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摩 第二十四講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昏沉、睡眠、疑心所及25種美心所中的信心所
十四不善心所中的昏沉、睡眠、疑心所及25種美心所中的信心所:昨天晚上我們一起探討了妒嫉、慳吝和惡作(追悔)三種不善心所,今天晚上我們將繼續把剩下的三個不善心所探討完。在講到了嗔因的時候,嗔因的心所有四種:即嗔、妒嫉、慳吝、惡作。還有兩種是有行的心所:即昏沉和睡眠。昏沉是指心的軟弱或者沉重。特相是缺乏動力;作用是去除精進;表現為心的消沉;近因是對疲倦、懶惰等的不如理作意。睡眠的特相是不適合工作,也就是心所沉滯的狀態;作用是閉塞諸門,也就是使心感覺好像有堵塞一樣;表現為昏昏欲睡;近因是對疲倦、懶惰的不如理作意。昏沉和睡眠是一起生起的。它們一生一起生,而且和精進對立。那昏沉和睡眠有什麼區別呢?昏沉是心的病,睡眠是心所的病。我們講到昏沉和睡眠的時候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依阿毗達摩來講的;另外一種是從經教法或者是從禪修上來講的。我們在這裡就先從阿毗達摩的角度來講昏沉和睡眠。
昏沉心所和睡眠心所兩種是指心與心所的沉滯、遲鈍的狀態。這兩種心所也稱為有行(sasa?khàra),有行就是被動的。同時昏沉和睡眠這兩種心所必定是出現在不善心裡面,換而言之,當一個人被動地生起貪或者嗔,那個時候就會有昏沉和睡眠生起。當我們在講到心的時候,有一種心是主動生起的心,一種心是被動生起的心。無論是善的心也好,無論是不善心也好,都會有主動和被動生起的。主動生起的心我們稱為無行心,這裡的行就是鼓勵、催促、慫恿。如果不經鼓勵或慫恿就生起的心我們稱主動生起的心,這種心稱為無行心;如果經過策勵、經過鼓勵、慫恿才生起的心,這種心稱為有行心,也就是被動生起的心。無論善心、不善心都有這兩種心,這是對世間心來說。
在善心當中由於它並沒有不善心所會伴隨著生起,所以在被動生起的善心裡面並沒有昏沉、睡眠,但是在被動生起的不善心裡面就會有這兩種心所的生起。例如:貪心、貪根心一共有八種,在這八種貪根心當中有四種是被動生起的,有四種是主動生起的。在這四種被動生起的貪根心裡面,就都會有昏沉和睡眠這兩種心所伴隨著生起。在嗔根心裡面,嗔根心一共有兩種嗔根心,雖然嗔根心的表現很多,但是只有這兩種。這兩種其中一種是有行的,一種是無行的,就是主動的生起和一種是被動的生起。它們的區別在什麼地方呢?
我們舉被動生起的貪心來說吧。當那些愛美的女士們去逛街的時候,當她走到一間時裝店,如果她看到一件衣服很喜歡,她想把它買下來,那這個時候生起的心屬於什麼心?貪根心。她見到了她就很喜歡,這種心是主動還是被動?主動的,這種心稱為無行的貪根心。
但如果她只是想看一看,結果這個時候那個店員走過來,然後就在那邊推銷:“啊!這件衣服很合你的身,如果穿上去你會更加靚麗照人,看你的身材多麼適合這件衣服!這件衣服現在它是很時髦,又是從韓國那邊進來的貨。”又說是屬於韓熱的時裝,她給店員說的心花怒放,於是就買了這件衣服,這個時候這種心屬於主動還是被動生起的貪心呢?是被動的。
又比如說:有些推銷、那些賣營養品的,他說這種藥你吃了之後你會怎麼健康呀,你會怎麼提升你的免疫力呀等等。於是你在聽了之後,很高興地認為這些藥確實是對我有幫助,你就買了下來,這種心就是屬於有行的,就是經過人家說服的、鼓動的、慫恿的生起的心,在這個時候生起的貪心裡面就會有昏沉和睡眠,因為這種被動生起的心不如主動生起的心那麼活躍。
