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8月 26, 2015

阿毗達摩 第二十八講

阿毗達摩 第二十八講 心及不善心

    心及不善心:昨天學到義無礙解、法無礙解、辭無礙解和辯無礙解,惟有在聖者的心當中才能夠生起。這四無礙解有一種是屬於有學的無礙解,一種是無學的無礙解。有學的無礙解就比如說阿難尊者,他所擁有的四無礙解是有學的,因為他在證得初道的時候,這四種無礙解已經成就了。又比如像Khujjuttarà(庫竹答拉),一個優婆夷(女居士),她所擁有的也是屬於有學的。但是對於其他的大弟子所擁有的是屬於無學的這四無礙解。如果一個人在證得聖道的時候,要同時擁有這四無礙解,他必須得擁有很多種條件,首先他必須得證悟任何的一種聖道,同時他還必須得要通達教理pariyatti,他還必須得遍問,他要經過問很多的,例如要問:什麼是辭?什麼是義?問巴利和問《義注》,他還要通過聽聞種種的法,同時他在過去生必須修觀至少要修到行捨智。這樣他在今生,在證得任何一種聖道的時候,才有可能會生起四無礙解。現在這個時代一個人即使證得聖道、聖果都不可能再有這四無礙解了。這裡講到的依慧的分類,一切都是從《清淨道論》裡面來,是依《清淨道論》的解釋來解釋的。

    那好,我們現在再做一些簡單的總結。我們現在講到了慧心所,如果是在一種心當中擁有慧心所,那麼這種心就稱為智相應的心。如果一種心裡面沒有這種無癡(慧心所),那麼就稱為智不相應的心。我們知道心不會單獨的生起,心所也不會單獨的生起。它們一生起是成組成組的生起的。在欲界的善心當中,最好的心、最有素質的心,就是我們可以稱為悅俱智相應的無行心。

    悅俱智相應的無行心,在這種心裡面一共有34種名法,我們稱這些為名法或者稱為名身nàmakàya,它是一堆的。有時候我們也可以稱為名俱,就是名法的一堆的組合。這一堆的名法裡面一共有34種名法,也就是有一個心再加上33個心所。是哪34種名法呢?它們是:第一識,這識就是心本身 vi¤¤à?a,然後接著是七個遍一切心的心所,即觸、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還有六個雜心所:即尋、伺、勝解、精進、喜和欲。接著是19個遍一切美心的心所:即信、念、慚、愧、無貪、無嗔、中捨性、身輕安、心輕安、身輕快性、心輕快性、身柔軟性、心柔軟性、身適業性、心適業性、身練達性、心練達性、身正直性、心正直性,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心所,就是無癡。

    當我們在做佈施、在持戒、在做服務、在聽聞佛法等等,當我們生起善心的時候,由於這種善心只是屬於欲界的善心,它還沒有涉及到證得禪那的心,也不涉及到出世間的心。這個時候,如果我們是很歡喜地做,那麼這種心裡面就會有喜心所。而如果我們又很有智慧地做,哪怕你們還沒有修到維巴沙那,你們還不擁有我們剛才依《清淨道論》裡面講到的那些慧,但是我們是依剛才佛陀在《大四十經》裡面講到的,只要你相信因果、你對佛法僧三寶有信心、而且你相信因果法則,這個時候你生起的這些心就會有無癡這種心所。

    由於你所造的這種心有歡喜而且又有無癡,那麼它的受是屬於樂受,這種心稱為悅俱智相應的心。我們在明天接著會講心,就是講到這些,這一種心就是我們在生起善心的時候,只要是歡喜地做、有智慧地去做,這種心就是一種很殊勝的欲界的心。而且這種心和一個禪修者在證得初禪的心,在心所方面是一模一樣的,在心的數目上面也是一模一樣的。

    初禪的34種名法是哪些呢?它是識、觸、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尋、伺、勝解、精進、喜、欲、信、念、慚、愧、無貪、無嗔、中捨性、身輕安、心輕安、身輕快性、心輕快性、身柔軟性、心柔軟性、身適業性、心適業性、身練達性、心練達性、身正直性、心正直性,還有無癡。這34個名法是初禪裡面同時一起生起的名法。

 所以我們在平時無論是做佈施也好、無論是持戒也好、無論是禪修也好,如果我們擁有這種心,這種心是和廣大心最相似的心,因此我們要多點去培養,如果還沒有禪那體驗的人,可以培養的就是那一種善心。這個善心可能會使我們造的業更加殊勝。

    剛才我們講完了心所,我們知道心所不會單獨的生起,也就是說當我們在認知到外界的所緣,包括認知到我們自身的時候,所生起的心所(心理作用)是由若干個一起生起的、它不會單獨地生起;也不會只是心單獨生起;也不會心所離開心生起;而且心所也不會只有一、兩個生起,它們都是一堆成組、成組的對物件執行作用。

    我們所講的這些心所,無論是善的,無論是不善的,我們會發現到它們都是我們切身體驗的,是不是?即使是作為無癡心所,這種慧是在我們禪修當中要讓我們重點培育的。但是在很低的程度,如果我們相信業果、思維因果,仍然還是可以培養這樣的慧,所以我們到現在為止,講完了52個心所,這52個心所沒有一樣是我們沒有體驗過的,是不是?有哪一個心所是你們從來沒有體驗過的?

