,很多次的重複地強調說:
“如是戒,如是定,如是慧,已遍修戒能獲得定之大果報、大功德,已遍修定能獲得慧之大果報、大功德,已遍修慧能使心完全地從諸漏中解脫,也就是欲漏、有漏、無明漏。”
這裡講到了,如果一個人已經完全修習了戒,他將能夠以此為基礎而獲得了定,有大果報、大功德的定;而透過了完全地修習定,他能夠以此為基礎,而能夠修習有大果報、大功德的慧;而透過完全地修習慧,將能夠使心完全地從一切的煩惱當中解脫。這些煩惱即欲漏、有漏、無明漏。對於見漏來說,在初道的時候斷除;對於欲漏來說,在第三道的時候斷除;對於有漏、無明漏,是在第四道——阿拉漢道的時候斷除。
因此,我們把證悟涅槃之道可以歸納為戒、定、慧三學。
戒s?la,就是增上戒學Adhis?la-sikkhà;定samàdhi,是增上心學Adhicitta-sikkhà;和慧pa¤¤à,是增上慧學Adhipa¤¤à-sikkhà。
對於這三種增上三學,我們應當要如何來修行呢?在《中部·轉車經》或者在《長部·十善經》等等,就講到了修行的七種次第,即七種清淨。這七種清淨就是:第一戒清淨,第二是心清淨,第三是見清淨,第四是度疑清淨,第五是道非道智見清淨,第六是行道智見清淨,第七是智見清淨。
作為禪修寶典的《清淨道論》的清淨是指什麼清淨?其實也是在講這七種清淨。其中的戒清淨屬於戒學;心清淨是屬於增上心學,也是屬於定學的;而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行道智見清淨,智見清淨是屬於慧學。因此七清淨也是指三學。
我們應當如何來培育這七種清淨呢?或者說我們應當要如何來理解七清淨和解脫之間的關係呢?這七種清淨是圍繞著慧學來講的,它是特重於慧學。例如,我們講到戒、定、慧三學,其中戒清淨只是一種清淨,心清淨也只是一種清淨,而五種清淨是屬於慧。因此,講到七清淨,它是側重于修慧的。
應當如何來修習呢?在《清淨道論》第二冊的第431節裡面這樣講到:“應如何修習呢?在此,以蘊、處、界、根、諦、緣起等各種法,為此觀慧之地。戒清淨及心清淨,這兩種清淨為慧根。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行道智見清淨和智見清淨,這五種清淨為慧體。所以應以學習、遍問而熟知作為慧地的諸法,在成就了作為慧根的兩種清淨之後,應努力修習作為慧體的五種清淨。”這是《清淨道論》講到應當如何修慧的答案。
“在此,以蘊、處、界、根、諦、緣起等各種法為觀慧之地。”也是我們所說的觀智的所緣,觀智所觀照的目標,觀智所建立的基礎。因為任何的心都必須得要有物件、有所緣。而觀智是一種很強的心,它也必須得有明確的所緣,而不是漫無目的地去觀照。就正如說,如果我們要殺敵,我們要有物件(敵人物件),不是漫無目的地開槍。到底什麼是觀智的目標、觀智所觀照的物件呢?即: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二根、四聖諦和緣起等等這些法。
對於在這七種清淨當中,戒清淨和心清淨,這兩種清淨為慧的根,也就是說作為培育智慧的根。有了根之後,才能談到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行道智見清淨和智見清淨這五種清淨,這五種清淨就好像是智慧本身。例如:一顆樹的樹幹包括樹葉一樣,惟有透過智見清淨,才能夠結出涅槃或者出世間之果。
“所以應當以學習、遍問而熟知作為慧地的諸法”,我們現在在這裡講阿毗達摩,其實還是以各種方式來講五蘊、講十二處、講十八界、講根、講諦、講緣起,我們透過學習、透過遍問(不懂的就詢問)而熟知作為慧地的這些諸法,這樣的話我們修觀才不會無的放矢。然後應努力,在成就作為慧根的兩種清淨之後——先持戒清淨,然後再培養定力,這樣努力地修習作為慧地的五種清淨、再培育見清淨等這五種清淨。
因此,在這七種清淨當中,如果圍繞著慧來說,戒清淨和心清淨屬於慧根pa¤¤à-m?la,智慧生長的所紮的根。如果一個人持戒越清淨,定力越強,猶如一顆樹,它紮的根越深,這棵樹生長就越穩一樣。如果一個人不持戒,一個人又沒有定力,那麼他好像蘆葦或者牆頭長的草一樣,風一吹,即使它長的樹幹很直,這棵植物的幹和葉子好像很茂盛一樣,但是它很脆弱,甚至越大越危險,因為根太淺。同樣的,我們修行也是,如果根紮得越深、越穩固,對我們修觀就越強、越有保障。