我們再舉被動生起的嗔心,例如:那個人曾經對你不好,你一看到他就很生氣,或者說你很討厭、很怨恨,那這個時候的心是屬於主動的還是被動的?是主動的。但是本身你跟他只是普通的關係,但結果有個人在你的耳邊說他怎麼怎麼的不好,他的性格怎麼怎麼不好,他的行為怎麼不好或者他說過你這樣的話,那本身你對他並沒有好和壞,但是經過他在那邊煽動,於是你感到對那個人很討厭,這個時候生起的嗔心就是有行的,就是被動生起的心。在我們生活當中很多,那些離間的,就是挑撥離間的,這個叫做離間或者叫做兩舌。還有鼓動發動戰爭的、那些煽動性的宣傳等等,這些其實就是引起人家生起嗔恨心。這種由於被別人煽動,又被別人慫恿而對於對象(所緣)生起的排斥、厭惡、抗拒,甚至憤怒生氣,這種心稱為有行的嗔恨心。這種嗔心裡面就會伴隨著昏沉和睡眠這兩種心所生起。這是從阿毗達摩的角度來講的昏沉、睡眠。
在禪修上面我們也會遇到昏沉和睡眠。對於那些禪修者、初學者來說,有時候在禪修過程中也會昏沉、也會睡眠,表現就是昏昏欲睡或者感覺到很疲倦。產生昏沉和睡眠的原因有很多,有身體、有心理方面的原因。即使是一個人修定修到很高的階段,有時候還是會有昏沉和睡眠,甚至有些人修觀還是會有昏沉和睡眠的現象發生。為什麼呢?因為造成昏沉、睡眠的原因很多種。例如:如果睡眠不足就會造成昏沉睡眠;或者身體有某一種病,例如在中醫上講到的人的濕氣重,這時在禪坐的時候很容易昏沉、睡眠;還有過度疲勞,也會昏沉、睡眠。例如:上班做了一天、忙了一天,回到家裡你想抽時間打坐,但由於身體很累,你坐下去很容易疲勞;在天氣很熱的時候也容易發生昏沉、睡眠;還有剛吃飽飯,你吃飽飯坐下去也容易昏沉、睡眠;心的精進力不強,心力不強、心比較軟弱也容易昏沉、睡眠;對於所緣,對專注的目標沒有興趣也容易昏沉、睡眠,因為心容易感覺到無聊。所以造成昏沉、睡眠的原因有很多。
即使有時候聖者都有可能會昏沉、睡眠。我們再舉一個例子,好像摩訶目犍連尊者,他在佛陀成正覺之後的一年之內,當時佛陀到了王捨城,那個時候當時的沙利子尊者還是外道,他聽了阿說示尊者講的一首偈誦:“諸法由因而生,如來說其因;也說彼之滅,大沙門如是說。”當時沙利子一聽到這一首偈誦他就證得了初果。然後他又把這首偈誦跟Mahàmoggallàna尊者說,Mahàmoggallàna尊者一聽也證得了初果。然後他們就去竹林園見世尊,成為了佛陀的弟子。當他們成了佛陀弟子之後,沙利子尊者和Mahàmoggallàna尊者都很精進地禪修,當時Mahàmoggallàna尊者仍然留在摩揭陀國那邊禪修,他很精進地修行了七天,結果他很累了,由於精進地修行,造成身體很疲勞,於是就坐在那裡昏沉、在那邊陷入了睡意。
在這個時候,我們的世尊在另外一個叫Bhagga國(婆伽國)的恐怖林的鹿苑村那邊用超越常人的天眼看到了Mahàmoggallàna尊者坐在那裡打瞌睡。於是世尊猶如力士(壯士)彎曲的手臂伸直或者伸直的手臂彎曲一樣,就用神通去到了Mahàmoggallàna尊者那裡,然後問Mahàmoggallàna尊者,當時Mahàmoggallàna尊者一見到他,立刻起來,請世尊坐在鋪設好的座位上。然後佛陀問他說:“Mahàmoggallàna,你是不是有昏睡呀?”他說:“是,我是有昏睡。”我們的佛陀就教導了如何去除昏沉、睡眠的八種方法。