    除非你們一出生就是聖者,那在這52個心所就有兩種心所,你們今生不可能體驗,哪兩種知道嗎?邪見和疑。如果是凡夫的話,這些你們都是有體驗的。所以我們說到的“阿毗達摩”其實並不是空花水月、空中樓閣,它講的其實是我們每一天乃至經常所生起的這些心。當然,當我們去學習這些心的時候,要學會運用,更重要的是當我們在禪修的時候、在修到名業處的時候,我們還要逐一地、逐一地去瞭解它們的相、味、現起、足處,最後我們再去觀照它們的無常、苦、無我,由於透徹地觀照名法和色法,最終我們才能夠導向解脫。

    我們將一起來講一個新的內容,是講心citta 。根據“阿毗達摩”把一切的法分為四類,它們是:第一是心,第二是心所,第三是色法,第四是涅槃。心、心所就是我們平時所說到的精神現象、意識現象或者心理現象。而色法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物質現象。在“阿毗達摩”裡面,它又把心理現象和物質現象分到最細的單位、分到最基本的單位,然後再來研究和探索它們。心、心所與色法,稱為有為法,又稱為行法,因為它們都是因緣造作之法。涅槃是無為法Asa?khatadhamma,因為它們並非因緣造作之法。在這四種究竟法當中,佛教最注重的是心的、研究的是心的。在這四種究竟法當中,涅槃是應當親證的,不是拿來研究、討論的,不是掛在嘴上說的,也不用來觀照的,它是修行的目標。

    而要如何證得涅槃呢?首先我們應當要透徹地瞭解這個世間,涅槃屬於出世間法,如何出世間呢?就是要超越這個世間,要如何超越這個世間呢?由於眾生經常都染著於世間、系縛於世間、捆綁在世間裡面。為什麼會捆綁於世間呢?因為,我們執著于世間是常的、是樂的、是我的、是清淨的。由於這些無明,由於無明我們就有貪愛。由於無明與貪愛,我們就會造種種的業。造種種的業,那麼就依著業果的法則:因為造了善的業,會帶來福樂的果報;造了不善業帶來苦的果報。於是有了生死、有了輪回。

    而所謂的生死與輪回,其實還是離不開心、心所與色法。或者換而言之,作為生命的這一堆東西是由五蘊構成的。這五蘊當中,心屬於識蘊,心所包括了受、想、行三種蘊,而色法是色蘊,所以五蘊也就是名色法、也就是我們所說到的生命,換而言之,就是屬於苦、苦聖諦。為了要出離生死,為了要解脫輪回,因此我們首先就要去研究、去觀照心與心所,還有色法。在心、心所與色法這三種法當中,心又是最主要的。為什麼呢?因為心是負責體驗的,能夠認知物件的是心,同時我們講到要解脫的,還是心解脫。我們研究色法、學習色法、討論色法和觀照色法,但色法本身並不因為我們去觀照它,色法本身解脫。而是讓我們的心從色法、從心法、從世間法當中抽離出來。也正是因此,所以心是在佛教當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那到底什麼是心呢?心源自於詞根cit,意思是認知、識知。心依照詞源學或者依照它的意思來說可分成三種:第一、aramma?aü cintet?'ti cittaü。從cit那裡來分析的,認知所緣故為心。aramma?aü是所緣,cintet?是令認知、使認知。所以這個cint它是以認知所緣故稱為心,這是第一種解釋。第二種解釋,Etena cintent?'ti cittaü,通過這來認知故稱為心。第三,Cintanamattaü cittaü,只是認知故稱為心。在這三種當中,第一種,認知所緣故為心。把心認為是能夠識知所緣這樣的一個東西,就是能夠認知所緣者稱為心;第二個把心當成是一種工具,透過這種工具,那麼心得以認知所緣;而第三,把心當成純粹是一種活動,只是一個認知的過程。

    在這三種意義當中,最恰切的、最準確的解釋是第三種。為什麼呢?雖然第一種、第二種,都是心的本來的意思,但是它很容易給人誤解,認為認知所緣(識知物件)是有一個什麼東西在識知物件。這樣的話,很容易給人誤解成有一個造作者,就是有一個認知者。或者透過心能夠認知物件,變成有人認為可能會還有一個工具存在。這樣的話容易給人產生一種“我”見。如果把心定義為只是一種認知的過程,這就符合心的無常法則。也就是說,它只是一個過程,而並沒有一個造作者,沒有一個認知者,也沒有一個所謂的工具、一個實體在。它純粹只是認知了就滅去,認知了就滅去,在產生它的作用之後,就已經結束它的這種活動了。

    所以我們說,從詞根cit認知、識知來定義,心有這三種定義。這三種定義都沒有錯,只不過為了避免有些咬文嚼字的人說:“如果是認知所緣稱為心,那麼還是有個認知者”。所以,這種意思可以採用,但是一般不主張。而透過心來認知所緣,有的人可能又會咬文嚼字說:“這樣的話,還要個認知的東西,有個認知的工具”。所以,把心當成是純粹一個過程、一個識知目標的過程,這個是最精准的解釋法。那到底心有什麼特點呢?有什麼作用呢?

    心的特點是識知目標、識知物件。也就是說,我們把一切法簡化成最簡單的一個關係,就是心和所緣的關係,或者說認知和被認知的關係,主觀和客觀的關係。能夠認知的是心,心能夠執行認知的這種作用,而被認知的包括我們說到的物質現象、心理現象本身。即使是涅槃,它也能夠被出世間心所認知。所以,一切法只有一種關係,就是認知和被認知之間的關係。

    心的作用就是作為諸心所的前導。因為心能夠領導諸心所,而且,當心生起的時候必定伴隨著諸心所。心不會單獨生起,而心所也不會離開心而生起。所以我們把心所cetasika解釋成從屬於心的。心有如王,稱為心王,那麼諸心所是從屬於心的。現起是心表現為一個相續不斷的過程。心在生起的時候,它產生認知所緣的作用,然後立刻就滅去。它只是一個相續不斷的生滅的過程,不會有一刹那的停留。