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行道智見清淨和智見清淨,這個稱為慧體pa¤¤à- sar?ra。Sar?ra是身體的意思,也就是作為慧的本身。例如:一棵樹的樹幹和枝葉,這個是代表樹,我們看到的是這棵樹,但下面紮的就是根。
在這裡我們就來簡單地講一講七清淨的修行方法。
七清淨當中第一種清淨是戒清淨。到底什麼是戒清淨呢?戒清淨即是四種遍淨戒,這四種遍淨戒就是:
第一,巴帝摩卡律儀戒(pàtimokkhasaüvara-s?la);
第二,根律儀戒(indriyasaüvara-s?la);
第三,活命遍淨戒(àj?vapàrisuddhi-s?la);
第四,資具依止戒(paccayasannissita-s?la)。
這裡講到的pàtimokkha,它的意思就是護解脫。如果一個善男子出家之後,透過很好的保護,保護這些學處、保護這種戒,他將能夠解脫惡趣之苦,所以稱為護解脫。Pàti, Mokkhati就是保護解脫,稱為護解脫。律儀戒,也可以稱為防護的意思。這是指作為一個出家眾、一個比丘、比丘尼或比丘、比丘尼,他(她)應該守護的pàtimokkha律儀戒或者波羅提木叉戒。
第二是根律儀indriyasaüvara-s?la,這是指以正念來防護六根。當眼見到色的時候,如果他沒有防護眼根,他的心將會被貪、憂等所侵漏,由於他防護了眼根律儀,那這樣他就能夠成就這種根律儀。對於耳、鼻、舌、身、意,也是這麼樣。
對於活命遍淨戒,就是作為一位比丘、比丘尼、或者比丘、比丘尼,他(她)們應當要如法的獲得生活必需品,例如:袈裟、缽食、住所、藥品等。
對於資具依止戒,就是當一位比丘,在使用袈裟、缽食、住所和藥物的時候,他必須得經過如理的省思。由於透過如理的省思,那麼他使用這些資具、這些生活必須品將是沒有過失的。
當一位出家眾如果完全地守護好這四種遍淨戒,那麼這個是他(她)的戒清淨。而對於一位在家人來說,他(她)的戒清淨就是至少必須得要持五戒持得清淨。如果有機會的話,還應當要持守八戒,Uposatha八戒。
有了戒清淨為基礎,他應該再修定。
對於修定來說,什麼是定?定也稱為增上心學。而且在八聖道裡面,定是屬於最後一個聖道支,即:正定。
那佛陀是怎麼樣定義正定的呢?佛陀說:
“當他捨離此作為心的隨煩惱、使慧羸弱的五蓋,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並住于初禪;
尋伺寂止,內潔淨,心專一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成就並住於第二禪;
離喜,住於捨,念與正知,以身受樂,正如聖者們所說的:‘捨,具念,樂住。’成就並住於第三禪;
捨斷樂與捨斷苦,先前的喜、憂已滅沒,不苦不樂,捨念清淨,成就並住於第四禪。”
這就是佛陀在諸聖典當中,對正定或者對增上心學,或者對定的定義。
也就是說,佛陀說到了有四種禪那,其中初禪是有尋、有伺的離生喜、樂定;對於第二禪是無尋、無伺的定生喜、樂定;對於第三禪是離喜的離喜妙樂定;對於第四禪是捨念清淨定。這是屬於第四禪。
這四種禪那是以禪支來分的。初禪是有尋、有伺,由於遠離了五蓋、遠離了心的隨煩惱而生的喜和樂,再加上(定)一境性,這五種禪支構成了初禪;
由於已經捨斷了尋和伺(沒有尋和伺),由於內心的定而產生了喜與樂,這是第二禪,再加上心專一性(心一境性);
由於第三禪又捨了喜(喜禪支)而住於捨,這裡是中捨,盡捨,具足念與正知;以身(這裡身是名身)受樂,他住于沒有喜的妙樂的定,所以稱為有樂、一境性的第三禪;
連樂也捨斷了,處於不苦不樂的樂受,捨念清淨,這個是屬於只有捨與一境性這兩種禪支的第四禪。而對於八種定來說,從禪支上來分,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由於它也只有捨和一境性兩種禪支,所以也包括在第四禪之中。