第一種,佛陀說:當你注意某想的時候陷入昏睡,就是當你在專注某個目標的時候你感覺到昏昏欲睡,或者睡眠,那你不應該作意該想,不多作該想,那個時候你不要再繼續去注意它,不要再持續地注意它,你應該轉移你的目標。如果你可以這樣做的話,你透過不作意該想,不多作該想,你將能夠捨斷睡意。假如這種方法仍然不行的,你應當用心去思維、思考,用意去審慮所聽聞過的所學過的法,就是你嘗試思考一些法義,你用心去思考,這樣的話你的昏沉、睡眠將能夠去除。如果透過這種方法仍然不行的話,你應當詳細地、詳盡地背誦所聽聞、所學過之法。當然對於我們現在,如果大家坐在禪堂裡面你不應該背出聲,你應該心裡面默念、默背,背誦所聽聞過、所學過的法,這樣的話你將能夠去除睡眠、睡意。
但假如你透過背誦仍然不能去除睡意,你可以拉扯雙耳,按摩手足、肢體,透過拉扯雙耳、按摩手足、肢體,你將能夠去除昏睡。那個時候我們教導大家揪一揪身體感覺到自己痛,你拉扯一下雙耳,揪一下身,或者捏一下手,按摩一下手足肢體,透過這樣你將能夠去除昏睡。假如用這種方法仍然不能夠去除昏睡,應該從座起來,用水洗擦眼睛,然後眺望遠方,仰望星空,那個時候你就可以起來用冷水擦擦眼睛,洗一下臉,然後你可以望著遠方,如果白天的話你就看著遠處,看著遠處的景色,風景、山、樹等,如果晚上的話你就可以看著星空,你可以嘗試數星星,這樣的話將能夠去除昏睡。
假如這種方法仍然還是不能去除昏睡的話,那你應該作意光明想,決意白晝想,白天如黑夜,黑夜如白天。作意光明想就是你應該先去看光明,如果你擁有了光明定的話,你就應該入光明定,就是你修光明遍。白天如黑夜,黑夜如白天就是如果你在白天的時候作意光明想,修光明想,那麼你晚上也要猶如白天一樣繼續地修光明想,如果你是在黑夜的時候修光明想的話,那麼你在白天也要猶如黑夜一樣繼續修光明想。當你修光明想的時候,你將能夠去除昏睡。
如果這種方法仍然不能去除昏睡的話,你就應該決意來回想而經行,就是你站起來,然後來回地、前後地走——經行,那個時候應該諸根向內、意不向外,這樣來經行,就是說動一動身體。
如果這種方法仍然不行的話,你就可以以右脅作獅子臥,足足相疊,具念正知,作起來想。也就是你可以向右側躺下來,猶如象獅子一樣躺臥著,兩隻腳相疊著,保持正念和正知,作起來想。作起來想的意思就是你在睡眠的時候先決意說:我要在什麼時候起來。例如:你想小睡片刻,我想要在休息十分鐘之後起來這樣,當你醒來的時候就迅速起來,不要貪著於躺臥之樂、橫臥之樂、睡眠之樂,就是等你醒來之後你就起床,起床繼續禪修,這樣的意思。
通過這幾種方法可以去除昏沉和睡眠。這是在《增支部》第七集第五十八經《睡意經》裡面佛陀教導的八種去除昏沉、睡眠的方法。
在《義注》裡面也講到了幾種去除昏沉、睡眠的方法。第一、飲食知節量。也就是對飲食不要撐得過飽,但是也不要吃一點點,由於吃得太少會造成精力不足,如果吃得過多,會助長睡眠、昏沉,所以吃飯要吃得適量。
第二、可以透過來回經行來去除昏睡。我們在禪修的時候,如果感覺到睡意很濃的時候可以透過經行,或者可以透過改變威儀,就是先站起來,那個時候由於改變威儀,我們可以暫時的去除睡眠。先可以張開眼睛,然後站起來,如果再不行就經行。
第三、作光明想。作光明想的時候我們可以張開眼睛,看著光明,看著戶外明亮的東西。如果有修過光明遍的禪修者,那個時候應該修光明遍。
第四、住於露地。就是我們可以到室外,室外的空間。
第五、親近善友,親近善知識,去聽取如何去除禪修障礙的這些教導。
第六、做適當的言談。透過這些可以去除昏沉和睡眠。這是昏沉和睡眠兩種心所。
接著我們再看另外一種心所,是疑。疑的特點是懷疑。作用是搖擺不定;表現為猶豫不決;近因是不如理作意。
