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8月 25, 2015

阿毗達摩 第五講

阿毗達摩 第五講 色法、四大界

    色法、四大界:我們在前幾個晚上一起學習了“阿毗達摩”的概論或者導論。我們從佛教開始談起,然後談到經典的結集以及三藏,之後又講到了“阿毗達摩”的來源以及兩種諦:世俗諦與勝義諦。然後再談到了學習“阿毗達摩”的意義,以及學習到三藏、三學、三種教法之間的關係。從今天開始,就轉入了討論勝義諦的範疇。在昨天晚上我們談到了概念法,概念法是我們通常所見到的、所看到的、所接受到的。在語言表達方面,我們也必須得運用的。概念法它還會有時間、空間、組合、形狀等等。但是到了究竟法,我們就不能光從時間、空間、形狀、上下、高低等等來去瞭解、去討論了。那到底什麼是究竟法呢?“阿毗達摩”裡面就講到了究竟法,有四種究竟法。第一種是心(citta);第二種是心所(cetasika);第三種是色(rūpa);第四種是涅槃(nibbāna)。心、心所與色法,它們都是因緣造作之法,又是因緣和合而生,所以稱為有為法。又因為這些有為法,它們具有生滅相,有生起、有存在,必然有壞滅,所以也稱為行法。涅槃,非因緣造作之法,稱為無為法。又:它不具有生滅相,所以不能稱為行法,必須稱為無為法。

    “阿毗達摩”所討論的主要是這四種究竟法。但是我們在學習“阿毗達摩”的過程中,並不一定按照這四種究竟法的原來的次第、順序。在《攝阿毗達摩義論》裡面,是先講心法,再講心所,再講色法,再講涅槃。但是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並不依這個次第。為什麼呢?我們在具體學習的過程中,將由粗到細,由簡到繁,這樣的次第來學習。

    在講到色法的時候,色法的分類一共有二十八種。講到心所的時候,有五十二種心所,講到心的時候,有八十九種心或者一百二十一種心。大家可能聽到數目,覺得挺嚇人,很多數字,但是如果我們很有系統地學習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它並不是那麼嚇人的,它並不是那麼可怕。只要我們循序漸進的學習,由簡單到複雜的學習,從粗到細。色法粗還是稱為心的名法粗呢?色法是粗的,因為色法容易被我們感知。但是,心法更加微細一點兒。所以我們先從粗的色法開始學習,然後再學心法。還有,我們要先從色法再講到心所和心,這樣的教學次第是跟我們禪修有關。

    我們知道修行必須得依靠經論,而經論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指導禪修。我們不能夠為了經論而經論,如果這樣的話,我們跟學子沒什麼區別。佛陀教導三藏,教導經論的目的是為了要去實踐,惟有通過實踐,才能夠達到滅苦。在具體的實踐當中,我們的禪修也通常是先觀照色法,觀照粗淺的色法,然後再觀照名法。所以我們可以根據修行次第來學習。

    在禪修的時候,修行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修止,一類是修觀。修止,它的所緣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概念法,一類是究竟法。如果是取概念法為物件(為所緣)來培育定力,它可以證得禪那。如果是取究竟法為所緣來培育定力,不能夠證得禪那,但是它可以達到近行定。

    而在講到修觀的所緣,依所緣來分,所有的觀只有兩種業處,一種是色業處,一種是名業處。也就是說,我們觀智所觀照的物件離不開名色法,離不開身心。有些人可能會問,如果這樣,那緣起到底算什麼?因為在我們修行的過程中,有一個階段,我們必須得要觀照過去世,觀照未來世。當我們把心導向過去,觀照過去世的時候,難道過去世就不是五蘊嗎?難道過去世就不是名色法嗎?是不是?未來世呢?難道未來世就不是五蘊嗎?未來世就不是名色法嗎?還是屬於心、心所跟色法的範疇。只不過是已經滅去了,稱為過去,還沒有生起的稱為未來,已經生起的正準備滅去的,稱為現在。我們在觀照的時候必須要觀照過去、現在、未來,但是具體的物件還是名色法,所以我們可以把觀智的物件,把它總結為只有兩種業處。如果說修止業處,培育定力,有四十種業處。那麼修觀,只有兩種業處,就是色業處和名業處,就是觀名色法而已。