因此,佛陀在講正定的時候,他是指這四種禪那。
如果一個人想要培養定力、要修止,在這裡我們就再簡單地講講,應當如何來修定或者說我們應該透過什麼方法來修定?我們可以透過培養止來修定。
修定,定的這個階段在《清淨道論》或者在七種清淨裡面稱為心清淨,在《清淨道論》裡面這樣定義心清淨,講到:
“Cittavisuddhi nàma sa-upacàrà a??ha samàpattiyo。”
“稱為‘心清淨’是指包括近行定的八種定。”
這裡的近行定,它是指欲界的定。而安止定,又稱為禪那Jhàna,它包括了八種定。這八種定,有色界的四種禪那、色界的禪那;還有四種是無色界的定,即: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
當一個禪修者培養了這些定力,這個稱為是他的心清淨。
應當如何來培養這些定力呢?想要培養定力,他必須得修止。到底“止”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經常講到的止觀、止觀,“止”是什麼意思?“止”在《法集論·注》或者說在《無礙解道》的注裡面,就講到了:
“Paccan?kadhamme samet?'ti samatho。”
samet?的意思就是止息、讓它平靜下來,這稱為止。所以:
“令諸敵對法止息為止。”
就是讓種種的煩惱,特別是指五蓋,這些是禪那的敵對法Paccan?kadhamme,讓它平靜、止息下來,稱為止。所以“止”即是令諸稱為敵對法的諸蓋止息,使心處於平靜、專一、沒有煩惱、沒有雜染、安寧的狀態,也就是培育定力的禪修業處。
如果一個禪修者想要培養定力、想要證得禪那,他必須得要修止。而要修止,他必須得要有特定的目標、特定的所緣。因此,修定應當先選擇一種特定的業處。
對於業處,什麼是業處呢?業處是巴利語kamma??hàna的直譯。kamma是工作或者又稱為業,造業的業kamma;?hàna是地方、處所、場所;工作的地方稱為業處。我們心所專注的所緣(物件),就是我們心工作的地方。如果心沒有了工作的地方,它就會到處飄移、飄蕩。所以,我們透過心專注特定的所緣來培養止,就是“令諸敵對法止息而達到定”。
業處在上座部的佛教的傳統裡面,有教導和總結為四十種,稱為四十種業處,即:十遍,十不淨,十隨念,四梵住,四無色,一差別和一想。
這裡的十遍,是指透過專注於特定的物質的顏色或者質材,而讓這些擴到一切處成就的定力。十遍即: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紅遍,黃遍,白遍,光明遍和限定虛空遍。地、水、火、風遍並不是從勝義諦上來說的,這裡的是屬於物質質材方面的。這裡講的地,地是大地的地;水就是流動的水,湖水、井水、河水等等都可以;火就是燃燒的火;風就是吹來的風,颳風的風;青就是青的顏色,包括了綠色、褐色等等,紅色或者古代也稱為赤,赤遍其實就是紅遍,黃遍就是黃色,和白遍,青、紅、黃、白就是透過專注物質的顏色來成就的定力;而光明遍就是透過專注光明,例如說太陽光、月亮光、蠟燭光、火光啊等,透過專注光明而讓光明遍一切處來成就的定力;而限定虛空遍是透過專注特定的虛空,而不是所有一切的虛空,透過專注特定的虛空之後,再把它擴到一切處而成就的定力,這是限定虛空遍。
還有十種不淨,十種不淨是透過去專注一個外在的死屍腐爛的十個過程來成就的定力。這十種不淨是屬於屍體腐爛的十種不同的相,即:腫脹相、青瘀相、膿爛相、斷壞相、食殘相、散亂相、斬斫離散相、血塗相、蟲聚相和骸骨相。
還有十種隨念,隨念是anussati,就是透過心時時地憶念來成就或培育的定力。這十種隨念即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捨隨念、天隨念,這前面的六種隨念也稱為六隨念。再加上死隨念,身至念,入出息念和寂止隨念。
佛隨念、法隨念和僧隨念是一位佛弟子透過憶念佛、法、僧三寶的功德而成就的;
戒隨念是透過憶念自己的戒行清淨而培養的定力;
捨隨念,這裡的捨是施捨的捨Càga,Càgànussati就是如果一位佛弟子隨念自己佈施的功德,他經常佈施、歡喜地佈施,他可以透過這樣隨念來培養定力;