 近因是名與色,這裡的名是心所,由於有了心所的產生才會有心的產生,由於有了心的產生才會有心所的產生。色法作為心的近因有兩種:一種是作為依處,另外一種是作為所緣。因為有了依處、有了所緣才有所謂的心。在經典裡面,佛陀除了會用citta來表達之外,還有其它的幾種表達方式。例如,佛陀說到Vi¤¤à?a,Vi¤¤à?a是識,這也是心的同義詞;或者叫做Mana意,也是表示心。因此無論講到心、講到識、講到意,其實都是指心citta。

    所有的心,只是一種究竟法,因為它們都擁有共同的自性(特點),就是認知所緣。

    我們在學習色法和學習心所的時候,講到色法有二十八種色法。二十八種色法中每一種色法都會有它們各自的特相、作用、現起和近因,是不是?講五十二個心所的時候,我們也學到了五十二個心所都有它們個別的特相、作用、現起和近因。但是我們現在學心就比較容易了,學心我們不用再去記得它們,因為所有的心,它們只有一種特相、只有一個作用、只有一個表現和近因。也就是說,我們說到的名法的究竟法只有五十三種:一個心再加上五十二個心所。因為所有的心,它都擁有共同的一個Sabhàva(特相),也就是識知所緣。所有的心的作用都是作為諸心所的前導,所有的心都表現為一個相續不斷的過程,因此我們知道所有的心只是作為一種究竟法。

    但是為什麼心可分為很多種呢?例如:初禪的心、第二禪的心、第三禪的心、欲界的心?因為這些心,它所發生的“地”不同,還有它伴隨的各種心所不同,因此我們把心安立為很多的名字。作為心純粹只是識知所緣的一個過程,就是它的生起只是為了能夠認知物件,在心的背後或心的本身並沒有所謂的我、靈魂或者神識、或者主宰者。

 如果認為心是“我”的話,那麼它必須得是一個恒常的東西、是一個永恆的東西。但是佛陀說過,在一切法當中,沒有任何一法比心的生滅更快,比心的生滅更無常。所以不能夠認為心是恒常的、心是真實的、心是有“我”的、有實在的,因為心只是一個過程,生了立刻就滅去、生了立刻就滅去。同時,心不會單獨地生起,心的生起必定伴隨著若干的心所一起生起,共同執行著朝向所緣的作用。

    例如:我們說到的“看”這個過程,“看”這個過程其實是眼識的作用。但是,在看的同時,能夠執行了知顏色的這個作用的是心,我們稱為眼識。但是眼識的生起同時還伴隨著眼識依處和顏色的接觸,這稱為觸;還有感受;還有想——知道這個是什麼色,紅色、綠色、青色、黃色;還有思——就是對顏色產生作用;一境性——就是心能夠定在顏色上,能夠取顏色這個所緣;名命根——就是這一種眼識的生命;還有作意——就是它能夠把心導向於顏色;這些是在一個眼識裡面同時一起發生的心理作用,伴隨著有7個,加起來一共是8個作用。無論我們講到的識也好,講到的觸、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也好,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它們都是朝向所緣。所以我們把名法稱為。就是以朝向所緣或者面向於所緣,所以稱為名法。

    心的生滅速度比色法要快17倍。佛陀曾經說過:“我不見有任何一法比一法生滅得更快,那即是心。”也就是說,心是刹那刹那生滅的。我們在講到色法的時候,用了個比喻——就是用我們打電話、打手機這樣的比喻,來說明色法的生滅速度。但是,即使色法的生滅速度再快也好,它都快不過心,而且心的生滅比色法快17倍。例如,我們說一個色聚存在,從生到滅的這個過程是極快速的過程。但是這麼快的過程,心識刹那已經生滅了17次了。所以,心的生滅是最快的。在一眨眼間就有數萬億個心識刹那生滅過去,所以它的速度,我們很難用一個具體的時間單位去衡量它,只能夠說數不清的。不過心生滅再快,但在一個刹那裡只有一個心識生滅。所以,一個心識生與滅,我們稱為心識刹那。心識刹那是最快的單位。在一個刹那裡面只有一個心生滅,而一個心只能夠識知一個所緣。

    例如我們坐在家裡面看電視,我們會感覺到好像在看又在聽,我們又可以在吃東西,我們感覺到好像這些東西都是同時的。其實,由於心生滅得太快,它們在互相執行著不同的作用。例如:眼識帶動著眼門心路過程,耳識帶動著耳門心路過程,在交互生起作用。但是在眼門心路過程裡面,所有的眼門心路過程只取顏色的目標,所有的耳門心路過程只取聲音的目標,但由於它們生滅得實在太快了,所以我們感覺好像它是同時發生的。但從究竟法來說、究竟意義上來說,一個心只能夠識知一個物件。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入禪才成為可能。因為我們說到的入禪那、入定,就是讓心持續不斷地只是取一個所緣。如果一個心可以取很多所緣的話,那麼入禪、入定就變成不可能了,是不是?所以一個心只能夠取一種所緣。如果我們把這種心變得很強,持續不斷地生起,那麼它持續地取一個所緣。所以在入很深的定中,沒有任何的妄想,心只是很強地去觀照一個所緣。因為這種心在禪那心當中,它生起的只是一種心——就是初禪的心、或第二禪心、或第三禪心、或第四禪心。但是在欲界裡面的心,它就交互生起的了,一會兒眼門、一會兒耳門、一會兒鼻門、一會兒舌門、一會兒身門、一會兒意門它們交互生起,所以我們感覺好像這個欲界、這個世界豐富多彩、多姿多彩,就是這麼樣的。