    在具體修觀的過程中,我們通常會先觀色法,因為色法是粗的,而且我們在觀名法和觀色法的時候,由於色法比較粗,也比較容易把握。如果在觀名法的時候,有時候名法會比較細一點,如果定力不足的話,有時候可能會觀不清楚。所以在修行的次第上,我們可以先修色業處,然後再修名業處,之後再查找名色法之因,就是修緣起。等我們已經能夠見到了究竟色法,究竟名法以及它們的因之後,在這個基礎上再培育觀智。再觀照這些有為法,這些心法,心所法和名法的本質,它們的本質是什麼?無常、苦、無我。所以我們在學習這些有為法的過程中,也會講到在具體實修的時候,應當如何去觀照它們。

    在我們講學習“阿毗達摩”的意義時,會講到在生活當中的應用。在講到心所和講到心的時候,當我們學習了“阿毗達摩”,通過“阿毗達摩”的分析法,將會很容易地看清楚我們的心到底是怎麼運作的。然後再具體運用在生活上如何培養如理作意,如何培養善法。而在修觀的時候,我們更需要“阿毗達摩”的幫助。修行離不開經論,特別是修觀離不開論。我們可以說,經論好象眼睛,實修好象腳步,惟有這麼樣我們才能夠走的清楚。如果我們有了“阿毗達摩”的知識,已經瞭解了名法,瞭解了色法,在修觀的時候,會覺得有輕車熟路的感覺。

    我們學習“阿毗達摩”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學習“阿毗達摩”的方法是先掌握一定的理論。例如對色法,對名法有一定的瞭解,知道色法是以什麼樣的形式而存在,色法的本質是什麼。然後再瞭解名法,名法是怎麼樣運作的,名法的本質又是怎麼樣的?如果我們有了大概的瞭解之後再去實修,這一種先學後修的方法,就好象我們要去一個地方、一個城市,在沒有去之前,我們先搜集一些資料。例如:我們先去看看地圖,這個城市裡面有哪些風景點,有哪些要去的地方,哪些主要的街道。先瞭解,當去的時候,我們就對那個城市心中已經有數了,這是一種方法。

    還有另外一種學習“阿毗達摩”的方法,就是先修後學,先修後學就是我們可能對“阿毗達摩”的一些概念名相不是很熟悉,只是依照導師的指導,導師叫我們如何觀照我們就如何觀照。我們學習“阿毗達摩”主要對應的是修維巴沙那(vipassanā),修觀智的階段。惟有我們有了觀智的體驗,就是真正在修到觀智的時候,我們就依照導師的教導去觀照色法,觀照名法,觀照緣起。在我們觀照的時候,在實修的時候,也會涉及到“阿毗達摩”。但是,因為我們是先以修行為主,所以對於名色法只是大概的瞭解,等我們有了實修的體驗,已經真正的用觀智如實的見到了色法是怎麼運作,名法是怎麼運作,之後,等我們再修觀智達到一定的階段,例如說修到行舍智,或者說證得了聖道、聖果之後,我們再去學習“阿毗達摩”。當你有了實修的體驗再去學習“阿毗達摩”,就好象你對一個城市已經很瞭解了,你再看地圖,會覺得更清晰、更清楚,是不是?甚至你會用很多種具體的方法把“阿毗達摩”裡面的東西講出來。一個只有理論知識而沒有實修經驗的人講“阿毗達摩”,他往往只能照本宣科甚至會講錯,但如果一個人有了實修之後,這種實修必須得是依經論而實修,不是瞎修。就是當他有了實修經驗,已經真正地見到了究竟色法,究竟名色法之後,他再去學習“阿毗達摩”,再去研究“阿毗達摩”,就好象他對於這個城市已經有瞭解,只是現在再更加系統地去深入研究這個城市的一些構造,一些規模等等,只是這樣而已。