在“阿毗達摩”裡面的疑跟我們平時所說到的疑有點不同,在這裡講到的疑是特指在信仰上、在宗教上的懷疑、不信。平時我們講到的疑問的疑並不包括在這裡的疑。平時我們在學習的時候經常會產生懷疑,例如:這道數學題怎麼解?這個字怎麼讀?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在我們學習經教的時候,這段經文是什麼意思?佛陀所說的含義是什麼?這種疑並不叫做我們在這裡講到的疑。或者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所碰到的疑問,你叫什麼名字?到江西寶峰寺該怎麼走呀?這條路走還是那條路走才對?這種疑問並不是我們在這裡所說的疑。這裡所說的疑是指對信仰上的疑。在Dhammasa?ga??(法集論)裡面提到了一共有八種疑。第一、satthari ka?khati vicikicchati就是疑惑、懷疑導師。這裡的satthari是指導師,特指佛陀。因為我們在經典裡面經常講到用satthu或者satthari來表示佛陀,也就是導師的意思。
對於導師的懷疑包括兩方面:第一,我們的導師是不是真的具有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大人相?是不是有八十種隨行好呢?這些是對佛陀身相的疑;而對佛陀的智慧證量的疑,佛陀是不是真的擁有一切知智呢?佛陀是不是真的是透過圓滿種種的波羅蜜才成佛的呢?佛陀是不是真的具有大悲智呢?佛陀是不是真的已經覺悟了?這是對佛陀的疑、對導師的疑。第二、dhamme ka?khati vicikicchati,就是疑惑、懷疑法。也就是對佛陀所教導的法產生懷疑。比如說佛陀所教導的法是不是真的能夠導向滅苦,是不是真的能夠斷除煩惱?這是對法的懷疑。第三、sa?ghe ka?khati vicikicchati,疑惑、懷疑僧。懷疑佛陀的弟子們是不是真的已經斷除了煩惱?是不是佛陀的弟子們也能夠證悟呢?或者僧團是不是真的屬於聖者的僧團呢?這是對僧的疑。
第四、sikkhàya ka?khati vicikicchati,疑惑、懷疑學。這裡的學用sikkhàya,它是指諸學,包括戒學、定學、慧學。例如:現在有些人會懷疑說:“依照戒、定、慧是不是能夠斷煩惱?依照戒、定、慧是不是真的能夠證悟涅槃?是不是現在這個時代還能夠證悟涅槃?是不是這個時代還能夠證得禪那呢?這種搖擺不定或者懷疑,稱為疑學,就是疑戒、定、慧三學。
第五、pubbante ka?khati vicikicchati,疑惑、懷疑前際。這裡的前際是指過去世。有些人不確定到底有沒有過去世?有沒有前世呢?我的前世、我的過去世是怎麼樣的呢?我是從哪裡來的?這些是對前際的疑。
第六、aparante ka?khati vicikicchati,疑惑、懷疑後際。就是對未來世的懷疑。有沒有未來世?我死了是不是一了百了?我死了之後將要到那裡去?這就是對後際的懷疑。第七、pubbantàparante ka?khati vicikicchati,疑惑懷疑前、後際。前面第五種是專指只是懷疑前際不懷疑後際,後面一種是只懷疑後際不懷疑前際。但是在這裡就是對前、後際都懷疑。例如有些人雖然信了佛,但是他對過去、對未來世還是處於搖擺不定的狀態,這一種稱為疑,這種疑也是屬於不善心所。
第八、idappaccayatà pa?iccasamuppannesu dhammesu ka?khati vicikicchati,疑惑、懷疑此緣性、緣生法,就是對因果法則,對緣起法的懷疑。到底是不是造了善的業能夠帶來福樂的果報?造了不善業是不是能夠帶來惡報?這是屬於對緣起、對因果的懷疑。