    而在世間,佛陀把世間分為三種的世間,一種是一蘊有,一種是色蘊有,一種是五蘊有。一蘊有是無想有情,無想有情只有色蘊而沒有名法,就是他們沒有心。這種我們不用去討論他們;還有另外一種是色蘊有,色蘊有是無色界的梵天人。他們只有名法、只有心而沒有色法;但是在五蘊的世間,例如:在我們的這個欲界,在人類、在人的社會、人的世間裡面,還有在色界天,除了無想有情天之外的色界天,所有的心識都必須得依靠色法而生起。也就是說,在五蘊世間裡面所有的心、所有的名法都要有個依處、有個立足處,猶如我們生活在這大地上,我們不是在空中行走的,我們是立在大地上的。同樣的這些心也是,它們的依處是依色法而立的。而依處只有六種——眼依處、耳依處、鼻依處、舌依處、身依處和心所依處。這個我們在講色法的時候已經講過了。換而言之,依處即是名法或者我們說到的心產生的物質基礎。這些都是屬於心的性質。下面我們再講講心的分類。

    心可以依照其本性而分為四類:第一類是不善心akusalacitta;第二類是善心kusalacitta;第三類是果報心vipàka或者又稱為異熟心。異熟心是更準確的翻譯,因為pàka是成熟的,vi是不同的。就是在不同時間成熟的,稱為vipàka異熟心。第四種是唯作心kiriya,純粹只是造作的這種心。不善心和善心這兩種心,我們稱為造業的心。而果報心和唯作心這兩種心,稱為無記的心avyàkata。為什麼稱為無記呢?它是相對於造業的心來說的。我們說到的造業,就是造善的業、造不善的業。造善的業這種心,它是由善心所造作的。造不善的業或者稱為惡業,是由不善心所造作的。

    還有另外兩種心。一種是果報心,果報心純粹只是體驗由過去所造作的善或不善的業帶來的果報。它本身並不會造業,純粹只是體驗果報而已,所以它是屬於無記。這裡無記就是我們不能夠說它是善業或者惡業。還有另外一種是唯作,唯作就是這一類的心的生起純粹是發生它的作用,它也不會造業,稱為唯作心。這是心的分類。

    講心的分類,我們先來講不善心。不過,在講不善心之前,我們先再來講一講善心和不善心可以依照根來分,可以分為幾類。根indriya,或者它有時候可稱為因hetu。稱為根或稱為因的,其實是一些心所。一共有六種根,哪六種呢?無貪alobha、無嗔adosa、無癡amoha,這三種是稱為三種善根;還有貪lobha、嗔dosa和癡moha,稱為不善根。所以無貪、無嗔、無癡這三種稱為三種善根,而貪、嗔、癡三種稱為三不善根。這六種根是六種什麼?是不是六種心所?對,它只是心所而已。為什麼把這些心所稱為根呢?由於只要在一種心裡面,它有這些的其中任何一種心所,那麼它就能夠支配整個心。所以,以支配、以控制這個意思而稱為根indriya。如果在一種心裡面沒有這六種心所的任何一種,這種心稱為無因心。無因心是屬於比較弱的心,而有因心是屬於比較強的心。為什麼?因為有這六種心所的其中任何一種在支配著這種心。

    我們知道了根一共有六種,六種其實是六種心所。那麼我們又可以把這些根稱為因。以後我們在講到無因心的時候,大家就不要奇怪。不要認為:“心不是屬於有為法嗎?有為法就是因緣造作之法嗎?因為是因緣造作之法,為什麼你要說是無因心呢?難道這種心沒有因生起嗎?”那裡說到的因並不是因緣的因,而是指沒有這六種心所的任何一種,那個稱為無因心。

    下面我們再依照根,就是依照這三種不善因來講不善心。不善心一共有十二種。這十二種是依照我們剛才所說到的那三種根來分的。不善根有哪三種呢?貪根,嗔根,癡根。因為不善根有三種,所以心也分為三種不善心,即貪根心、嗔根心和癡根心。這三種不善心,佛陀經常把貪、嗔、癡稱為三火,或者稱為三不善根,或者稱為三不善因,或者稱為三毒。只要是不善心,它都會有貪或者嗔,而不善心都會有癡。在十二種不善心當中,貪根心有八種,嗔根心有兩種,癡根心有兩種。我們在這裡先來討論一下八種貪根心。

    八種貪根心,這裡講到的貪是lobha,它包括了一切程度的貪。從很強程度的執著、貪婪或者叫做欲火中燒,到很微細的喜愛、貪著,都屬於貪。由於所有的這些心裡面都有一種稱為貪的心所,所以這一類的心稱為貪根心。貪根心有8種,是哪8種呢?即:

 悅俱邪見相應無行一心;

 悅俱邪見相應有行一心;

 悅俱邪見不相應無行一心;

 悅俱邪見不相應有行一心;

 捨俱邪見相應無行一心;

 捨俱邪見相應有行一心;

 捨俱邪見不相應無行一心;

 捨俱邪見不相應有行一心。

    現在我們看到這些心好像有8種,但它們其實是很好來理解的。

    雖然貪根心可分為8種,但是我們只要抓到它們的規律,我們就很好理解。例如,在這8種貪根心裡面,如果是依照受、依照它們的感受來分,可以分為悅俱的,是不是?悅俱巴利叫做somanassasahagata。還有另外一種是捨俱的,捨俱的就是upekkhàsahagata;還有另外一種是邪見相應的,有邪見相應的和邪見不相應的;還有另外有行和無行。依這樣來分,那麼心就可以分為8種。它們是有規律的,只要我們抓到它們的規律,就不用死記硬背,我們都好理解這些心。