    所以我們學習“阿毗達摩”,有兩種方法來學習。對於現在在座絕大部分的人,我們只能夠這麼說,先以第一種方法來學習,就是先對“阿毗達摩”有所瞭解,對理論的知識有所掌握,之後我們再應用在實修上。如果有的人說,這樣的話,我沒有機會修到vipassanā,那怎麼辦?也不要緊,正如我們在講到學習“阿毗達摩”的意義的時候,即使你還沒有能力修到vipassanā,但是你可以運用在生活上,即使你沒有運用在生活上,但是你已經把握到佛教的核心了。既然在學習這些究竟法的時候,是先從粗的學起,我們就先來講色法。不過涅槃一般我們不是拿來談、討論的,到時在學習“阿毗達摩” 的時候,我們也會簡單地講一講涅槃。但是我們並不深入地去討論涅槃,因為涅槃是拿來怎麼樣?拿來證的,不是拿來說的,說不清楚。

    我們就先學色法( rūpa ),為什麼稱為色法呢?色,巴利叫作( rūpa )。它源於動詞(ruppati),意思是變壞、破壞、壓破、逼迫、干擾。為什麼要用色這個詞呢?不直接用“物”呢?用物質的物呢?因為如果是用物的話,它並不能夠表達原來巴利的這種意思。這裡講到的色,它並不是我們說到的顏色的色,也不是講到女色的色。這裡的色,它的意思是指物質,但是由於巴利語(rūpa),它有兩種意思,一種意思是顏色,而另外一種意思呢?是指一切的物質現象,在這裡,是指一切的物質現象。但由於從巴利的詞源來說,它的意思是變壞,所以,以變壞故稱為色。正如佛陀在《相應部第22相應第8品第7經》裡面這麼樣說:Ki¤ca, bhikkhave, r?paü vadetha? Ruppat?'ti kho, bhikkhave, tasmà r?pan'ti vuccati. Kena ruppati? S?tenapi ruppati, u?henapi ruppati, jighacchàyapi  ruppati, pipàsàyapi ruppati, óaüsamakasavàtàtapa-sar?apasamphassenapi ruppati.Ruppat?'ti kho, bhikkhave, tasmà r?pant?'ti vuccati. 這是在《應食經》裡面說到的:“諸比丘,為什麼說是色呢?諸比丘,變壞故,稱為色。因什麼變壞呢?因冷變壞,因熱變壞,因饑變壞,因渴變壞,因虻、蚊、風吹、日曬、爬蟲變壞。諸比丘,變壞故,稱為色。”

    也就是說,物質、一切的物質現象都會受到內在跟外在因素的干擾,必定會破壞,會壞滅。簡單地說,毀壞義謂之色。一切的物質都會毀壞、變壞,會受到內在、外在種種因素的干擾,稱為色法。有的人問:要解脫,解脫是什麼解脫?色法解脫,還是心解脫?心解脫。對,我們不是解脫色法,而是解脫心法。即使是佛陀,他解脫的並不是色法,而是心解脫。所以佛陀講到解脫的時候,是講心解脫。也就是說,當一個聖者在斷盡了一切煩惱的時候,是心沒有束縛,心是自由的。但是,這一個色身還會生病,還會變壞,最終還會死亡,是不是?你說,如果是色法也可以解脫,豈不是象老道一樣求長生不老或者羽化登仙了。在佛教裡面看來,可不可能?可能嗎?不可能。但,這樣的話,為什麼我們還要學色法,還要修色法,還要觀色法呢?因為佛陀說過,佛陀在《中部·大牧牛經》裡面說:

   “諸比丘,具足十一法的比丘不可能在此法律中得到增長、成長、增廣。哪十一種呢?諸比丘,於此,比丘不知色……。諸比丘,比丘如何不知色呢?諸比丘,於此,比丘對無論任何色,一切色皆是四大與四大界所造不如實知。諸比丘,這是比丘不知色。”

    我們要瞭解色法的意義,正如佛陀在這一部經裡面說:如果一個人不瞭解色法,不如實地知見,如實地照見色法,他不可能解脫。

    我們講到心,心是離不開色法的。在五蘊有的世間,在欲界跟色界裡面講到的心就是名法,它不可能離開色法而存在。我們生活在物質的世界,我們的心因色法而生。

    例如,講到眼睛看,是什麼?是眼識,是不是?眼識如果沒有了作為眼睛這種依處的話,有眼識生起嗎?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沒有所對應的顏色、形狀這些物質,這五花八門、五光十色的世界,有眼識生起嗎?沒有。所以,從因緣法上來說,名法就是心,它不是單獨生起的,必須是因緣和合生起的。