這裡講到的疑和邪見有什麼區別呢?例如:我們講到的對過去世和未來世,現在很多人都有這種煩惱,他不確定,你說現在沒有過去世但好像又有過去世,你說有過去世好像又沒有過去世,這種搖擺不定的狀態稱為疑,疑是種不善心所。如果一個人已經相信了、接受了沒有過去世、沒有未來世這個就叫做邪見。
邪見已經比疑造的惡業更重。例如:到底人家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有沒有呢?為什麼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是那些作惡的人卻飛黃騰達?那些善人卻貧困潦倒呢?這樣的話天理何在?因果何在?難道真的有因果法則嗎?這種搖擺不定的狀態稱為疑。但如果一個人相信沒有過去世、沒有未來世、沒有因、沒有果,你造了善造了惡也不會帶來果報,你現在的這種善惡的福樂果報也不是你過去造的因,或者人純粹只是偶然生的,他沒有結生或者他不是由業結生。當他相信了、接受了這叫做邪見micchà-di??hi,如果還是處於搖擺不定叫做疑。疑和邪見就是這麼樣區別的。
如果一個人要徹底地斷除這八種疑,他惟有證得了初果, sotàpatti-magga(入流道)才能夠徹底地斷除。即使一個人修到了緣攝受智,他可以觀照過去世、觀照未來世,由於這種觀智只能夠鎮伏疑,由於他已經見到了過去世、見到了未來世和它們的因果關係,就不會再有這種疑,但是要完全把它連根拔除惟有是出世間心,出世間的聖道才有這樣的能力,而斷除疑、斷除邪見的就是入流道。
到此為止我們已經講了十四種不善心所,這十四種不善心所,第一是通一切不善心的心所:即癡(moha)、無慚(ahirika)、無愧(anottappa)和掉舉(uddhacca);還有十種雜不善心所:即貪(lobha)、邪見(di??hi)、慢(màna)、嗔(dosa)、嫉(issà)、慳(macchariya)、惡作(kukkucca)、昏沉(th?na)、睡眠(middha)和疑(vicikicchà)。在我們講了這十四種不善心所之後,現在我想來問一問大家:這十四種不善心所大家有沒有?哪一樣沒有的?請舉一個例子哪一樣沒有的?有沒有沒有的?我想這十四種不善心所可以說一直以來都是我們的好朋友,是不是?承認嗎?承認嗎?對。這十四種不善心所我們說到的都是一種心理的體驗、一種心理的作用。十四種不善心所哪一種大家沒有體驗呢?哪一種沒有體驗?也可以說,我們平時講到的煩惱都離不開這些,它的表現就是這些。
例如:我們講的煩躁、憤怒、緊張、悲痛這些是屬於嗔;如果我們講到喜歡這個,這個也想要、那個也想要,這個是什麼?這是貪。認為有一個靈魂、有一個我、心在輪回或者有時候我們不相信因果法則,這個是屬於邪見;而我們經常都會自以為自己很了不起,如果我們自己稍微有一點點的成就的時候,我們就會怎麼樣?會慢;但是一但我們遭到了挫折之後就會怎麼樣?很自卑,自卑也是屬於一種慢;別人修得比我好,我感到自己很不舒服,這是什麼?這是妒嫉;別人得的比我多,甚至別人經常很樂意做善事、你少一點做善事,你也感到很妒嫉;慳也是,別人向你要東西你捨不得給,這也是屬於慳;追悔,就是後悔做了事情,這些屬於惡作;昏沉和睡眠就是當我們在生起被動的不善心的時候,這兩種心就會生起;對疑也是,我們經常都會生起。在生起這些不善心的時候一定伴隨著癡、無慚、無愧和掉舉。癡就是由於我們沒有透視到世間法的真相,沒有透視到諸法的真相,由於無知,我們才會生起貪、才會生起嗔、才會生起癡。我們在做這些不善事,生起這些不善心本身就有無慚、無愧在,同時心處於散亂、搖擺的狀態,這屬於掉舉。