    所以貪根心的分別,可以用三項原則來分別:第一就是有些心是悅俱的,有些心是捨俱的。悅俱就是當你貪著一樣東西的時候,你是很歡喜的貪欲。你的感受是歡喜的,還是你感受平平的?如果很歡喜的、很喜愛的這種稱為悅俱。悅俱就是伴隨著喜歡的;捨俱,就是感覺平平的。悅巴利叫做somanassa,俱就是sahagata,如果從它的直接意思來說,somanassa就是su manas,心感到很好的。manas是心意,感到很好的,sahagata是一起、俱行的,就是伴隨著。我們可以說,悅俱就是伴隨著那種很舒服的感覺的,這麼樣來理解。在心的規律當中,任何的心都會伴隨著一定的受。因為受是屬於遍一切心的心所,所以換而言之,只要有心的生起必定伴隨著一定的感受。

    感受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愉悅的感受,一類是中捨的感受,一類是不好的感受。愉悅的感受、好的感受,我們稱為悅俱,或者稱為樂受;感受平平的我們稱為不苦不樂受或者稱為捨受;而不好的感受我們稱為憂受。還有另外一種分類法是邪見相應和邪見不相應。邪見相應是di??higatasampayutta,邪見不相應是di??higata-vippayutta。這種分法就是在我們生起貪心的時候,是不是還夾雜著邪見。這裡的邪見就是我們講心所的邪見micchà di??hi。邪見並不是指邪惡的見解、邪惡的觀點,而是指錯誤的觀點、錯誤的想法、錯誤的認為。

    如果我們在貪著的時候,認為實在有個東西可以貪著或者有個我在貪著,我可以貪著,這樣的話就是屬於邪見相應。但是,如果純粹只是喜歡,但是他並沒有認為有個我、或者我可以貪著,也就是沒有夾雜著我、我所的這樣的心、這樣的貪心,稱為邪見不相應心;

    或者如果是認為物件是永恆的、是常的,認定了,那麼這種心就是屬於邪見相應心。或者認為物件是快樂的,認為可以得到永恆的快樂,這個也是屬於邪見相應心;但假如在貪著的時候純粹只是貪著,但是他並沒有認定物件是常的、是樂的、是我的、是淨的,那在這一種貪心裡面,並沒有邪見這種心所生起,稱為邪見不相應心。在貪這種心裡面如果有邪見的心所生起,你會認為有個什麼實體,例如:有靈魂。那麼這樣的話,你所生起的心就會有邪見。

    還有另外一種分法是有行和無行。這裡的行sankhàrika本身是造作。在這裡,它的意思就是慫恿、受鼓動的、被煽動的。例如:我們在貪著一樣事情的時候,是被他人說服的、有人在旁邊煽動的,或者自己逼自己“你要這麼樣,要這樣”,一定要強迫自己去生起貪愛的,這樣的心稱為有行的心。但如果是很主動的生起,一看到它你就很喜歡,這樣的心由於是主動的生起貪,稱為無行心。

    這8種貪根心我們應該如何來理解呢?我們可以舉一些例子來幫助理解這8種貪根心。

    例如在《阿毗達摩要義》裡面舉了八個假設的例子,講到了:如果一個人不去思維果報的、不去思維業報的去享受食物、貪著食物,這個稱為悅俱邪見相應的無行心;

    而有一個人被他的同伴說服了之後也不思維果報的、很愉快地去看電影或者是去看戲、去看表演,這個稱為邪見相應的有行心。因為他是經過說服的,由於他沒有思維果報的,這個稱為邪見相應。

    第三種心,就是有一個女士很歡喜地穿上新衣服,但是她也知道執著新衣服會令人生起貪,所以她只是很歡喜地穿衣服,這稱為悅俱邪見不相應的無行心。因為她是很歡喜的自己主動的穿衣服,所以這個是無行的,但她也知道貪著是不好的,這種稱為悅俱邪見不相應一心。

    第四種,悅俱邪見不相應有行一心,就是有一個女孩也知道業果法則,但是在她的同伴邀請之下,她很歡喜地去聽流行歌曲,這個就是第四種心。

    第五種心,就是有個男孩,他稍微有執著地去吃只是加了鹽的白飯,但是他並沒有感到歡喜,也沒有去想想業果法則,這個稱為捨俱。因為吃白飯他不可能很高興吃,除非他是肚子很餓。他只是感受平平的,由於他沒有思維業果法則,就是邪見相應。他主動地吃,這個是無行心。

    第六種心,就是有一個女孩子,她有新衣服,但在她的母親說那件很漂亮的衣服之後她才懂得去欣賞它,但是她並沒有感到很歡喜,也沒有去思維業果法則,這個就是第六種心,就是捨俱邪見相應的有行心。

    第七種,在思維了業果法則之後,有個人感受平平地去喝咖啡,但他還是去欣賞它的味道,所以這個是捨俱邪見不相應的無行一心。

    第八種,有個女士,她對業果法則有認識,但是在女售貨員的慫恿之下,她不情願地買了一件新衣服,這個稱為捨俱邪見不相應的一心。

    或者我們再舉另外一個例子來說明這8種心:

    如果有一個男孩認為偷東西是沒有罪的,這個是屬於邪見。他很高興地、主動地在水果店裡面偷了蘋果,這是悅俱。因為他偷到蘋果很高興,他認為不偷白不偷或者他認為不拿白不拿,於是這稱為悅俱邪見相應無行一心。

    第二,就是一個認為偷盜沒有罪的男孩在朋友的慫恿之下,他高興地從水果店裡面偷了個蘋果,這個稱為悅俱邪見相應的有行一心,因為他是受人指使的,或者說受人鼓動的。

    而第三種和第四種,就是如果這個男孩知道偷盜是不好的,但是他還是偷,這稱為邪見不相應的。主動地偷是無行心,受人指使去偷是有行心。而如果這個男孩感受平平地,並不是很高興地偷,感受平平地偷、偷偷摸摸地偷,這個是屬於捨俱相應的心。

    那麼這些心就是這麼樣來分別的。

    同樣地,我們可以學了這些心之後,可以自己去衡量自己在平時生起哪一類的心多?如果我們認為,有個“我”在吃東西,有個“我”在穿漂亮的衣服,有個我的丈夫、我的妻子,那麼這些是屬於邪見的。如果你很喜歡地去做,那麼這個是屬於悅俱的。你很主動地,這個稱為無行的。如果你是被動的,這個稱為有行的。這些心是不是我們經常生起的心呢?是不是?