    佛陀在經典裡面經常講到的:緣於眼,外面的顏色跟眼識,三事和合而生觸,因為觸而有受,無論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是不是?所以如果講心法,我們必須得瞭解色法。同時,由於種種的色法,往往是我們內心抓取、貪著、執取、貪染的對象。如果我們不觀照色法,只是觀照心,那麼這種心沒有了物件,我們的觀很可能變成是空觀,或是偏離一邊的觀,而不是完全的觀。為什麼呢?當生起貪染的時候,我們同時還是要觀照貪染的物件是什麼,貪染的物件往往是五欲的功德,哪五欲的功德?色、聲、香、味、觸。色、聲、香、味、觸,都是色法還是名法?是色法。對,例如,財啊、色啊、食啊,這些其實都是色法。在修觀的時候,我們不僅要觀能觀的心,或者能的心所執的物件,這是要觀的。所以,修色法是必然的、是必要的。如果一個人不修色法,他不可能證入涅槃。

    佛陀把世間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色法,一類是名法,色法是物質現象,名法是心理現象,這些都是我們必須得瞭解的。我們說修觀、觀智,觀智觀的是什麼?觀的就是這個世間。所有的法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出世間法,一種是世間法,是不是?我們用不用去觀照出世間法?不用!因為沒有意義。難道我們需要觀出世間法也是無常、苦、無我的嗎?不用。我們觀的是世間法,因為世間法,它有生滅相,它有無常相,有苦相,有無我相,有空相,所以我們要出世間、要觀照的是這些。而世間法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物質現象,一類是心理現象。如果說還有另外一種現象,那個就是概念了,但是我們不用去觀概念。如果我們觀概念,觀一輩子,我們都不可能成就真正的觀智。為什麼呢?因為概念在究竟意義上它是不存在的,觀它你只能夠落空。我們觀的是究竟法,去觀照的是五蘊、是十二處、十八界,觀照的是色法跟名法,為什麼呢?因為有為究竟法才具有無常相、苦相、無我相。在修觀的時候,我們觀照的無非是色法跟名法。我們現在學“阿毗達摩”,也是以學習物質現象和心理現象為主,這就已經貫穿了“阿毗達摩”的最主要的部分,而其它的,還會講到的概念法,講到的涅槃,但這些,我們帶過就可以。

    要如何來瞭解色法呢?可以從最基本、最粗淺的方式來說,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是個物質的世界,我們所感知的幾乎都是屬於物質。我們要吃飯,要有房子住,出門要坐汽車,生活要有錢,這些都離不開物質,是不是?甚至說絕大部分人所追求的都是物質,追求的是物質的享樂、物質的享受,一切的欲界的有情,就算連貓,狗,螞蟻,蚊子,爬蟲,它們都要為食而奔波,是不是?它們都要找食物。所以說,我們是生活在物質的世界裡面。

    如果用物理的方式來分析所有的物質,對人、動物、植物、礦物質、山河大地進行分析,將會發現到這些物質現象或者說有生命的現象,包括人,包括動物,它都是由細胞組成的。如果再繼續分解會發現,細胞是由很多的分子組成的,再分析分子,會發現它是由原子組成的,繼續再分,可能還有核子、質子、中子、電子、亞原子、粒子等等。據說現在科學界又發現了最小的物質單位叫誇克。但無論科學家怎麼分,這些在“阿毗達摩”裡面都是屬於世俗諦的範疇,也就是說,還是屬於概念法。

    佛教怎麼分呢?佛教的分法有點像科學的分法,但是不盡相同。佛教的分法也是把一切的物質進行分析,包括有生命的、特別是有生命的現象,有情的色法把它一直分,也是不斷地再分,再分。當我們把一切的物質,包括有生命的,包括沒有生命的物質一直再分,分到不可再分的程度,有一種稱為色聚的。但是,色聚雖然是最小的單位,它還是屬於概念法,還是屬於世俗諦。我們在修觀,要觀色法的時候,必須得要破除色聚的三種密集,就是組合密集,功用密集跟相續密集。為什麼稱為聚呢?聚是組合,色聚(kalāpa)的意思就是組合,只要有組合,它是屬於究竟法還是屬於概念法?屬於概念法,對。所以我們在見到了色聚之後,不要認為說一個人能夠看到色聚,啊,他就很了不起,差得遠呢!看到了色聚之後,他還必須得要破除色聚的組合,直到見到究竟法。

