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8月 17, 2018

菩薩叫做「覺有情」

菩薩叫做「覺有情」,

菩薩雖然已經覺悟世間無常和無我的事實,但是還放不下世間有情眾生,決定繼續輪迴生死,以慈悲心濟拔有情。

佛陀 ( 指釋迦牟尼佛 ) 當然鼓勵佛弟子解脫有情輪迴生死的束縛,不要在世間受苦下去。
因此讓學佛的弟子,修「不淨觀」來解脫「身體」的執著 ; 
和用禪定的方法和智慧的禪觀來明了「苦、無常、無我」的自我,進而解脫心中的尋思、妄想、無明。
從而解脫「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貪、瞋、痴」種種煩惱。

留「情」在世間卻不染世間情,是相當不容易的事。一般正常人都會有「難分難捨」或是「日久生情」的情懷。
這在行菩薩道的行者來說,也是相當不容易的事。

菩薩道行者若觀「三輪體空」無施者、無受著、無施物,這樣也會被認為不通情理!
若修「不淨觀」那難符合眾生虛妄需求的心。

因此在漢系的菩薩道修行中,他們經常會念誦「心經」來先去除自我的執著之後再去度化眾生。
所以菩薩常觀自身「空無所有」,對于他人的禮拜、供養、讚嘆,常懷感恩、慚愧。
而願眾生不要執著受禮拜者的型態、聲音、影像,只留存佛法解脫知見在眾生心。
這也是漢系佛教的禪修中經常在教導「空觀」「中觀」的原因。

當菩薩行命終了,身心疾苦所擾,當如何觀「空無所有」呢?
尊者舍利弗 留下這樣相當實用的教授:「當如是學:『不著眼,不依眼界生貪欲識;不著耳、鼻、舌、身,意亦不著,不依意界生貪欲識。不著色,不依色界生貪欲識;不著聲、香、味、觸、法,不依法界生貪欲識。不著於地界,不依地界生貪欲識;不著於水、火、風、空、識界,不依識界生貪欲識。不著色陰,不依色陰生貪欲識;不著受、想、行、識陰,不依識陰生貪欲識。』」

無論是佛陀 還是菩薩,都是鼓勵眾生今生解脫世間輪迴之苦,一般的情況並沒有要求眾生繼續再來世間的情形。

文~釋果聞