    我們講了這八種貪根心之後,接著再來講另外一類的心。

    我們還可以再把貪根心分為三類:一類貪根心是屬於邪見不相應的;有一類是邪見相應的;還有另外一類心是傲慢的,傲慢的心是屬於邪見不相應的心。也就是說,如果在一種心裡面生起了傲慢,那麼它不會有邪見。雖然說傲慢是有一個“我”在,但它是在不同的心路過程裡面生起的。

    接著我們再講另外一類的不善心是嗔根心。

    嗔根心只有兩種,這兩種的分法就是根據有行和無行來分的。這兩種嗔根心即:憂俱嗔恚相應無行一心,和憂俱嗔恚相應有行一心。

    這裡講到的憂俱domanassa。domanassa翻譯成憂,它是由詞根du再加manas而組合成的,稱為domanassa。也就是說,du是不好的、惡的,manas是意,它的意思就是:不好的感受,心感受到不好的,這稱為憂。憂俱就是domanassasahagata。因為一切的心都伴隨著受,如果在一種心裡面它的受是憂受,也就是不好的感受,那麼這種心就是嗔恚心。

    我們在這裡講到的兩種嗔恚心,它的命名其實是和它們的心所有關。憂是屬於哪一種心所?屬於受心所。那嗔恚呢?屬於哪一種心所?嗔恚還是屬於嗔恚心所,是不是?例如:我們前面講到的那8種貪根心一樣,它的名字還是依心所而分的。悅俱和捨俱依什麼來分的?依受。邪見相應和邪見不相應呢?是依邪見心所來分的。這裡也是,憂俱就是從受,它的感受是不好的。

    而嗔恚,嗔恚的意思巴利叫做dosa,它又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pa?igha。pa?igha就是抗拒、排斥。從嗔恚心的表現來說,它的範圍很廣,從極強的暴怒、盛怒、仇恨、血海深仇,一直到很微細的煩躁、不安、憂愁、緊張、焦慮都是屬於嗔。為什麼呢?因為它的受是憂受。同時,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心排斥物件、排斥所緣、對所緣抗拒,àlambana pa?igha就是它排斥於所緣。所以,嗔屬於憂受,而憂受的必定是嗔心、有嗔恨心。

    嗔心依照行來分,可以分為無行和有行。例如:當你一想起某一件東西的時候,你就很討厭、很厭惡,這個稱為無行心。而如果本身你對這個東西並不討厭、並不厭惡,但是有旁邊的人在那邊煽動、在那邊挑撥離間,說這個東西不好、這個東西怎麼怎麼樣,在批評、在誹謗,於是你也討厭那一個人、你也討厭這個事物,這個稱為有行的嗔心。

    這兩種嗔心,我們用兩個例子來說明:如果,有一個男人在盛怒之下,毫不思慮地殺了一個人,這個稱為憂俱嗔恚相應的無行一心;

 而如果有一個懷恨的人在思慮了之後,他覺得“這個人該死,我一定要殺他”,然後他才去殺人,這個稱為嗔恚的有行一心。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經常我們也會生起有行的這種嗔根心。因為我們平時經常都會和人接觸,而人也有個習性,就是愛批評、愛評判,對他人、對其他的事物經常會批判。由於我們如果是跟一些愛批評的人在一起的話,我們的心也變得會容易憤憤不平,也變得會不滿,甚至會憤世嫉俗。很多時候我們生起的嗔恚心、嗔恨心,並不是我們主動生起的,而是由於別人在遊說、別人在煽動、別人在鼓動,甚至即使是動物也是這麼樣。

    有位尊者講過一個故事,這故事是講鬥雞的故事。講到有一次,他經過一個地方,他看到有一大群的人在圍觀。他也走近去看,他發現到這一堆的人,他們在看鬥雞。有兩個雞的主人,他們抱著兩隻公雞,這兩隻公雞的腳上都綁著很鋒利的刀,然後把兩隻雞放在那裡。本來兩隻雞放在那裡,它們也看到對方有刀,它們也不想打起來。但是,那個雞的主人就抱著兩隻雞,把兩隻雞的頭對在一起,把雞的頭就這樣不斷地往前去挑戰、去挑戰。結果那雞就在雙方的不斷地挑戰之下,於是就打起來。最後把一隻雞打死,或者是把一隻雞鬥死為止,那麼另外一方就贏了。就是這麼樣的,也就是說動物有時候也不是很好鬥的,但是它在一些人的煽動、鼓動之下,也會變得充滿了憤怒。

    我們人其實也差不多。很多的戰爭、很多人的仇恨等等,往往就是由於有一些人的煽動才會造成很多的仇殺、仇恨、鬥爭、戰爭。例如,有時候兩兄弟本身很好、本身是一家人,到後來大家都成家了;成家了之後,也許可能會由於枕邊風不斷地在耳邊吹,所以可能兩兄弟都反目為仇。這種情況很常見,甚至在我們的身邊都可以找出來,是不是?兩兄弟本身就是非常好的、情同手足、親如兄弟、親骨肉嘛,但是為什麼最後分了家之後,反而會反目為仇呢?其實就是枕邊風不斷地煽動,這種仇恨其實就是屬於有行的。而我們往往有時候也會變成被人鼓動、被人利用的棋子在達到他們的目標。