天隨念就是透過憶念諸天人的種種的功德、他的善德,就是諸天人由於他們過去曾經修習了信、戒、聞、捨、慧這些功德,現在這些功德我也擁有,所以他透過憶念自己的功德,借助天為借鑒而憶念自己的功德,這稱為天隨念;
死隨念就是憶念、隨念著死亡的必然性和生命的脆弱性、不確定性而成就的;
身至念又稱為厭惡作意,他包括對三十二種身體的部分的思維,我們稱為三十二身分;
入出息念就是透過專注於呼吸,把念沉入於呼吸來成就定力的這種業處;
寂止隨念upasamànussati,這裡的寂止是特指涅槃,也就是當一位禪修者,特指聖者憶念著涅槃的寂靜的時候,將能夠透過這種而成就定力。
接著是四梵住,四梵住又稱為四種無量心,即:慈、悲、喜、捨。通過修習慈、悲、喜、捨而達到清淨之住、聖潔之住這稱為梵住。
還有四種無色,四種無色就是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四種無色定稱為無色。
一差別,是四界差別。也就是透過確定、辨識於此身中的地、水、火、風四界,稱為四界差別。
還有一想是食厭惡想,就是透過去注意食的厭惡、食的不淨,來去離貪的這種想。
這四十種業處都是依所緣來分,就是依目標來分,它並不是依證得的定的層次來分的。如果依照證得的定的層次來分,就可以分為近行定、然後四種色界定,即: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或者論教法裡面的五禪,就是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第五禪;然後就是四無色即:空無邊出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
但是在這裡它是依培養定力所專注的目標來分的,所以分為四十種。四種無色從禪支上來分,還是屬於第四禪。
由於一個人要成就初、二、三禪、四禪,他可以透過專注於十遍,專注於地遍、水遍、火遍、風遍,可以通過專注任何一遍而證得初、二、三、四禪;例如:他透過專注地遍,修習地遍來證得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那麼初、二、三、四禪的這種所緣,他的目標還是不是一樣?還是一樣,是不是?都是以地的遍相。但一旦他想要培養四種無色界定的話,他可不可以繼續再透過專注地遍而證得空無邊處定呢?能不能?可以?不可以?不可能!因為空無邊處定就是無邊的虛空,它的所緣已經更換了,如果他仍然是專注於地的遍相的話,那麼地的遍相還是色法的概念,他專注於色法的概念,能不能夠證得無色界的定呢?是不可能的。因為透過專注色法所構成的、所假合的概念,只能證得色界的禪那。所以他必須得去除色的概念、色的遍相而專注於無邊的虛空,專注無邊虛空這種概念而證得無色界定。
對於識無邊處定也是專注於無邊的心;對無所有處定是專注於空無邊處定心的沒有;透過專注無所有處定的定心的微細、殊勝而證得非想非非想處定。所以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和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四種定還是依照物件(所緣)的不同來分的,而不是依境界來分。所以這裡講到的業處,它是特指心工作的目標、心專注的物件。
在這四十種業處當中,哪些業處可以證得禪那?哪些業處不能證得禪那?在證得禪那的業處當中,哪些可以證得什麼禪那?我們在這裡再去分別一下、研究一下這些定。
在《清淨道論》裡面這樣講到:
除了身至念和入出息念以外的其餘八種隨念(也就是在十種隨念當中,除了身至念和入出息念之外,其他的佛隨念、法隨念等等這八種隨念),還有食厭想、四界差別這十種業處為近行導入(就是能夠導入、使心導入於近行定的),其他的為安止導入(就是可以證得安止定的)。
因此有十種只能夠證得近行定的禪修業處,即: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戒隨念、捨隨念、天隨念、死隨念、寂止隨念這八種隨念,再加四界差別和食厭惡想,一共這十種業處只能證得近行定。