    我們可以說一般的物理學家,他們研究色法、去觀察色法用的是肉眼,而我們要去觀照色法、要去觀察色法,瞭解色法,我們用的是什麼眼?我們用的是慧眼,這個是不同。肉眼跟慧眼,哪一個更高明?在我們的身體裡面、外面,還有無論是有情識的,沒有情識的,有情識的動物,包括人,沒有情識的山河大地、木石等等,這些都是稱為物質,稱為色法。色法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四大,一類是四大所造色。正如佛陀在《相應部》裡面說:“諸比丘,有哪些色呢?四大以及四大所造(色)。諸比丘,這稱為色。”也就是說,一切的色法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大種色,有四種,我們稱為四大,或者稱為四大種或者稱為四界。還有另外一種是所造色,一共有二十四種。

    四大種就是地、水、火、風,而所造色是什麼呢?我們說到,例如說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這些都是屬於所造色的範疇。四大以及四大所造色之間的關係就好比是大地跟樹木的關係。樹木,花草樹木的生長,必須得依靠大地,沒有了大地,花草樹木的生長就沒有依處,就沒有立足處。我們所生活的這個物質世界,所能夠感知的一切物質現象,大,大至整個宇宙,整個銀河系,太陽系,地球,山河大地;小到細菌,小到極微細的粒子等等,無一不是色法,所有這些色法都屬於四大以及四大所造色,只是它們之間的組合不同而已。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好象是五花八門,千姿萬彩,其實都離不開四大以及四大所造色。由於四大以及四大所造色,它們不同的組合,構成了我們現在千變萬化的物質世界。

    我們在這裡就先來學習四大。

    四大種叫做(cattāri mahābhūtāni),或者又稱為四界(catasso dhātuyo),也簡稱四大。這四大分別是地界(pa?havīdhātu) ,水界 (āpodhātu) ,第三火界(tejodhātu),第四風界(vāyodhātu)。

    這裡講到的地、水、火、風四界,跟我們平時所認知的地、水、火、風是不同的。這裡講到的地,不是土地、大地的地,田地的地,不是這裡的地。水,也不是海水、江水、河水,或者我們所喝的水,不是這裡講到的水。火,也不是熊熊燃燒的火,燈火。風也不是我們講到平時吹來的風,我們不能夠用這種物理現象來理解。如果認為說,大地、土地是地,這種地是概念法。如果講到會流動的水,海水,江水,湖水,這些還是概念,講到燒的火,燈火,這些是概念的火。講到吹來的風,這些都是屬於概念的範疇。但是,佛陀在講到了地、水、火、風,四界之所以稱為界,它是究竟法的範疇。

    我們在分析究竟法之前先來講一講,在我們學習每一樣究竟法的時候,將會採用四種鑒別法。依照“阿毗達摩”,每分析一種究竟法,都會用四種方法來分析。

    第一是特相(lakkha?a),也就是特點的意思,每一種究竟法都擁有它的特點,因為有了特點,才能夠區別於其它的法。如果沒有自己的特點,它很容易跟其它的法混淆。

    第二是作用(rasa),或者直接翻譯成“味”,味道的味。也就是究竟法的作用,一種究竟法對其它究竟法能夠起到什麼樣的作用。這就好象說,一個經理在一間公司裡面,他能夠起到什麼樣的作用,一個會計在一間公司裡面又能夠起到什麼樣的作用,類似於這麼樣。一個究竟法不可能單獨存在,但是在它存在的時候,它在其它的究竟法當中能夠起到什麼作用。好象一間寺院一樣,一間寺院的僧職能夠起到什麼樣作用,維那能夠起到什麼樣作用,知客又在這個寺院裡面起到什麼樣作用,監院、方丈他們又起到什麼樣作用。同樣的,每一樣究竟法,在一個究竟法的組合裡面、一個聚裡面,色聚或者名聚裡面,它起到的是什麼作用?因為有了這個作用,我們就知道這個是什麼,這個是什麼。

    第三是現起(paccu-pa??hāna) ,也就是一種究竟法表現為什麼,它被我們體驗為什麼,它以什麼樣的方式被我們所認知。例如,我們用什麼樣的方式來知道這個是地,這個是水,這是火,這是風,每一樣的究竟法都會給我們所認知、所體驗,體驗這種究竟法,稱為現起。