    從業果法則上來說、從因果法則上來說,無論你是所謂的主動或被動的,無論你是所謂的無辜或有辜的,只要你生起了嗔恨心就不對。只要你的心會恨一個人、討厭一個人,不論你是主動、你是被動的或者被人煽動,甚至被人欺騙的,你生起嗔恨心就不對。所以我們不應該對人、對事、對物生起嗔恨心。

    嗔恨心又依心所的組合可以分為四類:

    一類只是屬於嗔恚的心。這一類的嗔恨心是由於這一種心裡面、在嗔因的心所裡面只有一種嗔恚的心所;

    還有一類的嗔心是慳吝的。因為這一類的嗔根心除了有嗔恚心所之外,還有另外一種叫慳吝的心所,所以它表現為慳吝。看到有人向你要東西,你感到很討厭;看到有人想要和你一起分享東西,你感到很討厭,這稱為慳吝、很吝嗇。

    第三是妒嫉。妒嫉的心也必定有嗔恨心所,但是這一類的心還伴隨著妒嫉這種心所,所以還有嫉Issà這種心所。它表現為看到別人有成就,或者看到別人對他人好,你感到妒嫉、感到酸溜溜的、吃了醋,這稱為妒嫉。

    第四是追悔。追悔也可以稱為後悔、稱為懊惱或者稱為悔恨。追悔的心生起也必定擁有嗔恚心所,追悔也是一種心所,這一類的心也是屬於嗔根心。

    我們如何來區別呢?所有這四類的心都是屬於嗔根心。無論我們是在生氣、在發怒、或者在慳吝、在妒嫉、在追悔,都是屬於嗔根心或者稱為嗔恨心。但是依它們的心所不同,又可分為這四類:

    第一種,是純粹只是屬於嗔恨的,這包括我們說到的生氣、發怒、憂愁、焦慮、急躁、緊張、擔心,這些都是純粹屬於嗔根心。因為這一類的心裡面的心所、只有嗔因的心所,它並沒有慳吝、沒有妒嫉、沒有追悔。但是如果下面這三種心所生起,必定這一類的心裡面也會有嗔恚心生起。同時如果有慳吝的生起,它就不會有妒嫉和追悔;如果有妒嫉的心生起,它就不會有慳吝和追悔這種心;如果追悔的心生起,它不會有妒嫉和慳吝。但是下面這三類的心生起必定會有嗔恨這種心所一起生起。這是依心所的組合來分的四類嗔恨心。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看另外一組的不善心,是癡根心moham?lacittàni。這一類的癡根心也包括兩種:一種是捨俱疑相應一心;一種是捨俱掉舉相應一心。

    在這裡講到的癡根,是在這一類的心裡面擁有癡, , 心所。但是我們也要知道,因為癡心所是屬於哪一類的心所呀?遍一切不善心的心所。換而言之,任何的不善心都會有癡根這種心所,包括貪根心,8種貪根心也有癡心所,包括嗔根心有癡心所。但是在這裡講到的癡根心,它只有癡根、“癡”這種心所,它並沒有貪根和嗔根這兩種心所。由於這一類的心也擁有了“癡”這種心所,所以稱為癡根心。

    癡根心的表現,它並沒有悅的受、它的受並沒有樂受,但也沒有憂受,它的受是屬於捨受,感受平平的。對於癡根心來說,即使面對的是極可愛的所緣、可愛的所緣,如果生起癡根心的話,它對這個目標的體驗,也只是感受平平,那麼悅受也不會生起。同樣的,當不可喜所緣、不可愛所緣被體驗為可厭的時候,憂受也不會生起。所以癡根心所伴隨著的感受只是捨受,就是不會很歡喜也不會很厭惡。

    在這兩種癡根心當中,它們的區別只在於疑和掉舉。疑屬於一種什麼?一種心所,掉舉也是一種心所。疑巴利叫做vicikicchà。vicikicchà就是由於思緒混亂而導致困惑、導致迷惑,這是一種疑。而另外一種,由於缺少智慧所以疑,表現為猶豫不決,這是一類的癡根心。但我們要知道這裡的疑,它是特指對於因果、對於三世、對於戒、定、慧方面的疑,而並不是我們平時所說到的,當我們在學習的時候碰到了問題那種疑。在學習的時候我們碰到的問題那種疑,那個時候往往是尋很強。這裡講到的疑是對因果、對三世搖擺不定,說是又不是,說不是又是,那種處於猶豫不決、搖擺不定的狀態稱為疑,是這裡講到的疑的意思。

    另外一種癡根心是和掉舉相應的。掉舉就是心的不平靜,心的散亂、不安。所以我們說平時心在胡思亂想,這種胡思亂想又沒有痕跡的,只是在那邊我們叫做發呆,或者坐在那邊愣住,在做白日夢,這種稱為掉舉相應。有時候你去叫他,他會“呃!”,他突然清醒一下。如果你不去叫他,他始終都是在那邊發呆,這種就是叫掉舉相應。那個時候他還有沒有思慮?他還有,他還是在思慮,但是糊裡糊塗,一會想這個、一會想那個,這種稱為掉舉相應。這種我相信大家在禪坐當中很有體驗的,是不是?