我們再回到之前講到的七種遍一切心心所、六種雜心所,每一樣是不是大家都能夠體驗到的呢?是不是?例如:觸、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尋、伺、勝解、精進、喜和欲,這些都是我們平時的體驗。
我們學阿毗達摩只是怎麼樣?只是分析我們的心理而已,讓我們更有條理地認知自己的內心,更重要的就是“阿毗達摩”所講的每一樣東西最終都是為了指導實修的,在我們修名業處的時候就要觀照這些,這些是我們到時分析所見到的究竟法要認知的物件、要觀照的所緣。
在修觀的時候由於不如理作意仍然還會有不善心的生起,即使一個人修到維巴沙那還是有不善心生起。當生起不善心的時候他也應該如實地觀照,他觀照的就是這些不善心。正如佛陀在《大念處經》裡面講到的:有貪心時他了知我有貪心,離貪心時他了知我無貪心;有嗔心時了知我有嗔心,無嗔心時了知我無嗔心;有癡心時了知我有癡心,無癡心時了知我無癡心。是不是?這些就是佛陀在教導修觀的方法。
講了這十四種不善心所之後,我們接著再來講美心所(sobhanacetasika)。為什麼稱為美心所而不稱為善心所呢?為什麼要這麼樣叫呢?這裡的美sobhana,意思就是好的、美麗的、莊嚴的、光輝的、漂亮的。美心所和善心所有點相像,不過美心所涵蓋的面更廣。因為善心所只是生起在善心裡面,善心是一種能夠造業的心,但是美心所既可以生起在善心裡面,也可以生起在善果報心裡面,還可以生起在唯作心裡面。唯作心就是佛陀和阿羅漢聖者所生起的那些相當於善心的那種心,但是由於佛陀和諸阿羅漢已經不會再造業了,所以那種心我們不能夠叫做善心,而稱為美心。
因此美心包括三類的心即:善心、善果報心和唯作心。
美心所一共有二十五種:即十九種通一切美心的心所。
這十九種通一切美心的心所即:信、念、慚、愧、無貪、無瞋、中捨性、身輕安、心輕安,身輕快性,心輕快性、身柔軟性、心柔軟性、身適業性、心適業性、身練達性、心練達性、身正直性和心正直性。這十九種之所以稱為通一切美心的心所,也就是說在一切的美心裡面這些心都會生起,而且一生起就一起生起的。就猶如不善心裡面有四種通一切不善心的即是癡、無慚、無愧和掉舉。同樣的在美心裡面一旦生起了美心,那麼這十九種心必定是一起生起的。
而剩下的六種美心所分別是三種離心所,就是正語、正業、正命;還有兩種無量心所即:悲憫和隨喜;最後一種是無癡,也就是慧心所。加起來就是二十五種美心所。
在這裡我們先講第一種,信(saddhà)。這裡的信的意思是信仰、有信心。其特相是信心,對應該相信的事情有信心;作用是淨化,猶如淨水珠,能夠讓濁水變得清澈、澄清;表現為不迷蒙,即能夠去除疑等心的不淨;近因是八種應當相信之事或者聽聞正法,透過聽聞正法來相信應當相信的事情。
是哪些應當相信的事情呢?一共有八種,這八種稱為當信之事,也就是我們在講到疑,就是懷疑這八種,而信就是相信這八種。即:第一、導師;第二、法;第三、僧;第四、戒、定、慧三學;第五、前際,就是過去世;第六、後際,就是未來世;第七、前後際,也就是對過去、未來世都相信;第八、此緣性、緣生法,就是對業果法則能夠相信。這八種是值得相信、應當相信的事情,而且這八種是一切聖者所堅信不移的物件。