    第四是近因,近因,直接翻譯為(pada??hāna) ,pada是腳,??hāna是地方,也就是足處,或者立足的地方,即一個究竟法產生或存在所直接依靠的原因。依照佛陀的教法,任何一種法的產生跟存在都必須得依靠許許多多的因,有了種種的因緣助成和合,才會有一種法的存在,一種究竟法的存在,一種有為法的存在。但是在種種的因緣當中,我們還是可以找到其中一種最直接的原因。就好比是一個小朋友,他只要生活在社會,生活在家庭,他都會有很多關係,跟他的爸爸、他的媽媽、兄弟姐妹,他的鄰居,在學校裡面還有老師,還有同學,有很多關係,是不是?但是,在所有這些關係當中,小孩子跟誰的關係最親密?跟他母親的關係最親密,是不是?所以,同樣的,一種究竟法它的產生或者存在,會有很多的因緣。但是,在這種種的因緣當中,有哪一種關係最直接?就是這裡講到的近因。

    例如佛陀講到的慧,智慧的慧,特別是指在修觀的時候,觀智的直接的原因是什麼,近因是什麼?是定,對,為什麼不是其它呢?難道如理作意不是嗎?難道正念不是嗎?都需要,難道慧所依賴的心也不是嗎?也是,都是。但是,最直接的原因是定,因為有了定力才能夠如實知見。

    在我們討論每一個究竟法的時候,都會用這四種方法來區別。用這四種方法來區別,那麼究竟法的定義就很明確。有時候,在討論究竟法的時候,偶爾也會把近因省略掉,只用三種來理解。不過,我們在學習“阿毗達摩”的時候,又必須得要懂得一種技巧。講到色法,有二十八種色法,每一種色法都有它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講到心所法,有五十二種,每一種又有它的特相、作用、現起、近因,這樣的話,不是很複雜,是不是?不過,我們在學習“阿毗達摩”的時候,雖然這些究竟法,它用這四種鑒別法來鑒定,但我們在真正學習的時候,你不用死記硬背,瞭解就可以。講到特點,當我們一講到每一樣究竟法的特點的時候,大家都知道:這是它的特點,這種特點是跟其它的究竟法不同的。由於有了這種特點,我們就很容易認識到它。而作用,就是每一樣究竟法的作用。可以被我們體驗為什麼。從現在開始,每講到一樣究竟法,我們都會講到特相、作用、現起,有時也講到近因。但對於這些,大家能夠理解就可以,理解是重要的,而不是背。在作筆記的時候,甚至你把它記下來,不去背它也可以。但是你要知道,每一樣究竟法都有它的特點和它的作用,可以被我們體驗為什麼。你只要在學習的時候,不會跟其它的究竟法混雜,就可以了。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掌握好學習《阿毗達摩》的方法,就不會一見到這些很複雜的東西就望洋興嘆了。

    我們下面就來學習地界(pa?havīdhātu)。地界的特相是硬。作用是作為俱生色法的立足處,也就是說,任何色法都必須得依賴地而存在。表現為接受俱生色法。近因為其餘的三界。

    這裡講到的俱生色法,也就是每一種究竟色法,它的產生跟存在都不會單獨的,一產生會成組成組的產生。比如說地,地的產生,它必定跟水火風一起產生,還有跟顏色、跟香、味等一起產生,不會說,突然一種色法產生就只是地,不可能。所以跟它同時產生跟存在的那些色法,稱為俱生色法。

    我們不能夠把地界理解成大地,任何的物質,只要我們可以感受到,可以聽到,所有這些現象都有地界。比如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空間,裡面有很多空氣,是不是?如果理解成地是大地的話,那麼只有我們現在站立或者坐著下面的那個才叫作地。然而,只要有物質的現象存在都有地,例如我們講的空氣,空氣裡面也還會有很多的地、水、火、風的存在。象河水、流水一樣都會有地的存在,乃至燒火也有地的存在。即使是聲音或呼吸的空氣都會有地的存在。為什麼這麼樣說呢?如果透過觀智來分析就會發現到其實在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空間裡面,它還會有許許多多的小灰塵和一些許許多多的色聚。而每一粒的色聚之間,它都會有地界的存在。例如說,現在這是一個物體,外面這個是空間,其實這個物體裡面也是很多的色聚,外面這些空間其實也很多的色聚。只不過色聚跟色聚之間它的空隙不同,使我們感覺到這個是有形的物質,這個是無形的物質。但如果在觀智裡面觀照,其實地、水、火、風,或者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無不是色法,無不是色聚。