    所有的這些心、這些不善心,它們都擁有癡根,它們都擁有癡的心所。

    在這十二種不善心當中,依它們的根可分為貪、嗔、癡這三類。這十二種不善心,貪往往給我們的感受是我們的心容易感受到舒服或者感受到愉悅;而嗔是我們的心容易感受到一種傷害、殺傷力,因為我們的心對物件有排斥;而癡根心是由於心對物件的那種朦朧或者猶豫不決,或者處於一種黯鈍的狀態,一種不清晰的狀態。

    從造業的角度上來說,貪根心、嗔根心和癡根心一共十二種心。在這十二種心當中,造業最輕的是屬於哪一種心呢?是屬於掉舉的這種心,這種心是造的業最輕的。在這十二種不善心當中,它都能夠帶來不善果報。這十二種不善心,一旦成熟,它可以在我們生命期間帶來不善果報。但是,只有前面的十一種不善心,就是除了掉舉相應心之外,其它的十一種不善心所造的業都可以使我們墮落到惡道、墮落到惡趣。無論你是貪著他人、貪著自己;無論你是主動的貪,或者被動的貪;無論你貪是有沒有邪見;無論你生氣是受人慫恿的,還是自己生氣的;你的仇恨是別人強加在你身上的,還是你自己主動生起的;或者你對佛法僧、對三寶、對因果法則猶豫不決;這些心如果它們所造的業在我們臨終的時候成熟或者我們在臨終的時候生起了除了掉舉心之外的其它十一種心,都可以讓我們墮落到惡趣、苦道、墮處和地獄裡面去。

    因此我們可以說這十二種不善心和我們太友善了,它和我們形影不離,它和我們可以說是叫什麼?生死相廝守,是嗎?但正是因為這些不善心,它使我們一直都在造不善業,它給我們帶來痛苦。這些不善心造下的業如果在臨終的時候成熟,它可以使我們墮落到惡趣,使我們披毛戴角或者銅柱鐵鍋。而如果在我們的生命期間,這些不善心所造的業成熟,它使我們遭受眾叛親離、家破人亡,或者身體痛苦、身體受到傷害、多病短命等等。而所有這些不善心,它都是我們在修行當中應該去除掉的物件。

    這十二種不善心當中,其中八種的貪根心裡所有的邪見相應心,就是四種邪見的相應心,可以在一個人證得了初道的時候完全斷除。而還有在癡根心當中的疑相應心,可以在初道的時候斷除。也就是作為一個初果聖者,他並沒有十二種不善心,所有的十二種不善心不會全部生起,他只會生起七種的不善心,即四種貪根心,兩種嗔根心和一種癡根心。對於三果聖者來說,能夠生起哪種心呢?三果聖者斷除了哪些心?斷除了對欲樂的貪愛,斷除了所有的嗔恚,所以三果聖者能夠生起多少種心?可以生起多少種心?一位三果聖者還會生起五種不善心:即四種邪見不相應的貪根心;但是,對於三果聖者anàgàmi(不來聖者)來說,他生起的邪見不相應的貪根心,他並不是貪著于欲樂、貪著於男女、貪著於衣服、貪著於漂亮、貪著於食物等等,他只是對生命很微細地貪,而且他還會有很微細的傲慢,所以三果聖者還有這些心會生起,而掉舉的心還會生起。惟有到四果阿羅漢聖者,才完全不會有任何的不善心生起。

    所以這十二種不善心,是在三種道當中依次地被斷除。對於初果聖者來說,他們還會生起邪見不相應的心。例如:一個初果聖者,好像我們說到的在經典裡面看到的Visàkhà,鹿母Visàkhà是佛陀在世最有名的女施主,她在七歲的時候已經證得了初果。但是,她還是會很喜歡穿漂亮的衣服,她還會去享受音樂、會享受美食,但是她享受這些並沒有邪見相應心。所以初果聖者,我們甚至會看到在經典裡面講到一個初果的女孩子,她還喜歡上一個獵人,然後就不可自拔,一定要嫁給那個獵人,還有這樣的事情。所以,作為一個在家的初果聖者和二果聖者,他們還是會有家庭的生活,他們還會有吃晚餐,甚至於享受音樂,不過他們這種心都是邪見不相應的心,而且他們還是會生氣。

    惟有到了三果聖者,即使一個在家人,當他證得了三果之後,對於男女、對於錢財,他都沒有執著了。就好像過去Kassapa佛的時代,有個陶師,他證得了三果之後,本來他可以出家,但是他為了照顧年邁、瞎眼的母親,沒有出家。他每天到河邊去,拿了些泥做成罐子、做成缸,拿到市場裡面去交換,他不是賣,他去交換,把這些缸拿給那些人了之後,他要換一些米、換一些鹽等等,回去贍養自己年邁的母親。所以這十二種不善心,可以在不同的聖道當中被斷除。


    我們說到的斷除一切的煩惱,其實就是斷除這些心或者斷除那些心所。所謂的斷煩惱,所謂的證聖果,其實並不是說有什麼聖果證。而是說,當你生起了某些聖道之後,這些聖道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斷除了某一類的心,或是斷除某一類的心所。從相應的聖道生起之後,相應的不善心或者那些不善的心所,永遠不會在你的心流裡面生起,這個就是證聖果的意思。如果一個人證得了阿羅漢聖道的時候,那麼所有的不善心從此以後不會在他的心流裡面生起,只是這麼樣而已。所以我們可以說,修行到最終證果的過程,並不是一個“得”的過程,而是一個“斷”的過程。斷什麼?斷煩惱。所謂的煩惱是什麼?就是這些不善心而已,表現的就是不善心。如果再具體一點,所謂的煩惱只是一些心理作用而已。這些心理作用表現為十四種,哪十四種?知道嗎?就是無明或者癡、無慚、無愧、掉舉、貪、邪見、傲慢、嗔恚(生氣)、慳吝、妒嫉、後悔、昏沉、睡眠和疑,就是這些而已。這十四種就是我們說到的所謂的煩惱,而所謂的斷煩惱就是這麼樣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