近行定屬於什麼定?欲界的定。當一個人取佛陀的功德為目標的時候、或者取法的功德、或注意死的時候,他取這些為目標不能夠生起廣大的速行,只能夠(生起)欲界的速行,他的那種心路過程,最多只能夠是屬於欲界的七個速行而已。
剩下的三十種業處稱為安止業處,即十遍、十不淨、身至念、入出息念、四梵住、四無色界定,這三十種禪修業處可以證得禪那,也就是可以證得安止定,可以令廣大心生起。
在這些業處當中,對於安止導入,在此入出息念以及十遍,屬於四種禪那。身至念以及十不淨屬於初禪;前面三種梵住為三種禪那;第四梵住及四種無色屬於第四禪;這是依禪那的分別。
也就是說,透過專注十遍: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紅遍、黃遍、白遍、光明遍、限定虛空遍這十種遍以及入出息念這十一種業處,我們去修習這十一種業處,分別可以證得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
如果一個人修習十不淨,也就是腫脹相、青瘀相、膿爛相、斷壞相、食殘相、散亂相、斬斫離散相、血塗相、蟲聚相、骸骨相,這十種不淨再加修行三十二身分,可以證得初禪。由於它們涉及很強的尋,所以不能證得初禪以上的定。
慈、悲、喜這三種梵住,依次可以證得初禪、第二禪、第三禪;
而對於捨梵住和四種無色,只是第四禪。
如果一個人想要證得捨無量心(捨梵住)的話,他必須得先修習慈、悲、喜,以喜的初、二、三禪然後直接證入捨無量心;
而對於修四種無色,他應當取十遍當中前面九種遍即: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紅遍、白遍、光明遍這九種遍,來達到了第四禪,之後再透過去除遍相的方法來成就四種無色界定。
所以捨梵住和四無色界定這五種業處,它只屬於第四禪,也就是說,如果一個沒有禪那的禪修者,這五種定力是不能夠直接修的。
當一位禪修者培養了定力之後,他應當再繼續在這定力的基礎上去修觀。對於觀,到底什麼叫做觀呢?在諸經論著裡面這樣說:
Aniccàdivasena vividhena àkàrena passat?'ti vipassanà。
觀的巴利語叫vipassanà。vipassanà古代也翻譯成毗婆捨那或者毗缽捨那,直接翻譯為維巴沙那。到底什麼是vipassanà呢?它是取vi再加passati,動詞passati,名詞passanà,vi再加passati。不同的‘看’稱為觀。“即以無常等不同的形象觀照為觀。”
觀即是觀照諸名色法,就是身心現象的無常、苦、無我,也即是培育智慧的禪修業處。
講到要修觀,我們可以用三種方法來修觀。三種方法就是透過觀諸行法、諸名色法的三相、三種本質來修三種觀。即:我們應該觀照無常相來修習無常隨觀(aniccalakkha?a來修習無常隨觀aniccànupassanà);第二是苦隨觀(dukkhalakkha?a來修苦隨觀dukkhànupassanà);和以無我相觀照諸行法(無我相anattalakkha?a來修無我隨觀anattànupassanà)。
我們所觀的aniccàdivasena vividhena àkàrena passat?'ti vipassanà.就是通過無常、苦、無我等種種的行相去觀照諸行法,這稱為觀。
對於修觀來說,我們仍然必須得要有基礎。修觀的基礎是什麼?修觀的基礎又稱為慧根,即戒清淨和心清淨。擁有了修觀的基礎之後,我們還要找到修觀的所緣。例如:一個人擁有了精良的武器之後,還必須得殺敵,殺敵還得認准敵人,這個才是目標,如果沒有目標,武器再精良都沒有用。
修觀的所緣又稱為慧地,即是:五取蘊、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二根、四聖諦、十二支緣起。或者我們把所有這些都進行總結,觀業處只有兩種,即色業處和名業處(r?pakamma??hàna和nàmakamma??hàna)。也就是說,我們所觀照的都離不開名色法而已。
例如:五取蘊。色取蘊屬於什麼?屬於色業處。受、想、行、識屬於名業處;