    再講到水(āpodhātu),這裡的水也不是我們平時所說到的湖水、江水、河水,所喝的茶水、咖啡等等。水的特相是流動。作用是增長俱生色法。現起是把俱生色法握在一起或者黏著。近因是其餘的三界,也就是地、火、風三界。所有的物質,我們現在看到這些,它能夠成型,能夠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形狀,每一樣的物質,必定有它的向心力,是不是?因為有了這種向心力,所以它能夠把物質黏在一起,不會散掉,這種能夠把物質黏在一起的作用就是水界所產生的作用。如果沒有水界的凝聚力,那麼物質將不能夠成型,將會散掉。

    再講到第三種火界(tejodhātu) ,特相是表現為冷或熱,換而言之,就是溫度,溫度就是火界。作用是使俱生色法成熟,也就是在同一粒色聚裡面,它能夠促使其它的色法成熟。表現為不斷地提供柔軟。近因是其餘的三界。我們可以說,只要有物質現象,必定會有溫度,是不是?有沒有物質現象沒有溫度的?沒有,對。溫度是什麼?其實就是火界。我們說的空氣,空氣裡面其實也有溫度,是不是?空氣裡面的溫度其實就是火界。我們的體內有體溫,碰到這些地面會比較冰涼,其實這些都是,我們能夠體驗的這些溫度,其實就是色法裡面的火界。

    再講風界(vāyodhātu),風界的特相是支持。作用是使其它色法移動或者活動。表現為使色法從一個地方移到另外一個地方。近因是其餘的三界。換而言之,任何的色法能夠支撐,能夠支持,能夠維持,就是風界。同時,任何的物質的運動都是風界的作用。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都是物質的世界,而任何的物質都是處在運動當中,是不是?你說我靜坐,我坐在那裡不動,你坐在那裡不動,難道你體內的物質不是還在運動嗎?能夠動就是物質的作用。


    地、水、火、風這四大種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四大種立足於地界,由地界支撐著它們,由水界黏在一起,由火界而維持,由風界而支持。為什麼這麼樣說呢?我們可以說,任何的物質都可以發現地、水、火、風這四大的屬性。例如我們講到這一個麥克風、這個話筒,這個話筒它呈現出來的重量或者說它呈現出這種堅硬的東西,就是地界,而之所以我們現在看到這一個形狀,它是以地界為主的。然後,為什麼這個麥克風它能夠凝聚成型呢?而不會散掉呢?它能夠凝聚在一起,這個是水界的作用。這個麥克風有沒有溫度?有溫度,它的溫度本身就是火界。而且,火界還有另外一個作用,就是任何的物質都會變壞,是不是?變壞其實還是火界的作用,因為火界能夠促使色法成熟,成熟的末端是什麼?就是毀壞。所以一切的物質,它即使剛生產出來的時候,再新也好,放久了都會怎麼?都會變舊,這也是火界的作用。而風界就例如說,之所以現在這個麥克風可以移動,移動這個是風界的作用。57:18—57:20(建議刪掉這句視頻和音訊)即使不是我們,當我們去看到這麥克風裡面的色法,去研究它,我們會發現到裡面的很多的原子、分子,它都是不斷極其快速地運動,是不是?這種運動是風界的作用。如果再繼續去分析它,再去破它一直見到色聚,我們還是會發現到,裡面的運動是屬於風界。只要是物質,它就是在不斷的運動當中,這種運動就是風界的作用。所以任何的物質現象、任何的色法,它都有這四種屬性。物質的堅硬,物質的立足的地方,就是它能夠成型,這些是屬於地界。能夠黏在一起,形成一定的形狀,或者說它不會散掉,這是水界。溫度是火界。它的運動或者它能夠支持而不會倒,這是風界。我們瞭解了所有的物質現象,都有這四大,到底我們應當如何在實修當中去瞭解四大?如何來辯識四大呢?我們在下一期的禪修營繼續再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