如果一個人透過聽聞佛法,或者透過修行而證得了初果,那麼他對這八種事情就是決定不移的相信。如果一個人已經證得了初果,這種人就稱為具見者,就是他擁有正見的,擁有正見的人惟有證得初道、初果或以上的人才能夠稱為具見者。在中部的《多界經Bahudhàtuka suttaü》裡面,就講到了一個初果聖者,一個具見者不可能造作六種逆罪。有如在《寶經》裡面講到的:對於一個初果聖者來說,他絕對不會再墮落到四惡道,同時也不可能再造作六種逆罪。哪六種逆罪呢?第一、弑母,就是殺害親生母親;第二、弑父;第三、弑阿羅漢;第四、噁心出佛身血;第五、分裂僧團。這五種稱為五逆罪,又稱為五無間罪,又稱為五種重罪,這是作為一個初果聖者是不可能造作的。所以佛陀在《多界經》裡面這樣講:「對於具見者是不可能造作弑母的,但是對於凡夫來說還有可能。」對於分裂僧團也是這樣。對於第六條:作為一個已經證得了初果的聖者,他如果還會對三寶之外的,另外去求皈依(它的原文是:以此內另求應施者),這個對於初果聖者來說是不可能的。
有時候經典裡面把一個初果聖者所建立的信心叫做什麼信?叫做不壞信。不壞信就是絕對不會受到破壞的、絕對不會動搖的信心。不壞信有多少種呢?有四種,哪四種呢?對於佛陀有堅定不移的信心、對於法有堅定不移的信心、對於僧有堅定不移的信心,而且他的聖者的德行已經成就了,稱為聖戒成就,也就是他不會在任何情況下故意造作殺生、不予取、欲邪行、虛妄語和服用麻醉品。即使是一個在家眾,當他證得了初果,他也自動會具有這樣的素質、這樣的功德,他不會再故意造作這些。
對於佛陀呢?如果一個初果聖者他會對佛陀有堅定不移的信心。那什麼是佛陀呢?對於世尊,他已經是阿羅漢、已經是正自覺者、已經是明行具足、是善至、世間解、無上調禦丈夫、天人導師、佛陀、世尊。他對佛陀有堅定的信心,對我們的佛陀他的信心決定不會動搖。
對法呢?法是世尊所善說的;是自見的、就是在今生可以證得的;是無時的,一旦證得聖道,立刻聖果就不用再拖很久了;是Ehipassiko,歡迎大家來體驗的、來見的;opanayiko是導向滅苦、導向涅槃的;paccatam veditabbo vi??uhi'ti智者們可以透過實證而能夠各自證知的。這個就是佛陀所教導的法的六個特質。
對於僧呢?作為世尊的弟子僧團,他們是善行道者、他們是正直行道者、他們是如理行道者、他們是正當行道者,也就是四雙的八士,這是世尊的弟子僧團。他們是應當恭敬的、應當禮敬的、應當佈施的、應當合掌的,他們是世間的無上福田。作為一位初果聖者,他對我們的佛陀、法和僧有毫不動搖的信心。
在這裡,我們講一個故事,叫麻風病人蘇拔布特的故事。當佛陀住在Veluvana王捨城郊外的竹林的時候,有一天佛陀就給大眾說法,這時來了個麻風病人,他的名字叫做Suppabuddha,由於他自己患了麻風病,他不敢在人群當中坐,他坐在人群的邊邊上、邊角上。當佛陀在說法的時候,他很認真、很恭敬地聽法,結果就在座上證得了初道和初果。之後他生起一個這樣的心願,他想要把他所證得的功德、獲得的功德去告訴佛陀、向佛陀表白。
於是他在那邊等著佛陀說完法、人群離去之後,他走在路上,準備跟著佛陀去。當他走在路上的時候,這時Sakka天帝(帝釋天王)想:這個麻風病人Suppabuddha想要把自己所證得的東西、所證得的功德告訴佛陀,那我就想要再測試一下他、考驗一下他。於是他現在半空中,然後說:“Suppabuddha,你這個可憐的人呀!你這個很貧窮的人呀!只要你肯說:‘佛陀不是佛陀,法不是法,僧不是僧。對於佛陀我受夠了,對於法我也受夠了,對於僧我也受夠了。那麼我將會給你無量的財富。’”這個時候Suppabuddha說:“你是誰?”他說:“我是Sakka。(我就是Sakka天帝)”。
他說:“你這個黑暗愚蠢的人,你這個沒有慚愧心的人,你甚至不配跟我說話,更不要說這樣叫我說。我其實並不貧窮,我並不可憐,因為我擁有了七種聖財,哪七種聖財呢?(當時他就說了一首偈頌)我擁有了信財,我擁有了戒財,我擁有了慚、愧財,我擁有了聞財、捨財和慧財。擁有這些財富的人、擁有這些聖財的人,有誰敢說他是貧窮呢?有誰敢說他是可憐的呢?”