在這十二處當中,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和一部分的法所緣屬於色業處,意處和一部分的法所緣屬於名業處;
對十八界也是,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一部分的法界,這些是屬於色業處。然後意界、一部分的法界,還有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這是屬於名業處;
對於二十二根也是,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具知根、當知根,還有講到名命根、苦根、憂根、樂根、悅根、捨根這些是屬於名業處。而講到了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女性根、男性根、色命根這些都是屬於色業處;
對於四聖諦來說,苦聖諦是屬於名色法。苦集聖諦是指苦的原因,它還是指名色法。而對於苦滅聖諦,當然這不是我們觀照的目標;對於世間的道聖諦,它還是屬於名法。
十二支緣起,無明、行、識、名色、六處等等,例如:無明、行這些都是名業處,識也是名業處。名色就是包括名和色,然後六處又包括了名和色,觸、受、愛、取、有這些都是屬於名業處。所以,十二支緣起其實還是屬於名色法,包括在名色法。
即使我們說觀到了過去世,過去世還是一堆名色法,那只是屬於過去的名色法。
因此,觀分得再複雜,所觀的目標只是兩類,即色和名。觀照色法我們稱為“色業處”,觀照名法稱為“名業處”。
因此,在修觀的時候,觀的色業處是指28色,即眼處門有54種色法,耳處門54種色法,鼻處門54種色法,舌處門54種色法,身處門44種色法,心所依處有54種色法。這些組合其實還離不開28種色法。
對於名業處來說,從五蘊上來說,包括了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和識取蘊。如果從心與心所來說,受取蘊依心所來說是一種受心所;想是指想心所;行是指其他的五十種心所;而識取蘊,它是指除了出世間心之外的其他的世間心。
而在修名業處的時候,它是透過六門心路過程來觀的:眼門心路過程、耳門心路過程、鼻門心路過程、舌門心路過程和身門心路過程。
對於意門心路過程來說,如果一個擁有禪那的禪修者,他還必須得再觀照禪那的心路過程。
如果一個禪修者在修觀的時候,他甚至還要觀照修觀的觀速行的心路過程。也就是,如果在修色業處的時候,我們是透過六處門的色法來觀。如果修名業處的話,我們可以透過六門心路過程的方法來觀,也可以透過四種名蘊的方法來觀。
如果對於修觀來說,他觀照的還是名色法以及名色法之因。
名色法又稱為五取蘊,這是屬於什麼?這屬於苦聖諦dukkhaü ariyaccaü。而觀照名色法之因是屬於緣起,這是屬於那一聖諦?這是屬於苦集聖諦dukkhasamudayaü ariyaccaü。這些即是修觀、觀智的所緣。
在四聖諦裡面,如果我們只是觀照名色法,這是屬於觀照苦聖諦、我們來修習苦聖諦。而觀照名色法之因,我們是透過緣起來修苦集聖諦。因此觀智的所緣,其實還是屬於修習苦聖諦和苦集聖諦,這種修行的方法本身屬於導致苦滅之道聖諦,而最終證得苦的完全滅盡、斷除,這是屬於苦滅聖諦。
對於修觀來說,應當如何來觀照名色法以及名色法之因呢?佛陀在《無我相經》等很多的經典裡面這麼樣講到:
“因此,諸比丘,凡所有的色,無論是過去、現在、未來、內、外、粗、細、劣、勝,還是遠、近,應當如此以正慧如實觀察一切色:‘這不是我的,這不是我,這不是我的我。’對於受、想、諸行、識也是如此。”
因此在修觀的時候,我們對於五取蘊應當用十一種觀法來修觀,也就是對於五取蘊的每一種蘊,我們應當用過去、現在、未來、內在、外在、粗、細、劣、勝、遠、近這十一種觀法來觀。
例如:對色法,我們應該觀過去已經滅盡的色法;現在正在滅的色法;未來也將會滅的色法;內在對自身相續的色法;外在的其他五蘊身的色法;以及沒有生命的那些色法;
對於粗的色法,例如:由於低劣的、由於不善心生起的色法,或者由於粗的果報心生起的色法;和細的,十六種微細色屬於細的色,其他的屬於粗的色;
對於劣的、勝的,如果是不善果報的屬於劣的,善果報屬於勝的;或者不善心生起的色屬於劣的,善心生起的色屬於勝的;
遠的;近的等等這些方法來修觀,對於受、想、行、識也是這麼樣。
在修觀方面,修觀必須得要有一定的次第。修觀的次第本身就是慧的本身,所以稱為慧體。修觀的進展,就是當一個人擁有了戒清淨和心清淨之後,他應當培養見清淨。見清淨在十六種觀智當中,它屬於名色識別智。
如果一個人想要培育見清淨,在《攝阿毗達摩義論》裡面講到:“見清淨是依特相、作用、現起、近因來辨識名色法,由於透過相、味、現起、足處(近因)來辨識名色法,這種觀智稱為名色辨別智。”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修色業處和名業處。
由於見清淨能夠使一個禪修者暫時地去鎮伏邪見,他已經不會再相信有“永恆的我”而稱為見清淨。透過辨識所謂的人只是在因緣和合之下生起的名色法而已,他只是一堆名色法而已,在這一堆名色法之後並沒有一個主宰的我存在,如果一個禪修者達到這個階段,他就稱為見清淨。
見清淨由於它透過辨識名法和色法的各自的相、味、現起、足處,所以他所看到的我們稱為自性相Salakkha?a,或者稱為sabhàva-lakkha?a。
一位禪修者在見清淨的基礎上,他應當繼續再修度疑清淨。度疑清淨就是由於他辨識了名色法的緣,透過因果法則的方法而去除對於過去、現在、未來這三世名色法諸緣的迷惑,所以稱為度疑清淨。由於他已經度脫了種種的三世的疑惑、因果的疑惑,透過把握名色法的緣來成就的智。這個時候他所辨識的名色法是屬於取它的緣,所以稱為緣相。
當一位禪修者在已經培養了見清淨和度疑清淨的基礎上,再繼續培育觀智。在嚴格的情況上來說,惟有在這個階段才稱為真正的觀智。因為之前在見清淨和度疑清淨的階段,他還不是觀照名色法的無常、苦、無我,只是先嘗試去見到究竟色法、究竟名法和它們的因,然後從思惟智的階段才開始去觀照名色法以及名色法之因的無常、苦、無我,因此在嚴格的程度、嚴格的階段來說,從思惟智開始才算是真正的觀智。
從這個時候開始,他應該透過三世、內外、五蘊、十二處等等的方法去修觀。
他如此辨識三諦,就是種種的行法以及它們的緣,把它歸納為過去、現在、未來、內在、外在、蘊、處、界等等方法,這個稱為思惟智。
隨後,他再依照三世相續、刹那等等,以思惟智的觀的方法來觀照它們的三相,即:因為壞滅而為無常,因為一直受到壞滅的逼迫而可畏故為苦,因為沒有稱為“我”的實質或者本質而為無我。這個時候就稱為思惟智。
然後他再以緣生滅和刹那生滅來觀照諸行法的生滅,這稱為生滅隨觀智或稱為生滅智。
在生滅隨觀智還沒有成熟的階段,一位禪修者將會生起光明、喜、輕安、勝解、策勵、樂、智、念、捨和欲等等,這十種稱為觀之染。如果在這個階段,他認為:他已經證悟了,他已經證悟涅槃了。他將會進入非道而停止了修行。如果他知道這些只是屬於修觀的副產品或者修觀的隨煩惱,他越過這個階段而繼續再修觀,他瞭解了這些光明等觀之染為修觀進展的障礙,他分辨了道和非道,這種智稱為道非道智見清淨。
由於這個階段他觀的是生滅相,就是諸行法的生滅相,所以這個是在這個階段的觀智的所緣。之後他以緣生滅和刹那生滅再繼續培養觀智,等到他的觀智進一步成熟的時候,將不用再繼續去觀照諸行法的生滅,而只是觀照它的壞滅,這時候他進入了壞滅隨觀智。
然後當他持續地再修觀,怖畏現起智、過患隨觀智、厭離隨觀智、欲解脫智、審察智、行捨智這些依次,他的觀智將能夠成熟。由於從壞滅隨觀智一直到隨順智都是觀諸行法的壞滅,所以這個時候他觀的是諸行法的壞滅相,在這個階段我們稱為行道智見清淨。
達到了智見清淨,就稱為證悟涅槃。在《清淨道論》裡面講到:智見清淨是指道智magga¤à?a。道智是指能斷除煩惱或減輕煩惱的出世間善心。
在一個禪修者修止觀,培養定力和慧的整個過程當中,其中惟有一種智慧稱為道智才能斷除煩惱,其他的任何智都不能斷煩惱,只能鎮伏煩惱。道智是屬於出世間智、出世間心。道智一共有四種,即入流道、一來道、不來道和阿拉漢道。其中的入流道、不來道和阿拉漢道能斷除相應的煩惱,而一來道只能減輕貪、嗔、癡,而不能斷除任何的煩惱。