當他這樣說了之後,Sakka天帝就消失了。消失了之後,他跑到佛陀那裡去,就把剛才的經過告訴了佛陀。
佛陀說:“Sakka,你是不可能叫他說佛陀非佛陀、法非法、僧非僧的。即使你在他面前堆滿了一百塊金幣,一千塊金幣或者更多,你要讓他說出這樣的話那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已經證得了初果。”
後來Suppabuddha也去到佛陀的面前,把他所證悟的告訴了佛陀,佛陀也肯定了他。Suppabuddha滿心歡喜地離開了,結果在他走到半路的時候給一頭母牛撞死了。為什麼會給這頭母牛撞死了呢?因為這頭母牛其實是一個母夜叉附體把他撞死了。
當Suppabuddha被撞死了之後,很多的比丘告訴了佛陀,然後問佛陀說:“為什麼他剛剛證得聖果就給撞死了?”
佛陀說出他過去世的因緣:在過去很久之前,當時有四個有錢人、富家子弟,有一天這四個富家子弟叫了當地一個很漂亮的妓女去玩弄。玩弄了之後,他們對這個妓女身上的那些首飾和錢財生起了貪心、起了歹念,於是他們就在商量說:“我們把這個妓女殺了,把那些錢財擁為己有。”結果他們在說的時候給那個妓女聽到了。那個時候那個妓女說:“好呀!你們想殺我?好!如果我真的給你們殺了,我生生世世投生為夜叉,都要把你們弄死!”結果這個妓女給那四個人合謀殺了,殺了之後,那四個人因為這樣結了冤仇,經常給撞死、或者給牛撞死了、或者給夜叉弄死的。
一直到佛陀在世的時候,一共有四個人給牛撞死的。其中有一位是阿羅漢聖者,他叫做Bahiya,就是在佛陀教法當中最快速度證悟的,他也是給牛撞死的;然後就是這個麻風病人證得初果;還有一個三果聖者;還有另外一個;一共有四個人給牛撞死的,其中有一位是阿羅漢聖者。所以他們給牛撞死他們的過去因是這樣。
然後那些比丘又問:“為什麼他會得麻風病呢?”於是佛陀說:“在很久很久遠以前,這個Suppabuddha有一天見到了一個叫做Tagarasikhi的獨覺佛,他見到了之後很不高興,就用口水去吐他,然後還罵他。結果因為這種不善業,所以使Suppabuddha在地獄裡面輪回了很多世,即使今生他投生為人,仍然是變成一個麻風病者,但是由於在過去很久以前他曾經修行過,所以今生他可以通過聽聞佛法就證悟,但是由於他過去的不善業使他今生成為很貧窮的麻風病人,而且又給牛撞死了。”
這就是這個麻風病人證得了初果,他對佛法僧三寶的信心,對於因果的信心絕對不動搖的例子。
這裡講到的七聖財sattàriyadhanàni是指:信,是對佛、法、僧三寶的信心,對因果法則的信心;戒就是一個初果聖者,如果他是在家人的話,他不會在任何情況之下故意違犯五戒;對於慚和愧,他們擁有慚和愧;聞就是一個初果聖者必定要通過聽聞(聽聞有關於緣起的,或者關於四聖諦的法)才能夠證悟,他透過聽聞或者有時候他也會透過對佛法的學習,這種聞;還有捨càga,一個初果聖者會很慷慨,他不會吝嗇、會很慷慨地佈施;慧就是對四聖諦的如實知見。這是一個初果聖者所擁有的七聖財,這七聖財不像世間財一樣。世間財可以被惡王、被賊、被水、被火、被不肖的子孫所敗壞,但是這七聖財一個人一旦獲得了,一直都擁有,直到他證悟涅槃這七種聖財都不會毀壞、不會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