當一位禪修者在證得了道智之後,緊接著生起了相應的果智phala¤à?a,這種果智即是體驗由道心帶來的解脫的出世間果報心。
斷除煩惱和證悟聖果分為四個層次,每個層次皆分為兩個階段:即道心與果心,所以一共有八種出世間心。這四種聖道與四種聖果所取的目標都是涅槃,所以它們的所緣是涅槃相。
當一位禪修者在證得了涅槃的時候,依照他所觀照的三種方式而證得了涅槃,我們稱為三門。
當一位禪修者在觀諸行法為無我的時候他證得了涅槃、他進入涅槃稱為空門,這個時候稱為空解脫su¤¤ata vimokkha;
當他觀照無常的時候證得了涅槃,這個稱為依無相門而證得涅槃,他所證得的解脫屬於無相解脫animitta vimokkha;
如果一位禪修者在觀照諸行法為苦的時候而證悟涅槃,他是依無願門而證得、進入涅槃的,所以他的解脫是屬於無願解脫appa?ihita vimokkha。
因此,我們在這裡講到了七種清淨的簡單的修行方法。這七種清淨其中的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和行道智見清淨,這些都屬於世間的行道、世間的修行,而智見清淨才是屬於出世間的修行。也就是說一個人想要證得出世間法,想要證悟涅槃,他必須得要先經過世間的行道,即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和行道智見清淨,而由行道智見清淨裡面的行捨智這個階段再繼續修觀,觀照諸行法的壞滅,觀照它的無常、或者苦、或者無我,在道初起的心路過程裡面,將有一個意門轉向心生起,然後遍作、近行、隨順(隨順是屬於隨順智),種姓(種姓屬於種姓智),緊接著生起一個道智,這個道智只生起一刹那就斷除相應的煩惱,然後緊接著生起的是一個果心。能夠生起果心的這一種人稱為聖者,惟有聖者他才能夠入果定,取涅槃為目標,也就是說出世間法是屬於聖者能夠取到的、他能夠生起的。對於凡夫來說,他只能依世間的行道,而不能夠體驗、不能夠覺知出世間法,出世間法我們可以說是屬於聖者的專利。
我們在這裡簡單扼要地講應當如何去培育戒定慧、培育止觀而證悟涅槃的方法。到此,我們把整個阿毗達摩都已經講完了。
我們現在再來對整個阿毗達摩進行一個簡單的總結:
我們剛一開始的時候講阿毗達摩是從什麼入門的?是從概念法入門的。因為概念法涉及到的多數是在我們持戒和修定的時候,特別是持戒,純粹幾乎都是以概念法為所緣。在修定的時候,大部分的修定,特別是培養色界的禪那的時候,都是屬於概念法的範疇,是不是?
之後,再講到了色法、心所法、心法,而心法和心所法是以聚的方式出現的,它的運作是以心路過程的方式運作的。所以這個是屬於苦聖諦的範疇,也就是名色法(其實就是五蘊)是屬於苦聖諦的範疇。
然後我們又講到了離心路過程,也就是死生的運作。為什麼會有苦?因為有造業。為什麼造業?因為有煩惱。所以從廣義上來說,緣起就是苦集聖諦。從更精准來說,惟有愛ta?hà才是屬於苦集聖諦。當我們在講到業、講到離心路過程,就是死生的運作,講到緣起的時候,這個是屬於苦的生起或者生命之因。
我們剛才簡單地介紹了涅槃,這是屬於什麼聖諦?苦滅聖諦。
然後我們再講到了應當如何來證悟涅槃,這是屬於什麼聖諦?這是屬於導致苦滅之道聖諦。
整個阿毗達摩都是圍繞著禪修、圍繞著導向滅苦,正如佛陀所說的:佛陀為什麼稱為如來?因為他證悟了四聖諦故,所以稱為如來。也因為佛陀證悟了四聖諦,所以他稱為聖者。一切的禪修者,無論是人、無論是天,只要他證悟了四聖諦,就稱為聖者。這些諦(真理)、真實不虛的真理,一個人一旦證得了聖諦,他將成為聖者。又由於這些只是由於佛陀、稱為聖者的佛陀所宣說出來的,所以又稱為聖諦。在這裡,我們可以把阿毗達摩簡單的總結,其實講來講去還是離不開佛陀教法的核心,什麼?四聖諦!那好,今天我們講阿毗達摩到此圓滿結束了。下面我們大家一起來做回向: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為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回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